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历史真相”其实是谣言?

繠鷽_á孏静


汉武帝的改革摧毁了汉代的民间经济。这个观点非常流行,说谣言或许过了点,但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皇帝,其在位期间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是历史研究中的老问题了。尤其是其经济改革,一直被当做汉代民间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式的事件。

关于这场经济改革的具体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咱也不再复述。而对于这场改革的影响,学者们也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大致来说:短期来看,汉武帝经济改革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时的财政问题,此外还有解决王国问题以及相应的地方控制方面的动机,同时也对当时的民间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长期来看,汉武帝改革也确实为后世帝制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范本”。其所建立的均输、平准、长平仓、禁榷垄断等制度,受到后世君臣的大力推崇。

汉武帝剧照

以上观点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也让大多数人都形成了一种认识:汉武帝的改革摧毁了自西汉初年以来蒸蒸日上的民间资本。然而,这种长时段的“宏大叙事”似乎会给人一种错觉,由于这种长期分析是将两千余年中的若干节点连接成线,两个点之间的情况很容易就被人们忽视了,从而下意识地认为两点之间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汉武帝改革摧毁了汉代的民间资本吗?短期内汉武帝改革确实对当时的民间资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之后的视角一下子甩到了隋唐,似乎这中间的几百年时间,民间资本就是在不断强化的官营国有体系的压迫下不断萎缩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换一个相对中观的视角,重新看看武帝改革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汉武帝改革再评价之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事件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有其具体的时空背景,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前面我们回顾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次改革是建立在汉初七十年逐渐雄厚的财富积累的物质条件下,在整个国家的动员组织能力发挥到巅峰的情况下由武帝政府推动的一次强制性、系统性的制度变迁。其为整个国有资本的运作所设计的,是一套“重资产”的运作模式。通过从中央到郡县层层设置官僚机构,武帝政府和他的“军师”桑弘羊试图控制整个国家主要行业产、供、销的全部环节,从而达到经济运行的完整“闭环”。在当时的资讯水平下,这样一种体系要实现信息的及时到达,只能通过设定更多的层级,使用更多的人力从而缩短信息节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想见的是,这种对国家动员能力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的运转模式,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甚至是不可能轻易复制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武帝改革的诸多举措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铸币政策,当然其执行过程中个别时段也有过反复。其他的政策里面,榷酒最早被放弃,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也随着武帝之后官僚体系运转效率的下降而不可避免的走向解体。到了东汉时期,对盐铁等行业的管理,又逐渐地恢复到了之前类似“包商制”的模式上来,大规模的均输平准体系也没有再建立起来。武帝之后,唯一一次试图重建这个体系的是西汉末的王莽,而他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这也进一步显示了武帝经济改革的特殊之处,确实是很难复制的。王莽之后,再一次类似规模的官营国有体系的建立,就要到隋唐之后了。

二、汉武帝改革再评价之二:汉代民间资本转型的催化剂

在传统的对汉武帝经济改革的评价中,有一个似乎是大家的共识,即汉武帝摧毁了汉代前期那种自由的民间经济,民间资本“周流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这似乎也是我们国内史家相当长时间内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许是出于对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情结,对于自由的民间经济遭到破坏总报有某种遗憾的情绪。但实际上,这样一种对武帝经济改革的判断,似乎隐含着一个逻辑上的假设,即:如果没有汉武帝改革,西汉初年民间资本自由流转的局面将继续持续下去。可是,这个隐含的假设真的成立吗?

(1)汉武帝经济改革后民间资本的调整与转型

不论中长期如何,短期来看汉武帝的改革确实给当时的民间资本、民间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些近乎掠夺的政策让当时的民间资本所有者认识到,依靠流通领域聚敛财富,是非常不安全的一种做法。于是他们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一方面将投资转向更具有安全性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加紧与政治权力的联系,或者贿赂官吏寻求保护伞,或者直接通过选举进入权力体系。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资本向土地的转移,以及寻求与权力的结合都不是武帝改革之后才出现的。太史公说的“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南阳孔氏)“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这些现象是西汉初期就存在的。所以武帝的改革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所以说,武帝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摧毁当时的民间经济,而是加速了他们转型的过程。到西汉后期以至东汉,我们从传世文献中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民间资本所有者的记录,只是他们的经营与生存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资本所有者选择田庄这种综合性的资本运营模式,同时开始向士族乃至世族的转型。南阳新野那一众民间资本所有者,最后连天下都打下来了,能说是被摧毁吗?那么,回到本节开始的问题,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会怎么样呢?

