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做人不狠,地位不稳

今天开始,我们将共读《曾国藩传》,一起了解曾国藩这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曾国藩传》是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老师关于曾国藩的集大成之作。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但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他的人生经历,一路奋斗的精神成长,以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都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曾国藩生平第一大挫折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个清晨,曾国藩和父亲曾麟书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

这是年过四十的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考了快十年,因为屡屡失败,这对父子在湖南湘乡已经是一对“名人”,成为乡人的笑柄。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首先是辛苦。

去赶考时要带考篮,用来装笔墨纸砚、书籍和食物,加起来有二三十斤重,每次都得背着篮子徒步往返六七百里。

其次是屈辱,考场对读书人毫不尊重,考试前各种搜身,考试的房间也是狭窄低矮。

而最痛苦的:

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这一次,曾麟书终于考中秀才,而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

主考官说:

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

这一下,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越笨拙越努力

这次全省示众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众批评。

回家之后,他一头钻进书房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自己太笨了。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这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又一次踏上了科举之路。

这次入场,曾国藩自信已经找到了作文的门径。

通过苦苦反思,曾国藩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

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曾国藩果然中了秀才。

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

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

事实证明,被主考官公示批评,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考进士虽然有些有波折,但最终还是高中,并一路顺利地进入翰林院。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

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所以:

“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

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

“北漂”曾国藩的焦虑

中进士后,曾国藩前往北京当官。

到北京前,曾国藩是相当踌躇满志的。曾国藩以前非常自卑,但是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

但是到了北京之后不久,曾国藩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

和他们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

说着一口难懂的方言,人也土里土气。

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以前读的基本都是应试教材,精力全用在了八股文上,阅读量严重不足。

曾国藩发现自己视野狭窄,观念庸俗。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此外,曾国藩发现自己性格上也有许多缺点: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爱去刑场看杀人;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言不由衷乱夸人,还不懂装懂;

第四是“好色”,爱看美女。

三十岁立志学做圣人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

三十岁这一年,是曾国藩一生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立志学做“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要么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为此他专门向唐鉴请教。

首先,他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所以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甚至每一个念头。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

对于自己最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为了坚持圣人标准,曾国藩把日记送给朋友们传阅;

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学做圣人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戒烟成功,极大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

他自以为通过记日课,便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点,但过了数月之后,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

要改掉其他缺点,则远不如戒烟那么容易。

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大量他自我挣扎的例子,比如:

经常因为抹不开朋友的面子而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

别人喊他去菜市口看杀人,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走在路上又想起自己是要做圣人的;

他发誓不再与人吵架,却又与人爆发了一场大冲突,事后又后悔反省自己……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

“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化解。

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

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从曾国藩的日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

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六十二岁时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和他三十岁立志做圣人的时候,仍然一模一样。

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来戒掉其他更难戒的毛病。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给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

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超人。

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

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曾国藩是如何通过笨拙的努力考上进士,到北京做官。

在发现自己和别的精英相比,存在许多严重缺陷后,他立志学做圣人,并从写日记开始严格要求自己。

那么这样的立志对他接下来的京官生涯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下次接着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