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跟汉族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种说法?

和尚施肥007


客家其实是一种历史称呼,它并不代表人种,种族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个历史概念,特定的历史产生了特定的称呼,不同批次的中原汉人离开家乡大批迁徙到南方各省,从而形成当时以区别当地人的说法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称呼,只不过这种称呼延续到今天还在沿用而已,并形成了鲜明的历史标记,时至今日仍称其为客家人,从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只不过现代已经没了这个概念,因为现在全国各地是流通的,并没有大量迁徙的概念,也不会再使用客家的称呼去称呼移民,如果真要按古时的概念,那么与以前客家相类似的就是现在的深圳了,深圳由移民组成,如果我们非要用回客家这两个字,那么深圳的都可以统称为新客家人,数千年以后,深圳人可能会变为一个历史代名词,指代这个汉族移民民系,古代没有普通话,所以客家话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由这些中原移民约定俗成后的产物,同样道理,假如不是我们国家制定了统一标准的普通话,假如深圳不再教学普通话,那么他的移民群体会自然原选择并演化出一种通用语,形成深圳话,数千年后,深圳话可能会变成类似今天客家话的历史产物。


GD148061934


要问客家人与汉族有什么区别,本质上并无区别,因他本身就是中原汉人南迁而至。只是迁徙的历史和客居环境等原因,导致客家人语言与北方方言有所区别,也区别于居住地原住民。

关于客家人的产生,有人认为最早可追溯到从秦代50万大军征岭南开始。其实不然,当时去岭南的秦军因未带女人,便娶岭南百越妇女为妻,形成后来的广府人,因此,广府人成为广东省的原住民,占据了珠江三角洲富饶的平原地区。之后,便来了潮汕人,潮汕人是历代从中原地区迁徙至福建后转道潮汕聚居的,但比客家人到达岭南要早,于是,他们占领了粤东靠海地区。

虽然客家人也是从中原迁徙而至,但应该是在潮汕人之后。好地方早有主人了,只能居住于粤北、闽西、赣南的山区,一部分继续南迁至广西。而从江西福建的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土楼和围屋,则是为了防贼防盗,抵御匪患和入侵者。

客家人是如何从中原南迁岭南的呢?一般认为,客家人南迁有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汉人为避祸南迁。第二时期为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原战乱,民不聊生,中原汉人为寻求安生之所而南迁。第三时期为北宋“靖康之乱”,宋庭南迁杭州,士庶人等随朝廷南迁,一部分中原汉人便到达更远的岭南。第四时期是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大量屠杀北方汉人,并实行残酷统治,中原汉人只能往南逃命,便来到岭南。

虽然北方方言区的人不能直接听懂客家话,但我们发现,客家人说普通话比广府人好得多,说明客家人到达南方后,语言虽然受到当地原住民语言影响,但毕竟不像广府人几乎被百越民族语言所同化,因此,客家话转换为北方话时更容易。而客家人自称客家人的原因,就因为自己到达时,当地已经早有主人,后来者只是客居他乡,于是被称为客家人。


若愚趣谈


客家人不是一个民族。就犹如东南西北中,同为汉族,不同的区域却有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地方习俗,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有自己的客家方言、有自己传统的客家民俗。

(客家围屋 - 深圳龙岗 鹤湖新居)

在中国,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主要在广东、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在广东,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并称三大本土族群,客家人聚居的广东省惠州、梅州,江西省赣州,福建省龙岩(古代属汀州府,府衙在现今的长汀县),号称“客家四州”。

(客家碉楼 - 东莞凤岗)

现在世居南方的客家人,也是在古代从中原地区迁徙过来。最早的客家人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兵60万“南征百越”,直抵兴宁、海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现两广地区)。秦亡后,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客家土楼 - 福建永定)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每一次朝代更替,伴随的常常就是连连战争。为躲避战乱,大批的中原士族、普通乡民举家南迁,以寻求和平的安身之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这一族群。这样的大规模迁徙就有五次:

(客家民俗 - 深圳龙岗 甘坑客家凉帽)

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南迁的汉人,由中原经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一部分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现在的梅州大埔;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藩镇割据。灾荒连年,官府盘剥,民不聊生,从而爆发了黄巢起义,战争波及的正是第一次南迁汉人分布的地域。迫于战乱,大批的汉人往南边未被波及的赣南、闽西南、粤北、粤东等地区迁徙。这次南迁,历时90余年,一直持续到五代时期;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北宋都城汴梁陷落,中原被金人占领,大批北宋汉人迁徙到南方。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元兵继续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也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这一时期户籍有“主”、“客”之分,后来的移民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徙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二是客家人口的增加,生活的土地已经难以承载。这一时期,除了往周边的地区迁徙外,也有大量客家人移居到四川、广西等地。也有部分客家人随郑成功去到了台湾;

