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在蘇格蘭國家美術館中轉了半天,看過了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和佛蘭德斯等地畫家的作品後,終於在10-13號展室見到了英國本土畫家的作品。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首先要關注的是蘇格蘭肖像畫家亨利·雷本(Henry Raeburn,1756-1823)。他被譽為18世紀以來蘇格蘭最偉大的肖像畫家,曾是英王喬治四世的御用畫師,並被冊封為爵士。這幅《在德丁斯頓湖上滑冰的羅伯特·沃克》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俗稱《滑冰的牧師》,在2006年BBC主辦的“英國最偉大的畫作”評選中入圍前十。畫中人物羅伯特·沃克曾在愛丁堡教士路教堂做牧師,同時也是愛丁堡滑冰協會的會員。有建築評論家認為恩裡克·米拉列斯設計的蘇格蘭議會大樓窗外裝飾的靈感就源於這幅畫中的人物姿勢。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他的另一幅作品《帕特里克·莫伊爾》繪製於1786年,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幅亨利·雷本在意大利遊學期間創作的油畫。畫中人物是一位長期住在羅馬的蘇格蘭古董商的侄子,當時年僅17歲。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在10號展室我們還看到一幅描繪王子街舊貌的畫作,它由蘇格蘭肖像和風景畫家亞歷山大·內史密斯(Alexander Nasmyth,1758-1840)於1825年創作。這位畫家就出生在愛丁堡,因此對愛丁堡的城市變化非常感興趣。此畫題為《王子大街上的皇家學院開工》,畫家所處的位置就在離我們不遠的皇家學院北門外,畫面右下角能看到皇家學院的廊柱正在搭建中,東邊現在火車站的位置還是一片綠地,王子街上的司各特紀念塔也還沒有建。你能明顯地感覺到新老城的差異,右邊的老城高樓聳立,左邊的新城則保持在三四層高。亞歷山大·內史密斯在創作中不僅對肖像畫感興趣,對風景和建築同樣著迷,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蘇格蘭學院派風景畫的奠基人。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在11號展室中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兩位英國畫家: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和雷諾茲(Joshua Reynolds,1723-1792)。傅雷在《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中曾這樣介紹兩位畫家:雷氏的一切都井井有條,在意遊學期間,每看一畫便總結規律以便為己日後所用,回到國內更是長袖善舞,將畫室辦成上流社會的時髦沙龍,最終成為畫院院長。庚氏則完全不同,蟄居鄉間,只畫自己喜歡的畫,直到一張送展作品讓所有人吃驚。最後傅雷總結道:雷氏是用盡藝術材料以表現藝術能力的最大限度,庚氏是抉發詩情夢意以表達藝術素材的靈魂。用中國的論畫法來說,前者是心中有畫,故極盡鋪張以作畫;後者心中無畫,故以無邪態度表白心魂。

庚斯博羅與雷諾茲是同時代的畫家,二人的繪畫水平可謂旗鼓相當,但關係卻不甚友好。雷諾茲曾在意大利遊學,特別推崇文藝復興盛期的意大利繪畫風格,提出並在英國推廣“宏偉風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立時成為首任院長。庚斯博羅則不拘泥於正統的學院技術,他嫻熟的繪畫技藝靠的是平時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其實他也是皇家藝術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但因與雷諾茲存在一些分歧而在仕途上受到一定影響。比較典型的例子是1784年,當時的首席宮廷畫師去世後,庚斯博羅一度被認為是接替這一職位的熱門人選,然而雷諾茲以當不上首席宮廷畫師就辭去皇家藝術學院院長之職相威脅,生生迫使國王對他進行了任命。

這對競爭對手被後人稱為英國畫壇的一對冤家,人們尤其喜歡將二者的畫作掛在一起對比欣賞。《尊貴的格拉漢姆夫人》是庚斯博羅1775年繪製的一幅代表作,畫中人物瑪麗出生於卡思卡特家族,父親是著名外交官,丈夫是位男爵,她自己則是當時非常知名的一位美女,可惜年僅35歲就因病去世了。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雷諾茲在這裡的代表作是《瓦爾德格拉夫女士》,畫中的人物是瓦爾德格拉夫伯爵的三個女兒。她們正在一起做針線活,左邊的大女兒用手撐開一股絲線,中間的二女兒將線纏在一個線軸上,右邊的小女兒則在一塊緞面上繡著花邊,三者被手中的動作很好地聯繫在一起。這幅畫是應伯爵夫人的要求創作的,目的是用來吸引更多的求婚者,因為當時這三個女孩兒都還待字閨中,可以說這相當於一幅徵婚像。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12號展室集中了一批大型畫作,1785-1865年被稱為英國的“國家形象繪畫”創作時代,當時的漢諾威王朝統治者鼓動藝術家們創作巨幅作品以體現大國風範,並將其中的佼佼者大量出版印刷,讓老百姓感受到一股“厲害了,我的國”的氣氛。這幅《幽谷之王》創作於1851年,是埃德溫·蘭西爾(Edwin Landseer,1802-1873)的代表作。這位蘭西爾我們並不陌生,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納爾遜紀念柱底下的四隻銅獅就是他的作品。《幽谷之王》是蘭西爾最知名的畫作,曾掛在威斯敏斯特宮。它也是19世紀下半葉英國最流行的畫作之一,其鋼版印刷複製品被大量製作和銷售,畫中紅鹿的形象因廣泛用於各種廣告而變得家喻戶曉,成為蘇格蘭高地壯麗景色和野生動物的形象代表。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最後看一幅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名畫《從草甸看索爾茲伯裡主教座堂》。據說這幅畫對後來的英國風景畫家產生巨大影響。此畫創作於1831年,是康斯特布爾的妻子去世一年後。據畫家自己透露,他當時的情緒很混亂,這點從天空中的雲可以看出。他在畫中用墓碑代表死亡,用白蠟樹象徵生命,用教堂寄託信仰,用彩虹表達希望,可謂寓意深刻。

18世紀英國大師筆下的徵婚像和國家形象繪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