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有谁是勤政甚至励精图治的?为什么会无力回天?

tmmldjh18


帝王不是比节俭的,不是比聪明的,不是比威武的,就像一个老板,企业的存活是第一位,发展是第二位,其他都是浮云。历来开国皇帝大致相同,亡国皇帝各不一样,因为成功大致是一样的,失败的人各有问题,有人刚愎自用,有人犹豫不决,有人贪玩,有人贪杯,有的自暴自弃,有的志大才疏,但这都不是问题,最终问题还是出在不能审时度势在困境中发展。崇祯继位不一定比朱元璋起兵困难,靖康二货也不见得一定比赵匡胤兄弟少多少部队,慈禧也不见得比努尔哈赤难过。


千机8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因为自身的昏庸无能或者荒淫残暴导致了政权灭亡。但也有亡国之君比较励精图治,但由于在位期间前任皇帝留下的痹症太多,导致自己无力回天,成为了末代国君。

最出名的当属崇祯皇帝,他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成为最委屈的亡国之君,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谈了,下面小编来分享另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秦王子婴

子婴是秦二世被赵高杀死以后被拥立的“秦三世”。当年秦始皇死在出游的路上,李斯与赵高密谋立幼子胡亥为帝,秦二世一上台就受赵高的蛊惑,杀了镇守北疆的蒙恬兄弟,子婴苦苦哀劝,可惜秦二世一意孤行。

后来秦二世又相继诛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赵高指鹿为马之后,赵高已经实际控制了秦朝的政权。子婴有幸躲过了屠杀,从此隐忍不言,可能他也是看出了秦朝的穷途末路。


秦二世被赵高杀死后,本想自立为帝,可惜众臣都反对,不得已立子婴为君。子婴上台仅仅五天,就成功将赵高诛杀,显露了自己的锋芒。

又把自己皇帝的称号废掉,改成秦王,以此来避免秦国成为众矢之的,想默默的发展,保留国号,再在将来图谋崛起。

可惜,经过秦二世的折腾,秦朝已经病入膏肓,子婴在位四十六天就被刘邦兵临城下,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出城投降,又被后来的项羽无情的诛杀。


子婴作为亡国之君,虽励精图治,但挡不住历史车轮的滚动,让人唏嘘。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亮仔学史


帝辛,王莽,苻坚,杨广,元顺帝,崇祯差不多这几个吧。

这几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内政事失调,内部各势力阶层矛盾尖锐,而他们作为君主处理失当导致亡国。

其中,因为战争战术运用失误直接导致亡国的有帝辛,苻坚。

帝辛因为讨伐东夷和南蛮,将主力都派到了东方和南方,而忽视了西周的威胁。结果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帝辛仓促之间用奴隶囚犯等凑出七十万(一说十七万)大军应战。结果军心不稳,奴隶倒戈,帝辛战败自杀,身死国灭。

苻坚在国内个各族势力仍处于蠢蠢欲动的情况下,不听王猛劝阻,悍然发动淝水之战,妄图以鲜卑等族军队为前驱炮灰,率领百万大军消灭东晋一统天下。结果和帝辛结果差不多,自己的主力被前驱败兵冲散,遭遇惨败,后来被鲜卑等族消灭。

其余四位则纯粹是因为内政处理水平太差导致的亡国。

王莽和杨广一样,他二人可以说是豪情万丈,壮怀激烈,一心想改革天下,把几代人才能做完的事一下子给做完。可惜改革进度太猛,把天下士族门阀都给得罪了,老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天下皆反,最后身死国灭。

元顺帝和崇祯一样,没什么本事也就罢了,偏偏爱穷折腾。元顺帝处死了脱脱,崇祯处死了魏忠贤,他们以为把帮他们管理天下的卿相处死了,自己管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脱脱和魏忠贤那两下子,国内矛盾更加难以调和,最后都被农民起义军弄死了。








牧羊人223585603


这个还真有!

我国王朝历史悠久,出现了诸多大一统的王朝,如创造历史的秦朝,强大的汉唐和富裕的大宋,作为家天下的君主王朝,皇帝的决定国家的政策,进而影响历史的走向。

英明之君,带领国家开疆拓土,反之昏庸之君就是人民的灾难。

也有另类的君主,王朝大厦将倾之时,想力挽狂澜,恢复祖先的荣耀。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朝。”而而随后继位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也不是好鸟,整天沉迷于木匠活计,乐此不疲,而魏忠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宦官势力和东林党人水火不容,互相倾轧,整个大明乌烟瘴气。

可这天启皇帝命短,游湖时溺水,着了风寒,一命呜呼。

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和天启帝互为兄弟,嫂夫人张皇后有极力支持,信王一步登天,成为崇祯皇帝。

朱由检继位之初,首先铲除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一纸诏书剥夺魏忠贤的权力,官民拍手称快,朝廷风气为之一新。

