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燕昭王不死,樂毅伐齊能夠成功嗎?

夜晚吹冷風


不能,國際形勢不允許

說到燕國攻打齊國,就必須要講到五國伐齊了

為什麼會出現五國伐齊,根本原因就是齊國獨吞了宋國,猖狂到不可一世。各諸侯國之間彼此都奉行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就是國與國之間實力不能相差太大,齊國吞併宋國,理論上來講就要比其他諸侯國強太多了,這是各個諸侯國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就聯合起來討伐齊國

而燕國要想獨吞了齊國,其餘諸侯國是絕對不會冷眼旁觀的,齊國復國是必然,就像是之前的齊國滅燕國,相同的道理

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除了自身強大的實力,更是得力於范雎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都打到齊國家門口了,齊國人還認為秦國人想要和他們平分天下呢


小昭的大號


如果燕昭王不死,樂毅可以攻下齊國最後兩座城池,但是燕國要獨吞齊國,還是很困難的。筆者試分析如下:

第一,樂毅伐齊五年,為什麼兩城始終未能攻克呢

人們通常的印象是,樂毅僅僅花了數個月的時間便攻略齊國大部分的土地,僅剩下即墨、莒等幾座城池未能攻下,《資治通鑑》即是採納此說。然而此說令人狐疑不解,既然樂毅能在數月內征服齊國絕大多數土地,何以在之後五年的時間裡,不能攻克即墨與莒城呢?這似乎不能體現樂毅的水平吧。

筆者認為,樂毅並非是僅用數月就掃平齊國,而是用了五年時間,才擊破齊國絕大多數的反抗力量。《史記》中的《樂毅列傳》中就寫得明白:“樂毅留循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倘若不是燕齊苦戰五年,那麼試想想,其他諸侯國能眼睜睜地看著燕國吞併齊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諸侯國之所以並不干涉樂毅,是因為在這五年裡,燕、齊仍在不斷地戰鬥,各國就樂得坐山看虎鬥,讓這兩個國家去相互消耗實力。

第二,燕昭王去世,樂毅伐齊事業嘎然而止

樂毅伐齊的事業,與燕昭王無條件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當然有人誣陷樂毅,說他留著齊國兩座城池,是為了想當齊國的國王。燕昭王聽聞後,殺掉誣陷者,並把樂毅的妻子兒女送到齊國,派使者把齊王的王冠送給樂毅。此舉表明,就算你樂毅想當齊王,我也不干涉,因為樂毅為燕國報了亡國之仇(燕國曾被齊國滅掉三年)。

燕昭王去世後,新上臺的燕惠王沒有父親的胸襟,他聽信謠言,派一位名叫騎劫的將領頂替樂毅,並召樂毅回燕。樂毅心知被讒,恐怕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索性投奔趙國去了,伐齊之事業,嘎然而止。

以樂毅的才能,在控制齊國七十餘城後,只要待以時日,肯定能把最後兩城攻下來。可惜造化弄人,在他離開後,齊國名將田單乘機反撲,創造軍事史上的奇蹟,把燕軍打敗並趕出齊國。

第三,即便樂毅伐齊成功,燕國要獨吞齊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戰國七雄中,燕國的實力是相對比較弱的,只是賴燕昭王的雄才大略與樂毅的不世才華,才能取得伐齊之戰的偉大勝利。然而,一旦齊國滅亡,憑燕國的實力,是很難獨吞齊國的。

在戰國時代,有過幾次比較大的兼併戰。比如秦國吞併巴蜀,趙國吞併中山,都沒有引起諸侯的重視,為什麼燕國吞併齊國會引起諸侯的反對呢?因為巴蜀、中山都是屬於蠻族的地盤,對於中原諸侯來,對蠻族的地盤不是特別關心。然而,一旦中原(華夏)大國被吞併,就一定會引起諸侯的警惕與反彈。

比如齊宣王時,齊國吞併燕國,遭到諸侯們的一致反對。迫於外在壓力,齊國在三年後被迫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到了齊湣王時,齊國又吞併宋國,結果引來五國伐齊,國家差點被滅掉。同樣的道理,若是燕國吞併齊國,將一躍成為諸侯中的強者,試問周邊趙、魏、楚等國豈能坐視不理呢?因此,即便樂毅成功,燕國也無法獨吞齊國,勢必要引發新一輪的爭奪戰。


君山話史


假如燕昭王不死,樂毅伐齊應該能夠成功。原因如下:第一,臣賢。我們先說樂毅,戰國時期一代名將,合五國之兵,連下齊城七十多座,僅餘莒、即墨兩城未下,攻城掠地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樂毅在佔領的根據地,採取了很多鞏固措施。比如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第二,君明。樂毅伐齊,莒、即墨兩城三年未下,於是燕國境內流言四起,彈劾樂毅的信跟雪花片似的。但是,燕昭王頂住了壓力,殺了進饞的人,燒了舉報信,還對樂毅大加安撫,以穩定軍心。第三,對手太弱。我們從田單復國的過程看,他好出奇謀,對於樂毅這樣成熟的將領,恐怕效果有限。而且樂毅是將門世家,田單是一個基層官員,軍事素質相差很大。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不過,樂毅伐齊即使成功,想要長期經營齊地,恐怕也很難。畢竟國小力弱,有蛇吞象之憂。


樂優夢然


歷史不容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