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張艾嘉在兩個年齡與“老去”這件事深情對視過。

第一次是在40歲前夕,有一天,她在低頭吃飯的時候,突然發現面前的飯粒變得很模糊,要拿遠一些才能看到。細想之後,張艾嘉在心裡已有掂量。

不惑之年一到,她很乖地走進了眼鏡鋪,看著鏡中戴著厚重眼鏡框的自己,圓面頰、圓眼睛開始下墜,青春不再,已是一張嚴肅的面孔。

“果然,這是我老花的開始。”

第二次是在60歲以後,她似乎比少女時期更加活躍和勤奮。

接連導演電影《念念》、《相愛相親》,出版書籍《輕描淡寫》,在賈樟柯《山河故人》裡與小自己39歲的董子健上演忘年戀,擔任臺灣金馬獎主席,穿著高跟鞋3個小時和青年演員王耀慶演話劇《聊齋》······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登上《朗讀者》

去年,張艾嘉登上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毫不避諱地談及起自己的衰老。

那天,她穿著黑色水袖上衣、白色百褶裙。面對鏡頭,眼角銳利的皺紋被笑意化解得柔和。“變老是人的自然規律,不需要去躲躲藏藏。”

眼睛裡仍是那股天生就躲藏不住的自信與倔強。“我很開心,到了這個年齡還可以繼續工作。”

那是1976年《碧雲天》中與命運鬥爭的少女俞碧菡、是1986年《最愛》裡為愛犧牲的第三者白芸,是2001年《地久天長》中平凡堅毅的母親李慧珍、是2010年《觀音山》裡的孤獨自殺的房東常月琴······

是1992年和2015年兩唱《愛的代價》的張艾嘉。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

01 “電影是我一生的事業”

人們總是習慣用數字來計算一個人一生的成績,淺顯、明白、直觀。

張艾嘉身上也有很多的數字。

在搜索引擎上搜她的詞條,作品列表一欄從1970年代一直列到了2010年代。100多部電影作品和近50個提名、獲獎獎項······讓鼠標滾動的次數都多了幾圈。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出席第3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在2015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倒計時的發佈會上,臺上的主持人介紹張艾嘉:“她投身電影40多年。”忽然停頓下來,一臉驚詫地詢問臺下的張艾嘉:“40年?真這麼多?”張艾嘉也被逗樂了,略帶羞澀地點了點頭。

此時在場的人才意識到,原來,張艾嘉在電影圈已經待了那麼久了。

同時代被大眾熟識的女明星,鄧麗君已經香消玉殞20餘載,林鳳嬌的身份已成為成龍背後的女人,林青霞也早已淡出熒幕、不再接戲 ······

張艾嘉作品列表裡的第一位,是一部在記憶深處已經很久遠的作品。

去年在接受許知遠《十三邀》採訪時,被問道:“還記得你拍的第一部片子是什麼嗎?”

張艾嘉雙手托腮想了很久,想起了關鍵詞“李小龍”

那是1973年,她剛滿20歲。出身名門望族不顧家人反對,一頭扎進了香港的影視圈。

《龍虎金剛》是她的第一部戲。《龍虎金剛》講述的是遊俠“一條龍”奪回被一夥匪徒搶走的華僑救捐款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張艾嘉在其中扮演了救助“一條龍”的農家少女阿香。

在那個功夫片最吃香的年代,張艾嘉在整個拍攝期間都住在李小龍的舊舍。但初出茅廬的她並沒有拿到“打女”的角色。“沒有人相信我可以打,覺得我的樣子就是被打的感覺。”

當時初入片場的張艾嘉覺得,雖然環境很陌生,但她是自在舒服的,她覺得在演戲上有太多自己要學習和要表達的東西。“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當時在香港,張艾嘉的長相併不出眾,很多角色機會常與她失之交臂。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碧雲天》劇照

一直到1976年,她憑藉瓊瑤電影《碧雲天》拿下當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人們才看到那雙大眼下的魅力,還有她的才華。

她也開始有了更多角色的嘗試,70年代末,她以每年12部電影的高產,尋求著自己在電影圈的位置和訴求。

和林青霞、米雪合作拍攝《金玉良緣紅樓夢》,與劉文正、謝賢一起拍攝《變色的太陽》,在《瘋劫》裡和趙雅芝對戲······

張艾嘉說,和她同年代的很多女明星,似乎每個人的人生劇本也早已被寫好。20多歲時頻繁演戲,30多歲左右就嫁入豪門。

“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們一直在努力練功、演戲,到30歲應該是最好的時候,怎麼可以在這個時候退休呢?”

