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五皇子很有實力,為何沒有參與奪嫡?

鈺眀


胤祺的能力和背景都非常強大,不輸任何一個參與奪嫡的皇子。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是九阿哥胤禟的親哥哥。從小是由孝莊帶大的,比蘇麻喇姑帶大的十二阿哥胤祹還不一樣。


實際上幾乎康熙朝甚至雍正朝的重大事件,胤祺都和其他皇子一樣都經歷了,而且都有胤祺的身影。晉封多羅貝勒、晉封親王、康熙親征噶爾丹、胤礽兩次被廢、託合齊案受賞、雍正解決政敵,給胤禩胤禟起名,都有胤祺的身影。


根據清朝《聖祖仁皇帝實錄》,在康熙35年徵噶爾丹時,命太子胤礽監國,一到八阿哥隨軍出征。大阿哥胤禔最大打先鋒;八阿哥胤禩最小跟隨康熙坐鎮中軍;其他阿哥各領一旗大營隨徵。四阿哥胤禛率領的是正紅旗大營,而五阿哥胤祺率領的就是正黃旗大營。

但是有三點制約了胤祺的參與奪嫡。

首先,胤祺的性格不適合奪嫡。

胤祺“心性甚善,為人淳厚”。這個和孝莊的功勞分不開,事實上由於胤礽名分早定,所以在培養其他皇子方面,康熙也好孝莊也罷,考慮的更多的是,傾向於將皇子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五好青年,目的是為了幫助胤礽,拱衛好大清江山。孝莊和蘇麻喇姑帶大的皇子,在道德和人品上都是非常高的,也都是有資格有能力參與奪嫡,但都未參與奪嫡的。


胤祺的人品甚至是得到雍正認可的。雍正10年(1732年)胤祺死的時候,雍正給的諡號是“溫”。隔了兩年,雍正想起這個弟弟,還命人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其次,胤祺的漢化程度相對其他皇子不是很高。


我們看《康熙王朝》孝莊似乎都是說的漢語,其實不然,入關以後,清朝的後宮說漢語的並不多,而蒙語和滿語才是主流。胤祺在9歲出閣讀書之前幾乎沒有接觸過漢語。所以弓馬騎射胤祺沒得說,但是寫文章,看奏摺。對於胤祺來說,至少沒有胤禛和胤禩順利。

再次,胤祺在康熙35年親征噶爾丹的時候,中流矢破相,臉上留下了疤痕。

康熙雖然對胤祺恩寵有加,但是在二廢胤礽之後,為什麼沒有把選嫡目光落在胤祺身上,這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大清繼承人的儀表那是重大的面子工程,不容有閃失。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為什麼要刻意忽略胤祺?


炒米認為主要是這個人物的個性特色不太突出。他參與了幾乎其他角色都參與過的重要歷史事件,但是個性並不鮮明。他的角色主要被胤祉和胤祥這兩個角色分掉了。而且他的存在也不符合胤禛和其他皇子間產生“空檔”,他的能力與背景可以說和胤禛不分上下,會影響觀眾關注點。


炒米視角


是皇子也不一定有爭儲的資格,有些年紀太小,毛孩子自然被排除在外,有的皇子母親是漢人,出身低微,在宮裡資歷太淺,她的兒子也不會有競爭的資格。後宮中,母憑子貴,子以母榮,母親出身高貴宮裡地位名份又高,如果再生個皇子,那就是錦上添花,母子都更得寵更具有競爭優勢。


五阿哥胤祺的母親是宜妃郭絡羅氏,其育有三子,另兩個就是九阿哥胤禟和十一阿哥胤禌(早逝),宜妃據稱是一位八面玲瓏的婦人,極其會做人,她還有個妹妹也是康熙後宮的貴人,宜妃郭絡羅氏極受康熙寵愛。還記得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宜妃麼,她就是郭絡羅氏的原型。

另外胤祺還是由太后博爾吉特氏(孝莊)扶養成人,受到老太后的青睞恩寵。所以五阿哥胤祺先天條件都不錯,本來有足夠的資本去參與諸皇子的帝位之爭,只可惜後來只能淪為看客,也是命運不濟。


在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時,胤祺統領正黃旗出戰,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負傷,並且不巧的是受傷部位是在臉部,被破了相的胤祺從此失去了帝位爭奪的機會。他也就自甘認命老老實實做個皇子貝勒,再沒有啥多餘的想法。

康熙曾經評價胤祺說他心地善良,為人淳厚,身有殘疾而退出爭儲隊伍的還有先天腿瘸的七阿哥胤祐,雍正後來稱胤祐謹慎小心,安分守己。其實誰不眼紅九五至尊的寶座呢,只是現實如此,明知不可為只能低調保守而已,並且他們都不參與“九龍奪嫡”的戲碼,既不燒八爺的熱灶也不撩四爺的冷灶,應該比較符合他們父兄給予的評語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胤祺心地善良,敦厚老實

龍生九子,總有一些淡泊名利的人


讀史格物


不知道,無心權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