光武帝刘秀是南阳新野资本集团的代表

(2)汉代经济结构对民间经济、民间资本的制约

笔者认为,西汉初年的那种民间资本遍布各个行业,行业边界相对清晰,经营相对自由的局面,并不会一直存续下去。这与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没有根本性的联系,而是由汉代以农业为主的总体经济结构决定的。笔者曾据文献中汉代税收的数据大致推算过,汉代农业对工商业的比例大致为8:2。古代社会的农业一般来说具备这么两个特点:首先,是投资回报率比较稳定。类似“百亩之田,五口之家”的说法,从战国的李悝至汉代的贤良文学都在使用,这也是农业投资安全性的来源;其次,农业的投资收益表现出与生产规模高度相关的特点。汉代的经济结构和农业自身的特点,从消费能力上制约着民间资本向非农产业的投资。可以通过下图做一个分析:

农业对非农产业规模的限制(示意图)

市场的实际规模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线性增长(曲线1)。这一产量决定了工商业产品的市场供给,而市场的需求则主要由相关产品的消费能力决定。这种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整个社会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农业,那么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类似,同样近似的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线性增长(曲线2)。而所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工商业的投资回报率是超过农业的,故曲线1的斜率要大于曲线2。故收入,以及由其决定的需求的增速低于供给的增加速度。

因此,主要由农业产量决定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这就为汉代社会工商业的规模设定了宏观上的上限。所以,汉代民间资本在工商业的投资,虽然个体上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扩大再生产的激励不足,这一现象被近世史家反复提及。这其中有投资组合、政策环境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但宏观上来说是因为主要由农业决定的收入以及消费水平,能够支撑的非农产业规模有限。

所以从宏观来看,主要由农业决定的收入水平限定了工商业规模的上限,在长周期内使得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工商业的规模扩张的前提条件,也使得汉代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了一种“自我增强型稳定结构”,极难从内部打破。所以笔者认为,即便没有汉武帝的经济改革,西汉初年那种民间经济自由发展的局面也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当工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触及消费能力的“玻璃天花板”,溢出的富余资本要么转向奢侈消费,要么只能转回农业。

文史君说

所以说,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在短期内确实对汉代的民间经济发展起到了比较明显的压制作用。但要因此就说“汉武帝改革摧毁了汉代民间经济”,无疑是不恰当的。放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下,西汉初年那种自由发展的民间经济,本来也就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即便没有汉武帝的改革,当这种自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也会因为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带来的天然限制而走向衰退。武帝的改革,无非是把这种自然发生的变化,用一种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已。

参考文献:

[1] 参见马伯煌:《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1996年版。

[3] 刘玉峰:《中国历代经济政策得失》,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

[4] 李一鸣:《制约与反向强化——汉代民间资本投资与汉代经济结构》,《求索》2017年第9期。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浩然文史


就说一个大家所熟知的瓦良格事件吧。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还叫作瓦良格的时候,在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被以船体过大影响海峡其他船只正常航行为理由,拒绝瓦格号通过,土耳其政府出面加以拦阻,并且命令瓦良格退回黑海,然后经过长达一年半的时间谈判,最后支付了10亿美金的保证金才允许通过。

然后这个事件在国内论坛里广为流传,大家都说土耳其扣押了我们的航母还索要了10亿美金保证金作为过路费。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那么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当时时任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姚匡乙回忆起当年的这一事件称:”当时中国在极短的时间里,备妥了土耳其当局要求的多项安全措施,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马利的希腊级拖船,同一级域国家担保,负责可能涉及的赔偿问题,避免了十亿美元的巨额保金,并且在“瓦良格”号上装设了小型雷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VHR无线电通讯设备、电子罗盘及发电机等航行安全设施。土耳其政府对此表示满意。“第二天土耳其方面就打电话通知他,允许“瓦良格”号通过海峡。


历史来了


我来讲一个。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关于老蒋和西沙海战的。传的有鼻子有眼,不少人还被感动的涕泪横流,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谎言。

谣言是这样的:

说是1974年,南约当局妄图我西沙群岛。当时我南海军力薄弱。

西沙海战爆发后,东海舰队部分舰艇奉命通过台湾海峡南下增援。

蒋介石得知情况之后,沉默了一会说:西沙战事紧啊!命令海军放行。就这样我军顺利通过了台湾海峡。更有甚者,说什么蒋介石命令打开航标灯,为我东海舰队照亮航道。

这个瞎编乱造的故事,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它的目的,无非就是要证明老蒋的所谓“深明民族大义”。不少人被这个假故事欺骗,甚至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然而,谎言就是谎言。

事实的真相恰恰相反!

