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为什么丢失了那么多的殖民地?

小伍讲历史


大英帝国垮台的原因,归根到底来说,就是英国没钱了。再加上世界格局变了,以前是英法当老大,而二战之后是美苏说了算。在这种外部有美苏压力,内部又囊中羞涩的情况下,英国及时从殖民地脱身,显然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殖民统治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经济掠夺并没有停止。在现在这个时代,英国人依然在掠夺前殖民地。只不过掠夺的方式不一样了。



先简单的讲一下英国是怎么建立起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国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1765年左右,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还是农耕和手工业制造水平的时代,英国就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了1830年前后,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工业大机器的生产效率和其他国家的传统人力劳动相比,显然是具有碾压性优势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英国才有能力在全世界大搞殖民扩张。并且,当时所有的国家都打不过英国。别说是清政府打不赢英国了,就连工业排第二的法国也不是英国的对手。至于其他的欧洲强国,如沙俄、奥地利、普鲁士和西班牙之流,也都是望英国项背,不敢正面跟英国较劲。

顺带再一说,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最早搞殖民扩张的老牌帝国,其实就是在工业水平方面落后于英国,导致最终被英国反超,被英国吊打了三百年。现如今西班牙仍然在直布罗陀的问题上跟英国扯皮。而西班牙压根不敢跟英国翻脸。

当然了,西班牙人也不是什么好鸟。英国人欺负它,它转身就欺负比它更弱的非洲国家摩洛哥。狼吃肉,狗吃屎,弱者压根没有人权。



第二,英国人会站队。玩心机,耍手段,英国人精的跟猴子一样。

网络上有个段子,叫不要跟中国比命长,不要跟英国比站队。这个段子就是说咱们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没有断过,而英国这个近代强国,自从近代称霸以来就没有站错过队,一直都能靠着会站队,而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

从1870年开始,欧洲大陆和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美国和德国这种后发工业国家也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后,英国的工业优势一下子就没有了。

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并凭借技术优势迅速的赶超了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个结果就是英国的产品在世界上没有竞争优势,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陷入了萎缩。

其实英国当时是可以避免沦落的,但是由于英国人已经习惯了躺着赚钱,对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感兴趣,因此错过了这次保持优势机会。

结果,英国的工业优势被赶超,落到了世界第三大工业国的位置(排美德之后)。当时的英国人只能靠无形的商品出口,比如金融服务和殖民地贸易,用武力手段逼迫殖民地买英国的高价低廉产品,才能维持英国的贸易顺差,继续赚钱。

于是,英国就只能调整策略,选择用站队的方式继续保持自己的殖民优势。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英国只欺负惹得起的对手。

比如说,德国崛起后,英国惹不起。于是英国拉拢死敌法国、沙俄制约德国。然后英国一门心思的欺负落后国家,比如大清、印度和阿富汗。利用自身的工业优势逼迫这些落后的国家对它放开市场,靠着资本剥削为自己续命。

就这样,英国又硬挺了几十年,一直挺到了上个世纪初。



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开始频繁翻车,逐步从世界顶级大国的位置上滑落了下来。具体怎么翻车的就不细致的说了,直接跳到二战之后。

二战之后,大英帝国虽然看似强大,但其实就是一个纸糊的老虎,殖民帝国的内部早已经四分五裂。一方面英国人厌倦了无聊的战争,比如丘吉尔叫嚣战争,结果直接被英国人给选下去了;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有没钱了,只能靠美国输血才能勉强度日。

比如,印度独立时,英国就没有镇压印度独立的能力,只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书上黯然签字。然后,灰溜溜的离开已经殖民了两百年的英属印度殖民地。

印度独立后,缅甸也宣布独立。在印缅都独立后,英国在亚洲的殖民体系也宣告全面瓦解。而英国当时都是强装欢笑的同意,然后暗自伤神。



印巴缅独立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脱离了英国的军事体系,加入了美国为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只能有火往肚子里咽了。(毕竟战后英国也是靠美援才挺下的来)

再之后,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日渐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推动下,尤其是美国的推动下,纷纷开始搞独立运动,而英国几乎默认了这股浪潮,在每一个殖民地的独立书上都签了字。

期间有一个小插曲。在1956年的时候,埃及宣布收回被英法垄断的苏伊士运河,这便是苏伊士运河危机。不要小看了埃及政府当时这一举动,因为这就好比埃及这个九流国家抢劫了身为世界五常之二的英法。连埃及这种国家都敢欺负到自己的头上了,英、法当时肯定不能忍啊!

