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东方这两个营销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难!

学会新东方这两个营销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难!

导读:

遥想25年前,新东方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办公室里起步,俞敏洪和妻子在寒风中沿着路边的电线杆子贴“小广告”……短短几个月后,新东方门前就排起了长队,它是如何做到的?

新东方累计培养600多万名学生,2006年9月7日成为全球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今日新东方的成功有目共睹。大概包括新东方前后几位创始人在内,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想象得到这个小小英语培训班日后的辉煌……

学会新东方这两个营销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难!

提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首当其冲。

谁能想到,当年三次高考才上了北大的俞敏洪竟抛弃了北京大学的铁饭碗,做起了民营培训班?“新东方”如何为中国民办教育争光,怎样圆百万留洋学子的梦想?

学会新东方这两个营销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难!

1993年,在只有10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里,新东方外语培训机构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但是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赚钱,圆自己的留学梦。

当时俞敏洪抛弃了北大教职,在海淀黄庄租了一个小教室,招了13个学员,于1993年正式创办了自己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从事英语考试强化教学。这年冬天,俞敏洪自己拎着浆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去贴广告,把浆糊刷在柱子上,广告还没贴上去,浆糊就冻成冰了。

创业的路当然很难,但俞敏洪凭着天生的能言善辩和乐观心态,总是能够化险为夷。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俞敏洪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的 “校长”。那时,他又有了出国的机会,但是终究舍不下苦心经营的学校,留了下来。

1995年,新东方的学生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人。此时俞敏洪已经能够感受到教育产业的魅力,办学校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钱。有了稳固的后方和明确的信念,新东方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回顾这一段创业的经历,俞敏洪似乎忽然走运了起来。但在运气的背后,却有着他独特的法宝。

和竞争对手的较量:人才聚集+流量入口

讲到新东方的蓬勃发展,那势必会对竞争对手形成“挤压效应”。“挤压效应”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招生方面:当时出国学生的总量,每年增加的人数有限,几乎大部分都来到了新东方,那就意味着竞争机构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优秀老师:新东方的学生多了以后,优秀老师更加愿意来新东方上课,一方面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另一方面老师会有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老师面对40个学生上课和面对400个学生上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当时对于新东方的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要求,除了正常上课之外,还必须要有演讲能力。

当时的演讲相当于今天的互联网免费宣传,变成了新东方一个巨大的免费流量入口。

——内容节选自《新东方25年创业历程》 第二讲03集11

品牌营销:饥饿营销+顶级产品

对于新东方而言,品牌传播其实是一个无意之中,但是又做的非常好的事情,这主要有2个要素:第一个是“饥饿营销”,第二个是“顶级产品”。

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学生出国是完全不可能有自费的。因为当时中国人还没有钱,自费的是极少数。几乎99%的学生出国,全是拿到“美国人权奖”。

那拿到了“美国人权奖”,就需要你有托福、GMAT或者GRE的高分。培养出学生得高分就变成了我的目的,而且我知道高分会起到重大的引领作用,只要有人得到高分,那就意味着他可以影响一大批的学生继续来到新东方学习,所以我要求老师的每一门课都必须是精品。

由于当时的课程限量销售,学生又非要来到新东方,最终形成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

当时出现很多学生跨省上课的现象,比如上海的学生坐夜里的火车来上课,当时没有高铁,礼拜五晚上的火车来新东方,礼拜日晚上的火车回上海,包括最远从广州来的都有。

新东方先是出现了一个托福满分,大家都认为满分是不可能,后来又出现2个、3个……还有GMAT满分,在此之前,这几门考试从来没出现过满分,所有的满分都是出在新东方。

新东方逐渐成为了在中国出国考试培训领域的第一品牌,这个品牌其实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是出国考试培训领域的第一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