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红衣大炮大显神威,领先西方两百年,为何到清朝就落寞了呢?

周琦


红夷大炮是16世纪英国制造的加农炮,明朝人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因为明朝人最早又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缴获,故称红夷大炮,也称红夷炮、西洋炮等。红夷大炮的结构合理,命中率高,威力更强,安全性能也很高。

西方火器技术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来到明朝,尤以佛郎机和红夷大炮最为瞩目。正德、嘉靖年间,佛郎机传入中国。"佛郎机"一名由来已久,为"法兰克‘’的误读,最早是伊斯兰教徒对欧洲和基督教徒的泛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渡海东来,不断侵扰沿海地区,在与葡萄牙殖民者的不断交战过程中,明人遂将从葡萄牙人手中缴获的火炮称为"佛郎机‘’,。随后,明朝政府招募工匠仿制了一批佛郎机,但因未能真正掌握佛郎机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所以效果不佳。由于红夷大炮的性能要远超佛郎机,遂成为明未传入中国的最具威力的火器。

早在南宋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木竹制造的原始火炮,元代的铜火铳是较为早期的管型火器,已经大量应用于军事方面。明朝初年,铁制火炮问世,威力大大超越了铜火铳。同时还设置了专门的火器部队,名为"神机营‘’,相比元代的的"炮手军‘’更为先进。可是与同期的西方火器相比,性能却不太理想。荷兰殖民者在对我东南沿海地区的侵扰中,常常使用红夷大炮进行远距离攻击,致使明军水师遭受很大损失,明朝官兵才知晓了红夷大炮的威力。

泰昌元年(1620),一艘荷兰海船在广东近海沉没,地方政府立即组织下海打捞工作,捞得红夷大炮20余尊并运往了北京。稍作停留后,将其中的10门继续北上运到了宁远城,交给了当时镇守宁远的明朝大将袁崇焕。天启六年、七年袁崇焕就是用红夷大炮,打退了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胜利。

红夷大炮从此声名大噪,它的命中率和射程都远胜于佛郎机和传统的中国火炮。徐光启、李之藻等一批开明官员大力倡导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购买红夷大炮,并将其中一部分运往山海关备用。为了充分发挥红夷炮等西洋火器的威力,徐光启还奏请组建一支以西洋火器装备为主的火器营。徐光启给予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部队大力支持,还派遣葡萄牙人陆若和一批葡萄牙炮手到登州协助孙元化造炮练兵。由于登州与辽东的后金军队仅有一海之隔,时有战事爆发,是红夷大炮实验效能的最理想的地域,加上徐光启在此培养了一批精通火炮技术的枪炮手,所以孙元化部队在多次战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样一款当时名声大噪的红夷大炮为什么到了清朝就落寞了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传统社会重儒学,对科技文明的重视度有限,而火器的生产、改进及实践应用都需要数学、化学等全方位的科技知识作为支撑。中国的火药配置方面虽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在火器的改进和创新方面远不及同时期西方火器的发展水平。西方的火炮不仅都有准星和照门等精良的瞄准器,还有可以支在炮车上的两个"耳朵‘’,发射时调整仰角,其射程和准度都比较高。另外,其炮管设计前薄后厚,可以有效避免炸膛。明、清两朝虽然拥有铸造技术一流的工匠,却没能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有效地应用于铸造过程中。很多火器专家往往还是以五行学说作为主导而忽略严密的科学运算,而制造工匠技术高超却缺乏理论知识。

二是红夷大炮自身也存在缺陷,其炮体笨重,在野战中难以发挥功效,又对点放技术要求很高,在战斗中频频发生点放炸裂事情,大大影响了明军的仿制、应用的热情,从而使明朝以后对红夷大炮的仿制研究工作未能延续下去。


大汕十


这个问题,充分暴露很多明粉的无知和傲慢。

红衣大炮这种大杀器,本来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怎么可能领先西方200年?

实际上不仅不领先,反而还落后至少50年!