可是,当英、法出兵埃及后,立即遭到了美国和苏联的谴责。在美苏的压力下,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灰溜溜的宣布撤军,然后英国也就彻底衰了,变成了美国的小弟。

然后,埃及拜了苏联做大哥,赫鲁晓夫替埃及人撑腰。英法也就只能白白挨了苏联这一耳刮子,不敢吭声。

遥想当年英法称霸世界的时候,哪能容忍俄国人如此嚣张?可是现今,英、法都是落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只要是个国家都敢骑在他们的头上撒尿。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英国之前玩的平衡策略已经不奏效了。它想选边站,可不管选哪边都只是别人的小弟。另外,英国底气不足的直接原因是英国手里没钱。没钱的国家或者人,说话都是没有底气的。



那么,为什么英国在拥有如此多的殖民地的情况下,还会越来越穷,囊中羞涩呢?这明显不科学啊!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有时代特色。除了世界大战的巨大影响外,殖民主义在二战后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了,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战之后,英国人在殖民地的统治成本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殖民地已经成了大英帝国的经济负担,而不是经济来源。

举个例子来说,英国早期那么有钱,就是因为英国人疯狂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然后卖原材料赚钱。比如卖殖民地的木材、橡胶和蔗糖之类的原材料。但是经过三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地易于掠夺的资源已经掠夺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需要掠夺的,就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比如石油、天然气之类的,都需要花大价钱才能开采出来。而当时英国本土在二战期间被打的稀巴烂,英国本土本身就需要投资,英国人去哪里弄多余钱到殖民地搞经济投资呢?

并且,就算能够继续投资殖民地,其政治风险也是高的可怕,之前提到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就是埃及革命后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英法的投资直接泡汤。为此,英法气急败坏联合以色列去进攻埃及。结果居然碰上了美苏黑吃黑,利用国际制裁和舆论谴责把英法狠狠的羞辱了一把。英国的艾登政府在这种压力下,甚至直接倒台。(被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因此在二战后,由于全球格局发生变化,英国之前那种靠掠夺原材料的做法,反而比正常从国际市场采购的成本还要高。这也就导致英国根本没有必要再维持原本的殖民体系了。让殖民地独立,然后再从原殖民地通过正常采购原材料,开支反而要小很多。

另外,就是商品销售市场也变化了。这个和上面的问题一样,殖民地独立后,尤其是非洲殖民地独立的国家,都需要和英国发生贸易关系才能生存(西方国家把持着工业制成品)。英国人利用自己的工业优势,还是可以继续剥削殖民地。

比如说,英国的一辆拖拉机可以换斯里兰卡十几吨茶叶。一辆拖拉机在英国不值钱,十几吨茶叶在斯里兰卡也不值钱。但是英国人需要茶叶,斯里兰卡人需要拖拉机。英国人用自己手上的产品,依然可以疯狂的掠夺原来殖民地的原材料。并且斯里兰卡还不敢不买英国货!因为斯国的党政军背后,都有英国资本的影子。

这种新的掠夺方式,可以不用付出高昂的殖民成本,继续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因此英国也就没有必要维持旧的殖民统治了。

也就是说,掠夺其实仍然在继续。只不过英国人换了一种成本更低的掠夺方式。虽然武力形式的殖民统治没有了,但这种经济殖民依然可以让英国人继续赚钱。这种新的掠夺方式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新殖民主义。


最后再说说民族主义的问题。其实,美国和苏联的压制,以及殖民地当地群众的民族主义浪潮,只是英国同意各殖民地独立的一个次要原因。因为归根到底来说,民族主义还是要归结于殖民成本过高的这个方面。

比如说,法国为了维持法属印度支那的统治而跟北越打了一仗(背后有中国支持)。后来阿尔及利亚独立时,法国又和阿尔及利亚打了一仗,再加上埃及革命引发的苏伊士运河归属权战争。法国政府被战争拖累的负债累累,人民也是怨声载道。这让刚刚从二战之中缓过神来的法国根本无力维持如此大的财政开销,并且导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直接倒台。

而英国则相对就机敏多了。印度要独立,英国给甘地和真纳台阶向下滑,最终体面的退出了印度。至于其他殖民地也一样,包括当年放弃香港。中间只有一个插曲,就是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铁娘子撒切尔不惜为了马岛与阿根廷一战,结果还打赢了。(英国不认可马岛是殖民地)



因此,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想。如果当年法国足够有钱,英国当年足够有钱。这两国有足够的资本用于在殖民地的军事开支,那么法国还会从越南退兵?还会从阿尔及利亚退兵?恐怕不会吧。

最后总结,就是两个字:没钱。虽然钱是个庸俗之物,但是有钱的国家就是横,没钱的国家就是挺不起腰杆。


Mer86


英国在“一战”前曾拥有5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二战”后英国还能控制的殖民地却已经屈指可数。为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丢失了那么多殖民地呢?

(1)英国开始吃老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技落后于美德等国

英国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却因为战争的破坏而遭受重创。为保证战争胜利,英国黄金储备消耗殆尽,国内工业机器设备磨损严重、人口损失惨重,国内资源消耗严重甚至欠下了巨额债务。

英国依靠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崛起,例如殖民地的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等,但殖民地的民生、经济发展也需要英国给予照顾。

因英国有殖民地丰富的外部资源优势,忽视内部的技术创新。“第二次工业革命”(1860年代开启的“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美国成就最高)没有率先在英国爆发。可以说当时的英国开始习惯吃老本儿。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英国兴于殖民地,也因殖民地而衰退。科学技术确实是第一生产力,缺乏技术创新,丧失了原有的工业科技的优势是英国经济衰退的关键原因。

