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lotea


这是因为和今人受到小说或者影视的影响所产生的认知不同,银两在古代主要用于大额支付,换句话说,银子作为货币流通的领域没有古装剧渲染的那么广,也就是说,在古代实际情况下,银子是一种日常生活和交易中并不常见、甚至稀有的货币,有的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银子。

从艺术创作塑造人物的角度,古人打尖吃饭饮酒后放下银子就走显出大侠很豪迈,英雄很流弊,不可以当真。

如果硬要解释也解释得通,现在的某一天,你自己一个人吃了一顿牛肉火锅,牛栏山上了头,一激动扔下10000元直接就走了,店小二肯定不数,要数也大可以盘点账目的时候慢慢数。


谈古论金


首先,电视里东西不要将他当做一个历史事实来看待。

其次,中国历史几千年,古人指哪个时期的古人呢?

所以,这个问题语焉不详,隐含前设有问题。但是,不等于没有讨论价值。

因为就我看到的历史资料显示,明清时代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对银子的重量、成色的估算,确实特别在行。

这应该这是长时间使用银子训练出来的。

就跟今天一个杂货店老板,辨认人民币的真假,绝对不逊色于银行工作人员。

超市收银员女孩,收钱、找零、辨认真假的速度,应该又快又准吧?

说明一般人经过训练,可以达到收银员的水平。


所以,我对题主的问题中的「古人」,设定为明清时代。先假设问题的隐含前提成立。


----------------------------------------------------------

第一,我国古代以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从元代开始的,而且标准单位是「两」。


那种像船一样的「元宝」,就是所谓「元代的宝货」。元朝的元宝银锭以两为单位,有「50」、「20」、「12、5」三种规格。

元蒙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受西亚国家的影响,曾经铸造过银币。

也受汉文化影响,也铸造过外圆内方的「大朝通宝」。

入主中原以后,主要货币就是「元宝」。

从元、明、清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退居次要位置,即便是钞票等信用货币,其【标的物】也是白银,而不是铜钱。



引自:注1


所以,元、明、清三代,大部分时期银子都是以「两」做主要单位计算的。

到清末民国才有「银元」这种标准统一货币,「元」就成了货币单位,直到今天。


第二,在元明清三代,一两银子购买力是非常强的,一般的普通消费,一两银子绝对是要割开使用的。


我们知道,白银本身就是贵金属,是非常保值的货币。


(中国在古代就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当时的丝绸、瓷器、茶叶贸易,使得西方在美洲殖民掠夺来的白银,大约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明代隆化以后,白银开始贬值,但即便是这样,白银的购买力依然很强。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在此不讨论。)


我看了一些学者估算的材料,如: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两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500——600元人民币。


详见换算过程就不讨论了,见【注:2、3、4】


在元、明、清三代,国家发型的银锭,最小的单位是「十两」。

「十两银子」在明清也能过几个月的日子。在唐宋时代是一笔巨款。

平时生活购物,银锭就要分割开来用,以「两」、「钱」做单位,或者再以铜钱作为辅助。

就跟今天「元」以下有「角、分」单位,作为辅助一样。


第三,明清时代的大妈、店小二。。。等市井小民,都是分割银子和识别成色、估算重量的高手。


银子跟金子一样很软,牙齿都可以咬出印记,所以,用铁器很轻松的就可以割开。

因此,久而久之,市场上购物流行的银子,都是「碎银子」。

十两、五十两一个的元宝银锭,用于大额支付、官方、银行结算等场合。

碎银子的形状是不规则,也很容易参假,那么做生意的小商人,饭店老板,平时买菜买米的大妈,经过生活经验的「千锤百炼」,就拥有了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的技能。

我看到过一些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著作史料,他们发现中国当时的老百姓使用白银的特色:


1、使用的不是标准单位的银币,而是形状随意的银条、金条。

2、妇孺老少对准确估算银子重量和成色的技能可谓「稳准狠」,让「老外」十分吃惊。

法国人杜赫德编写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有很详细的描述【注解5】:

传教士利国安神父的信中,对中国不铸造标准金币和银币,而是使用不规则的金块、银块十分惊奇。

信中描述中国人善于辨别金银的成色,银子经常被分割小块(页118):

