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打了勝仗但實際上敗了,而打了敗仗實際上勝了的戰役?

秋天的紅葉882


皮洛士對羅馬的勝利——“再這樣勝利一次,我們就完了”。

一戰凡爾登戰役,德軍傷亡少於法軍,並奪得了一些陣地,但戰略上失敗了。

東線德軍大規模進攻俄軍的攻勢,戰果很大,但沒能徹底消滅俄國,陷入兩線作戰被動局面。

至於近代中國,有太平軍西征,特別是第二次西征,以及李秀成東征等。

以及著名的蔣軍進犯延安之役,攻佔中原、蘇北、臨沂之役,兩戰洛陽之間的“收復”洛陽,和豫東戰役中間的“收復”開封等等奇葩戰例


紫荊花二十年



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是武漢會戰。日軍歷時四個月,付出傷亡十萬人的代價佔領武漢。日軍打了勝仗,國軍打了敗仗。但武漢外圍有國軍70個師,日軍處於戰略包圍之中。之後日軍打了數場戰役,目的是穩固武漢地區的防禦。日軍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

日軍耗費四個月佔領武漢。未能消滅中國主力部隊。日軍取得武漢會戰的勝利。使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落空。蔣介石、白崇禧制定的持久抗戰的構想得以實現。

假如蔣介石不炸開花園口。中國的70萬大軍將被分割包圍。日軍將輕而易舉的佔領武漢。中國主力部隊將被全殲。防線崩潰。幾個星期內,中國將徹底淪陷。

正如白崇禧總結:日本強,中國弱。日本小,中國大。抗日戰爭若要勝利,必須以空間換時間。把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絕不能讓日軍速戰速決。

中國軍隊雖然在武漢會戰中失敗。卻是抗戰勝利的轉折點。


楊朱學派


要說打了敗仗最後變成了勝利,那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值得大書特書!

試想,如果當年的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央紅軍取勝了的話,肯定用不著來個紅軍不怕遠征難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央紅軍會依然盤踞在中央蘇區,以驕傲的戰勝者繼續推行左傾機會主義!

但對於掌握政權的老蔣來說,圍剿再失敗十次也傷不了筋骨,更動搖不了統治地位,仍然會如痴如醉地準備N次圍剿,直至把紅軍乾淨徹底地殲滅!

如果紅軍繼續盤踞於狹小的中央蘇區,即便打贏了一百次反圍剿,最終也必走向滅亡!

因此,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雖然二萬五千里長徵兇險無比,九死一生,但是,共產黨人獲得了一次至關重要的反省機會,在失敗中認清了左傾機會主義的危害。

當機立斷結束了以王明為核心的盲動冒險,停止了自殺式的生存方式!

並且,全黨全軍在遵義會議上,一致推舉真正有領袖雄才大略的毛主席出山,一舉扭轉了紅軍失敗的命運,從此革命走向了光明的康莊大道!

這完全是鳳凰涅槃式的復活,神奇到了驚天地泣鬼神!

因此,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失敗,可以做為經典的戰例載入史冊!


大老伍楚人


勝仗變敗仗,舉兩個例子:應州大捷、鎮南關大捷。

其一,應州大捷。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蒙古韃靼犯邊,朱厚照以五萬兵力,與蒙古軍一對一正面交戰,雙方激戰數日,朱厚照身先士卒,明軍士氣大振。勝利的天平開始嚮明軍傾斜。

蒙古軍頹勢已現,韃靼小王子眼見取勝無望,黯然撤兵。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難得的勝利,蒙古騎兵之驍勇,無需多言,在兵力對等的情況下力拒蒙古,這是一場勝利無疑。

因為應州大捷,邊境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寧,蒙古不敢輕犯。

然而回京之後,大臣們極盡抹黑之能事,大勝變為大敗,十萬大軍激戰數日,史書上的記載居然是“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這個數字,顯然是有水分的,這場戰爭未必不是朱厚照揚武之兆,這場戰爭可以說分為兩個戰場:一個是京師,一個是邊疆。

