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问合肥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个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就是中科大在哪儿?

当得知正确答案不是帝都而是安徽合肥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除了震惊还会一头雾水。

关于“小清华”、“中国MIT”的中科大为什么落户扎根名不见经传的合肥,这里面有些故事可以说。

当然也是又要揭开河南的伤疤,让之数次流血。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1969年末,“珍宝岛事件”致使中苏关系紧张。

出于战略考虑,一纸疏散令,让北京的高校开启了下放的 征途。

其他大学打死也不出北京,中科大根基不深厚,被当做文化毒瘤驱逐出京。

于是中科大就这样被迫迁出北京南下,更惨的是,没人敢收。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在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几个省都以粮食不够吃为由拒绝中科大落户。

但是当时安徽可以说是相当穷啊,时任安徽省长的李德生目光远大,勒紧裤腰带,主动要去了这所名校,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

留在安徽确实不是多好的选择,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于是科大就这样落户安徽。

当时知识分子是被打击的对象,李德生如此尊敬科大,真的非常值得敬佩。

历史很有讽刺性,李德生的故乡就是河南。

从此后,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而后悔、痛楚,经年不绝。

当河南南阳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在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时,我想,他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吧,关于河南这里要多说点。当年中国矿大迁往四川改名四川矿院,后来不顾当地挽留执意回京复校,念在旧校区已被占,中央决定迁往河南,河南以已有矿院拒绝,后邓小平主持迁往徐州。

京九铁路开建,决定商丘为中部枢纽,当地政府以资源匮乏拒绝,阜阳主动请求接纳,成为安徽乃至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借助铁路在皖北闯下了一片天。

所以说河南真的算是成功的避开了一些非常好的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李德生)

所以说在那个动荡年代,如果没有安徽,科大也许就亡校了。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

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

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

而河南连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所以那句“河南无人”的话,虽然道尽了河南的无限悲凉和无奈,但也真的只能怪自己错过了太多。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但是问题来了,不管是几十年前中科大迁来安徽,还是现在,外界对此一向不看好。

北上广才能拥有好东西,安徽配不上中科大,好大学全都要在一线城市才能发展的更好,这些看法观点直到现在还不绝于耳。

中科大将往南迁的说法经久不绝,而且每次都传的像真的一样。

不管是外界高校还是中科大的学生,似乎都在质疑着不怎么闪耀的这个二线城市是不是阻碍了中科大的腾飞?

而实际上合肥在此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或许就像一个单身母亲,像别的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恨不得倾尽所有。

面对外界所有质疑以及自己儿子的各种嫌怨只能妄自菲薄,暗自哀叹却依然默默无悔的付出,初心不改。

首先看看每年安徽省给科大的财政补贴再看看给亲儿子合工大、安大的,就会发现安徽省对科大是多么的照顾。

退一步说,安徽如此重视中科大,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安徽本地大学的发展。

安徽人考科大,并没有因为它在安徽而好考。

中科大这种气节的保持,安徽做的让所有人都无从非议。

科大是直属中科院,教育部,中科院,安徽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三方共建,按着1:1:1给钱的,如果没记错的话,15年教育部给了3亿,中科院给了3亿,安徽给了3亿,安徽对科大还有很多本地学校没有的,政策上的照顾。

我们以科大这所国字号的大学落户安徽为傲,可我们也的的确确承受了许多别人不敢承受的风口浪尖。

患难才见真情,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把科大当做城市敛财提升知名度的手段,也从未拿科大做过宣传,所以即使是现在,提及科大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以为在北京。

在研究方面,我们总是给足最大支持,研究完了之后拿去上海苏州的研究院照顾他省兄弟我们也从未介意。

或许这座城市不够优秀,但是我们却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扶助去支持。

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不同,现在的合肥人,一提起中科大,无一不眼含热泪,为之自豪。

安徽人提到中科大满脸的那种骄傲与尊敬,这种历经多年风雨培养出的感情,那是那些口口声声嚷嚷着要中科大搬出合肥的人不能够理解的。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北上广不乏名校,试看当年南迁之后又回北京建立校区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到现在又有哪一所能够盖住科大的名头?

