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他屬下沒有可以統兵的人才嗎?

日落雪飛


這問題還是蠻有意思,照此來問,不說別人,就說同時期的。劉備為何當了皇帝之後還親自上陣?孫權也總是親自帶兵,他們手下面難道都沒有統兵的人才嗎?下面來說說這些人為什麼要親力親為。

創業未成

曹操、劉備、孫權都不是後世的李淵,有幾個好兒子幫他完成事業,而且雖然完成了事業,結果也看到了。當時天下三分形勢已定,這三人都想最終統一另外兩方,這正是處於創業時期的關鍵時刻,不親力親為難道還坐在後方享受生活嗎?


同生共死增加忠誠度

這三方手下都各有一批人才,要怎麼才能使得這些有抱負人才真正為自己賣命,那麼就是和他們同生共死。若是自己跟的主人是一個貪生怕死的懦弱小人,那群雄亂舞的年代那些人才早就良禽擇木而棲之了。

曹操這些人都是聰明人,不然也不會最終脫穎而出。也是因為曹操等人親自上戰場,不僅收穫了手下人才的忠誠度,還極大的鼓舞了士氣,哪個士兵誰願意為一個怕死的主公去傻乎乎的賣命?


自己底層出身

曹操等人,也算是從底層一步步上來的,在地位不高的時候也只能自己來親力親為。如果在自己地位還不高的時候就開始什麼事都丟給別人去做,那麼自己還創業幹嘛,給別人資金和人才去壯大最後來幹掉自己嗎?


曹操不傻,深諳自己不親自上陣的種種後果,所以即使手下有能領兵打仗的能人,自己也得做一個統帥的作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位置永固,自己的大業才可圖之。


淡看天上月


劉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無論是滅秦之戰,還是楚漢戰爭,都是親自帶兵征戰,能說劉邦手下沒有統兵人才嗎?

大凡開國之君,都是親自帶兵征戰的,並不是說手下沒有統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參與整個過程。

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呢?



1、牢牢抓住兵權。曹操親自帶兵征戰,那麼兵權始終在自已手裡,包括各種資源也優先戰爭,如糧草、補給等後勤都要滿意征戰要求,如果曹操長年不帶兵征戰,那麼肯定有其它人來征戰,兵權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個漢獻帝。

2、有利於培養和發現人才。曹操親自帶兵征戰,而戰爭中會有一系列的謀略和行為,在實戰過程中,曹操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人才,為自已所用,而這些提拔起來的人才,又因為曹操的提拔,會對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於掌握戰場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規劃。曹操親自參與了所有的征戰,有助於瞭解戰場的情況,做出增、減兵的決定,調動哪支部隊,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這些戰略決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對於戰場形勢的瞭解,親自征戰是最好不過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統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可以統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來說,授於假節的將領基本上可以獨自統兵,舉幾個例子:

1、夏侯淵。夏侯淵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隨曹操在陳留起兵,作戰勇猛,以別部司馬、騎都尉職追隨曹操,歷任陳留太守、潁川太守。官渡之戰中以督軍校尉為曹操運輸軍糧,夏侯淵分別與張遼、于禁兩次平定昌豨的叛亂,因功拜為典軍校尉。



之後夏侯淵平黃巾、 滅雷緒、斬商曜、屠大陵,逐漸成為徵西護軍,後隨曹操討伐張魯、馬超、韓遂,成為曹魏西部關中地區軍事主帥,駐守漢中,在漢中之戰中了劉備的聲東擊西之計,被黃忠斬殺,夏侯淵雖戰死沙場,仍是曹魏方面的統兵大將,獨擋一面的軍事將領。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別部司馬、厲鋒校尉的身份,跟隨曹操起兵,曹操徵徐州時,曹仁為偏將,率領一支偏軍擊敗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與曹操勝利會師。曹操徵呂布時,曹仁率領一支偏師進攻句陽,成功破城並生擒呂布手下將領劉何。

曹操徵張繡,曹仁還是率領一支偏師,最終擊敗張繡。曹仁與史渙一起擊敗眭固,並斬眭固,官渡之戰期間,曹仁率偏師大敗劉備於許都以南,赤壁之戰期間,曹操大敗,下令曹仁堅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戰,堅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後隨曹操徵關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亂時,曹仁率軍平叛並屠城,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曹仁堅守樊城,寧死不降,為徐晃擊敗關羽提供了保證。



