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 关注秦朔朋友圈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96篇原创首发文章


上周笔者写了《一年过完了会留下什么?一生过完又会留下什么?》,写的是荣德生自述的一个甲子,每年的所想所做,践行经世济民的实学精神,是中国独特的企业家精神的典范。其实荣氏兄弟(荣宗敬和荣德生)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精神意义。愿读者不厌其烦,继续听我说一些故事和启示。

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1945年,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邓小平要荣毅仁在引进外资方面多多出谋划策。不久,他拿出了“方案”,建议按国际惯例,建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这一红色财团,天生带着家国情怀,并且在创业过程中一直贯彻着实业救国的理念。笔者特简单翻译荣德生老先生所写的《吾兄宗敬创业经历》和《振新纱厂创业经过》两篇,来看看他们的精神所寄。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荣宗敬创业经历

此段为《吾兄宗敬创业经历》翻译改写而成:

1932年,荣宗敬60周岁。亲朋好友筹画为他庆祝(佥谋捧觞称庆)。宗敬听闻后,惊诧地说:“这会加重我的过错啊。君子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后天下之乐而乐。老百姓还在水灾里困顿,郊牧林野,水势还那么广阔,水灾还不曾断绝。怎么防治它,还是没有好的法子啊!读‘鸿飞何所逃,乌止谁之屋’这样的诗,心里都是忧愁和悲哀啊,民不聊生啊,况且东北告急,被虎视眈眈,战火纷飞下,同辈们、同志们都在想办法抵御外侮,良士和勇夫都在献出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时刻,我怎么还敢做寿啊!”

我兄长的话,是仁者的话,怎么敢不听呢!但是我兄长艰苦卓越的创业经历,可以更多地被世人知晓。

我的兄长幼小聪慧,长大后聪明刚烈。八岁时开始读书,师从殷省甫先生,做起文章来很有灵气。先生称他,“这不是一般的有才”。十五岁的时候,去上海打拼,在钱庄当学徒接触金融业。在上海,中外各方人士往来众多,物质与精神汇聚,信息灵敏,思想先进,经过几年,兄长就洞悉了世界贸易变迁与现状,知道了商业的法则诀窍。他认为此时此刻的中国,若不知己知彼,深度剖析利弊,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经过一番经历和思考,他认为,实业救国之道是可行之道。

二十岁,兄长经常来往于无锡与上海之间,实践实业。他认为,“衣食是人民的命脉。要做好这些根本之事,一定要多开设面粉厂、纺织厂才行。”(“衣食者,生民之命脉也。欲培其根而植其本,非多设面粉厂,纺织厂不为功。”)然而,大厦并非一只手能够擎住,巨大的财货并非吆喝就能自然而来。白手起家之后,就要更多谋划,考虑天文地理,人间世道。在平原之地,水陆交通的枢纽非常重要。有一天他路过西城外,见有荒地二十多亩,这块地叫太保墩,他眼光独到,认为可以建设面粉厂。于是就购地募集股份,落成了茂新第一面粉厂。那一年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在惠山浜创设二厂。民国三年(1914年),在一厂旁边添设了三厂。民国二年(1913年),在上海新闸桥创设福新一厂,民国三年(1914年),在上海西苏州路创设二厂。民国六年(1917年),在山东济南创设茂新四厂,同时又创设福新三厂于上海小沙渡路,并在二厂附近建设四厂。后又创设五厂于汉口娇口宗关。民国七年(1918年),创设六厂于上海新垃圾桥,同时创设七厂在上海新闸大通路,创设八厂于莫干山路。这样面粉厂共十二个了。

至于纺织厂,最早基于民国四年(1915年)创立于上海白利南路的申新一厂。民国八年(1919年),又创设二厂于上海宜昌路。创设三厂于无锡西门外五洞桥。民国九年(1920年),创设四厂于汉口娇口宗关。民国十三年(1934年),又创设五厂于上海杨树浦高郎桥。民国十四年(1935年),设六厂于常州南门外,民国十八年(1939年),创设七厂于上海杨树浦。民国十九年(1940年),创设八厂于上海陈家渡,民国二十年(1941年),又创设九厂于上海杨树浦。这样,纺织厂共九个。

这些都是因为我兄长的见识和能力,真正的爱国情感和内心意志所致,创造了先前的商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另外王尧臣、王禹卿、丁梓仁、浦文汀辅佐并支持他。人们都知道他“审察轻重,明析秋毫”,而不知道他“抵制于无形”,因为我们自己制造的国货越好,就会损伤他国商人的利益。这就是我的兄弟,锲而不舍的意志,健而不息的诚意,并非仅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这是君子的想法啊!