(2)因为英国本身经济技术开始落后,战争虽然胜利但却损失惨重。世界各殖民地解放运动势不可挡

正是英国的衰退,我们首先从自治领看。

加拿大在1867年获得自治、澳大利亚在1901年、新西兰和纽芬兰(1949年加入加拿大)在1907年、南非在1910年。“一战”后,爱尔兰获得自治。“二战”后,加纳、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马拉维等也在1960年代成为自治领,各自在两三年后成为共和国。

而对英国殖民体系打击最终的就是印度从1947年开始分治,建立各自的独立国家。在印度效应下,50年代亚洲和非洲开始完全独立。

特别是“二战”,因为自身势力下降,接受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对于各殖民地来说更是开始唯美国是瞻。

(3)英国为维持国际地位,只好采用英联邦取代英帝国。

对于各殖民地、自治领的的“离心”倾向,英国无论国际地位、科学技术等毕竟相对于它们来说要强大得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因此,英国希望在各国“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利用“前英国殖民体系”各国组合的实力共同协助英国维持“二流国际地位”。

因此,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确定各英属自治领获得完全独立主权。号召各国加入“英联邦”,各国之间保持经济联系,力争在一个问题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印度在“英联邦”内部地位比较特殊,属于争位强者

到目前,英联邦共有五十多个成员国。但因为英国实力进一步衰落,包括印度等国其实并不买英国的“帐”。能够紧紧跟随英国“旗帜”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被殖民习惯了的国家。

欢迎读者为使本号作为各种思想交流的平台而投稿。


坐古谈今


其实答案很简单——二战之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已经不配享有那么多殖民地了。

英国衰落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两次世界大战,但从根本上讲,是其由于科技落后导致的国际落后,被德国、苏联、美国等国反超。

英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在18、19世纪,英国攫取了广阔的殖民地,分到了全球殖民蛋糕中最大的一块。而英国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让英国得以低价获得原材料,高价倾销工业品,用全球的殖民地供养英国人的生活。

但是这种殖民经济的模式由于赚钱太容易,让英国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大多数的发明都出自于美国、德国这些没有什么殖民地的国家,英国只能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

美国、德国靠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先后超过英国。

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一战中,德国重创了英法老牌殖民帝国,也让美国迅速崛起。但一战之后,殖民体系尚未崩溃,英法实力仍存,只不过是失去了霸权地位而已。

真正要命的,是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帝国法国直接让希特勒四十六天给灭了,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在苦苦支撑。如果没有英吉利海峡,英国这一口气也差点没倒过来。

二战中,伦敦被德国炸的面目全非,英国为了反击法西斯,组织了超过六百万人的军队,花光了国家所有的黄金储备,还欠下了美国巨额的外债。英国艰难到什么程度呢?二战后期,享受了上百年舒服日子的英国人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这种制度持续到五十年代才结束。

二战后,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整个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德国毁灭了,日本毁灭了,法国几乎毁灭,。而美国和苏联成长为庞然大物,连新中国的解放军都敢在长江上炮击英国军舰。那个英国人打个喷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时候,面对着全世界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英国又怎么能镇压的住呢?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

1956年时,埃及虽然已经独立,但是作为老牌宗主国的英国,依然不愿意放弃在埃及的利益。恰逢此年埃及领袖纳赛尔在苏联的支持下要收回苏伊士运河,英国首相艾登斡旋未果,纳赛尔派遣埃及军队武装控制了属于英法的苏伊士运河,并在苏联的支持下驱逐了英法水手,独立控制了运河交通。

这就是明抢了,英法就是再怂,也不能容忍这种事情。于是英法联合了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发动了对埃及的武装进攻。

这场战争中,英法和以色列的军队节节胜利,埃及不断败退。可是一路凯歌的英法军队,居然在仅仅八天之后,就匆匆结束了这场战争,全部撤回了!

为什么?因为美国和苏联强势施压,英法的仗,打不下去了。

苏伊士运河事件的结局,更加让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到了希望——老牌殖民帝国已经完蛋,现在是美国苏联说了算,而美国苏联支持独立运动。

所以英国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的殖民体系了。

在世界民族独立的大潮之下,各国纷纷独立。

英国为了保留最后的体面,搞出了一个叫“英联邦”的东西——各国拥有独立主权,但是在英联邦中还是尽量于英国在外交和经济事务中步调一致。

可是英国的国际影响力根本不足以维持一个几十个国家的英联邦,现在的英联邦,最大的意义就是它会组织一个英联邦运动会,是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世界性综合赛事。

不过把殖民体系的崩溃完全归结于英国的衰弱,也是不全面的。

二战后的英法意识到,殖民地在二战后已经不是财富,而是负担了。


拿印度来说,印度已经不再是那个靠一个“东印度公司”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茶叶香料的印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度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而资源攫取却越来越难,还要应付印度内部复杂的教派、地方派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让英国疲于维持,需要花大量的金钱来维持在印度的统治。

而经贸的发展,让英国意识到了继续剥削的可能,英国可以不需要统治就获得原材料,也可以不需要殖民就向原殖民地搞倾销。

换句话说,没有殖民体系,工业国一样通过贸易剪农业国的羊毛!