曹操去世後,曹仁被曹丕封為車騎將軍,次年又進封大將軍,在濡須口之戰中被吳將朱桓擊敗,不久便病死。曹仁雖在最後一仗中被擊敗,但曹仁一直是曹操軍中一員大將,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戰,先後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寧死不降,可謂是統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為濟北相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直接跟隨曹操,在公元192年就開始隨曹操,194年,于禁單獨率兵隨曹操征戰呂布,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打張超,平黃巾,殺黃邵,斬袁紹手下四將。



之後隨曹操徵張繡,並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亂,隨曹操擒呂布,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並斬眭固,官渡之戰中於禁堅守延津,殺昌豨,討伐梅成,奪朱靈兵權,因功成為曹操手下外姓將領最高的地位,假節鉞,之後于禁在與關羽的襄樊之戰中被擒而投降,晚節不保,但並不能否認于禁一生的戰功。

4、張遼。張遼是降將,最早跟隨丁原,之後是董卓,後來在呂布手下,呂布被曹操擒拿後,投降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將領,被封為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官渡之戰中,張遼因與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有功,之後平昌豨、討袁譚、袁尚於黎陽,隨曹操攻破鄴城,招降 黑山賊,收復東萊諸縣,因功被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張遼隨曹操徵烏桓,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平定陳蘭、梅成的叛亂,215年守合肥,與李典、樂進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張遼此戰親率800勇士,突襲孫權大營,打到孫權中軍大帳,孫權十萬大軍況不能擋,之後孫權攻城也被擊敗,逃離時差點被張遼俘虜,幸虧孫權部下拼死救援,此戰成為孫權一生的陰影,從此懼怕張遼。

曹操去世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222年病死,張遼是曹操手下外姓將領作戰最勇猛的,領軍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這外,曹操手下還有不少有統兵才能的大將,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樂進、張郃、徐晃等 ,都是統兵人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並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也有屬下將領指揮的戰役,到後期只有屬下解決不了的問題,曹操才會親征。

在早期,曹操不過袞州一個地盤,那個時候基本都是自己帶兵出去的多,比如進攻陶謙的時候。等到把漢獻帝迎到許昌以後,曹操就不是每次都自己親征了,只有在遇到屬下解決不了或者比較重要的戰事時,曹操才會出征。

比如劉表和張繡進犯南陽、章陵的時候,曹操是先派曹洪去征討,結果失敗,曹操才南征宛城,攻克湖陽、舞陰,生擒劉表部將鄧濟。建安三年呂布改和袁術聯盟進攻劉備時,曹操也是先派夏侯惇去救援,夏侯惇被高順擊敗以後,曹操才在九月東征。劉備佔據徐州的時候,曹操先派劉岱、王忠來進攻,被擊敗以後才自己親征。漢中之戰也是在夏侯淵兵敗以後曹操才親自前往。

還有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在官渡和袁紹主力對峙,但是其他戰線上都是由屬下負責,比如在徐州的臧霸“數以精兵入青州”,牽制在青州的袁紹軍,而郭援、呼廚泉、高幹進攻河東時也是鍾繇率馬騰等人將其擊退。劉備和龔都在汝南響應袁紹,曹操命蔡陽迎戰結果被殺,在擊敗袁紹以後曹操才趕回汝南擊敗劉備。

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夏侯淵、夏侯惇等人雖然也是名將,但是和曹操相比,在軍事能力上還是有一定差距,遇到比較強悍的對手時往往不能取勝,有時候必須曹操親自來指揮。特別是決定性的決戰時,曹操也不敢掉以輕心,自己要親臨一線才放心。

二是因為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部下叛亂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東征陶謙時袞州就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所以自然始終把最精銳的部隊掌握在自己手裡,需要動用時必須由自己親自指揮才放心。像曹操的精銳騎兵虎豹騎,開始是由曹純指揮,曹純死後曹操在沒有合適人選時寧可自己親自指揮,也不輕易交給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在需要動用主力的情況下,自然曹操也只能跟著去。從後來司馬懿奪權的事情看,曹操這麼小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沉的經遠