原文来源:《杖乡导游录》,一九三二年版,并据一九三五年《荣氏宗谱》卷二十九校订,标题为《荣德生文集》

中国近现代商道起点本就很高啊!那时候的人想着如何背上自己的使命,背的更重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负重前行,这些重量并不能压垮他们的脊梁,不觉得是负担,而是一种积累,为家积累,为国积累。

最近的这几篇文章,我都在强调积累主义。积累主义经过实践的提炼超越了经验主义。而且这种积累主义比集体主义也更加深刻,是真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并且是激发个人的努力,而不是抑制个人的思想。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放飞自己,而是浸润到经济社会的网络里有机地担起自己的使命。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荣德生的冒险精神

荣德生有一篇《振新纱厂创业经过》,笔者将其略微翻译:

振新纺织有限公司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七日,在上海北京路寿圣庵的西厢发起成立。为什么选在寿圣庵,是因为荣瑞馨先生在这为他的先人办斋事。参与发起的人有张石君、叶慎斋、鲍咸昌、荣瑞馨、徐子仪还有荣家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共七个人。当天大家认购股份,发起人各认3万元,共21万元,其余向外募集,筹到60800元,股本共计270800元。第二年开始建造,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八工厂正式开工(也就是用了一年多时间),一切完成,建筑厂房及定购纱机一万锭,成本投入要33万余元,不够的6万元由董事垫付。开工后,营业方面流动资金全靠调度,即靠钱庄借贷。

开工后的这一年中秋节,已经欠裕大祥30余万元,董事会推我作为厂经理,在管理振新的同时也管理茂新。我管理以后,一个月之内,销售库存的纱,两个月内全部出清,算起来,并不亏损。厂里的经济调度,开始是由总经理张云伯负责,没几个月,云伯离开上海,所有事都交给我主持。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我都设法解决了。

宣统二年(1910年),振新几乎要破产了,我37天内每天在无锡上海之间奔走联系,想尽办法,借到资金,筹划、垫付、购新、赎旧,幸亏转危为安,我的坚心和毅力,大家都看在眼里。我也由此信念更强,专心从事事业,扩大生产。茂新是靠冒险购得最新技术的机器解决发展困难的,所以振新要图大发展,必须增添最新技术的机器不可。正在考虑这件事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厂里运营资金无法周转,停工了几个月,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就用“工资票”的方式代替现金,度过难关,复开了工,才有了转机。

民国元年(1912年),营业情况转好,我又想到增添新机器的事了,要彻底解除振新困苦的状况,就要添机器减轻往后的开支。看到新的机器图纸之后,就决定添纱锭18000枚,须33250英镑,机器需用1350千瓦的,连同马达及其他配备,共计需10500英镑。当时每英镑约等于十银元,即需要43.75万元。跟卖方商议先付定金10%,每三个月付10%,直至90%都付完。这笔钱从1912年十二月初五日签字,到1915年十月初四付完。为了安置新机器,还投放了新厂房,由外国人马勒设计,共用去建筑费68000元。我尽力经营,每一次都是如期付款。后来,因为跟董事会不和,我辞了职。

回忆这个公司创业46年,经历人世变迁,老机器都已经毁坏,后来添置的“新机”也都快四十年了。按照一般的纺织业的理论,纱锭使用三十年就应该报废了,对于这样的老机器,我心里很是忧虑。不日前听汇报,知道厂里的现任管理者,已经订购了新机器两万锭并配好了其余设备,很是欣喜,料对将来肯定颇有好处。能够再经过四十年,发展扩充,前途无限。我的子孙以后都可以从事这个事业而衣食无忧。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也是能够增加生产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这个厂开设的早,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尤其是女工人才。后来陆陆续续有不少的纱厂开放,都来振新学习挖掘人才,使得一般百姓对工厂企业有所了解,这个行业渐成风气,帮助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所发展。希望新机赶紧装好开工,我为各位股东感到欣喜,为企业前途感到庆贺,为国家社会感到欣慰。

原文载于:中新史料委员会编《申新系统企业史料》,第六编第二期。1951年11月。

在荣德生的创业经过叙述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借钱融资,花费巨额资金购买最新技术的机器,以及培养最新技术的人才。企业家精神本质上都是冒险精神,无论是负重前行,还是负债前行,都是对自我生命的挑战。在一个阶段集中力量克服严重的困境,才能突围。所以别害怕苦难和挫折,将它统统视为考验和考题,就看自己如何冷静处理了。

“中国第一财团”如何炼成,从这两篇文章中可见一斑啦。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 “实学与积累主义”:

别光研究心学,“实学”更能告诉你如何经营一个高产出的人生

一年过完了会留下什么?一生过完又会留下什么?

水调歌头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中国第一财团”是如何炼成的?|| 企业家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