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異化產生是競爭壟斷,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殺傷性武器”

縱觀現代金融業的發展歷程,是一個逐步異化的過程。現代金融源於商業交易,源於貿易往來,源於對風險普通的認知,其背後是一套平等、普惠、開放、去中心化的、自發形成的規則。但到了今天,金融還會給你帶來這樣的感覺嗎?從貨幣體系來看,是以美元霸權為中心的,是不平等的;從銀行業的性質看,是嫌貧愛富的,尤努斯創造的“窮人銀行”這種普惠金融的模式都變成異類了;從證券投資的法則看,越來越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成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其背後是政治勢力的合謀,類似於黑箱操作。現代的金融,更像是被一隻“看得見的手”在操縱,完全是背離市場自發形成原則的,這是徹底的異化。

金融異化產生是競爭壟斷,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殺傷性武器”

那麼,這個異化的過程是怎樣產生的呢?有時,競爭會產生壟斷,這是個自然異化的過程,就像某些行業領域會被幾個寡頭把持。但是,如餐飲、IT甚至房產等行業,都是趨向平民化、普惠的,蘋果手機、價位或小米手機拉近了平民與精英的距離。大家都可以享受到產品本身帶來的便利。手機廠商就那麼幾家,他們是寡頭,但他們帶來的是普惠的效果,絕不是劫富濟貧。

金融異化產生是競爭壟斷,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殺傷性武器”

但傳統金融行業就不一樣了,中國的儲戶承受了多年的負利率,然後銀行把錢交給富人支配,富人一旦搞砸,政府繼續印鈔,看似救濟窮人,實則補貼富人。國外也好不到哪兒去,美國的次貸危機讓不少老百姓流離失所,但創造次貸危機的那些投資銀行依然是“大而不倒”,而且,美國會把危機通過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等方式傳導國外。金融機構的競爭很激烈,但競爭的結果卻不是普惠的,都在爭奪所謂的“優質客戶”,而很多人享受不到金融服務,或者要支付很高的成本,結果就是令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金融異化產生是競爭壟斷,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殺傷性武器”

所以,金融的異化並不僅是因為什麼“馬太效應”,也不在於由競爭而產生壟斷,而是在文化和倫理上就背離了金融的本源。人們在記錄金融的歷史時,一般關注的是金融危機和金融創新這些“大事件”,而異化則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梳理這條“暗線”,能對金融的本質和其異化的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