所以英国的殖民地帝国崩溃了,英国人也没有太过伤心。反倒是香港回归的时候,英国人痛感失去了东方明珠,不过英国人也还是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人可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如果捂着香港不还,后果可比当年苏伊士危机严重的多啊!


小约翰


二战后英国迅速丢失殖民地是因为帝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不断衰落,没有能力镇压殖民地地区的民族独立浪潮,最终导致了日不落帝国的垮台。



其实,在大英帝国屹立不倒的300余年里,殖民地独立的现象时有发生,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就是很好的例子,只不过以英国的经济实力足够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列强和殖民地分裂势力形成压倒性优势,将每一次分裂苗头扑灭在萌芽时期。而在一战期间英国本土的军事力量开始依赖殖民地军队来加强,这种此消彼长在战后20年时间里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而发展到二战时期,英国彻底失去了对殖民地的军事优势,最终无力镇压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彭大将军的那句话: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一个国家的地代一去不复返了

以印度为例,印度在1947年的人口超过3.4亿远在英国本土之上,巨大人口创造的自然经济效益暂且不论,在国大党领头闹独立的时候人口成为一种压倒英帝国的军事力量,就连当时驻印度的英国政府官员也反映说,镇压这次的印度独立运动,至少需要200万军队。而在一个世纪前的1857年印度大起义时期,前往镇压的英国军队不过几十万而已,因为当时的印度人口只有几千万,且700多个封建领主彼此独立互相对抗,英军之投入几十万人就成功扑灭了章西女王和巴哈杜尔-沙二世,而二战后的殖民地民族团结意识和人口数量都超出了英国军事力量的控制范围,镇压已经不可能了。(二战期间约有百万印度人在两大阵营服役)

军事力量的衰落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没落导致的,举个例对比,在一战前大英帝国355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英国本土制造业贡献了80%以上的GDP,而且广大殖民地的财源命脉也都掌控在英国资本家手里。但是二战后的大英帝国本土经济低迷,通货膨胀堪比30年代的经济危机。再加上美元的后来居上和巨大的战争创伤,本土制造业失去了市场和廉价原料日渐没落,甚至被依靠出口自然资源的殖民地经济超过,比如1947年印度次大陆对帝国GDP的贡献占比达到40%,远超英伦三岛。

就像我国某些省份GDP强势之后看不起我们内陆省份一样,英国的殖民地诸如新西兰、加拿大、南非和印度等等也越来越瞧不起英伦三岛了,帝国的崩溃由此开始。此外,英法等殖民帝国的崩溃与美苏两超级大国的崛起有很大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苏都希望全世界解放,这样对他们构建的联合国体系有利,因此殖民地独立势力有了充足的国际援助,英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阻挡!举个例子说明: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发起了挑战英法的收回运河行动,旨在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手中收回来,其实当时的埃及不足以对抗英法两国,在两国混合舰队的打击下纳赛尔的军队不可能夺回运河区。但是,美国有意将英法两个殖民帝国排挤出中东,实现自己称霸这一地区控制石油资源的野心,最终在美国的作用下英法黯然退场。苏伊士运河事件被认为是殖民主义时代的彻底结束,美国的全球霸权影响力超过了英法两国,美苏主导的所谓“自由、平等”世界到来注定英法殖民帝国的倒台。



兵器世界


《创业大国志》此文4800字,阅读需8分钟,从航海时代霸主讲到未来,浅论世界发展趋势和霸主变迁。

历史就是一个无数次轮回的过程而已,纵观大航海时代后的历史,霸主的更迭原因都是如此的相似。一开始因为时代和科技制度的先发优势,在世界竞争中占尽优势,最后因为时代变迁,自身条件的变化,还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霸权交替国家衰弱。

航海先驱西班牙

英国霸权消失问题也不过如此而已,说英国之前,先说说,英国之前的世界霸主西班牙,看明白他们的衰弱在看英国的衰弱,最后看苏联,有利于我们预测美国和自己。

当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次全球航行,在麦哲伦的努力下实现之后,世界开始了新纪元。而这次新纪元的领导者,则是欧洲最西端靠近大西洋的伊比利亚双雄葡萄牙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线

世界上最早期的殖民帝国,就是这双牙,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航海大国。

当欧洲无数国家醉心于在欧陆争霸的时候,当英国还因为内部问题没有向外开拓的那段时间,最早的先行者无疑占尽优势。他们用无数的风帆战舰,纵横世界,在世界各处,建立殖民地商贸点,印加帝国,美洲,亚洲,无数大洋之上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队,因为他们的争夺还有斗争,最后不得不在教皇的仲裁之下,弄了一个平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线》。

你们别抢了,一人一边!

