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此多疑,为什么会信了黄盖呢?

小Z说历史


我觉得是太过于自信了。

也许在赤壁之战前,80%的人都认为曹操统一中国那是大势所趋了,自从官渡之战,曹操击溃实力数倍于曹操的袁绍集团后,北方乌桓战败单于身亡,辽东公孙氏也不站而降,此时南方最大的实力就是荆州刘氏和江东孙氏,紧接着曹操南下荆州,一路官员望风而降,就这个趋势,东吴还能不是望风而降吗?

所以我说曹操太过于自信了,虽然东吴集团确实有少元老文臣将领建议归顺朝廷投降曹操,但最终年轻气盛拥有王者之气的孙权还是决定对抗曹操。在周瑜打黄盖精彩苦肉计的演绎下,曹操认为东吴群臣也会像荆州官员一样投降,并且黄盖作为元老被年轻的周瑜侮辱,不能忍受也是理所应该的。若孙吴元老黄盖都投降了,这影响力不要让东吴士气更加低落吗?

但万万没有相当,东吴君臣在统一思想工作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君臣居然如此团结,黄盖诈降,领着火船就冲进了曹操水师大本营,阻止了曹操南进的步伐。

其实我也一直奇怪,曹操当时实力那么强,还缺一个黄盖吗?非要等他投降干啥子的,直接对东吴下个最后通牒,不降就打,非要等个有风险的黄盖。后来我分析,估计就是曹操太自信,还有就是若不收降将,怕失去其他降将之心。

不过也有一讲,周瑜打黄盖是杜撰的,历史当中没有此事,曹操撤军是瘟疫爆发,自烧战船离去的,不过不管怎么说,赤壁之战曹操是败了。


曹小翔xixi


并不是曹操相信黄盖,而是周郎用计根本没有给曹操反应的时间。

在中国的乱世中人才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没有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所束博,一个魏国人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从魏国到楚国再到赵再到秦再到魏再到秦再到魏再到秦再到楚在到秦再到楚再到秦再到魏……,没错,这人就是张仪,

虽然三国时期人才流动没有春秋战国时期这么夸张,但是由于战争将当时的道德体系破坏,加上各方为求发展纷纷向人才抛出了橄榄枝,各方之间的人才流动是正常。如刘备的五虎将中除了关张二人外要么投降要么是从其它人诸侯手中得到的,曹操手下也有很多一路打仗下来投降曹操的。

可是黄盖投降曹操也需要原因的啊,不可能你在东吴那边好好的就突然投降过来,要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希望得到其它君主重用,要么被擒为活命投降,不然就是受到不公正对待愤然离去。不然黄盖屁颠屁颠跑到曹操面前对曹操说:我在东吴呆的好好的,看你比较顺眼所以我投降你,这样鬼信?

所以周瑜为此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假装两人不和并将黄盖打了一顿,一切显的多么合情合理,既然曹操和手下的人都很难发现有什么不对劲,毕竟这种事发生的也不少。

而且周瑜已经将被曹操识破的风险降到最低,因为黄盖根本没有见到曹操,在靠近曹军的船黄盖就将点燃的柴火引燃曹操的船,造成了中国历史的经典一幕:火烧赤壁。

我想曹操对于黄盖投降也是半信半疑,但是有没预料的到周瑜会采用这种方式烧了自己的战船的。而黄盖是吴的高级将领,如果黄盖是真心投降的话将会帮助曹操了解孙刘这边的情况和军队部署。

我想曹操差不多是这样想的,如果黄盖是真心投降哪里为我所用,如果另有企图再杀了他,可是不想没有见到黄盖自己战船就被烧了。






夜雨难闻


《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东吴是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来骗取曹操的信任,来消除诈降的嫌疑。果然,蔡中,蔡和上当,黄盖刚献“诈降书”,他们的情报也刚好送达,于是曹操深信不疑。这当然是演义虚构的故事,要不然,以黄盖历经孙坚,孙策,孙权的岁月,这副老身板哪经得起军法的折腾,还要率军去烧曹操大军?所以,在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黄盖并没有挨周瑜板子,反而是差点死在自家“马桶”之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和曹操对待黄盖投降一事的态度有关!