可惜的是,再驍勇善戰,也比不過文臣之權鬥,京師之敗,壓垮了戰場之勝。


其二,鎮南關大捷。

1883年,法軍進攻越南,欲使越南從清廷的藩屬國中脫離出去。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於是中法雙方於鎮南關大戰,清軍不敵,節節敗退。

清廷起用七旬老將馮子材,馮子材慷慨激昂,率軍奮戰,在他的統率之下,法軍被擊斃一千多人,並被驅至郎甲以南,法國茹費理內閣隨之倒臺。

這場勝利,震驚中外。


然而戰勝之後,清廷卻與法國簽訂《中法天津條約》,條約否認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中國軍隊撤出越南,越南成為法國屬地。

不敗而敗,鎮南關大捷,成為了一個笑話。

這是勝轉敗,那麼敗轉勝呢?自然也有,舉一個例子: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從1931年開始算,直到日本投降,是14年,這十四年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日軍傷亡130餘萬。

這個數字對比,觸目驚心。

日本為什麼失敗?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無法像一戰時期一樣,繼續坐山觀虎鬥,發戰爭財,於是提前動了手。

這個結果,就是日本本土被扔了兩顆原子彈。


日本一下就被打懵了,隨後日本天皇宣佈投降。

自然,在中國各地的日軍也就停止了侵略活動。事實上在日軍停止侵略之前,我們都沒能取得絕對性的優勢。

不過戰爭原本會如何推進,暫且不論,至少因為美國的插手,日本當時便選擇投降。

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一員,我們當然是勝利的一方,本土之敗,與世界全局之勝相比,就不足道了。


其實戰爭始終是為政治鋪路,勝也好,敗也罷,都是相對於最終的戰略預期而言,為了實現這個預期,人命,有時候確如草芥。


浮沉於史


打了勝仗但實際上敗了,打了敗仗但實際上勝了的戰役有很多,這裡舉兩個案例,國內外各列舉一個。

抗戰時期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之前,日軍的侵華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但大致上還是採用了田中義一當年在東方會議上提出的由北向南,仿效當年清軍入關吞併中原的戰略。

按照這個戰略,日本首先吞併朝鮮,接著吞併東北四省,繼而吞併華北兩省,然後再大舉南下,吞併山東、河南、陝西三省,將中國變成了歷史上的南北朝。其中日本是北朝,國民政府則是南朝。

截止到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人已經基本完成了前兩步的戰略。日本國內的統制派代表還打算進行第三步和第四步。如果當時國軍沒有在淞滬與日軍全面開戰,而是坐視日軍繼續以蠶食的方式拿下河北、山西、陝西等省份。那麼中國必然要滅亡!

理由有二:

第一、當日軍拿下河南與陝西后,就等於日本掐斷了蘇聯對華援助的通道。並且日軍還對重慶和四川造成了極大的威懾,四川將會變成抗戰的前線,而不再是為抗戰提供兵源和各種物資的大後方。

第二、當時的國際環境偏向綏靖政策,列強根本不管中國的死活。當中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之後,大後方也沒有了。屆時日軍從海上對國民政府的江南地區發動進攻,同時陸軍也對湖北、安徽發動進攻,那麼國民政府連以空間換時間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已經沒有空間了!


當然了,我們知道日軍最終沒有采用由北向南逐步蠶食的侵華策略。而是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將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加由北向南策略。這一改變,等於就改變了中國大概率滅亡的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由北向南蠶食,是中國歷史上北朝滅南朝,元朝滅南宋,清朝滅大順和南明的成功經驗。就連後來的解放戰爭也是一樣的套路,只是攻擊的次序與歷史上有些區別而已。日本人放棄了最穩妥的侵華戰略,改為由東向西侵華,這就導致日軍在侵華過程中要“翻山越嶺”。畢竟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從東往西進攻,越打地勢越險峻,讓日軍的機械化裝備無法施展。

而造成日軍改變侵華戰爭大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淞滬會戰。

雖然從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國軍在淞滬會戰損失慘重,但是國軍卻成功的把日軍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華東地區。並且後來國軍還沿著長江向西撤退,節節抵抗,這就等於是用繩子釣了一塊肉,牽著日本柴犬一步步的向西。最終在棗宜會戰後,日軍望著巫山和長江三峽,貌似明白什麼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於是不再向前進攻了。

