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時候,清朝為什麼不“趁火打劫”去打鄭成功?

白小蹭


公元1661年,清順治18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2.5萬軍隊,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穿越臺灣海峽,進攻臺灣城。

鄭成功為何要去打臺灣的荷蘭人呢?因為在三年前,鄭成功和張煌言第三次北伐,兵臨南京城下,最終折戟沉沙,陸上只餘下金、廈,再無立錐之地,是故,為了種田抗清,不得不開闢大後方,而這個根據地,以海盜起家的鄭氏集團選擇了臺灣這個大島。

而為什麼清軍不去打鄭成功呢?

說句是在話,清朝的水師戰鬥力不強啊,如果清軍水師強大,何必在鄭成功佔據臺灣後,就開始施行遷界令,將沿海百姓往內陸強制移民呢?

如果清軍擁有跟鄭成功實力相當的水師,還能讓鄭成功從福建一路從海上打到南京城下?

1659年,清廷委戶部尚書車克往江南造戰船:“(順治)十六年(1659年)命(車克)赴江南督造戰船,......防鄭成功。”(《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車克》)

由此可見,在清初的那二十幾年裡,大清是不具備能夠跟鄭成功在海上一較高下的實力的。雖然鄭成功在路上一敗再敗,但在海上,在當時的東亞地區,鄭氏集團的底蘊和影響力都足以抵禦清軍的進攻。

鄭成功最大的問題是,從他老爹鄭芝龍投清以後,他艱難創業,卻一直沒有一塊好的地方作為根據地,招募兵員,恢復經濟。在陸軍方面,一直都不是鄭成功的優勢,其作戰之時,為了保障軍隊的忠誠,往往攜家帶口分營一同出擊,如此行軍,依賴的是戰船水師,但在陸上,行軍卻很困難,機動性太低,一旦家屬營頭被端了,軍心就不能用了。

這是鄭成功抗清幾十年,一直沒有進展的原因,但在海上,他還是能來能往,大清奈何不了他。

同時,1661年清軍在忙著做其他事情。

在鄭成功準備進攻臺灣的當月,也就是2月6日,清軍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陛下駕崩了!小康熙剛剛登基,朝局其實並不是很穩定。

而在鄭成功基本解決了荷蘭人,過了倆月,緬甸王以飲咒水盟誓為名,殘酷殺害了永曆王朝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監,是為“咒水之禍”

這時候,緬甸王已經扣住了永曆帝,兵敗磨盤山的李定國為了搶回永曆帝,不得不二次入緬甸作戰。整個1661年,最關鍵的戰局就在西南,就在解決永曆殘餘政權。到12月的時候,緬甸王把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吳三桂於次年6月絞死了永曆,而李定國聽聞永曆死去的消息後,死於勐臘。

這大概就是1661年左右的一個情形,大清雖然陸戰比較強,但海戰還是個雛兒。投降的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是在1662年,彼時到底要不要將臺灣納入版圖,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雖然施琅於同年上書將臺灣納入版圖,說是獲得了康熙的支持,可問題那時候康熙多大啊,才9歲,他有多大的支持力度呀。

彼時。保守派鰲拜正是當紅炸子雞,他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為理由,將這個事情給壓了下來。

以上,大概就是清初的一個情形。至於“趁火打劫”這個事情,不是清軍幹不出來,而是鞭長莫及,人家坐船去了臺灣,大清去哪兒“趁火打劫”?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朱成功收復臺灣,清軍沒有趁機攻打明軍是有原因的,但絕非出於什麼民族大義,下面給出幾點原因供大家參考。

首先,滿清和大明殘部朱成功,雙方代表的是敵對的民族,是生死之敵,是華夏和夷狄之爭,在大明延平王朱成功眼裡,滿清韃子和荷蘭紅毛夷沒有分別,何來民族大義?那些美化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總是喜歡做這些低智無腦捧高。

其次,朱成功率領明軍襲取臺灣是在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而此前不久,滿清順治皇帝駕崩,年僅八歲的康熙剛剛即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朝政不穩,難以分心外事。

第三,在上一年,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大明永曆十四年,朱成功率大明水師在福建海門港全殲清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大捷,此役令滿清辛苦拼湊的水軍損失殆盡,滿清在海上對朱成功的明軍基本上夠不成威脅了,短時間內無力再行水戰。

第四,此時,滿清在西南方向戰事正酣,大明晉王李定國率領明軍與清軍已經激戰數年,西南方向牽制清軍數十萬眾,清軍無力多面開戰。

第五,清軍不擅水戰,此時,延平王朱成功的明軍所佔地盤為金門、廈門,在滿清看來,此為癬疥之疾,與西南方向的明朝廷所在相比,並不重視。

這幾點原因各位覺得是否準確呢?