虽然,大明在李自成和满清的双重压力下还是灭亡了,崇祯皇帝在梅山上吊,成为亡国之君,但却值得人们同情。


唐东星说历史


崇祯算一个吧,少年天子,刚刚继位就一举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虽然很想成为中兴之主,这个从刚开始继位就平台召见袁崇焕就可以看出来了,问他有什么良策,他直接就来一句五年全辽可复。在当时那个政局变幻莫端,辽东大部分领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说出这个话看出来有点吹牛的成分在这里,后面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五年的话可能完不成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推脱不去。后面还是崇祯逼着他去的。这个看百家讲坛崇祯那些年就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绕道蒙古突破长城直接进攻北京城,崇祯下令各地起兵进京勤王。袁崇焕接到命令士不传餐,带着9000关宁铁骑,抛下所有辎重兵终于在皇太极前一天到达北京城,双方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最终杀的八旗劲旅直退三十里,取得历史性大捷。后面据说皇太极以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但别忘了明史是清朝人修饰的。崇祯并不傻,他完全知道如果他想造反完全可以围魏救赵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袁崇焕肯定也想到了,所以在有的历史记载说是以为朋党勾结,和当时一个著名的内阁大臣钱龙锡勾结,当皇帝的都怕这个。特别是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为当时进内阁的有一个人叫温体仁,为了自己能当上内阁首辅,所以就诬陷他们有勾结,你想,一个边关大帅,一个朝廷重臣如果相互勾结,那还得了!杀袁崇焕成为崇祯皇帝最大的一个错误,也奠定了明亡清兴的基础。另外对内没彻底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为后面的悲剧奠定了基础。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对外有皇太极为首的八旗劲旅。想不灭亡都不难。多少边关之祸早在他爷爷万历皇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几十年不上朝后果很严重。让满洲女真崛起,辽东土地相继沦陷。所以明朝的灭亡不能只怪崇祯,从万历开始就奠定了灭亡的基础啦!


奇少说电视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有谁是勤政甚至励精图治的?为什么会无力回天?

在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历史中还是有几位希图

励精图治,使国家中兴,但却走向了反面,这里边最典型的是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这里就说说这崇祯皇帝吧!

崇祯朱由检(1611一1644)是明朝历史令人同情的皇帝,他有远大抱负,有学者认为崇祯如不是生在明朝未年,也许能做出一翻事业来。因为他想中兴,勤政,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平时,白天在文华宫忙于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在乾清宫看章奏,军情紧急时他连续几昼夜不休息。他吃穿用住概不讲究。他妃子很少,且规定后宫不许问朝中之事,也就是不许干政。其实当一个皇上,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有一百亇优点,若有一亇大缺点,也就可能把国家毁了,崇祯虽有雄心,但无太大治国之才,对许多事急于求成,在多事之秋,频繁换人,不能按己心办事者,即撤职换将,且无识人之能力,用人又疑心过重,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些缺点是造成亡国和导致他走向自杀(上吊)道路的主要原因。

崇祯从他哥哥朱由校(明熹宗)手上接过皇位,这亇国家已是风雨飘摇,显示出了衰败之象,这都是由他的祖父明神宗(朱翊钧)和熹宗(朱由校)搞成了这种局面,自然神宗(年号万历)负主要责任,他长期不上朝,后宫由客氏把持(她原是神宗的乳母后扮演了太后的位置)陷害其她嫔妃与奸臣魏忠贤勾结,里应外合,把持朝政,大杀反对者,神宗晚年政治极端腐饭,神宗又挥霍无度,横征暴敛,加上水,旱,蝗虫之災不断,百姓穷困,民怨沸腾,农民反抗渐起,光宗朱常洛接位,一亇月病死,朱由校接位(熹宗)在位七年23岁死,他年幼登基,一切大权由客氏(假皇母)和魏忠贤拿权,魏忠贤即乎和明朝的皇帝一样,满朝文武都由他选拔,反对者杀或贬,崇祯就是在这种局面下登基的。崇祯登基时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客氏与魏忠贤把持朝政,从基层到高层大小官员都是魏忠贤的人。

二,国库空虚

三,天災一一旱災,陕西等地为重;水災以黄河中下游(如河南等地)以及江淮等地。其次,江北,山东又出现了蝗虫,

四,农民起义,以李自成(以北方为主)、张献忠(以南方为主)南北各路势力日渐强劲。

五,关外,东北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形成满族政权,不停在关外与明兵作战,虎视眈眈,不断南下冲击。

崇祯, 登基 可谓是内忧外患,各种矛盾发展到了较严重的阶段。

有人说崇祯一上台,就先收拾了魏忠贤等奸臣,其实崇祯也没有那么傻,他知道魏忠贤此时势力还很大,搞不好反把自已皇位搞掉

所以先把除魏忠贤的事放一边。他卯足劲要做个好皇帝,他先罢除了为皇室服务的织造,燒造(宫中磁器之类),采办等一切不急之役,停止皇宫的一切土木营造,削减自己和后妃们的吃用开支,严禁宦官干政,严禁官吏勾结太监,同时免徭薄赋,不与民争利。在皇位得到初步巩固后他才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后宫的客氏和朝中的魏中贤集团。自然也费了很大功夫,並对被魏忠贤害死或削夺的官员,该平反的平反,该起用的起用,崇祯親自选拔给事中、御史等官员132人言路渐趋请明。