錯!曹操並不缺能帶兵打仗的能人。整個三國裡,最難打的不是戰爭,而是政治。比如烏桓謀反,曹操就不是自己出徵了,而是派曹彰去出擊,因為這種國與國的戰爭很好打,雙方比拼的是實力,甩開膀子幹就是了;夏侯淵在追擊馬超的時候也遭到了羌族武裝的截擊,夏侯淵也是拎著大刀對砍就是了。但是在碰到同樣是漢族勢力的時候政治就顯得很重要,這就是民心問題,這玩意兒關係到政策,普通將軍做不了主,還得請示曹操,遠不如曹操親征來得有效率。比如在進攻鄴城的時候,曹操發兵奪取鄴城後想要繼續進攻南皮,鄴城老百姓派出了代表,跟曹操談判要求免除鄴城三年的稅賦,曹操當場就答應了,所以鄴城百姓才會民心歸附並主動幫助曹操搬運糧草物資。

其次,軍隊組成問題。曹操的部隊是屯田兵,這些部隊並沒有駐紮在一起,他們本身分屬於各自的將領,將領與將領之間並不互相統屬,難免有互相猜忌,比如張遼跟李典就有矛盾,互相不服;龐德跟于禁也是互相矛盾,明爭暗鬥,這樣的情況就不利於打仗必須曹操自己去親征。比如,夏侯淵,曹仁,夏侯惇等,這三個人由於資歷夠,手下將領多能服從管束,所以曹操在派他們三個人打仗的時候基本上就不需要自己出徵了,比如曹仁長期鎮守荊襄曹操也不管的。


優己


曹操也不是開始就擁有那麼大的勢力,最初起兵也是有從弱到強的漫長過程。最初曹操不過是以騎都尉的身份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帶兵不過一兩千,那時候他哪有什麼統兵人才呢。

史料能確定從最開始就跟隨曹操的武將,只有夏侯惇,自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是即跟隨左右。所以夏侯惇後來即使戰功平平也一直位居曹魏二號人物的地位。至於曹仁、夏侯淵、曹純、曹休等宗親,都是189至190前後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前後才加入的。名震天下的五子良將,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郃,五人有四個是從其他勢力轉投到曹操麾下的,唯一從始至終追隨曹操的樂進也是曹操被董卓擊敗後回到東郡才被挖掘。

就像小公司發展成為大集團,曹操集團自然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即使在初期,曹操也沒有完全獨自帶兵:與呂布爭奪兗州時就派夏侯惇鎮守後方,進攻袁術、陶謙、張繡時都由曹仁帶領偏師攻城略地,曹操之所以能不斷髮展壯大與他善於用人是密不可分的。

當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地盤越來越多,先後派夏侯淵鎮守關中,帶領張郃、徐晃、朱靈等大將,作為西部方面軍總指揮;曹仁坐鎮江陵,帶領滿寵、牛金等大將,後退至樊城,作為南部方面軍總指揮;夏侯惇坐鎮居巢,帶領張遼、樂進、李典等大將,作為東部方面軍總指揮,這三人都是全權代理各自轄區的用兵,所以不存在曹操總是親自帶兵之說。

當然戰爭局勢嚴峻時當然需要曹操親自前往,自古皇帝御駕親征都有很多,這很正常,表示重視,而且事關重大,自然要親自指揮。

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雲集,三國曆史多少風雲人物,人才濟濟。


公孫楓翔


俗話說的好啊,千金之子不下垂堂,你說曹老闆前期的時候那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為了自己的命運,為了自己的未來,選擇率領軍隊突襲敵方的後路,或者是戴軍遠征,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歷史上面能夠創立一番偉業的人又豈是坐在後方膽小怕事的人呢?你比方說曹老闆,或者是織田信長,或者是朱元璋等等之人,都有過自己率領小部隊突襲敵方戰略要點,最終下活了整個一盤死棋。

到了後來,曹老闆一直率領著大軍,一會兒又去漢中抵抗劉備,一會兒要去合肥去抵抗孫權,再過一會兒,又覺得荊州那地方比較鬧事情,就率領著大軍到了荊州,有人就會覺得奇怪,曹操手底下是沒有人了嗎?為什麼曹操要這麼不知疲倦的來回奔波?

跟大家講一個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個將軍率領的軍隊滅掉一個國家,花了三年的時間,然後這個將軍覺得我滅掉一個國家了,國軍無論如何都得重重的賞賜。我結果跑到國軍面前,國軍就把一些書信拿了上來。這個將軍一看,這些書信,都是在他帶領軍隊征伐敵人的時候。這三年的時間裡面,所有的大臣彈劾他的信!