她開始嘗試做幕後導演、編劇工作。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1986年,憑藉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最愛》,張艾嘉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入圍“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

《最愛》講述了兩個閨中好友,相親相愛20多年,卻為一個男人暗中鬧心計的故事。張艾嘉在其中把白芸情不自禁愛上好友丈夫、卻不得不為愛犧牲的隱忍表現得恰到好處。

30年後,當網絡社交媒體知乎上有出現一個帖子叫《如何評價張艾嘉》時,還有90後網友在上面寫下千字評論,感慨這部電影的優質。

上世紀80年代,社會從戒嚴時期鬆綁,民歌運動風起雲湧,臺灣的“新電影”和香港的“新浪潮”運動迸發出了蓬勃生機。

周潤發、劉德華、張曼玉、梁家輝、劉嘉玲、梁朝偉等人成為時代的偶像,那時,張艾嘉已經是眾人的前輩。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戲稱張艾嘉是臺灣的“眾人教母”——由她發掘的羅大佑、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各個都是藝壇的“教父”。

今年6月,剛卸任金馬獎主席的張艾嘉和劉德華、金城武一起,獲邀加入“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評委陣容,7月,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委名單曝光,張艾嘉在列。

消息發佈後,她在64歲說的那句話又被媒體翻出:“電影將是我一輩子的事業,在我20多歲的時候就下定了這個決心,我覺得我的初衷,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改變。”

02 一朵在愛裡自由怒放的花

1969年,16歲的張艾嘉剛從美國唸書歸來,留著長頭髮,穿著迷你短裙,手上戴十個戒指,憧憬“flower power”(花的力量,嬉皮士的口號,主張以和平的方式反對戰爭——筆者注)般自然肆意的人生狀態,經常光著腳丫子在大馬路上散步,渴望成長為一個自由的女人。

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了當時女藝人風格整體偏“玉女”的港臺娛樂圈,張艾嘉無疑是獨特和具有吸引力的。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張艾嘉年輕時

過去40多年,在整個華語電影屆,有很多女明星被冠以“紅粉”與“佳人”之名。只有她一人,始終站在那些掌握著話語權的男人身側,成為“夥伴”與“知己”。

“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小妹,讓我將你輕輕的擁抱。”羅大佑1983年發表過一首《小妹》,就是

獻給他永遠的“小妹”——張艾嘉。

二人相識於1974年。當時的羅大佑還是醫藥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張艾嘉已經在演藝圈小有名氣。20歲的張艾嘉,被有才華的男人吸引,希望男人可以給他一個浪漫的情懷。

電影《閃亮的日子》讓兩個自由的靈魂相遇。她是電影主演,他是插曲創作者。後來,羅大佑把整整寫了5年的《童年》獻給了張艾嘉首唱,為她寫《是否》、《光陰的故事》······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與羅大佑

“羅大佑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我一看他寫的歌,譁!那個年代能寫那些歌,真是驚為天人。”這是張艾嘉多年以後在《志雲飯局》上對羅大佑的評價,也成為了她在媒體面前對他唯一的告白。

而對比李宗盛,他似乎對張艾嘉告白了更多。譬如那首1992年寫的《愛的代價》裡。

李宗盛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李宗盛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真的是一邊寫一邊流淚。”

2006年,《感性與理性》演唱會上,李宗盛這樣介紹張艾嘉:“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那天晚上,張艾嘉開玩笑問道:“那我先問你,你有沒有愛過我好了?”

她並沒有等到回答。只是那晚,已經50多歲的李宗盛,溼潤著眼眶唱著:“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與李宗盛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艾嘉曾被問過:“為什麼遇到了那麼多有才華的男子,都沒有走到最後?”