文史論衡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清軍確實沒有“趁火打劫”去圍攻廈門,金門,至於原因真的是某些影視劇中所演繹的清朝皇帝出於民族大義,為了讓鄭成功安心收復臺灣而下令不準出兵嗎?


其實這一點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為什麼?一個最明顯的錯誤,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661年農曆三月份,這一年是清朝順治十八年,但在鄭成功出兵前兩個月,即1661年的正月,順治就駕崩了,此時清朝的皇帝是年僅八歲的康熙!那時候的康熙懂什麼是“民族大義”,誰是“鄭成功”嗎?更何況大權掌握在四大輔臣手中,他自己也說了不算啊。

所以那時候清軍沒有出擊廈門的一個原因就是那時的清朝正處於舊帝駕崩新帝剛立的政權更替的敏感時期。

不過這一點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實當時滿清的主要目標並非東南沿海鄭成功部而是西南的南明永曆政權,鄭成功出兵臺灣時,清軍剛把永曆趕到緬甸,雖然永曆跑到緬甸了,但國內尚有李定國等南明將領堅持抗清且力量不可小覷,所以清軍當時把主要兵力是放在平定西南上面了。


除此之外,清軍沒有出兵鄭成功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論武器裝備,士兵的戰鬥力等各方面清軍根本打不過鄭部,不是清軍不想收復廈門,金門,實在是打不過,在此之前鄭成功曾多次北伐並大敗清軍,也因此順治曾下令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來討好他希望他能歸順清朝,但鄭成功拒不接受。後來在1660年也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一年,他還大敗清軍於海門港,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從那之後清朝決定暫不出擊廈門而是遷移附近居民,封鎖廈門一帶。即便是後來鄭成功去收復臺灣了,他依然留下了夫人和他的長子鄭經鎮守廈門,並非全軍出動。


所以綜上所述,清軍不“趁火打劫”,實在是實力不濟,根本無暇東顧!


鹹魚閒聊


注意,當時已經是清朝,包括臺灣也是清朝統一政府下面的一個割據勢力,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獨立於國家之外的,所以標題上應該用“清軍為什麼不趁火打劫”,而不是“清朝為什麼不趁火打劫”。

為什麼清軍不趁火打劫呢?

1,清軍的水師力量當時還不足一提,遠遠比不上可以比肩世界水上強國的鄭成功,所以清軍怕;

2,畢竟都是同一個國家的,在下面的割據勢力全力對外的時候,不能扯後腿,把外國人趕出去後,咱兄弟再關起門來解決家裡的事。這點不要懷疑,雖然滿清與漢族有區別,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滿清統治者早就把臺灣看成是自己的土地了,遲早是要收回的;

3,也有坐山觀虎鬥的心態,或多或少的,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你們盡力打吧,等你們都打不動了,我再來收拾爛攤子;

4,精力被牽扯,當時清軍還在對西南用兵,南明政權還存在,國內反清勢力一浪接一浪,清軍到處撲火,主要精力都在穩固新生政權上。

總之,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解決臺灣問題,先決條件是,內部團結一致,穩定了,再集中全部力量,一次性徹底解決。


商朝講歷史故事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當時清對臺灣重視程度不夠;2、當時清朝主要以陸軍為主,而臺灣水師較為發達,再加上還要過海,費時費力,清政府又何必去花那個心力去收一個不知名、不富庶的小島?3、當時清軍入關不久,主要注意力都在平叛上,無暇顧及。4、順便牽制荷蘭,總比送給外國的好。


停止心跳的地獄大叔


滿清就是靠趁火打劫起家的,麻煩別舉這樣的列子。滿清入關,就是等吳三桂和李自成拼的兩敗俱傷時候出的手。


侃半山153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清朝還在長江以北,他拿什麼趁火打劫鄭成功,靠他那些馬嗎?還有為什麼鄭成攻在臺灣建國,清朝立國之後都不功打臺灣呢,是因為清朝只有那些馬軍,海軍比水軍更水。


何義575


客觀最終歷史,一是無暇顧及,而是國家大義,我只能這麼說


新疆人歡迎有關必回


滿清和吳三桂打敗李自成入主中原後,需要對付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小朝庭等等多方大勢力的,沒功夫管鄭成功,勢力範圍也達不到,等有時間了,才"趁火打劫”收拾鄭的兒子,爭位的鄭克爽。


東龍45


不是不想。是當時沒有精力,也沒有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