另外,日本海軍和陸軍的一些少壯派軍官傾向於直接攻打華東,也是日本改變蠶食戰略的原因之一。(如果按照蠶食戰略,日本海軍將會淪為陸軍的陪襯。主要功勞都是陸軍的,海軍什麼撈不到)

所以就事論事的說,雖然國軍在淞滬會戰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謂犧牲太大。但是從大戰略的角度來說,國軍敢置之死地而後生,主動拿自己的江南富庶之地引誘日軍的主力分兵,造成了日軍在侵華戰場的各個小戰場都出現了兵力不足的現象。這就已經算是很成功了!畢竟對於一個弱國來說,只要能有收穫,哪怕敗了也是一種勝利。

並且淞滬會戰還延緩了日軍侵華的速度,給了沒有戰爭準備的國民政府三個月時間,將大量的物資和人才送往後方,這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成果。



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不論是戰爭起因,還是戰爭過程,亦或是戰爭結果,都是非常具有戲劇性的戰爭。

1952年,埃及民族主義的領導人納賽爾推翻了埃及老國王,開始領導埃及。

納賽爾在取得政權後,開始推進埃及的國家搞工業化。但是搞工業化是要錢的,然而埃及沒有錢。不過,埃及有蘇伊士運河!

這個蘇伊士運河是什麼概念?通俗地講,就是高速公路上面的收費站,就是一臺每天都能印美元的巨型印鈔機,就是一樁永遠不會賠本的買賣。

可是蘇伊士運河是英國和法國的財產,因為運河是英法當年出錢挖掘的,埃及沒有運河的所有權。運河每年賺的真金白銀,最後都落入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腰包裡。

於是納賽爾打著民族主義旗號,但是本著真的得動機是收回印鈔機,收回運河收費站的收費權,於1956年出兵,強行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

簡單地說,就是身為亞非拉第三世界小國的埃及,把貴為聯合國五常之二的英國和法國給搶了。而且還是一起搶的。上一個敢這麼幹的國家,還是中國。

在當時這可是驚天的大新聞!這就好比一個小學生把兩個高中混混給揍了,英國和法國還要不要面子了?

因此,這個仇是一定要報的!但是埃及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背後有著眾多國家的支持。不好下手啊。怎麼辦呢?

然後,英國和法國想了個非常好的主意,就是僱傭以色列先和埃及開打,然後英、法兩國藉口調停,逼迫埃及吐出運河,兩國再重新控制運河。

很快,以色列同意了英、法的計劃,並且在埃及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動手。埃及軍隊猝不及防的迎戰,被打的稀里嘩啦。英、法這個時候假模假樣的站出來調停,向埃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可是,驕傲的埃及人不幹。然後,英法撕下偽善的面具,也出兵吊打埃及,試通過圖武力奪回運河。

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當時的埃及能不能打得過以色列都難說,現在加上英、法兩個小混混幫忙,自然是兵敗如山倒。如果不出意外,埃及必然會向英法以三國投降。畢竟埃及是個弱國,而瑞弱國是沒有尊嚴的。

但是時代不同了,此時的世界大勢,已經不是英法這兩個小流氓能主導的了。因為此時的國際大環境,出現了兩個比英法更不要臉的大流氓——美國和蘇聯。

聯合國五常裡面的兩個小流氓欺負埃及這樣的小國家還可以,但是跟兩個大流氓鬥,這顯然是幹不過的。

然後,英法兩國在美蘇大流氓的強迫下,在全世界人民的一致譴責聲中,非常沒面子的灰溜溜的撤退了。

美國和蘇聯用事實告訴英國和法國: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我們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才是新時代的霸主。現在你們這兩個沒實力卻愛裝13的垃圾可以滾蛋了!