第五次南迁是清末的太平天国时期。这一时期很多的客家人到海外谋生,也使得现在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八十多个国家。

(客家围屋 - 河源东源县)

客家人的民居建筑很有特色,但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又会因地制宜,建造起适合当地的客家民居。比如:

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等地区的土楼:

广东梅州、惠州、深圳第地区的围屋:

(客家围屋 - 深圳坪山 大万世居)

广东东莞、深圳等地区的排屋与碉楼:

(客家排屋 - 深圳观澜 版画村)

这些客家民居虽然建筑风格各异,但也有共通之处。比如喜欢聚族而居,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体现的就是客家人浓郁的家族观念,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保存的客家民居规模都很庞大;注重防御功能,这也许是因为迁徙、战乱及所居住的山区存在匪患,加之与其它族群的纷争,客家人有更强烈的安全感。


whitedeer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问题难以回答。可是当我摸着胸口,感触着心跳再来想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些模糊的答案。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千年大迁徙,客属遍乾坤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中国历史上,曾由于战乱、饥荒、河水泛滥以及政府鼓励,安置,外地经济的引诱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汉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人史称客家人。

客家迁徙史从晋代就开始了,但构成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迁中,大多经过宁化石壁。

五代是一段黑暗的历史背景,各地豪强争夺地盘,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流落集中到宁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

石壁有200多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而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宛如世外桃源……

客家人思路开阔,目光长远,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香港、台湾、东南亚……如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后裔已超过了1.2亿,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家谱上多称一世祖出自石壁。

客家宗祠

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

石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海内外客家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如此巨大愿力的推动下,终于在1995年落成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成为世界客家人的家庙。

宁化石壁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这些年来,石壁客家祖地景区接待了来自国内19 个省、海外30个国家地区的游客共37万人次。

2014年,一部描述客家民系的史诗剧《大南迁》再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该剧以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为时代背景,叙述了唐朝监察御史利中汉因查处贪官,招致满门抄斩,利中汉夫人利嫂携带家眷跟随流民南迁,最终翻越武夷山,来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

石壁虽小,却在历史的转折点承载起了汉民族生存的希望,客家祖地大小不过3平方公里,却是散布在全世界客家人的根,牵动着客家人的乡魂。此刻,站在客家公祠玉屏堂内,面对祖先的牌位,是否已经解开了先头的那个心结?






客家人


目前,对客家人的來历有三种不同的学术意见:一是清末罗香林撰写的《客家源流》。他根据部分家谱族谱记载,认为“客家人是从东晋以來五次衣冠南渡到赣闽粤交界山区的中原移民”。现在客家社会普遍信奉这一论断。二是原梅州嘉应大学教师房学嘉写的《客家新辩》,他通过对梅州地区县乡野考和家谱族谱研究,提出“客家人是畲瑶人汉化的结果”。但他遭到客家群体围攻,被迫辞教回香港。三是笔者创作和拍摄15集电视片《中国客家人》,从大量史料中获实“客家人是南宋灭亡时逃亡宋人与闽粤赣畬瑶人民族融合体”。这一结论在1997年试映时得到全国200名客家学学者一致通过。

笔者的“客家人是民族融合体”学说之所以顺利通过,是因为很好地解决了客家人悬而不解的历史难题:例如罗香林为提高客家人身价,说客家人都是中原当官人家。问题來了,既使衣冠南渡,当官的为什么要跑到大山沟,不去条件更好的吳越平原丘陵地区?如果真是衣冠南渡,为什么在闽赣粤山区和珠三角都被骂成“狗种”?房学嘉的“汉化说”也有缺陷。18世纪时广东梅州地区大多畲瑶人居住,很少汉人。谁汉化这些畲瑶人呢?