结果就是,当时的世界,就这两个国家看中海洋和殖民地,然后他们在殖民早期占尽优势。

但是,占尽的优势,也抵不过自己的不作为,伊比利亚双雄在后起的英国还有法国不断挤压之下,就此退出了大国争霸的舞台。

无敌舰队的覆灭和西班牙英国霸权交替

我们都知道,当无敌舰队覆灭的时候,西班牙的世界霸权就此终结。

但是,他终结的原因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产业空心化。

而这才是西班牙霸权消亡的根源,当时的西班牙在全世界有着数十倍上百倍于国土的殖民地,这无数的殖民地源源不断的给予西班牙无数的财富和物资。

这所有的一切,如果用在正途上,西班牙将持续强大,也许现在的世界就会完全不同。可是人性的自私贪婪,还有统治阶级集体的腐败让这一切成为泡影。

当无数的财富汇聚之后,西班牙权贵在享受财富的同时堕落了,他们用无数的财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还有无数让他们身心愉悦的奢侈品。

最后结果就是,腐败的西班牙政府,没有关注时代的发展,没有改变国内的生产力,没有利用先发优势成长为一个国家实力和国家影响力匹配的国度。

面对财富的迷失,西班牙衰弱根源

简单说,他们在无数的财富面前迷失了自己,最后在新时代落伍了。

然后,当新时代的引领者大英帝国崛起的时候,当然是将斗争的矛头瞄准了最大的殖民国家西班牙,目的,无非是殖民地争夺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于是一场大海战,无敌舰队覆灭,西班牙就此沉沦。

而和西班牙一起开创殖民时代的葡萄牙,也早就衰弱了。

中国有句话话: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因此和国家实力不匹配大量殖民地,是他们沉沦的关键,由此可见,霸主地位的建立,要有的必要条件不过是。

第一:足够的国家实力。

第二:随时代而动的先发优势。

第三:开拓进取的国民。

驱动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英国为0

而打败西班牙的英国有这三个先决条件吗?

答案是有。

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国内的基本统一,能集合全国力量这是国家实力的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国家,这是随时代而动的先发优势,最后在资产阶级立宪制度的指引下,英国君王也好,臣民也好,无不朝气勃勃,如初生的太阳一般。

然后英国的时代开始了,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在全世界还是农耕文明和手工业制造水平的时代无疑是时代的引领者。

到1830年代,英国就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让英国的国家实力,在面对传统国家时候,几乎有着碾压性优势。作为时代跟随国的其他国家,在当时都不是英国对手,特别是英国还是一个海洋霸权国家,于是在无数皇家海军的助力之下。

英国真正做到了吊打全世界,他们在北美开拓殖民地,他们在非洲,在亚洲,在美洲,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大英帝国的国旗飘扬,都有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存在。

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任何角落存在

世界第一殖民大国就此建立。

但是,时代是在不断迭代前进的,大英帝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之后,也和西班牙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产业空心化。

而这恰恰是致命的,他们有着无数的殖民地就有这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物资,最后他们也开始了躺在财富上过日子的时代,不过他们比西班牙强的是,他们不是光奢侈无度,他们有点创新,那就是玩金融。

可是当英国不务正业控制殖民地,玩金融的时候,别的国家不会等着他们啊,时代也不会等着他们啊,科技也不会等着他们啊!

世界历史来到了1870年代,随着一轮又一轮新科技的井喷,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而这一次,引领者不是英国,而是像德国美国这样的新兴国家。

美国德国崛起从制度和工业化开始

美国的德国的崛起,就是时代和科技引领下的必然。

这一轮时代潮流,英国没有跟上然后落伍了。

但是他的殖民帝国,还没到彻底消亡的时候,因为还需要时间等待,还需要机会出现,而这等待和机会,都是德国和美国期望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德国美国崛起之后,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势力触角望向全世界,这个时候他们的生产力还有商品竞争力,和技术都是超过英国的,但是他们没有地盘。

那么没有地盘该干什么?当然是抢地盘!

于是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之下,殖民地争夺开始了。

原本的老牌帝国西班牙遭殃了,对手是美国。

原本的独立国家中国遭遇了,对手是德国。

然后他们开始了在世界上一轮又一轮的扩张,直到最后,没地方可去。

他们将目光再次看上了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法国。

当两个国家不怀好意目光看过来的时候,英法当然是芒刺在背。

世界市场,因为他们的廉价产品,而越来越被蚕食,英国的国家贸易陷入停顿,甚至倒退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倒退的必然是国家实力的下降。自然而然的,英国的工业实力也越来越退步,最后成为了世界第三,而前面的二个就是新兴国家的代表,德国和美国。

英国的尴尬由此可见,工业品竞争力下降,维持英国的就是广大殖民地的消费力,没有殖民地,英国将一无所有。

那么如何保护殖民地,英国将目光看向了和自己差不多的殖民大国法国。

在欧洲大陆,英国和法国结盟,用法国抵抗德国,最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了俄国,于是三国协议成立。

这是为了自保,而自保的关键是,他们没实力对抗,必须寻求盟友。

借助外力维持的英国国际关系格局

没实力的原因,一句话解释,产业空心化!