最後我們來盤點一下這場非常具有戲劇性的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在戰場上打輸了,但是這並不丟人,畢竟埃及根本沒可能打過英、法。畢竟誰讓英法是聯合國五常。但是在戰略上,埃及賺翻了!不僅徹底收回了蘇伊士運河,趕走了長期統治中東的英法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並且還交到了蘇聯這樣的老大哥,贏得了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

反觀英法,雖然在戰場上打贏了,謀略上也沒有問題。但是,英法在戰略上卻輸了。因為英法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現在已經不是英法聯軍隨便就能欺負人的時代了。欺負人之前最好先問問大哥同意不同意!畢竟場子是大哥罩著的。

當然了,埃及也不是獨贏。由於第二次中東戰爭有大哥蘇聯撐腰,因此這場戰爭後,給了埃及一種迷之錯覺——就是讓埃及人有一種可以推平以色列的錯覺。這個錯覺為後來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慘敗於以色列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


Mer86


打勝了其實卻敗了的仗很多,主要原因都是戰術上的勝利,沒解決戰略上的失敗,或者招至戰略上的失敗。比方日本偷襲珍珠港,給軸心國和同盟國的天枰上拖進來一頭大象。

漢武帝擊敗匈奴,弄的匈奴人只好跑路去西邊抽打歐洲人,但北方遊牧人的土地,對農耕民族毫無意義,留下“漢因強亡”的惡果。


項羽中了十面埋伏,最後只剩百來騎,還在他的指揮下,十戰十勝,甚至直到最後,他自己也可以脫離戰場,另起江東的。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得勝,坑趙國降兵四十萬,但接下來自己也一代人不敢出秦關,只能躲家裡療傷添傷口,國力損失,跟敗了也沒什麼兩樣。英國人的布爾人戰爭勝利,也差不多,一個日不落帝國就此拖到精疲力盡。

打了敗仗實際卻勝了的,我印象裡,皮旅中原突圍,很符合這個提法,當時紅白之爭,紅方是戰略弱勢階段,中原地區五萬部隊被白方三十萬精銳圍攻,中原突圍後,所受損失很大,除一縱一旅、359旅和皮旅外,其它中原部隊後來都沒形成主力野戰部隊,359旅大家懂的,怎麼也要掩護著突出去的部隊。



皮旅就不一樣了,確確實實棄車保帥給棄出去的車:“主力突圍後原地堅持三天”,啥意思?主力都頂不住,得跑,皮旅就斷後掩護吧!結果三天後,皮旅自己突圍,搶青風嶺破磨子潭,千里躍進皖北平原!收放自如,七千人的部隊打出來五千人建制完整!


李三萬的三萬裡


文史頻道第7期

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有一次著名的戰役,就是延安保衛戰。它雖然是一次戰略撤退,但卻打開整個西北的戰局,可以說意義非凡!

1947年蔣介石發動了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胡宗南的25萬大軍,在馬步芳和鄧寶珊的配合下,開始進攻陝北地區,目的直指延安。

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決定放棄延安,留下一部分人員和胡宗南周旋,大部分軍隊轉移到陝北地區。


胡宗南的25萬大軍來勢洶洶,毛主席親自制定作戰方針,提出主動放棄延安,誘敵深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術,應對胡宗南的這隻拳頭。

毛主席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思想,為延安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央機關撤出延安後,彭德懷採取了毛主席的戰略方針,撤出了延安。

胡宗南於1947年3月19日宣佈佔領延安,蔣介石親自到延安視察,國民黨的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報告國民黨的戰績。

一時之間胡宗南成為了國民黨中的英雄,蔣介石對胡宗南大加讚賞。

只是讓蔣介石沒有料到的是,佔領延安後的胡宗南部,並沒有高興多久,就被彭德懷領導的西北野戰軍不斷襲擾。

彼於奔命的胡宗南部陷入了西北戰場,並彭德懷分割殲滅,損失慘重。

最終國民黨也沒有佔領延安,正是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人地皆失”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或者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史頻道


胡宗南攻佔延安。

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蔣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挑起了內戰。繼內戰初期的“全面進攻”受挫後,蔣介石將作戰方略改為了“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是其重點進攻方向之一,而中共中央和我軍總部所在地延安更是其首要目標。

為此蔣介石甚至飛抵西安,要親眼看著他的愛將胡宗南完成這一壯舉。

當時西北的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胡宗南手下有23萬餘人,不少部隊已經換械美式裝備,氣勢洶洶。而我軍只有不到3萬人,裝備簡陋,補給困難。