第一,我增援部队,是秘密通过海峡的。

1974年1月19号西沙海战爆发当天,海军紧急对东海舰队下达预先号令,确定驱6支队所属的护卫舰18大队(下辖01型护卫舰4艘,即505昆明、506成都、507贵阳、508衡阳)立即南下,支援南海舰队执行轮战任务,20号必须启程。

为安全通过台湾海峡,编队在出航后即实行灯火管制,不准使用无线电和雷达,烟囱不准冒火星,电报只抄收不发。由沿海各雷达站测定编队的舰位,再以密码通报我舰。
21号下午4点,编队从沙埕港起航继续隐蔽南下,各舰前后主炮均炮弹上膛,随时准备对付突发状况。当晚9点多,通过了东引岛(国民党军队控制)以东数十公里外的海域,岛上守军毫无察觉。随后又在马祖列岛以东26公里外静静驶入台湾海峡的航路。当夜下半夜,又驶过了金门以东海域。
为保障18大队安全南下,福建基地组织了32艘舰艇、多个岸炮和高炮营以及十多个观通站执行警戒保障任务,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粉碎敌人任何可能的挑衅。
22号拂晓,经过一夜高速航行,编队终于进入南海舰队辖区。

看到没有,这里面,根本没有蒋介石的事。国民党海军,根本就不知道我军的动向!

第二,国民党海军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台湾海峡,根本谈不上所谓放行。

西沙海战之前,1965年“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后,台方海军因遭痛击已不再向我主动攻击,我也不主动打击对方,大陆的舰船在台湾海峡的活动未受拦截已成多年惯例。

当时的台海,已经是人民海军的天下!哪里轮得到他老蒋来说话!小小海峡,我们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根本不用看老蒋的脸色。他有什么资格给我人民海军放行?太看得起他了。

第三,老蒋并不管什么民族大义,他甚至还想趁机捞一把!

老蒋有没有民族精神?有,多少有那么一点。

但是,他对大陆的痛恨,早就超越了民族情感。他坚决支持的,恰恰是我们的死敌,南越侵略者。

从50年代后期起,老蒋就和美国、韩国一起援助南越政权。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老蒋一直向南越派驻军事顾问团和参战的空运人员。名将胡琏长年以“大使”身份并向南越军提供所谓“剿共”经验。

1973年春美国从南越撤军后,台湾军事顾问团仍留在西贡。1975年4月南越政权崩溃时,台湾军事顾问团才最后撤离。所以说老蒋和南越的关系非常之好!

不仅仅是南越。

1962年,我对印反击战的时候,又是这个“深明大义”的老蒋,公然跳出来支持印度侵略者,并且谋划“反攻dalu”!我们不得不在东南方向配置相当兵力加强防御。

好一个“深明大义”的老蒋!民族败类!


上将嗳福斯


“千古奇冤武大郎

一代名将张灵甫

焚书坑儒始皇帝

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武大郎本名武植,不但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短挫穷,绿帽炊饼哥,相反还是一个地道的高富帅,有功名在身的官老爷。而他的妻子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潘金莲也不是人尽可夫的淫娃荡妇,而是一位贤良温婉和武大官人共过患难的女子。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两人的形象早已在民间根深蒂固,也难再纽转过来了。


二、张灵甫在国民党不论从功绩、战绩和资历上怎么也排不上号,比他强的国民党将领多了去了,只能算得上一名愚忠的尽职的将领,却被有些人吹得上天,大有国民党内将领第一之势。


不过这个第一可是经不起推敲的,稍有点研究就知道,此人名不符实,只是说资质平平。



三、焚书坑儒的真相是只是焚了一些方术和占卜方面的书,也只是坑了一些装神弄鬼的方士,即神棍,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儒士演绎成一场血腥的屠杀和反文明、摧残文化的邪恶事件。