英伦三岛,本来就是小岛,资源人口都制约英国的工业化发展,对殖民地因为有美国的前车之鉴(美国独立),他们又不敢放手发展,最后结果就是自己吧自己作死了。然后一场布尔战争让全世界看到了英国的外强中干,最后的结果就是新兴国家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然后就是十几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获得了惨烈的胜利,却将最后的优势给丢掉了,那就是国际金融霸权。

在战争前,英国就算工业实力不足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可还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国,原因很简单,源源不断的财富从全世界的殖民地汇聚到了英国,供养英国,只要不是大战争这样的格局要改变还需要很久。

可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这样的格局就此破灭,最后英国在战争中先是动用储备的资金,最后自己钱不够了就去借钱,然后美国出现了。当美国看到德国英国互相争斗,世界乱套的时候无疑是在背后无数次冷笑,来吧来吧,都来找我吧,我这里有钱有设备,有机器,有你们想要的一切。

一战的战争财富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于是源源不断的英国资本就此去往美国换成了战争所需要的一切,然后世界金融格局就此彻底转变,伦敦金融城被纽约代替。

英国因为一场战争,欠下了美国无数的债务。

没有了工业生产实力,产业空心化的英国,最后连仅有的优势金融优势也被美国取代,最后的结果其实在一战之后就可以预见。

但是,任何事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英帝国的分裂还需要时间。

于是《凡尔赛合约》之后,在美国又一次暗地怂恿之下,德国又一次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这次的目的就是彻底摧毁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因为美国的市场还有无穷无尽的生产力需要世界市场,你英国已经衰弱成这个样子了,还占着地方,这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不厚道。

然后,就是美国明里暗里对德国的无数支持,借助国际经济危机的契机,美国开始对破产的德国重新武装,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无数的美元资本流入德国,不仅如此,华尔街政客们还在美国政府默许之下,对纳粹党各种资助。

目的就是德国的重新武装,而这重新武装的背后,项庄舞剑,意在殖民地而已。

美国主导世界新格局的建立

跟随美国资本不断进入,德国开始了新生,产业升级,重工业发展,再加上一个狂热的领导者,德国又一次成了战争策源地。

于是,英国又一次接受了炼狱,但是这一次,英国除了没有生产力,连最后的挡箭牌金融资本也没有了?

那么他还有什么作为筹码可以换得胜利?

除了殖民地英国一无所有!

战争的进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只说和殖民帝国分解有关的事情。

英国殖民帝国的分裂最关键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殖民地。

其实还有很多主观客观原因,归纳下来大概有。

第一:对殖民地的承诺,当英国面对二战灭国之战时候,为了尽可能的获得战争资本,对无数殖民地承若,只要跟我好好打仗,战争之后都有你们的好处,完成你们的独立诉求,于是无数印度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动员起来,参与宗主国英国的战争,这些付出是要兑现的。

第二:美国的要求苏联的强硬,当二战接近尾声时候,三巨头的会议其实本质上是对战后国际势力的划分,而这中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英法殖民地的划分,在新的世界强权美国和苏联面前,英国无法独自抗争于是就拉法国一起,期望和自己遭遇差不多的法国共同抗争,目的就是维持殖民帝国,但是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让他无力争夺,最后在美苏要求之下,英法做出了战后解散殖民地并解放民族国家的承若,而换取的就是战后国际统治序列联合国中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诈尸后的英联邦成员国

因为实力不足,加上对殖民地的承若,和美苏的要求,二战之后英国还有法国的殖民帝国就此瓦解。

印度独立,巴基斯坦独立,缅甸独立,澳大利亚,新西兰独立,加拿大独立,无数国家独立,为了维持仅有的尊严,英国只能退而求其次,弄了一个英联邦出来。算是殖民帝国的另一种诈尸出现吧,只是这个联邦有名无实而已。

英国殖民帝国瓦解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

目的就是世界市场,因为美国足够广大,人口足够多,足以承载无数工业产业,无数的商品需要输出,你英国还是占着殖民地,成你的市场,我哪里有消费市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而英国的瓦解,自身最大问题就是产业空心化引发的国家危机,空心化的英国国家实力每况愈下,最后受不住霸主地位只能守护金融霸主地位,但是当金融霸主地位也不保的时候,英国还剩下什么?他能维持殖民帝国吗!

今时今日,这样的规律依然存在。

这里我要说一个比较奇特的个人论点,苏联帝国的瓦解,最关键的原因也是产业空心化。

不过苏联的情况有点不同,他是坡腿产业空心化,轻工业空心化,重工业高度发达,最后又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计划体制影响和乌托邦式的国际分工理论,让苏联产业空心化格局根深蒂固。

苏联乌托邦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乌托邦一样的国际分工理论,最直接结果就是,国家产业偏科。

比如在原苏联,俄国是重工业资源能源基地,乌克兰白俄罗斯是粮食还有部分工业基地,华约东德等国家是轻工业基地,中亚斯坦国是棉纺织业布料基地,蒙古是肉类畜牧业基地。

当加盟共和国离心离德的时候,苏联的问题就爆发了,在加上政治的腐败,问题又被放大,最后民怨四起,物资短缺,苏联解体。

由历史看现在,我们同样可以看看现在的美国!

