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都没搞清楚,章士钊活该被群嘲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带来了一场关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谁才是主流的争议,民国时期在胡适等人的大力倡导下,白话文开始取代文言文,胡适认为人们不应该再做无痛呻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顺应历史潮流,但是林纾、章士钊等人却顽固地认为文言文是不可取代的,白话文只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们说的话,难登大雅之堂,而且白话文不如文言文简洁,但是章士钊鼓吹文言文更简洁时举了个例子,却导致他成为了笑谈,章士钊说古代“二桃杀三士”,用白话文只能说成“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白话文比起文言文不仅仅不雅,而且又臭又长

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都没搞清楚,章士钊活该被群嘲


但是他不说则以,一说反而引来了群嘲,为什么呢?首先“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出自于《晏子春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壮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宰相晏子担心他们会祸国殃民,于是想要铲除他们,但是他们都武艺高强,齐景公认为不可强取,于是晏子想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以齐景公的名义赏赐他们三个人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个人自行决定哪两个人可以吃桃子

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都没搞清楚,章士钊活该被群嘲


三个人却只有两个人可以吃到桃子,晏子如何利用两个桃子就解决掉了三个人呢?公孙接首先自我吹嘘一番,而后拿起一个桃子,然后田开疆依葫芦画瓢,吹嘘一番后也拿起一个桃子,然而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古冶子却没有桃子,于是他一怒之下拔剑逼另外两人还桃,公孙接、田开疆二人羞愧难当,还了桃子后都选择自尽了,古冶子有感兄弟义气,于是也选择自杀了,就这样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

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都没搞清楚,章士钊活该被群嘲


然而章士钊将“二桃杀三士”说成“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他连这个典故都没搞清楚,就嘲讽白话文不好,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所表示的意思有时很多,就拿“士”来说,这里指的应该是武士,但是章士钊却说指的是读书人,而白话文以双音节为主,所要表达的意思都很明确,章士钊连“二桃杀三士”里的“士”都搞不清到底指的是什么,就固执的反对白话文,难怪会引起群嘲,就连鲁迅都不忘在杂文《再来一次》里嘲讽章士钊丢人现眼,根本不配提倡文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