四、纪晓岚从来没有怼过和坤,他没那资历也没那胆子,历史上他只不过是给乾隆编书的,与和坤的地位差了几个等级,他也没有那傲骨锐气去怼和坤。


历史上的和坤是一个真正的才子,精通多国语言和文字,长得也是一表人才,不像王刚老师扮演的只是一个会溜须拍马的马屁精。


朝闻历史


网上流传的“历史真相”很多,大多话题过于沉重。笔者写一个八卦题材,供您茶余饭后一悦。

仪表堂堂武大郎+贤妻良母潘金莲。

2009年,施耐庵嫡系后人河北省书画家施胜辰来到河北清河县武植祠,提笔留下一首诗:

杜撰水浒施耐庵,

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

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

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

施姓欠账施姓还。

这首诗将数百年来世人对武大郎潘金莲夫妻的偏见彻底颠覆。

先看看历史上的武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武植,字田岭,山东清河县武家村人(今河北),明朝阳谷县县令,《水浒传》中武大郎人物原型。

武植自幼家贫,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喜爱读书,中年后考中进士,之后官居七品。武植当官时很得当地百姓爱戴,曾经得到过万民伞。

1946年,武植墓意外被打开,墓内发现一具尸骨的腿骨,根据现代科学测算,尸骨生前身高超过一米八。从此,武大郎“三寸丁”的谣言不攻自破。武大郎不但不矮,而且仪表堂堂。

再看看潘金莲其人。

潘金莲,清河县潘家庄(今黄金庄)人,贝州知州家千金。

潘金莲从小就认识武植,而且钟情与他。由于武植家贫,潘父经常接济武植,武植也很争气,考中举人成为七品朝廷命官,于是,潘父把女儿许配给武植。青梅竹马、终成眷属。

婚后,两人成为当地出名的模范夫妻,生活的很幸福,生了四个儿女。而且潘金莲的名声也不错,被当地百姓称为“清官夫人”

以上介绍均为武植墓碑铭文记载,原文如下“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样一对模范夫妻怎么就成为三寸丁和千古淫妇的形象呢?这件事还真能全怪施耐庵,因为故事的开头要从一个叫黄堂的人讲起:

黄堂是武植好友,家庭条件比较好,早年经常接济武植。后来武植当了官,可黄堂家里着火,家产烧没了。于是黄堂投奔身为县令的武植,可是武植从来不提帮助黄堂的事,这让黄堂心存怨恨,一气之下离开武植回家乡了。

黄堂为了报复武植,在返乡的路上散布武植和潘金莲的“丑事”,还把武植说成三寸丁的形象。同时,把当地一个叫西门庆的恶霸也编进了这个故事,说西门庆和潘金莲有奸情。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经过黄堂一路上的大肆宣传,很多百姓都把这事当真了。

后来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为了文学作品需要,把这个“民间故事”经过完善写进了《水浒传》。不能否认,施耐庵把这个故事刻画的十分精彩。另一方面,恐怕当时施耐庵本人都没有想到后世会把《水浒传》评为四大名著,影响力如此之大。

随着《水浒传》的广为流传,很多读者都把武植和潘金莲的反面形象当成真实历史。这给武潘两氏后人带来了严重后果,武家村和潘家庄相隔不远,但是数百年来两个村庄的年轻男女从不通婚,都害怕结婚后的流言蜚语。甚至潘家庄为了避讳,把庄名改为黄金庄。

武氏和潘氏的后人一直在努力挽回先人的形象,但是更多的人更愿意相信八卦。“作为潘姓后人,我们也为潘金莲感到委屈。但误会已经造成,一两句话是改不过来的,希望后人理解就好。”这是一位著名潘氏后人的原话,明眼人都能看出,在这句话中包含着多少无奈。

直到2009年12月,施耐庵后人施胜辰在武植祠留下了那首诗,不但让武潘两氏后人得到了些许安慰,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真相。同时,此举让施胜辰的知名度大增。完美诠释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无笔史官


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

医疗免费索马里,俄国白送房一套。

这是前些年的四大谣言,当年简直传得是没有边际了,后来被逐一辟谣,啪啪打脸。不过今不聊这四大谣言,我要说一个当年比这四大谣言更为可恨,祸害了整整一代人的著名造谣文章。


1993年,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问世。缩写稿的名字是《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这篇文描述了1992年发生在内蒙古草原的中日夏令营的故事。

文章中指出,中国儿童在探险夏令营中表现得很怕吃苦、心理很脆弱,与一同参加夏令营的日本孩子形成了鲜明反差。仿佛日本小朋友一个个宛如特种兵,中方小孩子一个个都是狗屁不如的小皇帝。文章最后还以日本人的口吻声称“你们中国的这代孩子已经不是我们日本孩子的对手了!”

