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日落雪飞


这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照此来问,不说别人,就说同时期的。刘备为何当了皇帝之后还亲自上阵?孙权也总是亲自带兵,他们手下面难道都没有统兵的人才吗?下面来说说这些人为什么要亲力亲为。

创业未成

曹操、刘备、孙权都不是后世的李渊,有几个好儿子帮他完成事业,而且虽然完成了事业,结果也看到了。当时天下三分形势已定,这三人都想最终统一另外两方,这正是处于创业时期的关键时刻,不亲力亲为难道还坐在后方享受生活吗?


同生共死增加忠诚度

这三方手下都各有一批人才,要怎么才能使得这些有抱负人才真正为自己卖命,那么就是和他们同生共死。若是自己跟的主人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弱小人,那群雄乱舞的年代那些人才早就良禽择木而栖之了。

曹操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不然也不会最终脱颖而出。也是因为曹操等人亲自上战场,不仅收获了手下人才的忠诚度,还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哪个士兵谁愿意为一个怕死的主公去傻乎乎的卖命?


自己底层出身

曹操等人,也算是从底层一步步上来的,在地位不高的时候也只能自己来亲力亲为。如果在自己地位还不高的时候就开始什么事都丢给别人去做,那么自己还创业干嘛,给别人资金和人才去壮大最后来干掉自己吗?


曹操不傻,深谙自己不亲自上阵的种种后果,所以即使手下有能领兵打仗的能人,自己也得做一个统帅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位置永固,自己的大业才可图之。


淡看天上月


刘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无论是灭秦之战,还是楚汉战争,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能说刘邦手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大凡开国之君,都是亲自带兵征战的,并不是说手下没有统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参与整个过程。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1、牢牢抓住兵权。曹操亲自带兵征战,那么兵权始终在自已手里,包括各种资源也优先战争,如粮草、补给等后勤都要满意征战要求,如果曹操长年不带兵征战,那么肯定有其它人来征战,兵权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个汉献帝。

2、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曹操亲自带兵征战,而战争中会有一系列的谋略和行为,在实战过程中,曹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为自已所用,而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才,又因为曹操的提拔,会对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于掌握战场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曹操亲自参与了所有的征战,有助于了解战场的情况,做出增、减兵的决定,调动哪支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些战略决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对于战场形势的了解,亲自征战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统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可以统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来说,授于假节的将领基本上可以独自统兵,举几个例子:

1、夏侯渊。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随曹操在陈留起兵,作战勇猛,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历任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中以督军校尉为曹操运输军粮,夏侯渊分别与张辽、于禁两次平定昌豨的叛乱,因功拜为典军校尉。



之后夏侯渊平黄巾、 灭雷绪、斩商曜、屠大陵,逐渐成为征西护军,后随曹操讨伐张鲁、马超、韩遂,成为曹魏西部关中地区军事主帅,驻守汉中,在汉中之战中了刘备的声东击西之计,被黄忠斩杀,夏侯渊虽战死沙场,仍是曹魏方面的统兵大将,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别部司马、厉锋校尉的身份,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征徐州时,曹仁为偏将,率领一支偏军击败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吕由,击破敌军,与曹操胜利会师。曹操征吕布时,曹仁率领一支偏师进攻句阳,成功破城并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

曹操征张绣,曹仁还是率领一支偏师,最终击败张绣。曹仁与史涣一起击败眭固,并斩眭固,官渡之战期间,曹仁率偏师大败刘备于许都以南,赤壁之战期间,曹操大败,下令曹仁坚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战,坚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后随曹操征关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乱时,曹仁率军平叛并屠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坚守樊城,宁死不降,为徐晃击败关羽提供了保证。



曹操去世后,曹仁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次年又进封大将军,在濡须口之战中被吴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死。曹仁虽在最后一仗中被击败,但曹仁一直是曹操军中一员大将,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战,先后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宁死不降,可谓是统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为济北相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直接跟随曹操,在公元192年就开始随曹操,194年,于禁单独率兵随曹操征战吕布,在城南攻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打败了高雅。随从曹操打张超,平黄巾,杀黄邵,斩袁绍手下四将。



之后随曹操征张绣,并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乱,随曹操擒吕布,与史涣、曹仁、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并斩眭固,官渡之战中于禁坚守延津,杀昌豨,讨伐梅成,夺朱灵兵权,因功成为曹操手下外姓将领最高的地位,假节钺,之后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被擒而投降,晚节不保,但并不能否认于禁一生的战功。

4、张辽。张辽是降将,最早跟随丁原,之后是董卓,后来在吕布手下,吕布被曹操擒拿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被封为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官渡之战中,张辽因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有功,之后平昌豨、讨袁谭、袁尚于黎阳,随曹操攻破邺城,招降 黑山贼,收复东莱诸县,因功被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张辽随曹操征乌桓,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平定陈兰、梅成的叛乱,215年守合肥,与李典、乐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张辽此战亲率800勇士,突袭孙权大营,打到孙权中军大帐,孙权十万大军况不能挡,之后孙权攻城也被击败,逃离时差点被张辽俘虏,幸亏孙权部下拼死救援,此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从此惧怕张辽。

