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正月十五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被稱為“元宵節”

,又名“燈節”“元節”,人們取其月圓月亮、團圓美滿之意。

元宵節是客家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種民間文藝活動最集中、最豐富多彩的一個節日。在元宵前後的幾天,整個客家地區,幾乎成為一片狂歡的海洋。按客家地區的習俗,元宵節活動一般從十二日至十六日。

流傳至今的主要節日活動有:

鬧花燈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鬧花燈”是漢民族最傳統的元宵民俗活動,但閩西客家地區除了常見的在街頭房舍懸掛或固定場所展示的花燈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鬧花燈方式。如連城芷溪的“出案花燈”,一株大花燈,由近百個各式小花燈組成,造型十分複雜精緻,一人擎著,正月初一便由數戶人組合出遊,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燈匯合出遊,爭奇鬥豔,鑼鼓鞭炮不絕於耳,龐大隊伍從村頭到村尾長達數里,氣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撫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燈”。“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轎子抬著,隨隊而行的是花籃燈、採茶燈、鯉魚燈、獅象燈、蝙蝠燈、龍燈等,也是一路鑼鼓、十番、響銃、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燒架花”後結束;永定下洋的鬧花燈完後,還各自將燈迎放到祖宗墳墓前,既喻添丁,又盡現客家崇宗敬祖盡孝精神;連城坪上的“水上花燈”,則把各式花燈抬到祖祠前池塘裡的木排上,四周坐著十番樂隊演奏,二小夥撐著遊池塘,燈光水影、樂聲悠悠,引來岸上觀者陣陣掌聲,又具另一番風味。

迎古事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迎古事”也是重要項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妝成各種古代人物固定在鐵架上抬著巡遊。最著名的是連城羅坊“走古事”。它的特點是規模大和有濃厚的競技性。一棚古事需壯年男子80餘人,輪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陸上抬著竟跑後,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著竟跑,兩岸人山人海,在鑼鼓、鞭炮、響銃和吶喊聲中你追我趕,緊張熱烈、撼人心魄,被媒體喻為“客家山村狂歡節”。長汀、永定等縣一些鄉鎮,也多有這種“迎古事”活動,但只是抬著巡遊,沒有賽跑競技。

舞龍燈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閩西客家民間一如漢族的龍崇拜意識,元宵期間到處都有“舞龍燈”。但閩西客家地區除平時所見一般的龍燈之外,還有自己濃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連城姑田遊大龍,每節龍高達2米餘、長達4米餘。正月十五下午四時鳴銃三響,各戶抬出“駁橋”,把節節龍身連接成一條長龍。有的達170餘節,共長竟達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龍”之稱。遊走于田野和村落間,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鑼鼓喧天、銃聲撼地,十分奇雄壯觀。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時,在一庵廟前以一套儀式“燒龍”。類似的元宵遊大龍,連城的林坊、永定的撫市、坎市、陳東等一些鄉鎮也有,但規模不如姑田;另一種是上杭南陽等地的“花燈龍”。即前後是龍頭和龍尾,龍身卻是一塊塊長條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盞各式花燈或插上花束,然後將木板首尾相連,扛著遊行,在觀賞龍燈氣勢的同時,還觀賞五花八門的各色精緻彩燈;連城北團、四堡的“拔龍”尤具特色。

打船燈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打船燈”是閩西客家特有的節慶活動形式。閩粵邊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為雙人船燈,閩贛邊境的長汀、連城多為單人船燈。表演雙人船燈時,一人藏身船艙以挎帶扛起船燈,船頭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槳邊划船邊行邊說唱,接著表演各種船燈小戲;單人船燈船體較小無船篷,由演員一人掛在肩上,邊劃邊唱邊舞蹈。雙人船燈隊只一艘船,單人船燈隊則多艘船同時表演;另一種是“船板燈”,如同眾人抬著一艘龍舟,舟中坐著化妝的孩童,僅是抬著巡遊。

鳳舞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鳳舞又名雙鳳舞,流行於清遠市城區內各個鄉鎮。每逢春節,元宵,中秋等民間節日和民眾喬遷新居,婚嫁喜慶等場合均有鳳舞表演。鳳舞表演以道具為主,用打擊樂伴奏,加嗩吶(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過門。打擊樂起著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場面氣氛頗為抒情,歡快,熱烈。

春牛舞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春牛舞是隨著中原文化的南移而傳入廣東的,廣泛流傳於清遠,信宜等地。舞“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至元宵期間進行,表達了人們對“春”的期望和祝願。春牛舞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厚,動作簡單,多為生活動作以及牛的習性的模擬,生動自如。表現農事活動的場面活動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實現生活的再現。演員隨著鑼鼓,音樂的節奏走“圓場步”,“小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和運用。每逢春節至元宵期間,舞牛隊多於白天敲鑼打鼓,舞著春牛到各鄉各村拜年,先在村裡的大地坪集中表演,然後到每家每戶拜年賀歲。一般而言,客家人熱情,注重禮尚往來,所以各村均有舞牛隊,互相往來拜年賀歲,所以,這段時間,各個鄉鎮村落都非常熱鬧。

燒炮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閩西新泉鄉有東南、西、北三個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購1萬至10萬響鞭炮,用一塊門板作墊,將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懸掛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時許,村民用轎抬著"三太祖師",舉著獅、豹、龍、鳳旗,敲鑼打鼓,自北村、西村至東南村遊行一日。每到一家門前,村民就燒香點燭,拱手祭拜,燃放懸掛在屋前的鞭炮。只聽一聲聲炸響,震耳欲聾,頃刻之間火光沖天,硝煙瀰漫。"炮團"燒而非放,故名"燒炮",取一年大發吉利之兆。

燒火龍

傳統客家人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的家鄉是這樣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元宵夜豐順縣埔寨燒火龍。有埔尾下(遠和)、樹德堂、二房(龍2條)。還有埔尾下、二房燒煙架各1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