在这篇文章中,中日两国孩子的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日两国孩子负重二十公斤,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步行五十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一百公里。(影射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

第二,中国孩子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中国的孩子把书包扔在车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影射中国孩子投机耍滑)

第三,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还特意的大声问了日本孩子:

“草原美不美?”

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日本孩子的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影射日本人有狼性,中国孩子没有)



后来这篇文章经《读者》杂志转载,瞬间就如石破天惊,引起了全国学校、家庭、社会的一致点赞。作者本人也凭借此文扬名立万,后来还升职加薪,变成了一个知名的教育学者。

不少人看了这篇鸡汤文后,分外自卑,总觉得中国家庭都养独生子女,养出来的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日本人吃苦耐劳真的好棒,难怪日本那么发达,那么富有。而九十年代初又恰好是日本经济如日中天,连美帝也要惧让三分的时候。这篇文章给当时中国人带来的自卑感,真是难以言喻。

而躺着也中枪的80后青少年则被套上了”垮掉的一代”的帽子,万夫所指。

结果在事后,这篇文章被啪啪打脸。大量的文章指出,《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大量造谣,作者甚至采用春秋笔法恶意夸大事实。具体的澄清和辟谣有三点:

第一,负重和步行距离,是由日方根据儿童体能的各项指标科学制订的,即:负重十公斤和步行二十余公里。而文章基本数字的失实,已经造成读者相信日本孩子能吃苦,而中国孩子不能吃苦的印象。

第二,文章所说,中国的孩子把断裂的书包扔在车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事实是中国孩子使用的国产书包质量太差。中国孩子的书包带因为不能负重而断裂,而日本孩子的背包不是普通的书包,是专业野营背包。当中国孩子把书包扔进车里之后,中国老师制止了这一行为。孩子们立即把书包重新拿起,有的扛,有的抱,有的用铁丝把带子勒上继续前进。产品质量差使中国孩子承受了比日本孩子更多的困难。

第三,喊口号一事也属于不实报道。真正的情况是:闭营式那天,日方联络员板本领喊了两句口号,一句是“日中友好”,一句是“中日友好”,并不是天空蓝不蓝,也并没有鼓动学生狂吼。


还有更具体的辟谣内容,这里就不列举了。




但是,尽管中日儿童夏令营一事被多次澄清辟谣。然而时至今日,这篇文章的影响力一直未减,甚至延伸到了今天,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当年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后来90后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再后来00后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当20后出生,10后的小朋友也会被冠上“垮掉的一代”。

本人作为一个80后,在文章发表时,我正好在读小学。我当时非常“幸运”的被班主任拿着这篇文章在课堂上狠狠地教育了一顿。后来班主任还多次拿此事借题发挥。到后来连我们自己甚至都产生了信心疑惑,难道我们真的是“垮掉的一代”么?

最糟心的是,我们挨了一顿骂。那篇《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我们当时压根就没有机会亲眼读一读。因为作为一个小县城长大的独生孩子,我压根就没钱买什么杂志看。那个时候像我这种孩子,就是一个字——穷!

我甚至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搞夏令营,因为父母花钱让我们出去玩,这在当时是我们这种小地方长大的孩子无法想象的事情!

现如今,作者本人仍然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着实让人糟心。



或许他不知道,还有相当多的中国小朋友是这样上学的吧。




一个不卑不亢的民族才是心理健康、真正有希望有自信心的民族。而整日自我吹嘘或是终日自贬的民族,才是没有希望的。


Mer86


说三个流传很广的谣言。

谣言1:希特勒幼年中国夫妇资助,于是乎对中国很感激,成为元首后,资助中国选手参加1936年奥运会,并在二战中企图与中国一起瓜分世界,希特勒还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喜欢看《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

真相:1,说中国夫妇资助希特勒,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有记载,这种手法起源于中国,用Google检索外文资料,没有任何相关答案。2,说希特勒资助中国选手参加奥运会,这特么是来搞笑的吗?当时中国就算再穷,派几个人参加奥运会还要外国政府出钱?这是丢人丢到国际上?纯扯淡。3,还有说要跟中国瓜分世界,援助中国武器,只想说,作为一个大国的元首不可能因为个人喜好做出重大决策,他援助中国武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中国在远东地区牵制苏联,为他自己入侵苏联最准备。4,喜欢中国文化和《孙子兵法》的问题,希特勒是这么说的,中国什么都不行,只有一本书还可以,就是《孙子兵法》。就好像我们说,日本人都不行,只有某些女的还不错。这是哪门子喜欢中国文化!