后边就是头疼的事,要救災,要与关外的强劲满族政权冲击南下打仗,北方催军饷催得紧,明朝国库一直没钱,没军饷官兵就士气低落,所以导致了对关外满族努尔哈赤作战的接连失利。

此时崇祯的王朝腹背受敌,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关外皇太极时不时骚扰,崇祯帝下令剿贼拒虏,首要任务就是用人。前边已说过崇祯识人能力差,用人多不当,有时用上了好人,又疑心重重,随意撤换,如兵部尚书阎鸣泰是崇祯帝用的第一人,这个人很有能力,可別人说他是魏忠贤余党,崇祯即撤去其兵部尚书之职而发配边疆。崇祯帝用梁廷栋,当了一年多兵部尚书,农民起义越闹越大,他让崇祯除辽饷之外再征收“剿饷”,激发了民变,后清军破关后他自杀了。崇祯对于屡战屡败的王在晋却是很喜欢,王在晋不但屡战屡败,判断力有问题,忠诚度也值得推敲,他看到清军入关,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崇祯对他却不苛责,没杀他,然而在辽东屡建奇功的袁崇焕却被他杀了,这是中了清军挑拨离间之计,而且死的很惨,用的是刑法中最残忍的刑法(千刀万刮,行刑三日才能结束)一一凌迟处死,后人说崇祯这是”自毁长城”。还有两位重要的大将,孙传庭为剿灭李自成农民军立下大功,眼看就要胜利了,被以“恃娇”之罪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李自成趁机坐大,成为明朝的真正的隐患。卢象升就更惨了,崇祯帝一直怀疑他,结果在重要关口等不到救援,战死河北,明朝又折了一员大将。

崇祯在大敌当前,内外交困下进行整顿吏治。明朝官吏工资很低,银子不够一家人吃饭大家都想办法贪污,崇祯帝一上台就大搞反腐,结果官员人心慌慌,只图自保也不认真工作了,反腐是对的,但没有把握住时机。

明朝的灭亡崇祯应负一定的责任,就拿用人来说,有时连慈禧太后都不如,镇压太平天国(势力不亚于李自成)慈禧就敢用汉人曾国藩,在新疆作战就敢用汉人左宗棠。崇祯杀掉和下狱的大将都是决胜关键的人物!明历经16帝,276年的王朝终结于一亇努力想励精图治,欲求中兴,而且勤勉的皇帝崇祯手里,岂不悲哉!若将崇祯换成汉武帝,或唐太宗,大概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不过历史有时是不能假设的!


李伯禺


亡国之君不一定是昏君,有些只是生不逢时!

例如隋炀帝杨广,他创立科举制,使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有了进身之阶!开通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与融合。随便拉出来哪一件,都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什么他就成了世人眼中的昏君暴君呢?为什么最后成了亡国之君呢?

很简单,生不逢时。如果把杨广放在西汉,盛唐任何一个盛世,他都会是一名堪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千古一帝。但是很遗憾,他生在了隋朝,而且得位不正!

为了证明自己,他太过急功近利了!想在短时间内,干完所有大事,严重透支了国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最后搞得群臣,百姓,军队.......所有人都对他不满意,怨声载道!

隋朝之亡,和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同,不是亡于经济,也不是亡于腐败,而是亡于人,杨广高估了自己的国家和百姓的承受力,太过急功近利!

如果他能沉住性子,把所有的大事,缓缓的推进。自己没有完成的交由下一代去完成。今天的中国,恐怕就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无邪谈史


亡国之君,虽然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但命运但大致相同!早期的如东汉末年皇帝刘协,虽说他是个傀儡但他是被历史忽略的一个帝王,他没有实权,还是很聪明的,但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的曹操几次受险!曹操可是一代枭雄,和等英雄,也是无可奈何!虽说有其它成分但刘协的本事还是很突出的,以至于后来曹操,见刘协都是胆战心惊的,曹操过后身上那是汗流浃背,后曹操就和汉献帝分开,但仍然也逃不过命运!得以保命得以善忠!那时的政治环境还好比后来还是好的,后来亡国之君大多逃不过,国破身死!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崇祯帝正值青春担起大明江山,他虽励精图治,但他不是力往狂澜之帝,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最终身死!

那真是身在帝王家,己命不由我啊!


王世亮14


帝辛,王莽,苻坚,杨广,元顺帝,崇祯差不多这几个吧。制度积弊难返,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逆势而为。


大唐幅音


最有名的就是明朝最后一个君主崇祯皇帝。

主要原因是大明王朝的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不想当皇帝的心事了。所以最后失去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