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对历史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国恒以弱灭,唯汉以强亡”,汉朝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汉朝是自夏、商、周之后,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国祚超过四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唯一一个在末代也能有能力维持强悍军队镇压四夷蛮族的强大帝国。汉朝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在汉朝,华夏族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有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责任感。大汉帝国的影响延续数千载,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汉族人的脊梁上面,血脉里面,成为了汉族人永远的荣耀。

我们这一期的故事,就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在位期间,发生的一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壮歌。

《后汉书·耿弇列传》里记录了一段传奇故事,即疏勒城保卫战,读来唏嘘不已。这件事严肃的说法是“十三勇士归玉门”

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能从中悟出汉朝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流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一个“汉”字。

东汉明帝病重一直到汉章帝即位登基,朝政出现了长达几个月的空白期,边疆尤其是西域的驻军得不到有效供给,北匈奴单于就派遣左鹿蠡(官名)率两万骑兵反攻车师。西域北部的焉耆、龟兹等国立刻归附匈奴,并与之组成联军进攻西域都护陈睦所部。陈睦奋力抵御,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殉国。匈奴军队随即将耿恭所在的金蒲城和关宠所在的柳中城团团包围。而耿恭和关宠所带领的部队都只有区区数百人。

当北匈奴的两万铁骑风驰电掣地扑向后车师的国都金蒲城时,耿恭就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军事生涯中最可怕的一场恶战。因为车师的兵力羸弱,而自己的手下士兵也不过数百人。但是耿恭还是毫不犹豫地拨出三百名士兵,会同车师国王安得出城应战。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安得很快就被匈奴骑兵斩落马下,耿恭派出的三百名士兵也全军覆没。匈奴人迅速包围并开始猛攻金蒲城。耿恭率众登城死守,命士兵把一种特制的毒药抹在箭镞上,然后一边射击一边向匈奴人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果不其然,中箭的匈奴人立刻肌肉崩裂、伤口溃烂,巨大的疼痛让伤者不断发出惨厉的哀嚎。一种莫名的恐惧就像瘟疫一样在北匈奴的军队中迅速蔓延。匈奴人的军心开始动摇,攻城的势头逐渐减缓下来。适逢天降暴雨,耿恭抓住时机,率众突围而出。匈奴人在暴雨中不辨汉军兵力,一时仓惶退却,被汉军击杀甚众,纷纷惊呼:“汉兵神威,真可畏也!”

耿恭一路退却,可匈奴却死死咬住不放。耿恭退至疏勒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发现此城附近有溪涧,水源充足,而且地势较高,易守难攻,于是据城而守,准备在此等待援兵。匈奴人一直远远地围着疏勒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于这一年七月发起强攻。耿恭在城里招募了几千名敢死队员出城迎战,再次将其击退。

匈奴强攻不下,于是将溪涧的上游堵塞,断了汉军的水源,准备把城中的军民活活渴死。时值盛夏,士兵们顿时饥渴难耐。耿恭亲自指挥士兵掘井,可一直挖了十五丈深却仍然没有见到一滴水。城中军民只好榨取马粪里的水汁来喝,最后甚至连马也渴得无法排泄。


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士兵们终于绝望了。耿恭面朝苍天、浩然长叹:“闻昔日贰师将军(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会将我等困死于此?!”说完整肃衣冠,向这口不出水的水井一遍又一遍地稽首而拜。

也许是地下水经过数日的渗透开始迸发,抑或真的是上苍被这群坚守在绝境中的大汉士兵所感动,反正就在耿恭近乎绝望的一刹那,清洌的泉水忽然间汩汩而出。军民们欣喜若狂,大呼万岁。士兵们在这一刻看见了救命的泉水。可耿恭所看见的,却不仅仅只是泉水。他还看见了御敌的武器。准确地说——是心理战的武器。耿恭让士兵们一起和他把一桶桶的水抬上城头,当着匈奴军队的面擦洗城墙并淋浴,同时发出阵阵欢呼和狂笑。

匈奴人傻眼了。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一支如有神助的军队。换句话说,这几乎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围城300天,这是一场空前残酷的围城战。匈奴人每天都在进攻。

围城的敌人越聚越多,守城的大汉士兵却越打越少。每一刻都有熟悉的身影在耿恭的身边倒下,可大汉帝国的军旗却始终在疏勒城头上高高飘扬。坚持数月之后,疏勒城中的粮草逐渐耗尽。看来这一次真的是陷入绝境了。泉水可以从地底下挖,粮食可以吗?!就在耿恭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偷偷越过匈奴的封锁线给他们运来了粮食。耿恭和他的士兵们再一次绝处逢生。粮食是车师的王后派人送来的。除了粮食之外,王后还让人给耿恭带来了许多匈奴和车师的情报。王后之所以冒死做这些事情,就因为她是个汉人。