谣言2:唐朝全盛时期人口也不及隋朝。以此说明,唐朝根本不行,隋朝才是真的盛世。

真相:隋文帝“开皇之治”,中国人口恢复、经济复苏是不假,但是经过300年的动乱,隋朝还是一个过渡期,唐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休养生息,形成后来的大唐盛世。据《隋书》记载,隋朝鼎盛时期,全国户籍900万户。按照古代每户5人的惯用算法,总人口大概4500万到5000万之间,不会有太大出入,而且,隋文帝实行“大索貌阅”,统计非常严格,因此遗漏很少。当然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因为,随统一全国时,人口仅有2000多万。可见隋朝时,人口确实大幅增长。但是,要是跟唐朝比起来还是差得远。唐朝玄宗人口顶峰时,共960万户,多于隋朝,此外由于唐朝这方面统计比较松散,因而许多漏报甚至不报的。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数据,唐朝玄宗年间人口峰值在7500万以上,远高于隋朝。

谣言3:南宋经济发达,GDP占到全球75%。

真相:不知道怎么会有人相信这样的谣言!75%是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二战后,全世界都被打残了,美国一枝独秀,技术占优的情况下,GDP最高仅占到全球的40%!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在往前,曾经雄踞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鼎盛时期,面积达到3300万平方公里,最高峰时,GDP占全球也没有超过50%!

如果我们在对比一下我们其他朝代占全球的GDP比例,你就会有疑问?宋朝肿么呢?发现外星人呢?怎么一下子飙升到那么高?有多许多专家和学者专门研究历史经济问题。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各个学者数据其实相差不大),小编结合《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等数据,给个大概范围,中国经济在西汉时,占到全球25%-30%之间,到北宋初期,大概占到20%-25%,峰值大概在清朝中期,雍正乾隆年间(历史上,除了元,中国这一时期领土最大,所以占比峰值可以理解),大概将将超过30%。当然以上都是大概数字,不过这也足以说明,75%纯扯淡。除非有外星人。

其他谣言: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次战斗清军阵亡3万,联军仅仅阵亡4人。(查无此战)

5,清朝的军火库放置的明朝火炮已经生锈,但是还是比200年后英法的火炮先进。(纯扯淡)

6,万历28年不上朝,但是在此期间中国对外战争全胜。(萨尔浒战役呢?)

7,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国,因为还有一个卫国。(搞清楚,卫国投降称臣了)



史海拾遗


第一

2018造谣雪乡,60一碗的方便面不纯在,60是编号不是价格,赵家大院宰客和雪乡没一毛钱关系,两个老板切距离12公里远。中央电视台已经出来辟谣了

第二

张学良不抵抗,张学良是第一说出抗日将军的人有视频且为了抗日捐钱捐物,东北人打响了抗日第一枪,阵亡的第一个军长就是东北军的。张学良是将军不接单国家元首蒋介石的命令他能和外国开战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第三

东北经济落后,东北是地区不是省,辽宁省是全国5届GDP冠军,蝉联60年十强。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8,人均存款第5名,碾压了20个省。且沈阳摩天大楼数量全国第6,秒杀了像成都,杭州这样的诸多城市。吉林和长春GDP不高是因为人少!吉林2000多万人口能和广东,山东这样上1亿人的省比吗?






知识与真相的搬运工


一只蒸鹅真能要了徐达的命?

网上有很多文章都讲了一个故事,说徐达背上长了个背疽,后来朱元璋派人送来了一只蒸鹅。徐达看到这只蒸鹅之后,泪流满面,吃下去之后就死了。为什么呢?因为蒸鹅是“发物”,吃了之后就加重病情而死了。

这个故事普及了两件事情:朱元璋十分残忍,长了背疽不能吃鹅肉。


朱元璋残不残忍就先不说了,咱们看看徐达是不是死于蒸鹅吧。

按照《明史》的记载,徐达确实死于背疽,不过是不是吃了蒸鹅,没有说。一直到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才有了徐达吃蒸鹅而死的故事,赵翼自己并不完全相信,但是民间却沸沸扬扬,把这事情当成了真事儿。