当时,曹操并袁绍,荆州之众,兵马最少也有十五六万(周瑜语),蒙冲斗舰数千艘(张昭语),可谓是声势浩大,而且还和东吴共享长江天险,局面对曹操有利,因此东吴“主降派”居多,这是大背景。但是,这不代表曹操就会轻易相信黄盖,《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了黄盖“诈降书”的内容: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共见也……瑜所督领,自易催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曹操看完书信后,将信将疑的说:“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可见,曹操虽然不是完全相信这种“好事”,但是潜意识里,是“信大于疑”的。因为,当时曹操和东吴周瑜水战不利,军中瘟疫也开始蔓延,曹操也想尽快破局。黄盖来降,显然对曹操意义重大,机会正佳,不过,以曹操多年军事经验,不会那么“天真”,毫无防备的。



所以,黄盖这次“诈降计”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几乎就要壮烈牺牲了。当时,黄盖取轻利舰十余艘在前,船上覆盖着引火之物,行到江中,就让军士对着曹操水军大喊“降焉,降焉”《江表传》。此时,曹操率领众人出营观看,这说明了曹操军必定安排了水军部队戒备,以防不测。但是,当曹操看到黄盖果然守信,又只有轻舟在前,顿时大意了,才会让黄盖进入到自己的水军大营二里距离。所以,曹魏的戒备部队看到黄盖目的是诈降,双方大战,在所难免。当然,曹魏此时反应是来不及了,而黄盖也付出了代价。



《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记载,大战中,黄盖中了流箭,堕入冰冷的江中,生命垂危。幸好被东吴的后军救起,却不认识黄盖,把他丢在厕所的“厕床”中。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曹魏戒备部队打的人少的黄盖部伤亡惨重,全军覆没。第二,中了箭的黄盖才会被不认识他的东吴后军从江中救起。而所谓的“厕床”,就是古人如厕的专用坐器,类似如今的马桶圈垫。可怜东吴一代名将,赤壁之战策划者和首功者黄盖,就差点死臭气熏天的厕所。幸亏,黄盖用尽全力大叫路过的韩当,韩当一看,眼泪都下来了,赶紧给他换上干衣服,黄盖才得免。


大飞熊骑士


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曹操实力太强,过于自信。

赤壁之战,曹军达到23万人以上,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曹操在兵力上占有压倒性优势。而且得到精锐的荆州水军,足以抗衡东吴水军。

在这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东吴人心惶惶。很多人是真心实意想投降。可能已经有不少人暗中向曹操投降。

黄盖有充足的理由投降,投降才是人之常情。因此,曹操才不会怀疑。

第二,曹操希望黄盖投降。

曹操虽然得到了荆州水军,但毕竟不善水战。从他的内心来讲,肯定热切期盼东吴的水军来投降。黄盖来降,正中下怀。曹操在潜意识里就希望这件事情是真的,不自觉的就忽略了可疑之处。


第三,曹操认为诈降也无妨。

对于黄盖是不是诈降,曹操手下争论很多。但是曹操自己固执的认为,就算是诈降,自己这么多人马也可以轻松消灭黄盖,不会造成什么损失。

没想到黄盖用火攻这么厉害,一把火把曹军烧的干干净净。

如果到底,曹操还是吃了不懂水战的亏呀。


上将嗳福斯



路遥lgy


曹操在战争处在僵持状态时已经心乱,失去了一个优秀军事家的基本理智,冒险侥幸心理占了上风,才让黄盖火船突袭得手,造成了赤壁之败。

当时曹操的局面并不乐观

曹操当时虽然势大,但对东吴刘备联军并无优势,数次水上交战,曹军丝毫占不到便宜。曹操作为优秀的军事家,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短期之内打开局面。而随着时间推移,大军粮草、后勤压力巨大,且中原老巢并不安稳,于是曹操在战术选择上就失去了理智,冒险侥幸心理占了上风。再加上曹操对水军战法和江南气候不熟悉,给了东吴军这个突袭的机会,即使没有黄盖,也会有绿盖、蓝盖等其他东吴将领抓住曹操其他破绽,曹操此战是必败的。

明末清初王夫之先生在《读通鉴论》中对这段历史是这样分析的:

曹军舍弃骑兵而进行水战,是以短对长;曹军数十万兵多将广,对东吴军队存在轻视之心;曹军当中刘表新投降的士卒占几乎一半,且是关键的水军力量,战斗意志不坚决;