明朝的火器准备规模很大,但质量很差。

火枪,主要是三眼铳、快枪一类的火门枪,这是最原始的火枪。


射击的时候,一手持枪,一手点火发射,射击精度极差!


直到万历年间,名将戚继光大力推广鸟铳,明军的火枪才勉强赶上东亚先进水平。

鸟铳,是一种火绳枪。

但是,明朝最精锐的北方边军,仍然以落后的快枪、三眼铳为主。

火炮方面,则更加落后。

西方早已淘汰的佛郎机火炮,在明朝确实不折不扣的明星武器。



神威无敌的红衣大炮,其实是一种舰炮。并不适合陆战。但就是这样一种不合适的火炮,其射程、威力已经超过了明军所有的火炮。


明朝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购买红衣大炮,并招募铸炮师。因为自己造不了啊。

这些洋人,有的后来被清军俘虏,为清军造出了上百门红衣大炮。

客观上讲,清军高度依赖火器,而且装备水平远超明军


在与准格尔汗国的战争中,双方都大规模使用火枪火炮。

但是很遗憾,清军打败了准格尔汗国这个强大对手后,没有了发展武器装备的动力。火炮技术的更新换代完全停滞。

如此同时,西方列强的武器技术却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这种差距在1840的鸦片战争中,直观而又残酷的展现在了中国人面前。


上将嗳福斯


这种弱智的问题就不要邀请我了。

首先,这个红衣大炮根本不是本土产品,属于从葡萄牙人那里淘来的二手货。因为这是葡萄牙人从英国东印度公司沉船独角兽号上打捞出来的,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门红衣大炮上还有东印度公司的徽章,极有可能是16世纪后期或者是17世纪初的产品。由此可知,红衣大炮不是本土产物,而是捡的欧洲人半个世纪之前的军事产品,哪个位面领先欧洲火炮两百多年?!
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原版红衣大炮

第二,红衣大炮威力究竟如何。红衣大炮炮管长3米,内径12.5厘米,按这个数据来看红衣大炮属于英制12磅长炮,因为英制12磅炮炮弹直径大多为12厘米左右。但是标准的英制12磅长炮炮管长3.35米,大于红衣大炮3米的长度,再加上其使用者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以可以推测这批红衣大炮属于非标准长炮,应该为商船用的自卫火炮。

而且,其弹丸为实心的球形弹,通常为实心铅弹。实心弹的特点是通过在地面弹跳、滚动的方式贯穿敌军密集步兵方阵,以动能杀伤的方式杀伤敌方步兵,被实心弹打中的人基本上是非死即残。这一点在电影《爱国者》当中有两个镜头可以体现出来,一个是英军的实心弹将一名大陆军士兵打成两截,另一个是在地面滚动的实心弹贯穿了大陆军步兵方阵,将大陆军士兵的腿打断。
实心弹会在地面反复弹跳


由此可见,红衣大炮的威力很不错,否则的话清朝也不会到了没有重炮不打仗的地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垮了十三万明军的抵抗意志,有用红衣大炮轰开了潼关。

至于红衣大炮射程多少?当然,很多人会用明朝吹牛的糜烂数十里来吹嘘,实际上从历史来看的话,宁远之战努尔哈齐在离宁远五里的龙宫寺设置大帐;之后皇太极攻打锦州,其大帐距离锦州只有一里。到这里就可以基本推测出来了,红衣大炮只有不到500米的射程。根据历史上欧洲威尼斯共和国对于60磅加农炮的测试,能在640米的距离上保证精度和杀伤力,最远能打3公里,这是在不考虑精度以及杀伤力的情况下,因为此时火炮没有膛线,炮弹出去之后弹道极不稳定,再加上黑火药的性能不高以及炮弹炮弹飞行速度降低、反复弹跳之后动能降低,远了也就没什么杀伤力了。所以,红衣大炮这种12磅加农炮有效射程估计不可能达到500米,因为还要考虑中国黑火药性能不如洋人这个因素。