如果是大额支付,也就是以【两】为单位的银子,中国古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秤。而且户部官员随时要校验: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册1,页538)引用西方传教士的著作,描述了明清时代的中国人,如何使用白银【注6】:

  • 随身携带剪刀和一种叫戥(děng)子的东西

  • 估算白银的成色、分量的技巧令人惊讶,中国小孩子都会。

  • 随身带着蜡块和盒子,收集白银的银屑。

这就是传教士口中的【戥子】

-----------------------------------------

综上所述:

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标准化的白银货币,吃饭、购物这种小额支付,当时的古人必须将以「两」为单位的白银,分割为「钱」这样更小的单位。

久而久之,人人熟能生巧。

那么,收银的店小二看一眼客人付的银子,就大概知道分量,以及银子成色,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并不值得稀奇。

那么结论是:

这就是经常使用「非标准单位」的白银货币训练出来的。

-------------------------------------

  1. 温才荣. (2006). 中国货币发展史. 广东教育:页225-226

  2. 舞起. (2007). 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产权导刊(2), 70-70.

  3. 钟正和. (2007). 古代银两价几何. 知识窗(3), 18-18.

  4. 林泉. (2016). 我国古代的物价. 社区(2), 39-39.

  5. 杜赫德, & 郑德弟. (2005).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 大象出版社.页118

  6. 布, 罗, 代, & 尔. (1992).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 可能和不可能. 三联书店.页538


小汉字见大历史


古人、客栈、吃饭付银子、大喝一声:“不用找了”!店小二抓了银子往钱屉子里一放。这样的一系列场景我们只有在电视剧里看到吧。

实际上古代吃饭如果用碎银子付账的话会很麻烦的。古代能用碎银的,做大生意的店家,他们会用专门的一个道具叫做戥(deng)子来称这个银子的重量,就是称银子的,老板们为了信誉,客人给的银子多了一定要找零的。


如果身边没有足够的碎银子,就用钢剪刀剪下大块的银子找零。

而身上能带银子出门的也都是些豪们,因为在古代银子也是相当值钱的。明朝一两百银=200元人民币=1000文钱=1吊(贯),而1钱=0.2元。例如在清朝一两银子足可以买150斤高档大米。宋朝一两银子买200多斤大米。《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够庄稼人用一年的了” ,明代一两半银子够一个老百姓用一年了。

所以如果是两个人吃饭有酒有肉的话,几十个铜板就够了,像有些人说的“放下银子就走”不现实。如果再看到电视剧里这样的坑人镜头大家就可以说:这都是骗人的哈!



话说回来用碎银子作为交易的货币实在太不方便,碎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称过来称过去的实在浪费时间,由于银子贵重还得精确到几钱几厘浪费精力,而且还有磨损损耗。另外古代人是很有智慧的,但是有的人把智慧用错了地方就叫卑鄙! 他们有的会在银子里掺锡、铅制造假银,如果被收银方发现,还得打官司,找专业鉴定的地方鉴定,实在让人头大。

另外,银子也分好坏,好银子叫纹银,差的叫底银都得需要估价,无论怎样使用碎银子是很麻烦的。为了达到银子的纯度一样,就要使用铸银。始于汉代,盛行与明清。有小锭,中锭,银元宝,有一定数额。一般用于置办田产等大的交易。



古代平常人最常用的就是用铜板来付钱。清朝一两银子大概能换2000铜钱。清朝末年慈禧祸国殃民,大量白银外流,一两银子能换到3000铜钱。要是做大生意海外贸易的就用银票啦。


小姐姐讲史


这一幕只能在电视上能见到,古人总会在客栈吃完是,尤其是大侠,进去之后屁股一坐,巴掌一拍,“小二,来二斤牛肉,一壶酒”,然后吃的时候还可以从旁边的人那里听到点消息,接着不管吃没吃饱就说“小二,结账!”之后丢下银子就走了,也不问这顿饭要多少钱?让人吃惊的是,就连小二还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拿起银子也不数,随口说一句“客官慢走!”