东吴军队虽然数量较少,但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守护家园战斗意志超过曹军;本土作战后勤补给不成问题,全东吴的力量去供应这数万军队,时间越长兵力越多、粮草越充足;长江防线给东吴极大的帮助,东吴内部没有受到战乱破坏,能够持续供应军队。

于是,王夫之先生最后的结论是:即使没有黄盖的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再僵持下去,曹操和当年官渡之战袁绍的结局是一样的。

《三国志》历史记录和《三国演义》的演绎

这段历史最基础记录《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黄盖先写信给曹操说要投降,然后趁着突然刮起的东南风用火船突袭。如果曹操是个熟悉水军战法的将领,就会采取措施把黄盖阻拦在安全线以外。借着大风的快船,突进速度超过曹操的想象,就如一支已经跑起速度的骑兵队伍进入了百步之内开始提速冲锋,这时任何战术措施都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硬碰硬。

而曹军因水土不服很多士兵生病,并且自己把船只首尾连接到一起,几乎是毫无反应的被黄盖火船冲入了自己的船队,并取得了最大战果,曹操因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

《三国演义》把这个必然中的偶然描写成了一群超级高手布局戏弄曹操这个普通高手,有黄盖行苦肉计,有庞统献连环计,更有孔明借来三天三夜东南大风,而曹操在周瑜反间计下先斩了蔡瑁、张允,又按照这些超级高手的安排一步一步进入了死局。

但《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虚构的这些细节非常符合逻辑、非常有戏剧性,这也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的经典之处。

曹操当时最佳选择是打消一次性解决东吴的想法。

曹操自己率主力回许昌,留下数万军队和水军,由曹仁等稳重的将领统御,以荆州为基地,沿江两岸稳步向下游推进,以陆战为主,在陆地上压迫东吴,水军主要用于运输和保护后勤线。如果有机会,小股部队突入东吴境内进行破坏,就如之后大唐消灭高句丽一样,用精锐部队和强盛的国力去消耗敌人。

如果曹操真的这样做,中原统一也许可以提前几十年到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是啊,作为生性多疑的曹操,怎么会相信黄盖投城呢?

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也容易理解。

第一,曹操动了恻隐之心。在古代尊重老人是当时社会风气。更何况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受了那么重的仗刑。很容易使人信以为真。曹操也不例外。

第二,军事上的需要。曹操已经错杀了懂水战的蔡瑁、张允,而曹军中又缺乏懂水战的将军。大战在即,也确实需要像黄盖这样的水战大将。所以,曹操当时才有意收容黄盖。

第三,当时的曹操,兵多将广,战船无数,实力雄厚。根本就没把东吴放在眼里,着实“尾大不掉”的很呢。为此,放松警惕性实属正常。一个黄盖量也翻不起大浪。

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大风大浪都没事,却往往在小阴沟里翻了船。这就是为什么兵法云:兵不厌诈的根本原因。



皛川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赤壁之战,曹操占尽了优势,兵强马壮,猛将如云,打败东吴可以说易如反掌,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投降过来是再正常不过了,就像当年的官渡之战,曹操的手下也有人偷偷地投降袁绍一样。

二、曹操在东吴安排了密探蔡中、蔡和,黄盖受刑时,两个人就在当场,并且把情报及时地送给了曹操。

三、阚泽下诈降书时的一番话,让曹操完全打消了疑虑:“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

以上几个原因,让老谋深算的曹操欣然接受了东吴老将黄盖的投降。


杏林帅哥


天时地利人和,曹操不相信都不可以。之前曹操用这样的方法收服了太多武将,也因曹操喜欢武将,喜欢别人向他投降,毕竟吹了八十万大军虚荣心到达顶峰,面对黄盖投降,相信曹操肯定会怀疑,可为什么最后没有发现,那就得归功与当时的,被周瑜耍的团团转的蒋干了,周瑜一手反间计,让蒋干故意偷走自己做假的曹操手下训练水军的蔡瑁张允要投降的文书,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蒋干,就这样自以为立功,成为了笑柄,二次过江两次中计,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不是曹操不怀疑,实在对手准备太充分,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不信也得信。




一恍千年


一伐枭雄因为对当下局势的误判而买单,以为东吴诸将会像荆州将领一样懦弱而买单。以为自己对天时地利而通,听不尽诸谋士提醒而造成统一天下的愿望买单。虽此败是曹操收起了统一全国的雄心,但魏武帝的一生是传奇的,其战略家,政冶家,文学家等殊荣是后世对曹操一生的公正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