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模型告訴我們,製造類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真正方法

國內製造業有相當一部分承接的主要是全球企業產業鏈條中的低端製造環節,一直以來依靠低廉的人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投入,憑藉低成本比較優勢在國內外市場佔據較高份額,並保持較快增長。但近年來,隨著勞動力供給以及資源環境約束強化,企業各項要素成本趨勢性上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在持續下降。

另一方面,製造類企業的盈利環境在惡化,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吸引高端製造業迴流,佔領世界製造業發展制高點,“中國製造”比較優勢嚴重弱化;與此同時,新型經濟體國家加快承接中低端製造業轉移,替代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等產業的投資地。國際分工格局加速調整,使得製造業面臨“高端迴流”、“中低端分流”雙重擠壓,加大了企業盈利能力下行壓力。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充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國家轉方向調結構,鋼鐵、煤炭、水泥等製造業的上游行業價格迅速上漲,給製造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盈利壓力。

杜邦模型告訴我們,製造類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真正方法

中國經濟發展的減速,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製造業內外需低迷、產能過剩又在加重製造類企業的生存危機。

隨著低成本優勢的消失,我國製造業企業的“粗放型”增長即將走到盡頭,製造類企業急需通過轉型提升盈利能力。

杜邦模型告訴我們,製造類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真正方法

製造類企業盈利能力提升路徑主要有三個:

一是技術創新

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的質量水平,研發、生產、銷售競爭對手不能製造產出的創新性商品,通過技術創新大幅度提高生產率,以佔領市場的制高點,獲得產品成本和附加值盈利的競爭優勢。

二是提高訂單交付能力

在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時代,企業在品牌、銷售渠道、價格、功能或服務等方面都差距不大,提高訂單交付能力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大多數企業在選擇客戶時,會把訂單交付能力放在首位,誰的訂單交付週期短、誰的訂單交付及時,就會選擇和誰合作。

三是提高資產回報率

根據杜邦財務模型:企業的資產回報率ROA(資產回報率=營業利潤/總資產),再往下分解,營業利潤/總資產=經營利潤率(營業利潤/銷售額)×資產週轉率(銷售額/總資產)。經營利潤率反映了“質量、效益”,而資產週轉率反映企業經營的“規模、速度”。

企業各項要素成本趨勢性上升及內外需低迷、產能過剩帶來的價格戰競爭,導致企業經營利潤率持續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提升資產週轉率是提升資產回報率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這三個路徑中,技術創新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企業長期持續的資源投入才能獲得盈利能力提升。

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在短期內有兩個有效途徑:一是提升訂單交付能力;二是提高資產週轉率。

企業提升訂單交付能力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提高訂單準時交付率;二是縮短訂單交付週期。

訂單準時交付是一家企業維繫客戶的基礎,是許多企業列入合格供應商的主要門檻之一,訂單準時交付率低就意味著大量客戶的流失。

短交期交付能力是企業非常重要的運營能力。例如:汽車業的知名企業通用汽車,在其內部的“通用汽車製造系統”中清晰地闡明“縮短交付週期”是五大運營策略之一。

杜邦模型告訴我們,製造類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真正方法

經過數百家企業管理諮詢服務實踐得出結論,在企業不進行設備、設施等投入的情況下,通過幫助企業建立或完善計劃物控管理體系,經過3-6個月的輔導運行實施,國內大多數製造類的企業的訂單準時交付率的提升空間在10-30%,縮短訂單交付週期的提升空間在20-40%;資產週轉率提升空間在1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