張艾嘉說:“有些人走到最後,都分岔了。愛的人和結婚的人,都是註定的。”

張艾嘉有過兩段婚姻。

25歲那年,她因為渴望安定的未來,嫁給了當時美聯社駐港分社社長劉幼林。張艾嘉曾哽咽地說,這是她這一生唯一一個想要說“對不起”的人。

那段婚姻並不如她所想象,當時年輕的女孩因為和新婚丈夫沒有太多的共同話題,又害怕為人婦的不自由,變得開始挑剔和迴避。

他們分居多年,直到張艾嘉37歲決定再婚時,才發現他們竟然還沒辦離婚手續,“某種程度上,我也耽擱了他很久。”

與現在的先生再婚時,先生的一個觀點讓張艾嘉特別認同:“兩個人千萬不要粘在一起。”

張艾嘉說:“每個人永遠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都是孤獨的。所以我們要懂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們不應把所有的幸福都依賴再對方給你什麼。”

03 擁抱肚臍里長蟲的孩子

過溢的情感在愛情裡無處安放時,張艾嘉找到了另一個出口。

面對許知遠的採訪時,當許知遠拋出:“你好像還做很多慈善工作?”這個問題,想要去為她尋找一些意義和價值時。張艾嘉很坦然地擺擺手: “年輕時知道自己心中有很多的情感想要爆發,但是不太敢講,怕別人覺得我有神經病。”

她選擇把一部分感情安放在慈善和公益上。

第一次接觸公益是1993年,張艾嘉受臺灣世界展望會的邀請探訪非洲。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在非洲探訪

日常站在臺前光芒四射、佩戴名牌首飾、掌聲鮮花簇擁的女明星懷著極大的好奇前往,可當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戰亂後的景象赤裸裸放在她眼前時,素來沉穩、淡定的張艾嘉一時無措,連呼吸都覺得壓抑。

她第一次感受到,現實比電影中的藝術渲染更加血淋。

飢餓、乾旱、疾病、死亡······

在無政府狀態下的難民營裡,那雙大眼的目光可及之處,全是皮袍骨的小孩和精神頹靡的婦女。

蒼蠅和蠕蟲爬滿了他們的皮膚和食物,彷彿天生就長在上面一般,空氣中瀰漫著令人作嘔的餿臭味。

“這裡幾乎沒有男人的影子,有的去打仗了,不知生死,有的去找食物了,幾天未歸。”

張艾嘉很著急,當時的她幾乎沒有處理類似事情的經驗,只能不斷和當地婦女講:“你們要懂得節育,要吃避孕藥,不要生那麼多孩子。”

直到兩三年後,張艾嘉才意識到當時自己有多可笑和殘酷。

“我在用我們的思維和眼光思考問題。但這些國家兒童死亡率非常高。”在非洲戰亂國家,一個家庭生育8個孩子,經過戰亂、疾病,最後可能就剩下1個。

1994年,有媒體同張艾嘉一起前往剛停止內戰的盧旺達探訪。記者看著正在重建中的城市,隨口感嘆了一句:“還好嘛,都沒有要死的人。”

張艾嘉當下很氣憤,她在後來的採訪中曾提及,是不是一定要看到死人才覺得悲慘?“這就是我們城市人的殘酷,無意識的殘酷。”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 張艾嘉與養女

張艾嘉還在蒙古助養了一個小孩。

2001年冬天,張艾嘉在蒙古見到成堆的垃圾山是孩子們三餐的來源,廢棄的汽車殼裡住著很多家庭······

助養琳琳時,她還是個9歲的孩子。張艾嘉去蒙古看她,女孩知道自己的助養人是個外國人,於是畫了一幅金髮碧眼畫準備送給張艾嘉。“她看到有點不曉得該怎麼辦,沒想到我長這個樣子。”

2014年,琳琳大學畢業,張艾嘉因拍戲沒能去參加她的畢業典禮,錄了一段告訴她:“你永遠是我的家人,我的心情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

她現在每一年都會去趟非洲,塞拉利昂共和國、加納、剛果、盧旺達······走進難民營裡,伸手抱起肚臍里長著蟲子、患有皮膚病的孩童。

04 “我沒有辦法青春一輩子”