从一个工业化大国,变成一个金融大国,科技大国,但是产业空心化在美国依然存在,这就是美国的隐患,如果美国不改变,他们唯一维持霸权的就是金融霸权还有科技优势而已,历史也许会又一次重复,不过美国有个优势就是他的体量还有人口是之前几代霸主都不具备的,所有这个趋势会很慢。

最后,感谢毛主席,当他在和赫鲁晓夫会谈的时候,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的国际分工论,当时的苏联基于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理想,给中国的定位是轻工业基地。最后毛主席据理力争,要求中国必须有全品类全系统工业体系,才有了中国现在的大国地位!

毛主席: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工业体系

历史的轮回就是如此耐人寻味啊!


阿斗不傻



英国受到空前的挑战,英国的实力已经不足以支撑英国继续保有大量的殖民地。


首先在二战中,英国与法国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英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重装备,这样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援,这个支援的国家就是过去的殖民地美国。美国花费巨资支援英国的同时,就从英国获得英国在大西洋上所有殖民地岛屿,这是英国失去殖民地的开始。


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不断被日军占领。其中从缅甸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名义上是英国殖民地,但是实际上已经是独立国家。这样印度的左右显得很重要,印度人希望在帮助英国人打败日军以后,印度可以选择独立,英国开始没有同意,但在印度民众的抗议中,英国同意把这个问题作为战后重要问题讨论,这就是印度独立的开始,背景也是英国实力的下降,对印度的控制已经大不如前。二战结束,印度独立风潮再起,最终蒙巴顿勋爵用印巴分治同意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独立。


二战结束,美国提出了允许各国自由决定自身的命运,非洲大陆,中东是英国在海外著名的殖民地,二战后由于这些国家帮助英国打败了德国,经过不断斗争,埃及,等国都先后宣布了独立,英国军队撤出了当地,而这些独立的国家也鼓舞了其它殖民地人的斗志,英国看见这个趋势后,不得不提出用松散的英联邦替代过去的殖民统治。英国失去海外各大殖民地已经成为定局,但是有些国家名义上还是由英国女王统治,实际上已经是完全独立,这些就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英国失去殖民地主要原因是自身国力的下降。新的技术到来,使得蒸汽时代,英国建立的不列颠王国遭遇各种挑战。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元气大伤,首先是把世界的领导权交给了美国,之后对自身的外交也作出调整,根据自身的实力,不再一味地维持海外殖民地,而是采取松散联盟维系各自的联系,这样虽然失去了殖民地,但对当地影响还在,这样不列颠王国不至于像苏联那样迅速解体。


桥本看日本


二战之后,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恰逢英国国家力量和经济地位的大幅下降,再加上美国的因素,让大英帝国各殖民地不可避免的独立了。

不过让大英帝国庆幸的是,虽然在接下来的30年里,大英帝国的大多数殖民地获得了独立,但许多国家成为英联邦成员,继续将大英帝国奉为宗主国。

(英联邦成员国分布情况)

所以,虽然英国已经没多少殖民地了,但依靠英联邦还是能影响到很多国家。目前,英联邦有53个成员国,总面积有将近30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表面的20%,并且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大约2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3。

下面说一下这些殖民地能够独立的原因:

大英帝国殖民地在独立时,历史进程的因素不可忽视。

二战之后全世界去非殖民化越演越烈。不仅英国,法国、荷兰等传统殖民强国都几乎失去了治下的殖民地。

其实,这也是二战之后的一个附加影响,比如荷兰这个国家用了300多年的时间,终于将荷属东印度群岛建成了一个土地面积19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并且依靠这里庞大的石油储备,给荷兰提供了14%的收入。但是,当二战爆发后,先是荷兰本土被德国占领,以至于荷属东印度的30万荷兰人失去了根基,那时候如果不是盟国为了遏制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对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估计在荷兰被占领之后不久,荷属东印度就得变天了。

然后,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荷属东印度也不可避免的成了日本的囊中之物,这就为当地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提供了机会。

(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的入侵)

二战结束之后,当荷兰想要卷土重来的时候,虽然得到了美国的经济帮助和英国的军事帮助,但是并没有成功恢复对这里的统治。

(二战结束后荷属东印度的独立诉求)

看到殖民地人民反抗愈演愈烈,美国转而改变政策,支持荷属东印度独立。于是,1949年12月荷兰正式承认东印度群岛是一个独立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荷兰遇到的问题英国人也遇到了,否则他也不会同病相怜的支持荷兰重返东印度群岛。

二战期间,属于英国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地被日军占领。二战结束后,英国对当地的影响力也直线降低了。


此外,为了打败法西斯国家,战争期间大量殖民地士兵被征召入伍,为了能够让这些人为英国卖命,英国也在战争期间同意允许各殖民地有选择独立的权利。

(二战期间,在英军中服役的印度人)

所以,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地掀起了独立浪潮,印巴两国在1947年成功独立,缅甸在1948年独立,经过多年的反抗,马来西亚也在1957年成功独立。


美国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1941年大西洋会议期间,罗斯福提出一条建议:殖民地所有人都有自决权!

