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就是簡單粗暴的群架嗎?冷兵器時代是如何打仗的?

烏拉189025667


混戰一直是戰爭的一部分,但一般來說,混戰被認為是一種很不理想的情況,作戰雙方都會竭力避免。

在陣線完整的情況下,軍隊更容易維持士氣,指揮官更容易發揮作用,作戰的效率也比較高。與之相反,如果放任部隊散亂開來,進行無序的混戰,會產生很多問題。

在混亂中散亂開來、進行肉搏的部隊,是無法有效接受命令的。在古代乃至近代,命令的傳遞主要靠聲音信號(號、號角、鼓等)、視覺信號(旗號、煙霧信號等)、以及傳令兵的人工傳遞。但是這些傳遞命令的方式,都需要接收命令的單位處在相對有序、有基層指揮官的狀態,如果人員散亂得到處都是、各自在打各自的架,那他們基本沒有可能同時收到命令、作為一個整體迅速反應,並同步執行命令。即使最終能恢復秩序,傳來的命令也已經失去其時效性了。

而且對於許多部隊來說,高組織度是他們發揮戰鬥力的前提。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散了,戰鬥力也就失去了。舉個例子吧。文藝復興時期的指揮官特別喜歡強調這一點,因為他們的步兵主力通常都是方陣。

這些指揮官不但要求方陣保持完整,還要求方陣控制和敵軍的距離,因為它們的長槍只有在一定的距離上才能發揮作用。一旦雙方離得太近,長槍相架,就會進入被當時人稱為“推槍”(“The push of pikes”)的狀態,雙方既無法離開彼此,也無法使用長槍,只有前排的人可以拔出刀劍互相攻擊,後排要麼不知所以地繼續往前推,要麼就只能站在原地看戲。這時候的方陣極其脆弱,因為它們無法機動,無法脫離近戰,無法轉向對付其他威脅,這兩個方陣實際上就等於在戰場上不存在了。

完整陣線對維持士氣、保持陣線不崩潰大有裨益。多數古代軍隊是無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在傷亡超過一定程度時,部隊就會崩潰或者陷入混亂,然後在缺乏保護的情況下被對方殺傷更多。因此,誰正面先崩誰就倒黴。

作為一種維持士氣、讓老兵和基層領導者發揮作用、在一定限度內提振勇氣的方法,部隊即使不需要執行復雜的戰術,也有維持一條陣線的必要。另外,對於像盾牆這樣的戰術來說,形成正面、互相掩護,也是部隊減少傷亡的方法。而減少傷亡就意味著把陣線崩潰的時間推遲。

另外,不維持陣線的部隊人員分散,密度會更低,等於是在局部形成了人數劣勢。古羅馬人對此就很有經驗。他們認為對付弱敵可以略微分散,形成更大的正面寬度,方便發揮近戰優勢。但是在對付強敵時,他們會要求部隊形成嚴整的步兵線,不管雙方總人數如何,都要爭取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這道理其實挺簡單的。如果雙方正面寬度一樣,但敵人第一排有一百人,你想辦法在同樣的寬度裡塞了一百二十人,那就相當於是你的第一排在以多打少。密度在近戰中會給你巨大的優勢。

所以說,古代的戰爭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很難一概而論,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古人會避免一場亂七八糟的群架

組織度大過天啊,各位。


史話戲說


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傻?戰爭你以為是你平常生活中的打架鬥毆嗎?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都有完整的軍隊編制,排兵佈陣的方法的,且現如今都有許多著名的兵書傳世的。

具體來說,首先從軍隊編制來說,每個朝代的軍隊編制有延續前一朝代的 ,也有在其基礎上改變融合的。如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度就是沿襲了西魏,北周時期的府兵制度。在各地遍設折衝府,為組織、訓練的編制單位,管轄兵員1200—800人,設折衝都尉,副手為兩位果毅都尉;府下轄4—6個團,每團兵員200人,設校尉為主官;團下轄2旅,每旅兵員100人,設旅帥為主官;旅下轄2隊,每隊兵員50人,設隊正為主官;隊下轄5火,每火兵員10人,設火長。全國的折衝府數目龐大,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就達到了643個,分別由朝廷的12衛大將軍統帥。且兵種也挺多步兵,車兵,騎兵,水軍等各有分工,相互協作。

其次,排兵佈陣方面也有許多耳熟能詳的陣法,像魚鱗陣,長蛇陣,雁形陣,八門金鎖陣錐形陣,還有諸葛亮的八陣圖等。此外戰爭這麼多各種計謀兵書也是大行其道,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三十六計》等。

其實要想打贏一場戰爭,一名好的戰將頭領是必須的。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嘛,像有史記載的白起,項羽,衛青,霍去病,王翦等各大名將,無不是都熟讀兵書,通曉兵法,胸有韜略的。

所以,戰爭打仗不是心血來潮的相互圍毆哦,而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謀劃之行。


思索發現


兵來如山兵去如潮。我國古代盾牌是有盾勾配合的,一排盾牌用盾勾相連就是一堵牆,後面加上支撐就是一座山,盾牌縫隙插了長槍。想象一下,陣勢往前推,就是一部絞肉機,任你超人過來也是一堆肉醬。糾正一下騎兵克步兵觀念的,騎兵衝已結成陣的步兵陣就是找死。


認證機構386


唐代主要是用陣法和步騎弓弩陌刀(即長刀)多兵種協同作戰。或用鬥將法解決戰鬥,即一方將領決鬥中戰勝另一方將領即取勝收兵。

宋代開始盛行亂戰,即將與兵混在一起與敵方混戰,最終殺盡敵人已方生存即獲得勝利。可參看《宋史岳飛傳》。

明代開始有了神器營火槍隊,冷熱兵器開始混合使用。


舜日堯天


古代中國人的戰爭,都是按照孫子兵法來進行,兵未動糧草先行,每邊都有軍師,負責出謀劃策;一般有左中右三路推進,在要用間諜來了解對手的動向,還要看戰爭的性質是不是正義之戰,還要用具有孫子講的將帥必須具備有智、仁、信、勇等品質,還要算戰爭的勝負有多大等等。


思想先鋒派


去玩全面戰爭2中世紀,玩完起碼知道士氣,陣型,士兵體力,騎兵,步兵,及弓弩的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