第三,红衣大炮在欧洲的档次。在同时代西方的火炮并不仅仅只有12磅加农炮,还有18磅、24磅、32磅、36磅、48磅甚至60磅以上的重型加农炮,12磅的红衣大炮勉强属于中型火炮。


同这些重炮相比,红衣大炮更像是玩具。不过这种玩具也让明朝、清朝爱不释手,因为金属冶炼技术落后,古典中国最多也只能大量生产12磅炮,虽然后来的清朝没少从欧洲进口中型以及重型火炮,但是由于技术不过关,仿制失败。

红衣大炮最有名的后代,应该就是下面这个清朝康熙年间打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炮长3.1米,口径12.5毫米,


还是12磅炮的规格。

最后送提问者一句话,无知就要点脸,别一张嘴就放屁。


北洋海军炮手


也许领先二百年不够准确,在明朝中晚期早以有了自制的铁炮铜炮而且威力巨大,到1556年前后,大明玉朝从洋夷手中购的了红衣大炮,在众多外国传教士和友人邦助下有了质的飞跃,才有了宁远之战大败努尔哈赤大军,并使其伤重而亡,皇太极在耿精忠和刘汉邦助下,也造出了红衣大炮。在攻打南明时也大显神威。南明军中的外国友人汤若望也邦助明军进一步强化优化了大炮性能,很可惜这项技术最终毁灭于战火烽乱中,和无能的南明烂军下,如无外族入侵可能会同时于英法各国。在康熙王朝时红衣大炮发挥了巨大战力,在剿灭葛尔丹和三番之乱,和准格尔战乱时也屡建奇功,火力呑天。但由于马背民族思想愚味,理念老旧,自动乱乎定后,对手也比较落后,多弓马箭矢和骑兵重甲,被八骑铁军的能力掩瞎了眼,才会弃炮重刀枪长矛自失与世界之林。否则不会有而后的千多次大耻辱。


94310417小云


明朝重视火器的发展,甚至有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神机营。

但是那时候的火炮火铳以及后来的火绳枪、燧发枪都属于前膛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即使是熟练的火枪手一分钟也装镇不了五六发。

就算是三排火枪手阵列轮流装填轮流发射,其速度与火力也跟二战时的步枪差距太远。我们看过抗日战争电影电视剧就会发现,就算是二战步枪也很难抵挡得了数量占优的一方的冲锋(没骑马),更不用谈当时的火绳枪去抵挡快速冲锋的骑兵了。

一句话,那时的火炮火铳的优势不足以抵挡骑兵加弓箭的冲锋,起到的作用只是减少一定数量的敌人(毕竟少一个是一个嘛)。

因此,清朝打败明朝后,由于这个差距,导致统治者没有特别重视火器的发展与利用,仍然重视自己的骑兵部队(历次战役骑兵是主力)。

要知道,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火器也如此,19世纪上半叶后膛枪横空出世,弹药的装镇速度十多倍地提高,大大增强了火器的威力。

而这时候,我们大清朝还在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在吃自己的老本,最终迎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我是一只荒漠猫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在明朝末年,我国的火器发展就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红衣大炮”到底来自何方?

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地区大规模定居,甚至在公元1557年,也就是嘉靖年间,聘请铸炮专家建造了“卜加劳铸炮厂”,明朝末年大规模引进该厂铸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多次挫败了后金努尔哈赤的进攻,但是该炮在当时的明朝被称为“红夷大炮”。

可叹明朝火器制造技术也非常的先进,也仿造出了“红夷大炮”,但是却不够重视,没有封锁技术,最终被在“红夷大炮”上吃了大苦头的后金仿造成功。

公元1631年,被后金俘虏的汉朝工匠刘汉,成功仿制“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的“夷”,自古以来就是轻视少数民族的一个称呼,后金“红夷大炮”虽然正式的名称是“天佑助威大将军”,但是普遍改称“红衣大炮”,并且技术比明朝还要先进。

所以非常悲哀的是,明朝虽然是中国最早仿制成功“红夷大炮”的,但是握着一把好牌却不知道怎么用,竟然被后金、满清后来者居上,凭借60门红衣大炮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事。

