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體育運動鍛鍊誤區和疑惑

青少年體育運動鍛鍊誤區和疑惑

伯格曼兒童運動成長中心

鍛鍊既有量的要求,還有鍛鍊強度的要求,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當的運動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青少年體育運動鍛鍊誤區和疑惑是什麼呢?

一、每天上下學走路,是個增加身體活動的好辦法,但往往運動強度不足。

每天要求鍛鍊一小時,而且大部分應該是中等以上強度的鍛鍊,表現為大部分鍛鍊應該表現為比較費力、心跳加速、呼吸加速。每隔一天,還要進行大強度的鍛鍊,比如互相追逐跑,表現為很費力,心跳很厲害,大口喘氣。

二、我爸爸媽媽小時候沒有專門安排體育鍛煉,身體一樣好,我也不用

鍛鍊既有量的要求,還有鍛鍊強度的要求。每天上下學走路,是個增加身體活動的好辦法,但往往運動強度不足。每天要求鍛鍊一小時,而且大部分應該是中等以上強度的鍛鍊,表現為大部分鍛鍊應該表現為比較費力、心跳加速、呼吸加速。每隔一天,還要進行大強度的鍛鍊,比如互相追逐跑,表現為很費力,心跳很厲害,大口喘氣。

三、孩子不胖,就不用鍛鍊了

這種意識是非常錯誤的,低體重並不等於健康。體重低,也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素,比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就與低體重有關。身體瘦弱,絕不能靠增加飯量來達到長結實的目的。

因為,身體活動不足的情況下,增加的飯量很可能轉變為更多的脂肪,而不是轉變為更結實的身體(如更結實的骨骼、肌肉)。多參加體育鍛煉,在鍛鍊中身體的震動、搖晃給了內臟極好的按摩,促進內臟血液循環,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也增加了胃口。這時候吃下去的食物才會轉化進入骨骼、肌肉,真正讓孩子更結實。

長胖不是目的,身體健康、結實才是目的。瘦弱的孩子,一定要將有氧運動、力量鍛鍊等組合進行,配合運動營養指導,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四、學生階段以學習為主,等畢業不忙了再鍛鍊

身體各項體能運動素質、神經發育、骨質發育等等都有發育敏感期。過了敏感期,則鍛鍊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達不到理想效果。造成成年後動作笨拙,鍛鍊中沒有自信心、快樂感。少年兒童階段是培養終身習慣的關鍵期。小時候沒有良好鍛鍊生活習慣的人,成年後往往也沒有良好鍛鍊習慣。學生階段沒有進行骨質增強型鍛鍊,骨質健康一生都受影響。因此,我們提倡從小養成鍛鍊的良好習慣。

另外,科學安排體育鍛煉並不會影響文化學習,反而促進文化學習,並帶來更多的朋友和快樂。大家不要把競技體育為目的的訓練與健康為目的的科學鍛鍊混為一談。

五、我每天認真上體育課,就不用再鍛鍊了

學校體育,教孩子體育鍛煉的知識、技能、對體育的態度,在課上不僅僅是體育活動,還有教學的過程,因此,體力活動時間無法得到保障。美國小學生體育課要求每天30分鐘,而課外身體活動時間要求每天額外再增加30分鐘到1小時以上。因此,回家應該繼續鍛鍊,保障每天鍛鍊一小時以上,而且保證大部分身體活動是中等強度以上體育鍛煉。

此外,學校老師面對眾多學生,難以做到個性化指導。而我們應根據生長髮育不同階段的特點安排體育鍛煉內容,比如生長髮育快速期、青春期前,需要骨質增強型鍛鍊,同時補充足夠鈣質;生長髮育快速期後需要更多、更強度大的心肺功能鍛鍊、力量鍛鍊等等。

六、身材好,不需要鍛鍊

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離不開體育鍛煉。尤其是城裡的孩子、大城市的孩子,其健康成長更離不開專門安排的體育鍛煉。

身體活動不足與肥胖一樣,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兩大危險因素,儘管二者有很多聯繫,但畢竟是兩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吃得少可以不胖,但並不能提高體質,不能保證健康!比如,不胖但不鍛鍊的孩子力量弱,而且骨質疏鬆的危險性明顯高於鍛鍊的孩子。

七、我體育成績班裡第一,不需要鍛鍊了

鍛鍊是文明健康生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是為了體育考試才鍛鍊。

每個青少年發育早晚不同,中間最多能差到四歲!有的孩子發育早,個子高,力氣大,體育考試成績好,有的孩子發育晚,體育考試成績差,但所有這些都是暫時的。因此,鍛鍊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國外學生體質監測新的方法,就是學生自己與自己比,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對自己更有信心,更樂意從事鍛鍊不斷提高自己,而不是和別人比。

八、家長在促進孩子鍛鍊方面能做些什麼

首先,配合學校向孩子大力宣揚體育鍛煉對孩子健康生長髮育的重要性。

其次是每天監督督促孩子參加體育鍛煉,並達到所需要的強度和需要的運動量。每天詢問孩子鍛鍊情況,身體反應情況,是否進行了費勁兒的體育運動,顯示家長的關心、重視,孩子自然漸漸也會重視體育鍛煉。

第三,要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和孩子一起鍛鍊,享受天倫之樂,同時共同增進健康,為孩子創造體育鍛煉的健康文明家庭文化氛圍。

第四,家裡應該購置一些必備的體育鍛煉用品,如各種球類、健身球等。

所以說講究科學體育運動是很重要的,掌握正確的運動辦法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鍛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可以按照上述的辦法進行科學的鍛鍊,瞭解這些對於如何正確的進行體適能運動也是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