中国人对大学真的有严重的地域情节,安徽拖累中科大,“中科大没落了”这样的命题总是看到。

科大是个非常牛的大学,它对中国,对合肥,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不可估量的。

可是说因为合肥落后才导致科大发展的没有想象中好,是极其不公平的。

说实话,科大出身并不好。科大是1958年诞生,大跃进时期,算是荒诞年代诞生的产物。

计划经济时建立的大学,哪所不衰落?

单凭借体制固化出来的东西,没有内在的人文精神,肯定会伴随体质消亡。

而北大清华是大师胡适精心栽培的,在海外也有大量的学子支持。

大跃进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科学院受到国家鼎力支持,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力量。

从体制上来说科大建校是苏联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也就是专门学科的攻读、打造。

随着大跃进的瓦解,科研体制迎合所谓市场需求,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量增加,以基础性科研教学和研究为主的中国科大自然就被冷落了。

中国科大的搬迁是所有高校里最彻底的。为了方便学校搬走,在玉泉路的大门口甚至专门修了一条铁轨。

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

过程中,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已不足百人,教授、副教授仅剩21人,尚不足别的学校一个零头。

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的老师从9人锐减到4人,兼职的主讲老师一个都没来,来的都是他们这些当时的助教老师,当时的科大已经是一片狼藉了,所以说科大搬到安徽之初,精力和能量就耗损一半了。

1968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部队进入科大对科大进行斗、批、改运动,科大被蹂躏的面目全非,几乎成了疯人院;

后来备战疏散后其他高校几乎都回来了,科大的搬迁却出乎意料的一去不回。

70年代初期,科大在全国率先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安徽省在当年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保障科大为优先于省政府的供电单位。

局势好转,中科大想回京,想尽了各种办法,上了三次书,都被驳回,北京还是不要。

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给中科大装了暖气。

安徽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

1972年,刘达给周总理写信想回去,总理看了,没有表态;

1978年,科大想回京,上书给中科院和党中央,如石沉大海。

科大为了引起中央的注意甚至在上书前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希望中科院党组对科大提出的搬回北京原址办学的正当要求予以认真考虑;

1985年管惟炎管校长也多次争取回北京,他在回忆录中说,回不去的原因是原址已经被高能所占了,高能所是邓小平亲自关心的一个所,动不了他们。

觉得回北京实在没有希望了,管校长才于1986年决定买了科大西区这块地。

朱清时朱校长时期也想去上海,苏州办学,都没有被批准。

毫无疑问,中科大的科研实力对内陆的拉动作用是不可限量的。

如果好大学全都集中在一线城市,这只能说明国家政策有问题。

当年南迁的大都是那些留校的第一代科大学生,他们没有留在北京,没有在科大最困难的时候离开她,而是用自己的血汗建设出了如今的科大,才能使“中国科大”这块牌子能在困难的条件下保存下来,多么不容易!

而现在的很多科大人,还在纠结着挥之不去的南迁谜、北归梦之中,沉醉在过去的辉煌中不愿醒来,让人觉得悲从中来,多么滑稽可笑!

这些社会主义接班人啊,国家高等学府的高等知识分子,学成归来回报母校,不辜负前辈们的努力才是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啊!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科大本来就属于研究型院校,是治学研究、安静做学问的。

搬迁到一线城市,要根基稳固就得争资源,学术参与了政治,大学分分钟变成官僚机构,想想都觉得可怕。

中国电信设备工业的龙头老大,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

“中国之大,只有这里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中科大求学。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远离新闻中心和政治中心让她失去了一些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博取知名度的机会,却也因此而让她的非凡成就与杰出毕业生为全世界所瞩目,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科大再好,能比清华好?而且,合肥那么偏远。”这是很多家长、学生在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经常说的话。

大学几年是“系统性读书的最后机会”。 曾经有位大学教授却这样对自己的女儿说:“我在这个圈子里,知道哪个地方适合读书,学风怎么样,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科大是读书的地方。

中关村附近有太多诱惑,有各种创业公司,可能也有各种机会。但本科的时候,还是安心打下扎实的基础好。”

这个老师带的学生大多来自清华、北大和中国科大,他习惯于去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如果说,清华、北大的学生把傲气写在脸上,科大人则把傲气写在骨子里,埋头苦干,不受干扰。”

也因为此,他曾总结过,科大人很多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不是名人高官”。

他的同学就是这样:没有位高权重的“大官”,但有很多重要研究所和企业的室主任、科研骨干等。

一线城市大学搞政治内斗,卖规划用地,排外,搞内部关系,把学校搞的乌烟瘴气的例子太多了。

同在一个省的大学为了争省里补贴,一直搞事情的不少,最好的结果是不然平分补贴,不然谁也别要。

合肥小,合肥屈了科大,但是如果没有这节奏缓慢,宁静的小城——科大的学术氛围还能坚持到今天吗?结局很让人堪忧啊!

