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

第五届龙少年文学奖作品——三等奖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叶健材

如果说要把家理解成安身定所的房子,那么我更愿意把家理解为我最初生长的地方。

小时候,我住在粤西北的一个山城里。那里虽然不像珠江三角中心地区一样高度发达,但人们的脸上却挂满了幸福。其中,家乡的艾糍,狗头粽子,番薯干,至今还塞满我的心。

家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

艾糍

轻轻咬一口,淡淡的艾香,浓稠的糖浆便在口中弥漫开来。第一次吃到艾糍是在五六岁的时候。

艾叶成熟的季节一般是春夏。艾叶一般生长在河边田垄间,拾了足量的艾叶后,就要把艾叶洗净煮汁,然后用被艾汁浸润过再揉搓的面团,包上花生糖,揉成一个个圆圆的小团。这样像竹叶一样绿的艾糍就基本成型了。包出来之后,要上当地用竹子做的蒸笼,放入沸腾冒泡的开水里蒸二十分钟。

艾糍出锅的时候,颜色就从鲜绿色变成了暗绿色。小朋友们总是很着急的,不等艾糍凉下来,刚一出锅就拿起来呲啦呲啦地吃。轻轻咬一口,先是外表软糯的口感,而后是流淌出来的花生糖浆,在粘牙软绵的同时还有花生的焦脆。在充分咀嚼后,艾叶的清香便在口腔中扩散开来,消除了花生糖浆的甜腻,口感更加层次丰富,再嚼几下,咽下去,感受到的是直达胃部的舒畅和艾糍带来的温暖。余香,犹在口中。

那时候的艾糍一般都是节日间做,清明节或端午节。清明节的时候,人们在早上吃完艾糍后就会一个家族聚在一起上山扫墓。各家人做完艾糍之后就会给没有做艾糍的左邻右舍送一点。这种送东西的习惯是很普遍的,逢年过节家里人做的小吃,也会给邻居家送一点。

家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

狗头粽子

狗头粽子其实跟市面买的粽子味道差不多,但它的料更足,制作者花的心机更多。而且它的形状也很奇特,不很大,拳头大小,形如狗头,因而我们管它叫作“狗头粽子”。

狗头粽子几乎人人都会做。我想念它的口感:外头是黏黏的糯米,里头是磨过的绿豆,配上鱿鱼、泡发后的干蘑菇或是流油的土猪肉,随你喜欢。这些平常的东西,组合起来后就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鲜,是香,或者说是独特。这个地区所特有的粽子味道,没有别处的粽子那样甜腻,相反,还有些开胃。我还享受着亲人间一起合作完成的满足,围坐在家里,一起有说有笑地包粽子。有的负责制作馅料,有的负责包狗头粽子。包粽子的不是荷叶或者棕叶,而是我们本地的一种专门用来包粽子随处可见的叶子,春天时在淅淅沥沥的雨地里,一簇一簇地冒出来。虽然我们包得手忙脚乱,但还是非常享受,因为和家人一起做的工作,总是很幸福的,做出来的东西,也别有一番风味。

家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

番薯干

谈起番薯干,妈妈总会摇头,因为现在市面上卖的番薯干一年不如一年了。而小时候家人做番薯干,不为外卖,只为了亲人能够享受一口美味。

番薯干的制作是颇费心思的,要挑好时节。因为要将蒸过的番薯拿去晒,天气太潮会发霉,一下雨没收回来就功亏一篑;阳光太毒了,又容易把番薯干晒得脱水,变得硬邦邦的,吃起来咯牙。

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去体验挖红薯,虽然是在广东,但是红薯在我们那却长得很好。我顺着藤把周围的泥土扒开,看到红薯露出半张脸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铁铲把红薯挖出来,结果位置没对好,红薯出来的时候,多了条伤疤。挖完红薯后,就把红薯带回家,大约一个星期后,红薯干就能晒好。味道糯糯的,且不腻,也没有吃完之后喉咙不舒服的感觉。吃着红薯干,我想起一首七律诗:“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绿叶玉茎阳光照,藤蔓根壮雨露浓。风暴雷电烈日烘,埋头挣扎泥下红。苦难贫穷救命时,香沙充饥立大功。”这样的一种家味,是物质充足年代的别样执着。食物承载的不仅是味道,还有地方的历史记忆。

时至今日,虽外出读书,但这些家味,仍像风筝线一样牵着我。我想这就是《美食最相思》里面的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