60歲以後,張艾嘉突然多了一樣“本事”——催人淚下。

她登上央視綜藝節目《開講了》,與一位90後青年代表對視了整整1分鐘。那雙被張艾嘉自嘲為“瞳孔逐漸失色”的眼睛把對方看得淚流滿面。

張艾嘉笑稱:“你是在為我的皺紋哭嗎?”對面與她相差40歲的女孩回答:“我在你的眼睛裡看到了歲月。”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她當天演講的主題是“安靜的力量”。

有青年代表激動地站起來質疑她的演講內容:“您作為前輩不是應該鼓勵年輕人去做進擊的巨人嗎?為什麼要讓他們安靜和淡定呢?這不是老年人才該有的狀態嗎?”

張艾嘉平和地回應道:“我沒有辦法青春一輩子,安靜不代表沒有動力,反而安靜裡面的熱情是更澎湃的。”

張艾嘉覺得,正是因為這個世界浮躁,讓大家都看不清自己。我現在的心靜不是因為老,心靜能讓我看清楚自己還有多少精力去做多少事情。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你年輕,衝得頭破血流就可以找到的。有時心靜下來,答案就在你的眼前。

90年代,香港文化名人林奕華給香港大學的學生開通識課,請張艾嘉前來做講座,課題名就叫作“成為張艾嘉”。

林奕華後來談起設置這堂課的初衷:“因為張艾嘉直至60多歲依然活得很現代、自我,從來不封鎖自己。這很值得去讓學生探討和了解。”

張艾嘉依然保持著很高的生產力。 “那是外界給了我太多刺激。”

這些年,張艾嘉接觸了很多年輕導演,發現原來講故事的方式還可以那麼多元,她總是按耐不住自己的興奮。“我想表達一些自己最能夠拿捏好的、關於人性的東西。”

逐漸老去的張艾嘉,開始更多地在電影中去探討“生與死”的話題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60歲後執導的兩部電影《念念》、《相愛相親》,票房雖然一般,但總能打到觀眾的淚點。有男性觀眾在電影見面會上向張艾嘉提問,話說到一半,就開始大哭。

《念念》講述了繁華大都市中,幾個年輕人對愛情和親情承擔與奉獻的故事。

早在籌備階段,張艾嘉曾和製片人李松良提出,想要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孕婦真實的生產過程,而不是用特效去做。李松良當即提出反對:“怎麼可能,怎麼會有人願意讓你拍?”

他們開始一家一家醫院找產婦,一位正在妊娠期的護士欣然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張艾嘉用真誠打動了她“對你她和孩子,這都是最偉大的時刻和生命最真實的時刻。”

於是,有了《念念》末尾將近2分鐘的分娩鏡頭。一個新生命,全身包裹著胎膜和母親的血,迎來他的人生。那個孩子現實生活中的小名,就叫“念念”。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電影《相愛相親》中,不僅故事的主線圍繞著“遷墳”展開,她還刻意在開頭拍了一個在火葬場裡壓骨灰的情節。

張艾嘉曾為此解釋道,她想要的、探討的,是真實的東西。她年輕時,曾在爺爺的葬禮上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畫面,讓她思考了很久關於生與死的問題。

“人就這樣沒了,一代人送別一代人。那麼面對死亡,我們年輕人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活呢?”

張艾嘉希望,那一幕能如給電影中的年輕女孩薇薇帶來的震撼一般,給銀幕外的年輕人們也帶來對死亡的思考。

如她在《輕描淡寫》一書中寫道:“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代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羅大佑永遠的小妹,65歲依然少女

2015年,恰逢《念念》上映時,張艾嘉把那首屬於她的《愛的代價》重錄了一次。從“小妹”到“張姐”,熟悉的聲音曲調中少了稚嫩與清脆,多了幾分被歲月沉澱下的力氣。

曲末,張艾嘉選擇用緩緩的語氣把那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念出:“走吧,走吧,人總要學會自己長大。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作者-

蔣苡芯,反實證主義擁護者,崇尚嚴肅寫作者。本文首發十點人物誌(ID:sdrenwu),記錄每一個值得被記錄的人,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