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车师王后的雪中送炭帮助耿恭部又坚持了好几个月。然而好景不长,运送粮食的队伍很快就被匈奴人发现,补给就此中断。守城战役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汉军为了填饱肚子,只好把铠甲上的皮革剥下来煮了吃。铠甲上的吃完了,就拆弓弩上的皮条和兽筋。与此同时,匈奴人的进攻却一天也没有停止。

漫长的围城仍在继续,这时又传来汉明帝驾崩的消息,而车师国也叛变了,与匈奴一起攻城。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耿恭说:好啊,叫你们的使者来。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耿恭此举,断掉了匈奴人最后一个幻想,他们疯狂地攻城,想杀光这些汉人。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在坚持,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然而即便如此坚持也不可能击退匈奴,最后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寻求援军的部下范羌身上。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雒阳,皇帝与大臣,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

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那个时候,通讯极其不便,反对派救兵的一帮人说,咱们接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被匈奴重重围困,等到咱们援兵赶到的时候,他们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反对派以司空第五伦为首(“司空”为重臣,“第五”为姓)。此时另一高官司徒鲍昱站出来,竭力请求派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咱们大汉,做人做事要厚道,将士远征,危难之际,不管他们了,对外是纵容了残暴的蛮夷,对内是伤了那些忠臣良将的心。现在要是不救他们,以后匈奴再卷土重来,谁还为大汉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汉章帝虽然刚登基,但仍有着满满的血性,于是下令:启动救援计划!派征西将军屯守酒泉,派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征发酒泉三郡部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段彭等人率领七千援军经过两个多月的急行军和艰难跋涉,于次年(建初元年,公元76年)二月抵达位于天山南麓的柳中城,可关宠所部早已全军覆没。愤怒的汉军一举攻下北匈奴占领的交河城,斩杀三千八百人,俘虏三千余人,缴获驼马牛羊等三万七千头。匈奴人仓惶北撤,车师复降。

此时此刻,段彭和王蒙等人估计远在天山北麓的耿恭所部肯定也遭到了和关宠一样的命运,于是决定撤兵。王蒙军中一位叫范羌的将领却坚持请求前往救援。范羌是耿恭的部将,去年春天被耿恭派往敦煌接运军队的冬装,此次刚好跟随王蒙的援军北上。

范羌心中有一种直觉。他相信耿恭没有死,他相信自己的战友们仍然在坚持战斗。王蒙等人却不像范羌这么乐观。以他们的军事经验判断,这支一年前就已经遭遇围攻的部队绝对没有生还的希望。所以他们不愿再作出无谓的牺牲。可范羌的苦苦请求又让他们难以拒绝,王蒙最后只好拨给范羌二千人,让他独自带兵前去救援。

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范羌毅然向北进发。此时的暴风雪愈加猛烈。大雪足足堆积了一丈多厚。这支最后的救兵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越天山峡谷,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在冰天雪地里寻找那支失踪已久的部队。

援军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雪夜抵达疏勒城下。凭着城头上的火把发出的隐约亮光,范羌终于认出了那面屹立在寒风中的军旗。城内士兵听见外面人喊马嘶,以为匈奴的援兵又到了,无不骇异,纷纷挣扎着爬起来准备战斗。可很快他们就听见城门外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这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声音——“我是范羌,大军来迎接指挥官!”

耿恭和他的士兵们愣了一小会儿,然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高呼万岁,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城门。两队士兵忍不住相拥而泣。这一刻,这群从来不曾哭泣的男子汉终于流下了被追杀和围困了整整一年来的第一次泪水。包括耿恭在内,这支部队到现在只剩下二十六人。

回家!回家!

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二十六人了。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过他们?匈奴人要用这群汉人的血,来洗清自己失败的耻辱。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安全了,二十六人,只剩下了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这十三个人早已形削骨立、不成人形,身上穿的也已经不能叫衣服,只能说是沾满血迹和污渍的一条条烂布片。可大汉帝国的赫赫天威就是在这样一群人的身上傲然挺立!所有人在那一刻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帝国付出重大代价拯救回来的不是十三个形容枯槁的残兵,而是一腔彪炳千古的英雄热血、一根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

他们是伟大的胜利者!

在今天,回顾这次汉军的守城与救援,不由感叹当年汉朝军队的强悍。数万匈奴铁骑,加上西域叛军,也未能将这几百人击败。这并非史书的夸大,无论是组织制度、将帅能力,还是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汉军堪称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十三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十三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十三勇士归玉门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两汉四百年,精神强健,以英雄为荣,以爱国为荣,那种争当英雄、自觉为国效力的精神,写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令今人感佩不已。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含着热泪写下来的:“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一个民族的生存,关键并不在于学问发达与否,而在精神如何。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明几近断绝,汉继秦火之余,遍地书灰,终能建成我民族史上最光辉的文明!

将士百战死,寒风碎甲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