后来清兵入关,“红衣大炮”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清兵能够的打进山海关,固然有李自成与吴三桂内战的原因,但是与当时满清所拥有的60门红衣大炮,也有极大的关系。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之下,死伤惨重,不得不狼狈地逃回北京,一路逃窜会西安。

满清入关后,南明政权能够轻易地被打垮,也与“红衣大炮”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巨城比如扬州城,在“红衣大炮”的攻击之下,轻易的被攻破,导致血流成河。

清朝火器发展在康熙朝之后就逐渐受到压制。

在康熙“平定三藩”坐稳江山之前,清朝还是非常的重视火器的。甚至于康熙为了“平定三藩”重用比利时人南怀仁改造火炮,并且有专门讲解西方制炮理论的书籍《神威图说》。

但是在康熙坐稳江山以后,志得意满,为了满清世世代代坐稳江山,大力压制火器发展。甚至康熙时有个天才发明了早期的清朝“机关枪”,但是却被康熙无情的流放了。

所谓“千金买马骨”,就是想要获得朝廷的公信力,但是康熙做的这一手,彻底使人才失去了为国家尽忠,发展火器的动力。再加上满清信奉所谓的“马上取天下”,更是大力压制火器发展。

之后的两百年,正是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大力发展的阶段,于是西方国家闷头发展,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形成了鲜明对比,“红衣大炮”已经跟不上潮流,无法抵御西方的坚船利炮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纠正一下:明朝时期的红衣大炮的确很厉害,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等战役中大显神威,但并未领先西方两百年,因为红衣大炮就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明朝,清朝为了入主中原开始了大量仿制。

红衣大炮又名加农炮,起源于16世纪初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为了保护舰队的安全,在战舰上都装备着加农炮。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将进口的加农炮盖上红布,称作“红衣大炮”。崇祯帝时期,内忧外患,因此急需大量的火炮来稳定明朝的政权,从而与澳门的葡萄牙人进行长期的火炮交易。

在明清的宁远之战中,来势汹汹的努尔哈赤在红衣大炮的火力下,八旗子弟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自己也被炸成了重伤不久也一命呜呼了。继承父亲遗志的皇太极充分意识到红衣大炮的威胁有多大,从而做梦也想得到这些大炮。终于在俘虏刘汉的精巧工艺下,成功的仿制了红衣大炮,皇太极也亲自为它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并在八旗军中设置新营“重军”(也就是炮兵营),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

红衣大炮为清军进关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打败了拥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从而奠定了清朝的百年基业。到了康熙年间,火炮技术达到了巅峰,康熙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大国。这些火炮为康熙帝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和驱逐沙俄都立下了不二功绩。

可以说火炮技术成于康熙也毁于康熙,因为康熙觉得天下已定,四海朝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已无任何内忧外患,再加上火炮制造实在太消耗国库资金了,同时骄傲地认为满清民族向来依靠马背上的功夫取得天下的,火炮的戾气太重,就逐渐地开始尘封和冷落火炮技术。

两百多年后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火炮技术也达到了新的巅峰,英国战舰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和威力远远超过清朝的红衣大炮,而清政府依旧醉生梦死,墨守成规,终究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


大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回答,红衣大炮既不神威,也不领先,更没有落寞。我们来一条一条分析。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红衣大炮。所谓的红衣,实际是指“红夷”,即明朝后期与盘踞在澳门与大明做生意的葡萄牙人。所以红衣大炮是指明朝从葡萄牙人那里买来的所有欧洲产的前膛加农炮。该炮的原型为英国人为战舰所铸造的舰载加农炮,有6磅、12磅、18磅等多种口径,但这种炮发射的还是石头或者铁弹丸,并不是开花炮。好了,了解完红衣大炮的来历,我们再来分析题设中所提到的几个关键词:神威、领先和落寞。