所以说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拥有大学自己的独立性,保持着圣洁与宁静。

在科大,官本位没有市场,学术优先是科大文化的基本色。

也正因为如此,科大人不跟风、不盲从、不左顾右盼。

北上广的大学走出的毕业生追求的是大城市的资源、为了得到更为宽阔的眼界和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但是这是片面的,歧视性的。

不少大学生自以为上了大学就与劳动群众划清了界限,这是小布尔乔亚的错误思潮。

中国现在东西部以及城乡差异显著,如果大学生只看到了大城市的繁华而意识不到西部的贫穷和落后,那么其思想是极为危险。

中国科大是一所追求科学的高峰的优秀大学,但要避免自傲,不能使学生站在象牙塔顶端而脱离了人民群众。

正如校歌中说道“永远向人民学习”。

而合肥就提供了很好的的环境,一方面它是交通枢纽,交通便利,适合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它并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容得一张安静的书桌。

合肥既有繁华的步行街,也有破烂的居民楼。

合肥虽然是安徽省的省会,但它的的不太繁华是安徽上千万人民群众的缩影。

科大便利舒适的学习生活每天都提醒了我们人民群众的伟大付出,时刻提醒着我们学得文武艺,报效祖国人民。

所以,科大的眼界不比大城市狭窄,反而更加开阔。

因为它让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学生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这是许多大城市学生永远看不到的,让学生知道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道了共产主义事业还远远没有成功。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历史原因,从前迁不了,发展到现在,更难,几乎不可能。

各大城市都有了自己主要培养的重点大学,那些大学占据的资源,科大要想抢回来可能也是相当困难。

关于搬迁问题,迁校是个非常伤元气的举动,一线城市土地是稀缺资源,车位都不好找,说搬就搬?搬哪里?搬到市区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啊!而中科大是在合肥的黄金地段啊!

科大没有回京而是留在了合肥,是历史的选择,已经无法改变。

即使当初中科大迁到了其它城市,“中科大没落了”这个伪命题还是会被那个城市扛起。

还要不要迁回去?

科大最繁荣的时代是80年代,在合肥却不是北京。

文革时期迁出北京的高校有13所,迁到安徽的只有科大。如今你们还记得有哪13所呢,哪一所有科大发展的好呢。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大就已经在中国高校中锋芒毕露,独领风骚。

1984年,英国《自然》杂志撰文称:“在中国,最令人鼓舞的学校要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她的蓬勃朝气与成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现如今她位列“211工程”、“985工程”,

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多少年来,她的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她的毕业生考取国外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留学深造的比例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深造的比例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跻身“世界十大科技成就”的次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201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显示,2016年度中科大发表SCI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保持优异。

本次统计期间,篇均被引达15.08次,连续7年保持C9高校第一,

自2013年度首次超过世界平均值以来保持快速增长,远超同期世界平均值11.80次。

前段时间一篇晒有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台湾清华以及中科大等名校的图书馆借阅排行榜的微博火了,还引发了高校晒图书馆榜单的热潮。

以文科著称的北京大学的榜单,被人文类书籍占了大半个江山。

复旦的书单文理兼备,而台湾清华大学的榜首竟是大陆作家沈从文的文集。

与其他高校榜单中《盗墓笔记》、金庸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不同,

而中科大的图书馆最近两个月的借阅次数排行榜前十位全是类似于《电磁学千题解》、《数学物理方法学习指导》、《电磁学与电动力学教材与题集》等教材与题集。

于是网友纷纷表示,中科大是“神一样的存在”。

江西不要、湖北不理,河南敷衍,中央命令安徽接受中国最好学府


(中科大第一任校长郭沫若)

综上所述,到底是安徽限制了中科大的发展,还是因为安徽才有了如今的中科大?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