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感悟:编校工作乐趣多

编校工作很寂寞?我倒觉得“乐趣”很多

编校感悟:编校工作乐趣多

记得刚入职时常被告诫:做编校的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因而少有激情。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深信不疑,但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渐渐开始对此说法有些怀疑,以至不以为然了,而现在基本就不认同了。

为什么呢?

第一,苦和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况且是苦是乐有可能还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未必是真实情况。

第二,也是很重要的,给书稿挑出错来,尤其是份量很重的差错,你还寂寞乏味吗?难道你不高兴吗?不觉得很有成就感吗?

第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天看稿,就是与知识打交道,增长见闻,其乐无穷啊!

第四,事在人为,自己完全可以驱使自己以此为乐,进而就可以变枯燥乏味为苦中有乐了。当然,要想得此效果,就得有个前提条件,就像电影《董存瑞》中所说,以苦为乐必须是“情心乐意的”,也就是心甘情愿啦!

编校感悟:编校工作乐趣多

除了以上四点原因,书稿中也不乏很另类的笑料,它们足够你开怀一阵子的了。如果不信的话,我们不妨一起“领略”一下——

① 在前言中作者先提到:“我们组织部分高校教师编写了此书”,之后列出了参编教师的分工:“张x(xxx师范学院)编写了...,史x(xxx市奋斗小学)编写了...”。

感觉这乐子真是大了去了!说好了参编的都是高校老师,怎又冒出个“低校”(小学)的呢?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② 先提到“她结过婚,但没有生育儿女”,可隔了若干页,又说“作为一位母亲,她...”

这可真逗啊!很想对作者说:你还能行不?

③“采用防写技术,确保原文被簒改”

很想问作者,你到底是哪伙儿的?防写为了被篡改?

④前面说“黄盖点燃了船上的干草后和土兵一起跳入江中游走了”,可之后再提此事时就变成了“黄盖叫兵士点燃了大船上的芦苇后一起上了小船逃走了”

前后没有一处不自相矛盾的(谁点燃的,点着的什么,如何逃走的),不觉得有趣儿吗?

⑤”杨时拜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自己的弟弟程颐门下。”

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死了与生前并没有什么两样!这不,程颢虽然死了,不照样为杨时安排导师嘛,因而也就不可怕。真是够冷幽默的了!

⑥“就近五年来司法考试的试题而言,考点基本相似,但是每年都有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如何了解每年试卷考点的细微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基本相似”“相当大的变化”“细微变化”,到底变了没变,作者已经说不清了。无语,只能苦笑了!

⑦“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奷臣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因此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吴王的种种恶行导致了最后的成功?既是极其荒谬、却又是非常搞笑的结论。

⑧“林冲的娘子为给丈夫平反,来到冤鼓楼前,击鼓鸣冤后欲自尽,却被锦衣卫救下。”

明朝的“锦衣卫”救了宋朝的人?哈哈!听过相声“关公战秦琼”,想不到在书稿中又见到了其翻版。基本历史知识欠缺,使得学术著作也敢玩儿穿越,真有意思。好玩儿!

⑨先说“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历史文化,虽也流行时,但转眼即逝、不留踪影”,可在论证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又用其作为依据:“《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

既然已经“不留踪影”了,怎么又能引用呢?这《大学》可是被作者自己贬的一文不值的“四书”中的第一部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就怨不得別人嘲笑了。

⑩“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載了从公元前240年到1910年的29次彗星”

看到这儿不禁哑然失笑:这不扯嘛,1910年是古代吗?

⑪他说完后,各国法官忍俊不禁地笑了。

笔者窃喜:作者真是多此一举,都忍俊不禁了,还能哭吗?

⑫作者先是对这位父亲“很少鼓励孩子,即使儿子做得非常好,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啊,不错!’”的做法大加赞赏,可在另处又把另一孩子因压力大而最终崩溃的责任完全归于家长从来没用“你真棒”的话语加以鼓励。

作者前面支持“很少鼓励孩子”,后面批评家长不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掐,这真够 funny的,算得上相声里的“包袱”了!

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我深深地被邓小平同志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所感动”,而且“这种感动是发自肺腑、触动灵魂的感动”。

真是“妙不可言”啊!我真想对作者说:请先别感动,《为人民服务》明明是毛主席写的!待把文中的人物关系都搞清楚以后再发自肺腑、再触动灵魂地感动也不迟!

⑭“鲁迅有句非常著名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种说法真是让人都笑不出来了。还是一位同人的评价妙不可言:我怀疑莫非克家兄偷了鲁迅先生的遗稿?

⑮“雷锋最喜欢听的歌曲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种说法与“雷锋最喜欢的人物是郭明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了,真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啊!

……

看看,我看稿时,时不时有这些笑料陪伴着,哪能感到寂寞呢?也就谈不上什么枯燥和乏味了,反倒是一种工作的动力了!

编校感悟:编校工作乐趣多

看得出,这些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可我们做编辑的就不可以不知道了。如果我们也同样不知道的话,到时候乐的就是读者,苦的就是编辑了。

有鉴于此,对书稿中的这些笑料,我“受用”完了之后肯定要把它们咔嚓掉,使其不留痕迹,这就令读者们失去了欣赏的机会,也势必“剥夺”了读者们笑的权利。这说起来还真有些自私呢,可我决计要执迷不悟的。

原因嘛,你懂的!

编校感悟:编校工作乐趣多
编校感悟:编校工作乐趣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