根据我对古装电视剧的了解去推测,古人之所以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也不问多少钱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视金钱如粪土,他们明知道一顿饭要不了这么多钱,但是还是要给,大侠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是常有的事,自己的钱都是抢来的或者很多行走江湖的人都不缺钱,真正缺钱就不会出来了,所以他们对钱并不看重,更多的是结交好友,游历四方,因此,这点钱也不在乎。

其二:有急事,或者是剧情需要,问了多少钱也没用,只能丢在桌子上就走,因为古代的白银一两能换取1000文铜钱,据说清朝普通人一个人的薪资也就二两,这意味着一两银子,店里面不可能有那么多铜钱找给你,再者一般古人这样做,可能有急事就走了,反正够这顿饭钱,问多少钱也白问,最主要是大侠的话还可以强行装酷一把。

店小二不数,是因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顿饭远没有这么多钱,都是多给的,因为古代还有一种叫碎银,一顿饭基本上几个碎银就解决了,留下一整块银子小二自然更加高兴,还有什么好数的。

以上都是根据电视剧情推测,接下来说点实际的。

银子其实是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货币,一开始也是银锭,也有面值,基本上是五两,后来才有了碎银,碎银的出现就和现在的一块五块一样,按照当时的物价,据统计,一两银子可以购买377斤大米,一亩地的价格也才八两银子,从这里来看,一般人是不会带这么多钱出门的。

所以人们开始将银锭敲碎,弄成碎银,这样就解决了银两面值太大,出现找零困难的问题,毕竟一些商家都是小本生意,没有那么多零钱,有了碎银就不同了,可以更好的购买等值产品。

其实碎银也是要估值的,他们会用一个小秤,专门称一些碎银的重量,这样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碎银的价值,其实还有个经验问题,很多人尤其是经商的人,碎银只要用手一掂量就知道大概的价值,而古人即使给的碎银,小二在看的时候往往也会用手掂量几下,这就是经验,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古人一般有钱的都会多给,不会少,所以小二才不会看,而真正的穷人也就不会进客栈,即使进了也都是用的铜钱结账。


羽评郡主


实际上,我们一直被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剧误导着。侠客吃完饭,不问饭钱多少,掏出一块银子放在桌子上,扭头就走。店小二走过来拿起银子在手中掂量掂量,喜笑颜开,拿走送到掌柜跟前入账。这样的桥段完全是文艺作品中虚构出来的,古人吃完饭绝对不会出现这么潇洒付账的情况。

银子在古代可是大面值货币,在明、清之前,西方大量白银还没有流通到我国,因此,银子在此时还不是主要货币,主要货币是铜钱。即使在明清之后,也只有一些富商出门才携带较多银子,普通老百姓生活消费用铜钱支付就足够了。

一两银子约等于1000个铜钱的价值,其购买力非常强悍,由于物价、生产力等方面的因素,一两银子在各个朝代的价值也不一样。如果以大米作为物物交换的基准,换算下来,在唐代,银子的价值最高,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人民币,宋代相当于1500元左右,明代是1000元左右,清代最低,相当于500元左右,清代晚期,甚至下降到了300元左右。

在看一个侠客一顿吃多少食物?以古典小说或影视剧常常描述的情节为例。

就算是1碟小菜,2斤酱牛肉,4个馒头,5斤花雕,这些食物放到现在也最多值200元。实际上,在古代,还要更便宜一些。

东汉文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曾经撰写了一本《汉书·食货志》,是一本纪传体史书,详细记载了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老百姓吃喝玩乐消费的情况。自汉代后,各个朝代都效仿《汉书·食货志》的题材,编撰和记录本朝的各行各业发展情况。

其中,《清史·食货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百姓拿1文钱去酱货铺买东西,店小二用小碗,跟喝茶的盖碗大小相当,给他打了四样东西,分别是酱、醋、油、酒各1碗,如果按照重量来计算,每碗不会少于1两。可见,1文钱在清代还是挺值钱,抵得上现代的5毛——1元钱。

而清代1两银子等于800文钱。如果拿1两银子购买这四样东西,要买好大约320斤。也现在的物价来计算,这几百斤东西少说也值2000元。进一步说,清代1两银子的实际价值不止500元或300元。

如果一个侠客一顿吃了1碟小菜,2斤酱牛肉,4个馒头,5斤花雕,就放下1块银子离去,那不是败家子就是傻子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这些吃食用几十到100个铜板完全够支付了。

况且,古代银子都由官方统一铸造,每块规格主要有50两,20两,10两,5两,2两,如果吃那么一点东西,扔出这么大的钱,分明不合常情。购物时也极不方便,需要别人找出好多钱,做小生意的商人也不愿意接收。

