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上图是沙特的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的规划蓝图,按照规划蓝图这座新城分成智慧城和科技城等众多部分。这座以阿卜杜拉国王名字命名的新城,寄托着沙特摆脱石油,打造红海经济圈的梦想。西方也一直对这座红海新“迪拜”寄予厚望,这座规划未来将会有数百万人定居的城市,甚至被誉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之一。

但是这座在世界关注中上马的新城,最终在十年后,沦为定居人数不到1万的鬼城。而这座城市是如何从“红海明珠”如何沦为沙漠鬼城,则需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1、“油瘾”难戒


全国几乎都是炙热难耐并且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一条河流,国民只能靠自己动手捕鱼和养一些牲畜来填饱肚子,偶尔抓几条沙漠蜥蜴开开荤,天黑了数数天天的星星,过着沙漠牧歌的生活。某一天突然间地底下冒出又黑又粘的石油,一夜暴富,全国人民躺着数钱。这就是沙特阿拉伯简单粗暴的脱贫致富的方法。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沙特油田分布

正是靠油吃油,让沙特从一个落后的在沙漠当中放牧的国家翻身,一夜之间各城市的高楼拔起而起,泥路被铺上柏油,大街上开着各种豪车,人们一生下来就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沙特的年轻人就算坐在咖啡厅高谈阔论不工作,也可以拿着政府的补贴到处撒钱。

2005年,沙特石油部门产值占GDP的比重依然超过一半,石油出口占沙特当年出口总额90%左右。沙特国家财政接近80%都来自石油。石油在沙特的地位其实已经超然于经济领域,并且影响政治领域。但是沙特人必须面对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这个现实。沙特领导者非常清楚,一旦石油枯竭,那么不仅威胁沙特经济,对于沙特王室也是致命打击。

因此沙特政府也一直采取经济政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跨入21世纪以来,为了改变单一石油经济,沙特砸大价钱投资制造业、信息产业和农业,希望能实现经济增长多样化。但是要戒掉“油瘾”,还是太难了。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国

然而,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另一个国家却成了众多阿拉伯“油瘾”患者当中“不一样的烟火”——迪拜。

当阿拉伯“兄弟”们都在绞尽脑汁挖油的时候,迪拜高瞻远瞩地将目光投掷到石油以外的产业,实现经济多样化。迪拜在卖油赚个盆满钵满之后不久,就宣布实行自由和稳定的经济政策,通过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吸引外资。迪拜统治者也敏锐把握石油运输量暴涨的趋势,依托自身位于阿联酋海岸线的中部,在阿拉伯湾西南部的战略区位,把迪拜建成中东的金融、交通和贸易中心。每年吸引近2000万人游客前来一睹“土豪之城”的迪拜。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迪拜

堂堂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沙特,岂能眼看着“小弟”在自己家门口赚得盆满钵满。到了2005年,以“改革派”著称的阿卜杜拉国王登基,当时已经80岁的新国王依然雄心勃勃地决定干票大的,建一座跟迪拜一样的新城。


2、开工造城


国王的“圣旨”很快就被执行了,经过选址,国王的新城最终选在沙特的红海沿岸一块占地173平方公里的土地,比美国华盛顿特区更大。这里可以直接通过苏伊士运河跟发达的欧洲相连。

距离沙特唯一一个允许非穆斯林定居的城市吉达大约100公里。距离麦加只需要20分钟的车程。并且可以在一个小时以内通过飞机到达几乎所有中东国家的首都。这是在国王英明决策下建立起来的城市,所以这个城市被最终定名为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King Abdullah Economic City, KAEC)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阿卜杜拉国王

工程开工之后不久,年迈的阿卜杜拉国王亲临建筑工地视察工作,尽管只看到漫漫黄沙,但他非常高兴,饶有兴致地指着他的蓝图,描绘着这个城市未来庞大的港口、繁忙的工业区、穿着西装的商业人士穿行的中央商务区、沙滩度假区和科研机构区。最后他高兴地向同行的媒体宣布,这将会带来一个全新的沙特阿拉伯,并承诺将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砸下1300亿里亚尔(约合350亿美元),让这片荒漠成为红海畔的璀璨的“明珠”。最后国王迫不及待要求整个城市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完工。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概念图

