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視頻拜年成“新寵”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為了凝聚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奮進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天水日報社在新春之際,兩會召開之後,組織開展全媒體提升“四力”走基層大型採訪活動。活動將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主線貫穿全年,在天水日報社全媒體統一開設“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專欄,同時以時間節點為順序,立足各媒體特點,開設“新春走基層”“我們的節日”“記者蹲點”“大美天水”等一批子欄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報道我市落實黨中央決戰“五位一體”整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生動實踐。

這次活動將以提升“四力”、深入“走轉改”、編採人員崗位大練兵為抓手,在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基層採訪中,培養適應融合發展需要的“全媒體”“複合型”新聞人才,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真創新、能打勝仗的新聞工作者隊伍,採寫出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群眾喜歡看的精品佳作。天水日報社全媒體啟動提升“四力”走基層大型採訪活動,“新春走基層”欄目率先與讀者見面,敬請關注。

□記者 羅雙紅

“爸、媽,今年我不能回家陪你們過年,你們要好好保重身體!”2月5日正月初一一大早,遠在貴陽堅守在動車工作崗位上的乘務員羅紅芳就通過微信視頻給麥積區琥珀鎮羅家村的家人拜年。

“孩子過年不能回家,我們想她,她也想我們,通過視頻看到她工作生活都挺好,我也就放心了。”羅紅芳的父親羅國忠向記者展示小外孫拜年的小視頻,幸福滿滿的說。

春節期間,微信發紅包、發拜年視頻、曬年夜飯,微信朋友圈裡熱鬧十足,喜慶、時尚的拜年方式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記者瞭解到,如今很多50後的農村老人也開始與快速發展的即時通信社交軟件接軌。

“以前生活困難,兒子遠在廣州工作,過年想聽聽孩子的聲音,看看孩子的模樣是我最大的心願。”今年65歲的琥珀鎮霍家川村村民霍有全說,“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冰箱、電視、洗衣機各樣電器都齊全,家裡啥也不不缺,女兒在年前給我買了智能手機,並且教會了我用微信,現在我們經常用微信溝通。”霍有全說,大年初一,他在女兒的協助下,用微信的視頻功能與相隔千里遠的兒子“見面”,這讓他欣喜不已。

動漫形象上換了自己的臉龐,錄一段祝福語,再配上歡快的音樂,這樣的拜年微信看上去既溫馨又充滿了創意。90後女孩羅馨向記者展示拜年微信的製作過程。“以前用短信拜年只能發文字,感覺太單調了,微信可以用自己的聲音對親朋好友說出真誠溫馨的話語,感覺親近了許多。”

微信送祝福、10秒視頻拜年、自制手機動態頁拜年……從除夕當天開始,各種新興的拜年方式,藉助移動互聯網相互傳播開來。

今年75歲的琥珀鎮馬家坡村村民馬想生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孩子在外不能回家,過年時會給家裡寫信,九十年代的時候就流行打電話,今年家裡新裝了移動網絡,實現了wifi全覆蓋,孩子們都用微信拜年,在外地的親戚也可以用視頻通話,直接面對面送祝福。”

“收到大家的很多祝福,我就不逐一回復拜年啦!在此祝大家豬年行大運、諸事順心!”大年初一凌晨,馬想生的孫女馬小欣用自己的手機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還將自己全家吃年夜飯的照片、豐富的菜餚也曬在朋友圈。馬小欣說,在微信朋友圈發祝福能讓朋友第一時間看到,省時、省力,也順應了時代潮流。

古往今來,回家過年就像一塊永恆的磁鐵,牽動著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總有一些人過年無法與家人團聚,而今藉助移動互聯網,回不去的遊子也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家人在線視頻,彌補了不能與家人團圓的遺憾。

從腳步丈量到指尖飛舞,從筆墨紙香到人工智能,人們運用新技術採用新方式,將拜年“玩”出新花樣,不僅是新時代年俗的與時俱進,更是新時代人們獲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