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完美的削藩手段

漢朝建立的時候,採取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制度,後世王朝也基本都採取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這樣制度。

推恩令:完美的削藩手段

漢景帝即位的時候,感覺被分封的藩王,也稱諸侯王,他們始終一個影響國家統一穩定的隱患,於是決定削藩。因此,他重用主張削藩的晁錯,大力的進行削藩。削藩那就是在藩王身上割肉,他們能願意嗎?於是以藩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藩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旗號造反了。史稱“西漢七國之亂”。這場動亂最終以漢景帝勝利而結束了。

後來,漢武帝繼位,雖然經過了一場戰爭,藩王的勢力減弱了,但是仍然是個隱患,這個時候有一個大臣叫主父偃,給他出了個主意——推恩令!

推恩令:完美的削藩手段

推恩令的主要內容,是改變了過去藩王只能把封國和爵位傳給太子的情況,藩王的所有兒子都有繼承權,都要繼承一部分土地,形成直屬於中央政權的新的諸侯國。

可以說,推恩令是減弱藩國實力的最好辦法。有這麼幾個原因

推恩令:完美的削藩手段

  1. 因為古代夭折率特別高,避孕手段也不發達,很難保證就一個孩子。
  2. 推恩令從內部製造矛盾。藩王不傻,他們當然知道推恩令會削弱他們的實力,但是他們如果想抗旨不尊,他的兒子們會同意嗎?答案顯而易見,除了太子會同意,其他兒子都不會。更不要提造反了,如果藩王強行造反,估計他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可以說這是一條無解的政策。當年朱允炆削藩的時候,高巍就給他出過這個主意:“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但是朱允炆並沒有採納。

推恩令:完美的削藩手段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時間太長了,推恩令下達之後很長時間看不到效果,絕大多數人沒有漢武帝的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