首先来说神威。由于我们刚才说过,红衣大炮发射的并不是开花炮弹,而只是铁球,所以在史料中记录的“一炮,则糜烂数里”则是不可能的,什么样的炮能够做到这点啊,除了现在长期患有火力不足恐惧症的兔子研发的炮有这种功能外,你能要求400年前的明朝人能用上这种“大杀器”吗?另外,据相关的论文可以知道,红衣大炮过于笨重,必须要用专门的炮架,转移非常不方便,机动性极差,所以“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所以在电视剧(不点名批评《康熙王朝》了)里面那种一炮过去,在弹着点竟然产生黑烟或者白烟的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

其次来说领先。我们一开始就说了,红衣大炮实际就是风帆战列舰的舰炮,它来自于欧洲,所以怎么可能领先西方两百年呢。难不成欧洲人把领先两百年的炮卖到中国来,然后自己还守着落后两百年的炮,互相凭运气对射?不可能的。

最后说一下落寞。清朝的时候,红衣大炮一点都没有落寞。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当时国内战争比较频繁,所以清政府对红衣大炮的制造一点都没有放松,每年都有不少红衣大炮被建造出来。在乾隆之后,由于整个朝廷上下都文恬武嬉,红衣大炮的建造才慢慢被耽搁了。不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虎门要塞的红衣大炮重达8000斤,然而射程根本与西方的舰炮不能相比,毕竟这时候才是真的西方领先两百年了。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可以对火炮内膛进行精密加工,更标准化、精密化的各种配件、炮弹生产,甚至连早已被所有国家掌握的黑火药加工工艺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时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因此让当时火炮的威力、射程与射速成倍增长。而清朝所使用的红衣大炮仍然是两百年前的技艺,甚至都有所退化,所以光从红衣大炮这一项上来看,清朝挨打也是必然的。


老庄说故事


红衣大炮其实是红夷大炮,是明朝末年从西方进口的各种火炮和按照西方火炮仿造的火炮总称,何来领先西方两百年一说。

在明朝末年,由于面对后金的军事压力,明朝决定从西方进口火炮以与后金军作战。徐光启因为与利玛窦等人结识,后加入了天主教,对于西方科学技术有一定了解,因此在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就建议朝廷招募匠人来京铸造大炮。后来徐光启又通过在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购买火炮。

不过据考证,葡萄牙商人提供的第一批火炮是从搁浅的英国军舰上打捞出来的舰炮,并非葡萄牙自己生产。之后葡萄牙商人提供的火炮有在澳门生产的火炮,也有从其他地方进口的火炮,因此红夷大炮并非一种火炮的称呼,而是多种火炮的总称。

红夷大炮相比明军原来使用的火炮更先进,无论威力还是射程都有所提高,在对后金军的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宁远之战就是红夷大炮发挥威力,击退了后金军,因此明朝后来转而生产此类火炮,进行了仿制。而屡遭红夷大炮打击的后金军自然也是非常重视这种火炮,也进行了仿制。崇祯四年后金仿制红夷大炮成功,据说就是因为夷字犯了忌讳,所以改叫红衣大炮。

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止,清仿造的各类红衣大炮还是其所有火炮中最先进的一种,不过由于承平日久,所以此时的红衣火炮制作工艺甚至还不如明末清初,炮膛内坑坑洼洼,火炮质量低劣。而英军的火炮经过发展,已经比当初更为先进,一进一退之间,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不沉的经远


提主要稍微读点儿历史常识之类的儿童读物,这样提问题是要贻笑大方的,红夷大炮本来就是泊来品,明末镇守辽东的明军总兵祖大寿还发炮打死努尔哈赤,估计你连小人书都没看吧?顺便告诉你,现存世最大囗径的红夷大炮在厦门胡里山大炮台,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参观门票三十元,有机会去看一下,摸摸不用钱,解说员会向你科普红夷大炮知识。 还有,什么叫“红夷”呢?所谓的“红夷”就是指欧洲老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厦门鼓浪屿田尾路的荷兰领事馆当地人称“红毛海关”,红毛发明了红夷大炮开拓海外领地,掠夺世界,后来传到中国来,红夷叫红衣,明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