英国政府为了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只好同意这条建议。

(二战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的会面)

二战之后面对面对各殖民地的独立诉求,美国政府希望英国能够履行之前的承诺,丘吉尔老谋深算,在战争结束后拒绝履行,并且认为民族自决的权利只适用德国法西斯这样的国家,不适用于大英帝国。

可惜,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日薄西山,在二战中英国欠了美国大量债务,美国人趁机发难,英国只好就范,于是同意了印度等殖民地的独立。

美国这么做其实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夺取世界霸权,必须削弱英国。

除了削弱英国的考虑,美国人还有一层考虑,不能让苏联人对这里施加影响。

二战结束后立即迎来了冷战,美苏两强的争霸让他们想尽办法争取世界各国的归附。而此时列强的殖民地上,由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论哪方势力都以独立为奋斗目标,谁支持自己独立,他们就倒向谁。美国想要得到这个国家的归附,就必须支持其独立诉求,否则免谈。

所以,美国只好支持和自己意识形态较为接近的一方,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该国统治阶级,从而为自己的盟友阵营增添一份力量。




说实话,大英帝国现在的结果已经不错了,毕竟是五十多个英联邦成员的宗主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非常大。假如当初他一意孤行全力维持自己的殖民体系,这些国家的大部分肯定会通过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独立,英国失去这些殖民地的同时,自己也会进一步衰落下去,搞不好会和西班牙一个德行,从此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


历史风暴


诚邀,如题。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二战后的领土其实仅限于英伦三岛,直布罗陀和一些大西洋,太平洋中的小岛了。也就是说,英国丧失了90%以上的殖民地!那么为何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会变得难以为继呢?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是外部原因,那就是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思想。

二战实际上就是德国和日本想重新夺取世界殖民地和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所以反对轴心国,实际上就有反对殖民地的潜台词。

再者,亚非拉国家在二战中很多都是战胜国,民族自豪感大大的加强,对于欺压自己的殖民国家自然十分不满。恰巧由于战争的需要,欧美给了这些殖民地很多的武器以对抗法西斯国家,有枪有炮的,当然要找点事做啦。


其次,英国自己的衰落

二战时期英国虽然胜利了,但是英国再也不是那个打不死的日不落帝国。实际上二战中英法德一交战,英国伪军事强国的面具就被无情的扯了下来了,若不是英国军队跑得快(敦刻尔克大撤退),或者说要不是走着英吉利海峡,英国恐怕很快就会步法国后尘。德国的飞机还时不时对英国进行无差别轰炸,英国的国土基本上变成了焦土,工业体系一塌糊涂。

再者英国海军也没落了,难以控制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皇家海军作战思维落后,可能海军的水平连日本也比不上。最后,英国不得不与美国同盟,这就意味英国承认比不过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其实英国早就该看出来了,世界是北美大陆跟欧洲争霸的格局,英德应该联合,同美国争霸。可结果是英美联盟,打掉德国,从此欧洲失去了世界最强板块的威名,英国也让出了自己世界第一的宝座。打铁还需自身硬,英国国力的下降是英国殖民地锐减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二战之前的英国是当之无愧的“日不落帝国”,因为太阳所照的地方总有他们的殖民地,今天的澳大利亚,印度,缅甸,加拿大,马来西亚南非,埃及,北非等等,总面积达到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是英国无法忘却的辉煌。然而二次世界大战过去以后,英国的殖民地损失殆尽。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的原住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先后都开始了起义活动,英国人依靠自己本土力量对付庞大的殖民地民众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虽然德国军队没能踏上英国本土,但飞机却没少光临,英国本土一片狼藉。这个时候英国很难再筹备力量对付殖民地的反叛运动,与其顽强到底还不如和平分手。

其次英国人也不希望继续干预殖民地的独立,历经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西方的老牌帝国已经精疲力竭,维持殖民地的统治需要很大的精力,彼时的英国无论从心力到精力都缺乏了,他们希望的是暴风雨以后的和平,而不是再一次去面对殖民地的人民反叛。因此英国放弃了大部分的殖民地,只保留了马岛,直布罗陀等几处地区要地。



二战一过去,英国国力大打折扣,殖民地损失殆尽,最终只留下了20多万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积。新的时代到来,缺少了殖民地向本土供给资源,英国的日子比以前难过很多,大概不少英国人现在还在怀念以前“日不落”时候的幸福生活吧。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二战胜利后,英帝国的殖民地迎来普遍解放,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英国的实力被战争削弱,无力维持殖民统治,这自不必细说;

其次,这也是最重要的:美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位坚定的去殖民化政策的推行者。例如,罗斯福在1934年签署的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Tydings-McDuffie Act),确定菲律宾独立的日期是1946年7月4日。

二战期间,趁英国有求于美国之际,罗斯福要求丘吉尔承诺解放殖民地,这写在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the Atlantic Charter)中:

they respected every people’s right to choose its own form of government and wanted sovereign rights and self-government restored to those forcibly deprived of them.

“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自195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对西欧国家施压,极力促成各殖民地的解放,旧帝国体系的瓦解成为势不可挡的结果。

当然,美国的举措除了理想化的反殖民主义情怀外,更主要的战略意图是建立一个新的、以美国为领袖和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这个体系的成立是基于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利益,不再任由老牌帝国继续垄断、剥削第三世界。

总而言之,英帝国的瓦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