所以,人们就把银子切割成小块来使用,即使这样,还是很少用到银子。银子只有在那些钱庄结算时才用到,或者在购买大件东西时才用到,普通人家还是用铜钱。


鸿鹄迎罡


说个很有意思的桥段,出自金庸先生的新版《射雕英雄传》第七回“比武招亲”(郭靖张家口初见乞丐黄蓉)。

话说郭靖来到南北通道张家口这个地方,牵着红马,四处张望,这里他未曾来过。恰逢肚子饥饿,便找了一家酒店,大快朵颐起来,爽乎其爽。

这时,门外吵闹了起来,原来店伙计在呵斥一位衣衫褴褛的瘦小子,十五六岁,郭靖见他可怜,便给了馒头。不料,这小子不买账。一推二就,郭靖请客,一斤牛肉,半斤羊肉。



之后又点了几个菜,什么果子蜜饯,什么鸭掌,什么鸭舌羮,什么爆獐腿。等等,十二个菜,八样点心。比较起之前郭靖吃的一盘牛肉下二斤面饼,极为的奢侈。

菜是点了,店小二道:“价钱了不少嘞。”意思待会你们有能力付账不?少年手一指,“莫非他吃不起?”店小二心里盘算,郭靖身上着一身珍贵的黑貂,心里嘀咕“够抵债。”

两人喝酒讨论,快哉快哉。但郭靖这人,第一次使用银子,丝毫不知这顿价格详情,加上他乡遇故知,说话也投机。应该的!

事后结账,一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郭靖所给的是一锭黄金,让小二去银铺兑银。然后付账。

而旧版中,总共是三百零九两七钱四分。这次郭靖摸出的是两锭黄金,同样让店小二往银铺里兑,总共是五百两。付款结账后,掌柜小二皆是欢喜,恭敬送人离去。



所以说,天下没有霸王午餐,吃完放下银子就走,说明钱够,否则还能离开吗?至于多余的钱,就当小费。大侠或公子哥阔绰,不行吗?好比吃碗牛肉,丢一百块后顺当离开。若是给五块,能出店门?

银子主要是元及之后明清时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铜钱倒是其次,退居二线。平常上街买卖,借贷,皇帝的赏赐都是白银,尽管它起起伏伏,贬值厉害。

而银子的大小、成色都是价值的体现。问题来了,银子怎样进行买卖?

一般来说,对于商户,他们随身都会携带一杆秤,双方都认为公平的秤,不大,很小,最大不超过二十五两,银子很软,用一把小剪刀,一剪,便可进行交易。

碎银子就是这样来的,也是市面上较为流通的一种银子形式。



事关自个利益,人都成精了,客人给的银子价值几何,看不出来?若面值较大,或者碰到金子,或者货物抵押,如同前文所说,可去银铺兑换,再来交易。

所以,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不存在钱少的情况。

一壶浊酒喜相逢,这里是史小二记,关系关注我!


史小二记


古人在客栈、饭庄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来不问价钱,店小二也从来不数银子,这只能是影视剧中的情节了。在小说、评书等文字性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会说明给了多少两银子,毕竟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比如成书于明朝,写宋朝故事的《水浒传》,其中描写了吴用见到了阮氏三兄弟,取了一两银子让阮小七去买酒食。一两银子就买了一大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然后还把阮小二以前欠的酒钱全还上了。

一两银子,已经足够四个人好酒好肉,吃到酒足饭饱,还结余很多了。实际上一个人一次吃5斤牛肉,半只鸡,还有数碗酒水,应该是吃不了这么多的。而且这个物价水平,跟我们现代写小说类似,应该都是比照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略带夸张的进行表达。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的实际购买力应该更高。

明朝的一两银子大概是多大一块呢?明朝的标准两约是现在的36克,银子的密度是10.5克/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毫升,差不多也就是4毫升水的体积那么大。形象一点比喻,也就是比一个实心的可乐瓶盖的体积稍微小一点。

这么一比较,四个人吃饱一顿还算很不错的酒食,扔下一块可乐瓶盖大小的银锞子,通常情况下都是多给了不少呀,店小二当然乐于接受了。如果是直接丢下一个银元宝,最小号的银元宝一般也在5两、10两左右了,那就更豪了。