回到题目。客家人与汉人“同出楚门”。与南宋亡民融合成客家人的畲族人,源于西汉初年的湘西“武陵蛮”。湖南武陵山地区原來是楚国的黔中郡。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都),大批楚人逃亡到黔山,后因楚人重葬楚武王的骨骸改名武陵山。西汉三年,吳芮被任命为长沙国王,感于武陵山区人满为患偷盜成风,派儿子吳阳率军征伐疏散。这才有武陵蛮之称。与畲族一同南迁的还有苗族,瑶族。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认为三族同源。

畲族人南迁后,在江西赣南,广东五岭地区生活很长时间。史料称赣州地区有上万个以“畲”字命名的地名,如畲河,畲坡,畬田,畲村等。粤北粤东也有很多。到明朝还有478座畲山。表明他们人口繁衍众多,势力庞大。因为畲人也有苦难的逃亡史,所以他们很同情南宋灭亡时逃亡的宋人,称宋人为客或客家,款待或资助。逃亡宋人也乐于这种善待和称呼。于是,“客家人”约定成俗成为新的民糸称号。这在明清《汀州府志》和《漳州府志》都有详细的描写。


严家庆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最优秀的民系,是从以河南及其周边和陕西关中为中心的广义之中原,走出去的古代先民及其后裔的称谓,相对于当地原住民之主人而言。有的人把从中原走到东南各省的先民,都称为了客家人,这是不当的。客家人有4条衡量标准:一是从大中原走出的:二是保持着大中原的风俗习惯:三是保留有中原古代官话(雅言):四是承认自已是客家人。还有的把秦代时赵佗所率领的从北方到两广云贵的中原移民,称之为客字人不妥。因为这部为人去的太早,并且多与当地百越人融合。而客家人最早在晚宋(更多的人说在明代)才正式有此称。

通常而言,与一般汉人相比,更加爱国爱乡,更加尊祖重教,更加团结和睦,更加吃苦耐劳,故专家称,客家人是汉民族中最优秀的民系。


齐声唤贤


客家人是汉族人中的一个人群。主要居住在中国的南方省区。以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居多。客家人与其他的汉族人区别不大。他们比较特别的就是都说同一种方言:客家话!而且会不会说客家话作为是不是客家人的主要依据!(不是指会那么一两句,是指日常交流中都是操客家话)

客家人是历史上从北方向南方不断迁徙的人的后代,可能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语音方言的人群。

但客家人与其他汉人确实有些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世界观。

以我对客家人的了解,客家人一般都比较能吃苦耐劳。勤奋聪明,工作努力!成功成名的意识强!

历史上的客家人居住地自然条件都不怎么好,但他们不气馁,一代接着一代干,硬是把原来贫瘠之地建成富裕之乡!

还有就是客家人不被动守成,不满足于现状。总是与时俱进,外出创业。而且多数出去不成功不还乡!

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不眼红别人发财,只是暗暗使劲干,力图超越!

再说一次,客家人是操着客家话的汉族人!


村夫论述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动荡时期。

第一段就是五胡乱华时期。大批的中原汉人为了躲避羌氐羯匈奴鲜卑等北方野蛮民族的杀戮,携家带口往南方逃难。

第二段就是北宋灭亡时期。中原汉人再次逃亡。

逃到南方,这里早就有了主人。他们是是更早一批到达南方的汉人。据说是秦始皇征伐岭南的八十万秦军的后人。这些人就是如今讲白话(广东话)的广府人。

平原河道两侧等容易耕作的地方已经被广府人占了。客家人只能住到相对人烟稀少的偏僻地方居住。

于是就与当地的原住民(瑶族畲族)混居在一起。时间长了,未免通婚,但保留自己的汉族文化和语言。

由于来的晚,自然被称为“客”。也是因为各个族群之间的排斥,所以建立起来像提问中那样的堡垒一样的建筑,用于防御。

其实,南方人的战斗性一直很强。直到清末还有各种土客械斗。



参习处



万马奔腾223980062


客家人基本上是汉族人,是汉族人和其他民族融合了的汉族人。客家人不是一个民族,它是民系,指当时由于战乱或政府指令,大规模迁徙到南方某个地方,相对于当地土著人,这些人就是客人,客人指个体,如果是整个家族或整个团体,那就是家了,所以客家人是南方当地人叫整体南迁来自中原地区的这群人。为什么他们即是汉族人又不完全是汉族人呢。当时的中原人已经经过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其他民族已经和汉族人通婚,相互渗透早已存在,即使没有融合到汉族人里面也基本被汉化了。我们祖宗来自当时的西域地区,逐渐东移后居然来到山东济南这个地方。由于战乱又举族迁往南方,至明朝初期才完成迁徒,定居在现在的闽西生活至今。我们最早时肯定不是汉族。但是现在是汉族了,完全汉化。但我们却是客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