先说说背疽,这个东西的威力非常大,范增、刘表、曹休、孟浩然、李克用……一堆人都是死在它手里。

啥是背疽呢?现代医学研究,背疽实际上就是后背皮肤出现了化脓性感染。如果放到现在,就是小手术排出脓液,然后用抗生素治疗就能痊愈。

不过在那个时候,医学不发达,得了背疽很有可能就完蛋了。

正因为这个病致死率高,所以古人也是想尽办法治疗和避免。比如宋人李迅编撰《集验背疽方》,就是收录了很多民间治疗背疽的方法。李迅在书中也说到“背疽之方,所传百余,然有验者极少”。

可见,民间关于背疽的疗法,多数根本不奏效。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对其有着深深的恐惧,也引发出了很多的“禁忌”。


可能,吃鹅肉会弄死背疽患者,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

但是实际上,中医没有说过鹅肉一定会加重背疽。只是民间传说鹅肉性热,是“发物”。

其实,鹅肉和背疽,没有啥直接联系。虽然咱们现在看病,医生也会时常嘱咐,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但并不是说吃了就会病发而亡,而是告诉我们有些食物会影响治疗效果。

也就是说,徐达的死不是因为吃蒸鹅,而是背疽没有办法治疗。就算蒸鹅真的是刺激性食物,也不可能吃一只就死了……太夸张了。

假如真的朱元璋给徐达送了一只蒸鹅,徐达吃了之后就死了,也一定不是因为“背疽忌鹅肉”,还不如怀疑鹅肉下毒了呢……


七追风


首先申明一点,我说的这些谣言网上都是真实存在的,请不要质疑。

1,希特勒幼年受中国夫妇资助,希特勒因此对中国很有好感。

解:从来没有任何史料说过这一点,完全就是网上德粉的谣传。

2,秦桧是宋体字的发明人,秦桧是状元。

解:胡说八道,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不是个人发明的,并且成型于明朝,至于状元云云,“何栗,字文镇,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宋史 何栗传》),那年的状元以证明是何栗,秦桧虽也是进士,但终究不是第一。

3,张飞是个美男子。

解:又是意淫,张飞善文之说主要出自明朝杨慎之手,今大多已被证明是假的,至于貌美,哪本正规史书说过?更有甚者拿画像说事,说出图的画像上张飞面容英俊,不过不知为何至今我也没见到这俏张飞画像的真容。

4,大秦律法人人平等。

解:我们拿事实说明:同为逃亡,看看如何处置官吏和百姓的。《法律答问》有:“大夫甲坚(鞭)鬼薪,鬼薪亡,问甲可论?当从事官府,须亡者得。今甲从事,有去亡,一月得,可论?当赀一盾,复从事。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当耐。” 而百姓出徭役,“不会(按时到达),笞五十;未盈卒岁得”,笞当加。 百姓出徭役逃亡一次,“笞五十”,再次逃亡,笞加重;大夫逃亡,只“赀一盾”,反复逃亡,只“耐”而已。

5,马超使用的是罗马人的战法,类似罗马骑兵,擅长投抢。

解:又是一个毫无史料的意淫,据网友所说,是一位叫萨苏的人编造的段子,可看其文章《东方马超传奇》。

6,辽朝历史上总共有3位于越。

解:终辽一朝,出现过记载的于越总共有10位。

7, 网上文革被毁文物清单

解:原文《文革期间文物被毁清单——不许哭》。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多出自一个叫丁抒的海外民运分子,考证一下就知道有多少是胡说了。如第一条炎帝墓被焚,是发生在1954年除夕,并非文革时期,起因是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焚毁,并非故意为之。又如第二条仓颉墓,中国仓颉墓并非一座,而是有多座。作者故意不说是哪座也可证明了他到底是什么目的。至于仓颉墓被改成陵园,分明是烈士陵园建在了山东仓颉墓的对面。就其余大多都是如此,毫无根据。我国于1967年发布过《中共中央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曾强调保护文物,虽有不少文物被破坏了,但也不是这么胡来的。

8,蔡伦发明造纸术。

解: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

9,民族英雄冉闵,《杀胡令》,冉闵的战争神话,若无冉闵杀胡汉人就要死绝。

解:冉闵一介跳梁小丑,不论对胡还是对汉都侮辱英雄二字,早年随后赵攻略东晋,屠杀汉人。后来冉闵还封太子为单于,单于是个什么东西,初中生都知道。当时的光禄大夫韦謏反对此举,曰:“胡、羯皆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于是“闵方欲抚纳群胡,大怒,诛及其子伯阳”!这事不过是在杀胡令颁布一年之后。

至于《杀胡令》一文,不见史书所载,应该为后人所做。冉闵诛杀羯人,是因为其政治上的不合作,和帮汉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在很多人眼里有这么一个误区,好似胡人就是一个种族,一致对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口号在胡人这里就不在存在了,氐人、羌人轻如兄弟,匈奴,羯人恩若父子?