很快,沙特投资总局(SAGIA)马不停蹄地引进大量外资项目,爱立信集团和沙特本土的阿萨尔公司也参与其中。沙特当局专门聘请了著名商业人士法赫德·拉希德(Fahd al Rashid)作为整个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的项目负责人,希望能依靠他在西方的人脉来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而扩大经济城的影响力。而法赫德•拉希德也欣然就任之后不久,他便频频会见西方科技和商业巨头。向他们宣传这难得一遇的商机。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法赫德

作为一个一上任就坐拥几百亿美元的项目执行官,法赫德马上被西方资本家奉为上宾,他被邀请参加各种经济论坛,所到之处,他都非常自信地到处都称赞KAEC项目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初创项目。

面对媒体,他声情并茂地描绘这座新城有着美丽的海岸线和珊瑚礁,每年海边的都会有几百万的游客,穿着比基尼和泳裤来度假休闲;对于西方关于沙特政教合一体制的担忧,法赫德也做出担保:整个KAEC的项目里有接近100个女性员工,这座城市将根许多西方城市一样开放和包容,未来世界各地会有200万人来定居;沙特有大量在海外留学的学生,一旦吸引这些回国,经济城将汇集“最强大脑”……总之,法赫德自豪地宣称,新城就是世界的未来。


3、沦为鬼城


短短几年的时候,国王新城高耸魔幻的建筑开始拔地而起,一切都仿佛按照预期的方向进行。但是年迈的国王和法赫德万万没想到,工程上马几年之后,2010年

阿拉伯之春爆发,并且接连影响阿拉伯世界各国,阿卜杜拉国王全力预防危机,并宣布派发4000亿福利红包给全体国民,并且不断提高福利,简单粗暴的“发钱”方式确实让沙特躲过了中东的政治风潮,但是过高的福利支出也让沙特财政吃紧。

到了KAEC工程开工的第十年,沙特的赤字达到了386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之最。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国际油价迎来大跌。油价的大跌促使沙特财政抓襟见肘,再也难以继续拿出资金去支撑国王的梦想。国王新城的建设工程开始停滞,但是法赫德依然满世界到处飞,到处宣扬他的“新城梦”,关心国王经济新城建设的西方企业家已经越来越少。

沙特是如何用1000亿造出一个鬼城的?

直接影响经济城工程的则是阿卜杜拉国王驾崩。新上任的萨拉曼国王一上台就成了财政赤字的“接盘侠”,在油价大跌的背景,新国王只能削减财政支出,但是增加预算的大门已经大概就不好再关上了,萨勒曼国王又再次派发了320亿美元,而真正削减的则是一些不必要的支出,例如阿卜杜拉国王经济新城。于是国王新城的如火如荼的工地,立马人去楼空,只剩下沙漠中的风沙,吹打着未完工的大楼。

最后,这座预计200万人口定居的城市,到2016年也仅仅只有7000人定居,而这些定居者多数都是独自前往的政府雇员,一旦工作有变则马上离开。而预想的几百万游客,则根本只能勉强达到几十万。

新王储掌权以后,2017年穆罕默德·本·萨拉曼宣布另一座新城NEOM的建设计划,媒体的目光和热度则抛弃了阿卜杜拉国王经济新城。

无论是法赫德还是整个老国王,估计都很难意识到,魔幻的高楼大厦只是一个发达成熟工业区的表象,而支撑经济区发展的,则是由完善的法规和税收制度所支撑的经济秩序。无论是国王还是法赫德的设想在沙特都是难以实现的。每年数百万游客穿着暴露在海边度假,这很有可能难逃宗教警察的搜捕和严查。

至于希望创造平等开放的环境,尽管2012年起,沙特妇女外出工作不再需要得到丈夫的批准,但依然面临着重重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阻碍,KAEC项目所聘请的100位女性员工,则需要严格遵守瓦哈比教义,并且这些妇女要在专门的工作间里工作,男女分开。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保守的伊斯兰教国家里,一旦打开了意识形态缺口,很可能会威胁王室的权威。最终,沙特的雄心壮志也逐渐被沙漠的黄沙所掩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