胡宗南仗著自己“兵多糧足”,更為了攻佔延安為蔣介石邀功,於1947年3月對陝甘寧邊區展開了近乎於瘋狂的進攻。毛主席在權衡之下,做出了明智的決定——主動放棄延安,進行戰略撤退。

在撤出延安時,毛主席就預言“蔣介石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部終於攻佔了延安,不過這只是一座空城。即便如此,胡宗南還是難掩內心的激動,對蔣介石一頓狂吹,視為開戰以來最大的勝利。8月蔣介石從西安來到延安,當他看到我黨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與其對抗的時候,他感慨良多,徹夜未眠。

胡宗南雖然佔領了延安,但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軍利用其求勝心切的心態,誘敵深入,牽著敵人的鼻子到處跑,在陝北的山區對其進行逐個圍殲,硬是用2萬多人把胡宗南的部隊打敗了。

1948年4月,在時隔一年之後我軍就收復了延安,正如毛主席預料的那樣。而胡宗南的失敗也標誌著蔣介石“重點進攻”戰略的破產,僅僅一年之後,國民黨政府就垮臺了。


石頭說歷史


《潛伏》裡有一句名言——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這句話放再歷史上的許多戰例裡,也很合適。我在這裡以“古今中外”各舉一例。

古:珍珠港事件。

這是一場被載入所有歷史、軍事教科書的偷襲,也是整個地球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一次戰役。但是,當聯合艦隊耀武揚威地離開太平洋東海岸的時候,同盟國卻集體鬆了一口氣。

原因很簡單,日本喚醒了一頭沉睡的雄獅,一臺戰爭機器。當中、英、蘇等國苦苦想把它拽進二戰的泥潭裡而不得的時候,日本海軍及時幫助盟國完成了最後一推。

(不知道在密蘇里艦簽字的時候,地下的山本五十六會作何感想?)

今:蘇美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這個地方真是個大國墳場,從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戰敗開始到現在,這裡彷彿一直是大國用兵的魔咒。

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在阿富汗這個地界都呆了起碼八年。結果,他們實現了每一場戰術意義上的勝利,卻不得不面對大戰略的整體失敗。

中:中法戰爭。

這個知道的人應該很多了——馮子材血戰鎮南關,中國軍隊挾同光中興之威,敢於和歐洲老牌列強法國叫板,並且逼得法國內閣集體辭職,這算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以後的又一場失敗。

但是清政府卻意外地和法國媾和,並且承認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這也無怪乎彼時無數士大夫都痛心疾首——中法戰爭,我國乃是不敗而敗,法國則是不勝而勝!

外:本能寺之變。

這是織田信長手下大將明智光秀髮動的推翻信長的一場政變。這場政變事出突然,光秀出動了數萬大軍圍攻本能寺,最後逼得信長在力戰之後投身火海而死。

似乎看起來,是明智光秀贏了。但是信長的餘部不會善罷甘休,其中就以豐臣秀吉最為激憤。他迅速完成了史稱“中國地方大回反”的戰略撤退,緊接著就是著名的“天王山之戰”。明智光秀甚至連攝關的椅子都沒摸到,就去陰間面對信長的怒吼去也。



青言論史


希望真正瞭解軍史的答友可以看懂本文,抗日戰爭中最刻骨銘心的“豫湘桂戰役”,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1944年初的時候,小日本實際上敗局已定,重慶軍方也認為日軍發動大規模會戰的機率已經為零,因為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正在吞噬日本所剩無幾的精銳部隊和戰略資源。

(畑俊六視察戰場)

蔣介石因此還有閒心去了南嶽衡山度假兩週,他卻不知道日本人正在醞釀自明治維新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陸軍作戰行動,代號為“一號作戰”。為了這次會戰,日軍集結了空前的50萬大軍、10萬匹戰馬和1500輛汽車,僅為用來替換野戰師團而匆忙組建的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步兵旅團就多達14個,另組野戰補充隊8個。

我們知道,1938年的武漢會戰,日軍不過動用了陸海軍25萬部隊,國軍兵力則是100萬,而這次迴光返照式的進攻作戰,日本人投入的兵力則翻了一番。



(畑俊六)