冉闵的不少辉煌胜利的战役查无史料,多是皇汉编造。

皇汉并非不知道冉闵之不堪,所以再编造网文引起他人注意后为了反驳那些辟谣的人,就用民族大义为武器。创造了下一个谣言:当时北方汉人被屠杀得只剩200万。似乎没有冉闵汉人就要死绝,企图用结果论证明冉闵就算其心不正,但是在结果上为汉人立下大功。然而这“200万”又是查无史料出处。实际上,经史料整理推测,汉人的人口随乱世确实骤减,但毫无被屠杀灭种的可能。冉闵的所作所为动对汉人可谓毫无补益。

10.,独孤信是历史上唯一的一门三皇后。

解:首先,这三位皇后其中一位是追封的(即李唐独孤皇后),生时从没做过皇后,此外至于“唯一”,符彦卿不服。

11,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发现清朝仓库内藏有的明朝火器居然比英国还先进。真不知道清朝几百年干了什么。

解:明朝中后期的火器都是改造外国的,技术明显劣与欧洲。几百年后欧洲人居然看不懂明朝火器了。我觉得与其问问清朝几百年干了什么,不如问问英国这几百年干了什么,与其问英国几百年干了什么,不如问问写这个东西的人在干什么。

12,王安石进了奸臣传。

解:没进就是没进。

13,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 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 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

解:隋朝890万户是大业年间的事,不是“开皇盛世”时期的数字,《旧唐书.总本纪》里最高的户数是在天宝13年,共9,619,254户,比上文整整多了多出了140万户。隋朝人口最多的时候: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隋书.地理志》。唐朝人口最多的时候: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人《通典.食货七》。唐朝人口最多时比隋朝多了近700万。

14,二战时期,巴顿通过一份报告了解到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伞时摔死的,他十分恼火,马上赶到降落伞厂家从生产线上抓起一个伞包让负责人现场带伞包从高空跳下,然后,将军还说要不定期抽流水线上伞包让他跳,从此战士们再没有因为跳伞而阵亡。

解:又是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故事,段子手编的故事倒是很好看。

15,明朝的宝船传说

解:人们对明朝的宝船夸大甚多,简直黑科技。按史书的记载和事迹出图的文物来看,差距很大,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才能解释。如今的所有结论都是猜测。

16,明朝的万历皇帝曾连续28 年不上朝,创造了中国皇帝的纪录。但是,这期间中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战争均获得全胜。

解:明缅交战前期明军多有获胜,后期缅甸北征明军则逐渐劣势,孟养等地纷纷都失守。

17,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 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 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 人,但病死的却有几十人。

解: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联军损失93人,受伤369人,是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役中打的最好的一战。清军虽然总体表现不佳,但死伤人数最多也就数千人,何来3万之说?这段子也很聪明,光说有场战役,却不说是哪场战役。

18,天启皇帝是文盲。

解:这是天启自己说的话,“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多暇?卿为辅弼元老,正赖责难陈善,匡朕不逮。览奏具悉忠悃。”天启文盲之说,出自野史,不足为信。

19,贾诩是三国唯一善终的谋士。贾诩是三国谋士中活得最长的。

解:一辈子只活了70多的贾诩是怎么比80岁死的程昱,81岁死的董昭还长寿的?

20,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事迹有一半历史上都是陈到做的。

解:赵云传在蜀书六,陈到于三国志无传,加上裴注所有记载后,我们看看有多少史料。

《三国志·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 (陈)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华阳国志》 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

杨戏:“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诸葛亮集》:“(陈)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陈寿:“(陈到)以忠勇称。”

和那个顶级谋士戏志才有的一比。

21,商鞅变法后,秦国就成了天下第一强国。

解:“威王始以齐强天下”(《史记·六国年表》),“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 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就算没看过史记,也应该知道《邹忌讽齐王纳谏》《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吧。

22,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民族是游牧民族。

实际上主要都是渔猎民族。

23,孙立人曾下令将1200名日军俘虏中所有到过中国的都活埋。

又是一意淫,人家孙立人手下健在的老兵亲自辟谣,至于这一谣言出处我至今没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