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河西走廊的腹地,古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提起张掖,许多人或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看过纪录片《河西走廊》的话,便会对其中浓墨重彩描绘的张掖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汉朝张掖更是卫青、霍去病等人围剿匈奴、苏武牧羊的起点。

与此同时,作为河西走廊的腹地,张掖也凭借着丰富的物产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河西走廊上的枢纽。现如今的张掖早已成为了甘肃省下的一座城市,但是在蓝天白云与黄沙、高山的诉说下,当人们触摸在岩石上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到古时候张掖的繁华。

许多第一次到访张掖的人,都会对张掖的黄沙以及“鱼米之乡”的称号有许多疑问。实际上张掖相较于其他城市,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而较为干旱,但是凭借着祁连山脉上留下来的雪水,张掖的农牧业得以正常发展。也因为日照充裕的原因张掖的瓜果一直以来都是赞誉有加。


在张掖当地至今仍留有包括汉代、晋朝、西夏等时期的建筑遗址,而每一位到访参观的人都会对当年古人们的“惊天之举”所震撼。相较国内众多的悬空寺而言,毕竟地基相对较为宽广,行人尚有立足之地。而在张掖当地的马蹄寺,由古人人工开凿的悬崖洞窟上所耸立的佛教殿堂,足以让每个到访的游人为之瞠目结舌。

由于张掖自古以来都地处河西走廊腹地,也让张掖成了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最主要的入口之一。西夏年间所建的张掖大佛寺,便是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像。对于探寻古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历史中不难了解到,早在西晋时期佛教思想便以传入中国。但是由于当时人们语言的不互通,转译的经文便常常晦涩难懂或是语义不通。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佛教徒为了印证佛教的真理便通过张掖前往印度求道。如此往来张掖也成为了佛教进入中国的入口之一。

不仅如此,张掖在也作为西夏时期的一座重镇,西夏时期的黑水城因为黑水河流经于此并且水草丰美,当地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便在这里建成村落定居下来,并命名为黑水城。由于黑水城的地理优势渐渐的黑水城也成为了真正的城市。

然而从西夏到明朝,黑水城虽然持续在扩张。却因为水资源的匮乏与枯竭让黑水城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光芒。没有了水的滋养黑水城也逐渐变成了一座空城。如今只留下遍地的黄沙、古代的瓷器碎片以及无数的枯骨。

但是在黑水城角的尖顶寺庙仍旧诉说着当年的黑水城的贸易繁荣与浓厚的文化。根据当地的历史传说记载,黑水城的衰落是因为当年黑水城的一位将军功高盖主,皇帝为了稳定人心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将军。

但是有一天公主却将将军准备反叛的信息透露给了皇帝,皇帝便派人围攻黑水城,并名卦师占卜打败将军的办法。原来皇帝派人围城多日,城外打井却见不到一滴水,城内却终日炊烟阵阵。卦师便对皇帝献计切断城内的水源。

自此以后黑水城断了水源,城内的人死伤无数。将军无奈便将自己的儿女埋在水源之中,带领着最后一批猛士突围,最终战死于黑水城外。当地甚至传说每当黑水城下雨的时候,天空中就能看到青白二色的大蛇,而这则是将军儿女的化身。

但是传说终究还是传说,如今的张掖凭借着独特的地理、地貌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到访。其中独特的丹霞地貌更是令人啧啧称奇。每当阳光照耀在红色的砂砾岩石上的时候,丹霞地貌便能够散发出七彩霞光,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地貌变成七彩斑斓的锦缎一般。

同时,张掖借助祁连山的走势,雪山、丹霞、草场多种地貌特征在张掖都有展现。甚至站在祁连山高出放眼望去,祁连山的一侧是丹霞地貌,一侧是雪山,而另一侧则是水美草长的天然牧场。

丹山军马场则坐落其中,作为世界第一大的军马场,丹山军马场凭借的当地独有的丹山马种以及辽阔的草场持续为新中国提供了逾10万匹丹山马。与此同时若论及丹山军马场的历史,甚至可以追寻至公元前121年。

之间已经2100余年的丹山军马场自古以来便是良马的摇篮,到访的游人来到这里不仅可以骑乘当地的马匹还能够观看到马术表演。而对于到访张掖的游客来说,这座曾经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河西走廊的腹地,如今也以别样的姿态再次向人诉说着塞上江南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