要知道一個主公對於一個將軍的信任,那是有底線的,不是說毫不客氣的隨便揮霍,如此規模龐大的軍隊掌握在將軍手裡,並且將軍領兵在外,一旦這個將軍心裡有一心擁兵自重,那你這個主公連哭都來不及。

所以我們去看曹操,真正掌握著大部隊的將軍全部都是來自於曹操的家族,青州兵是在夏侯惇的手裡,《虎豹騎》是在曹洪的手裡,關中地區所有的軍事指揮也都在曹操的兒子曹彰的手裡。

一旦曹操的大部隊要行動,這些將軍肯定是要跟著一起行動的,一旦到了作戰的前線,這個時候是聽這些曹操的家裡人呢,還是聽那些在邊關的將軍呢?

一旦一個軍隊形成了主客異位,或者是軍隊內部產生矛盾,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講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曹操就是一個平衡器,不是平衡各個將軍之間的矛盾,有什麼矛盾衝我來,別給我私底下給其他人使絆子。

當然一直跟隨軍隊出征。作為軍隊的創始人,曹操在軍隊內部,信仰當然是毫無疑問是第一的,但是信仰也是會隨著時間不斷地衝淡的。曹操隨著軍隊一起出徵,不斷的樹立在軍隊中的威望和信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從石槽姓子孫也更容易的掌控軍隊,也為接下來曹操的子孫奪取天下可以說鋪平了道路。

曹操如果不隨軍出征,漢獻帝完全可以漢室正統的身份,策反軍隊內部的將軍,那曹操連哭都來不及,軍權才是權中之權,也是曹操安家立命的根本。


漩渦鳴人yy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答。

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而不讓屬下統兵是大家常見的誤解。而這種誤解產生的原因,正是處於四戰之地的曹公統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這種誤解的原因是:曹操總是自己擔任主要方向的戰場指揮,部下擔任次要方向的戰場指揮。而我們如果不深讀,眼光總是放在主要戰場,自然就會產生“曹公總是親征”的錯覺了。

以官渡之戰為例。曹操親自領軍在官渡主戰場“遏其喉”,曹仁領軍在陽翟掩護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牽制,同時徐晃等擔任遊擊截取糧道,另外河內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領軍防禦劉表,程昱防濮陽。

曹仁:丞相,他們說你總是自己一個人領軍辛苦,臣覺得委屈。

而在曹操判斷劉備叛亂的嚴重性時,由曹仁守衛官渡,自己親自引軍攻劉備。

這就是曹公善於用兵之處,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類似的,在征討馬超的戰爭中,自己在潼關方向牽制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側擊,一舉突破潼關天險。

馬超:我就是以為曹操就是唯一領軍大將,才丟的潼關呀

實際上,任何時代的創業之君,要是沒有親自統軍的能力,是無法有效進行決定性戰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個統軍大將,也是無法生存的。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頓壞,毛主席在後來評價時,談到“亮宜自臨陣”,也是這個意思,統帥應該出現在要害處!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1:曹操是亂世之奸雄,他自身本來就喜歡打仗。打仗雖然有危險,但是打贏了肯定有很大的好處,錢財美人,威望之類。

2:曹操生性多疑,很難完全信任別人,只要自己能打,基本上都會親力親為。但是也有讓手下打仗的情況,去讓張遼去打江東。


星驛哥哥


這說法也不盡然。比如,襄陽保衛戰第一次派的于禁,第二次派的徐晃,曹操就未親征。

但是決定性的戰役大多數是曹親自統兵指揮,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是強者的個性和自信使然。


古鏡5


答:曹操就是這樣身先士卒!討董卓、滅袁紹、徵袁術、伐呂布、收張繡、吞劉琮、敗劉備、拒烏桓、平馬超蕩氣迴腸……!每遇艱難險阻,總是樂觀、豁達;即使66歲,不辭勞苦,親力而為,遠征趙雲!雖敗猶榮。

唯一的一次就是樊城解圍戰,由於年事已高,頭疼欲裂,無法親征。特命趙儼全權代理,參與徐晃的軍事行動,取得出人意料地成功!解除了關羽對樊城的威脅,由左將軍孫權對關羽等山賊草寇繩之以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