日軍一號作戰的別名是“縱貫大陸交通線作戰”,戰役要旨是打通中日相持戰區河南段、湖南段、廣西段的鐵路線,建立一條從越南貫穿華中華北直達東北、再從東北通過朝鮮連接日本本土的“大陸交通線”,同時摧毀湘桂地區的美軍機場群,他們認為這些機場為美國軍機控制太平洋提供了前進基地。

死到臨頭,日本人為什麼要如此大動干戈建立一條几千公里的陸上補給線呢?答案是被逼的,此時日本聯合艦隊主力盡毀,美軍的飛機、艦船和潛艇已經完全封鎖了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從東洋三島開往太平洋各戰場的運輸船、運兵船幾乎全部被擊沉,“南方軍”的鬼子們快餓死了,無糧無彈。

(第一戰區蔣鼎文)

在這條戰線上,自黃河鐵橋向南的鐵路分別被蔣鼎文的第一戰區(河南)、薛嶽第九戰區(湖南)、張發奎第四戰區(兩廣)控制了三段,日本人要攻擊的也正是上述地區,因此中方稱為“豫湘桂戰役”。後來圍繞這條鐵路線爆發的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等全部是“一號作戰”的衍生品,日軍的戰役總指揮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主攻部隊是第六方面軍(岡村寧次)。

1944年4月,“豫湘桂戰役”從日寇華北方面軍第12軍15萬人馬南渡黃河開始,河南段戰事爆發,至12月10日,以華南23軍第22師團與駐越南第21師團在廣西會師宣告結束,日軍還就真的打通了“大陸交通線”。由於國民黨軍隊“坐等勝利”的思想嚴重,以及重慶軍委會和各戰區的指揮不利,造成部隊嚴重損失和大片國土淪陷,史稱“豫湘桂大潰敗”。

(第九戰區薛嶽及幕僚)

戰役過程本篇不再贅述,在不到十個月的會戰中,國軍被擊潰50萬以上,丟失四個省會、146座城市和七個機場群,至少喪失十個徵兵基地和產糧區,打紅了眼的鬼子第11軍甚至抗命突入黔南,日本人貌似完勝。

非也,戰役進程中的1944年秋,美軍已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從那裡起降的轟炸機已經開始直飛東京了,中國西南地區的機場對太平洋戰場而言,已無實際意義。至於打通的鐵路線,也沒有一列火車從東北開到越南,被破壞的慘不忍睹的鐵路和隨時可能出現的遊擊部隊,讓無限遙遠的運輸路線根本不堪使用。

(湖南戰場之日軍)

但是日本人卻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緊缺的油料、彈藥甚至有經驗的老兵,全部投進了“一號作戰”,關東軍還能有點戰鬥力的師團被抽調一空,僅在衡陽一地,就被方先覺斃傷數萬人,人員的傷亡和物資的消耗,再也得不到有效補充。

取得戰役勝利後的日本人自己都懵比了,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真田的結語是:“南北貫穿作戰,最後得到的也許僅僅是精神上的聯繫”。而一直看陸軍不順眼的海軍更不客氣,在大本營聯席會議上指出:

“動用日俄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力,進行毫無意義的南北貫穿作戰實在令人費解,不知道陸軍怎麼想的”。



(第四戰區張發奎)

海軍省的石川少將甚至指出:與其如此,莫不如以同樣的兵力向西進攻,一舉擊破重慶政府,即便不能使之降服,也能讓蔣介石政權遭受真正的危機,但是,沒有比現在更空洞的勝利了!

這段話如今看完,也還是讓人一身冷汗,日本人不全是瘋子和傻子,只是掌握戰爭機器的人群中確實沒有優秀的戰略家。

(廣西戰場之日軍)

豫湘桂戰役國軍雖然慘敗,卻讓日軍錯過了最後一次南北兩路揮師入川的機會,否則,重慶不保,四川危矣,抗戰大後方和中國人民將遭受更大的苦難。

這還不算完,日本人打勝仗的惡果繼續體現,對蔣介石軍事能力和軍隊戰力失去信心的美英兩國,開始通過出賣中國利益的方式,謀求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所以雅爾塔會議才沒有了蔣介石的身影,日本人作夢也想不到的是,一場戰役的勝利反而提前敲響了自己的喪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