如果影视剧中,吃完饭了,还要去问店小二多少两银子,然后,店小二还要找零,除非是拍纪录片,否则,剧情就太拖沓了。自然,如果要表现穷苦,还是要掏铜板的。

扔下大块的银两就走,即显得人物比较有钱,还显得豪气,正好可以用来衬托江湖豪侠,富商巨贾,或者高官贵戚的气质。即使要问,也是交由下人处理,或者扔下一个大块银两,说不用找了。当然,也有可能有突发事件,需要赶快离开,比如躲开不愿意见的人,异或被人跟踪,或者跟踪别人。

当然,这些只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表达,特别是明清以后的小说中,才大量出现银两的使用。这也符合实际情况,银子作为正式货币,开始大量使用,原本就起自明朝中后期。

根据《明史·食货志》的记载,明英宗继位,收取税赋开始使用折算银两的方法,废除了之前不准使用银两交易的禁令。从此,“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所谓的钱,即常见的铜钱。至于银、钱的换算,在不同时期换算比率是不同的,比如明孝宗时期,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七百枚铜钱。宋朝时,经济发达,银子短缺,一两银子最高时,可以兑换2000多枚铜钱。其他时期也基本类似,这就像现代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一样,在不断的变化。

在明朝之前的历朝历代,金银都是非常匮乏的,甚至铜的供应量都不足够。英宗之所以敢使用银两折算,是因为明朝并没有完全禁止海外贸易,所需的大量银两,就是通过海贸,从美洲大量获得的。这时候的中国才是真正的金银遍地。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数十亿两白银的赔款,把大明朝积累下来的银子大量的赔了出去。

明清时期,银子的规制,大多是五十两左右的马蹄形大银锭,用来统一上缴税赋时容易计算。而民间流通的,多为锤形中银锭,也称小元宝,大约十两左右。更多使用的是小馒头状的银锞子,一个大约一两、二两。其他的就是小于一两的散碎银子。

通常情况下银两交易,还是要找零的。当时的人们,有专用的称,来称量散碎银两,并且有专用工具进行银两的切分。钱的事情,根本不用我们替古人操心。至于扔下大块银子不用找零的富豪,肯定也是有的。这跟我们现在的某些富豪,大把大把的撒钞票应该是一样的。有银子就是任性。


奕天读历史


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娱乐问题,我分两方面回答。

古装剧中,不管《天龙八部》里的大侠乔峰,还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以及言情剧里的鲜肉花旦,在外吃饭都是付银子,也不问价格,随手摸出银子放下就走,店小二也不数,美滋滋地把银子拿起来,给人感觉客人给的银子一定是超出菜金,包含店小二小费的。

实际上,这几乎是100%不会发生的现象。

一,从历史方面分析,这很不现实

1,银子在明朝以前,尚未大面积流通。

货币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金属货币一直是流通货币的主流,有铁钱、铜钱,一直到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宋朝,主流货币还是铜钱,虽然南宋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主要适用于商业大额交易,铜钱仍然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尤其是元朝大量印发纸币,甚至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流通,因此在明朝以前,几乎没人吃饭用银子结账。

银子直到明朝才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而且是和铜钱并行,隆庆元年(1567)时,明穆宗朱载垕曾颁布命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是官方第一次以法权形式确认了白银合法、主体的货币地位。

2,银子价值很高,吃饭用不着。

历史上,金银始终是贵金属,价值远高于铜钱、铁钱,即便在成为流通货币的明清时期,物价相对银子也是很低的。资料显示,明朝时,1两银子能兑换1000枚铜钱,买190斤大米或125斤猪肉或200斤牛肉或200斤鸡或200斤鱼虾或3000斤柴火或70尺布。

这样一算,明朝时即便在饭店吃一顿丰盛的大餐也就花100个铜钱左右,1两银子足够吃上10顿丰盛大餐,而古装剧中吃上几斤牛肉,喝上几碗酒,就用银子付钱,实在是大钱小用。如果真是这样“花银如流水”,饭馆老板一定做梦都会笑醒。

二,从娱乐方面分析,这很有快感

影视剧是娱乐,娱乐就要夸张渲染,追求效果,不能一板一眼,否则没法看了。

1,用银子付账显得逼格高。

想象一下,古装剧的主角吃完饭后,拿出一串铜钱,一个个数出来结账,实在是土得掉渣,一点都不豪爽,剧情效果十分失败。银子就不一样了,拿出来拍到桌子上:老子有的是钱!什么?碎银子?不服是吧,老子还有银元宝呢!

2,不数钱是因为时间宝贵。

一部电视剧每集40分钟,如果按部就班展现主角的吃喝拉撒,很耽误时间。比如吃饭问题,先是点菜,然后吃饭喝酒,再就是小二报账,主角掏出银子付账,请小二称重,多了要分割找零,少了要补上不足,这么下去,一集电视剧根本不够演的。

对比古人,看看现在,微信、支付宝……扫个码就能精确到分,顾客用不着花一分冤枉钱,饭馆老板和服务员不用数钱,还是现代科技好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个人觉得,之所题主能够问出来这个问题,大多受现代电视剧影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成百上千的银子,更有甚者经常在兜里掏出千两的银票,其实在我们的认知里,有两个错误,一个是一两银子等于一元钱,二是古代的银票就是现在的支票或者钞票了。

其实不然,在古代银子是非常缺乏的稀有金属,而且造价非常高,根据而历史文献记载:

“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如果按照这个换算方式,我们看到的皇帝封赏那个重要大臣的时候“黄金千两,白银万两”那岂不是国家早就被搬空了。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真实的古代经常使用的货币其实是铜钱,银子并不多见,哪至于在影视剧中为什么大侠或者高人都会使用银子,多少情况下就是听上去好听,而且还能显示出大侠风范,顺便可以装个……。


酒骑风


古装剧里,大侠们吃完饭一抹嘴,放下一锭银子,招呼也不打,便扬长而去,店家笑眯眯地招手欢送。


何止是古装剧,现代爱情剧中,你何曾看到镜头里的明星男女纠结于付款方式?仔细回忆一下,电视剧中的光鲜亮丽的妙人儿会有耐心等待服务员找零吗?这个过程琐碎啰嗦,一点也不好玩,缺乏镜头表现力,没有戏剧冲突。观众更爱看现代剧男女主的小三插足恩怨情仇,更爱看古装剧大侠们高来高去屌丝逆袭。

假如画风一转,电视剧中的大侠掏出一锭十两的银子,拍在桌子上,眉开眼笑的小二凑上前来:“客官,就一碗面一盘凉菜,几个铜板的小意思,您这样做让我们很为难呢。”言外之意您这不是来吃霸王餐的吧,带着一百大钞坐无人售票车,您这诚心来出难题不是?



大侠深表遗憾,表示没带零钱,坐等找零。

小二捧着银子回到柜台,交给同样一头雾水的老板娘。

鉴于成锭的银子一般都有标识,通过观察是可以判定成色的,老板娘只好认栽,翻箱倒柜寻找找零铜钱,最后找回大侠九两的银锞子加 996枚铜钱,大概十几斤重量吧,大侠在施展轻功的时候多少会收些影响。

大侠不干,揣着太沉,换碎银子吧!

好说好说,老板娘拿出戥子来称称,把称好的一小包碎银子交给大侠。

大侠仔细打量:呶,这两块,成色明显不对路!我这是足银,你这是底银,差价怎么算?

两边就开始热烈讨论这两小块底银成色达到百分之七十没有,激烈讨价还价后,总算达成共识,额外差价又给大侠补齐了几百枚铜钱作为补偿。


倘若大侠带的本身是碎银倒容易一些,直接剪去一部分饭资就好,但剪掉的同时,必定带一点边角的损耗,通常这时候店家是概不负责的,但考虑到店家面对的是大侠而不是普通市民,店家在就损耗该由谁承担而沟通的时候,注定也是提心吊胆。

得,看过以上画面后,脚本交给你,你该怎么拍?

道具组对千年前的货币和物价也纷纷反映心里没底,不好制作,并恳求导演,银子最容易制作,染色很简单。


既然如此,只好给大侠设置一个豪爽的凯子人设了,一锭十两的银子,猛拍出来:“店家,就照个这个数,好酒好肉,只管上来!”

古代大侠从来不事农桑不做买卖,花钱却如流水一般,这样拍摄出来效果才好看不是?

真实?电视里的美女画面只有吃喝,何曾有拉撒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