曹操去世后,张辽被封为前将军,222年病死,张辽是曹操手下外姓将领作战最勇猛的,领军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这外,曹操手下还有不少有统兵才能的大将,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乐进、张郃、徐晃等 ,都是统兵人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操并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也有属下将领指挥的战役,到后期只有属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曹操才会亲征。

在早期,曹操不过衮州一个地盘,那个时候基本都是自己带兵出去的多,比如进攻陶谦的时候。等到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以后,曹操就不是每次都自己亲征了,只有在遇到属下解决不了或者比较重要的战事时,曹操才会出征。

比如刘表和张绣进犯南阳、章陵的时候,曹操是先派曹洪去征讨,结果失败,曹操才南征宛城,攻克湖阳、舞阴,生擒刘表部将邓济。建安三年吕布改和袁术联盟进攻刘备时,曹操也是先派夏侯惇去救援,夏侯惇被高顺击败以后,曹操才在九月东征。刘备占据徐州的时候,曹操先派刘岱、王忠来进攻,被击败以后才自己亲征。汉中之战也是在夏侯渊兵败以后曹操才亲自前往。

还有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在官渡和袁绍主力对峙,但是其他战线上都是由属下负责,比如在徐州的臧霸“数以精兵入青州”,牵制在青州的袁绍军,而郭援、呼厨泉、高干进攻河东时也是钟繇率马腾等人将其击退。刘备和龚都在汝南响应袁绍,曹操命蔡阳迎战结果被杀,在击败袁绍以后曹操才赶回汝南击败刘备。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夏侯渊、夏侯惇等人虽然也是名将,但是和曹操相比,在军事能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遇到比较强悍的对手时往往不能取胜,有时候必须曹操亲自来指挥。特别是决定性的决战时,曹操也不敢掉以轻心,自己要亲临一线才放心。

二是因为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部下叛乱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东征陶谦时衮州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所以自然始终把最精锐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需要动用时必须由自己亲自指挥才放心。像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开始是由曹纯指挥,曹纯死后曹操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宁可自己亲自指挥,也不轻易交给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动用主力的情况下,自然曹操也只能跟着去。从后来司马懿夺权的事情看,曹操这么小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沉的经远


错!曹操并不缺能带兵打仗的能人。整个三国里,最难打的不是战争,而是政治。比如乌桓谋反,曹操就不是自己出征了,而是派曹彰去出击,因为这种国与国的战争很好打,双方比拼的是实力,甩开膀子干就是了;夏侯渊在追击马超的时候也遭到了羌族武装的截击,夏侯渊也是拎着大刀对砍就是了。但是在碰到同样是汉族势力的时候政治就显得很重要,这就是民心问题,这玩意儿关系到政策,普通将军做不了主,还得请示曹操,远不如曹操亲征来得有效率。比如在进攻邺城的时候,曹操发兵夺取邺城后想要继续进攻南皮,邺城老百姓派出了代表,跟曹操谈判要求免除邺城三年的税赋,曹操当场就答应了,所以邺城百姓才会民心归附并主动帮助曹操搬运粮草物资。

其次,军队组成问题。曹操的部队是屯田兵,这些部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他们本身分属于各自的将领,将领与将领之间并不互相统属,难免有互相猜忌,比如张辽跟李典就有矛盾,互相不服;庞德跟于禁也是互相矛盾,明争暗斗,这样的情况就不利于打仗必须曹操自己去亲征。比如,夏侯渊,曹仁,夏侯惇等,这三个人由于资历够,手下将领多能服从管束,所以曹操在派他们三个人打仗的时候基本上就不需要自己出征了,比如曹仁长期镇守荆襄曹操也不管的。


优己


曹操也不是开始就拥有那么大的势力,最初起兵也是有从弱到强的漫长过程。最初曹操不过是以骑都尉的身份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带兵不过一两千,那时候他哪有什么统兵人才呢。

史料能确定从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武将,只有夏侯惇,自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是即跟随左右。所以夏侯惇后来即使战功平平也一直位居曹魏二号人物的地位。至于曹仁、夏侯渊、曹纯、曹休等宗亲,都是189至190前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前后才加入的。名震天下的五子良将,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张郃,五人有四个是从其他势力转投到曹操麾下的,唯一从始至终追随曹操的乐进也是曹操被董卓击败后回到东郡才被挖掘。

就像小公司发展成为大集团,曹操集团自然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不过即使在初期,曹操也没有完全独自带兵:与吕布争夺兖州时就派夏侯惇镇守后方,进攻袁术、陶谦、张绣时都由曹仁带领偏师攻城略地,曹操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与他善于用人是密不可分的。

当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地盘越来越多,先后派夏侯渊镇守关中,带领张郃、徐晃、朱灵等大将,作为西部方面军总指挥;曹仁坐镇江陵,带领满宠、牛金等大将,后退至樊城,作为南部方面军总指挥;夏侯惇坐镇居巢,带领张辽、乐进、李典等大将,作为东部方面军总指挥,这三人都是全权代理各自辖区的用兵,所以不存在曹操总是亲自带兵之说。

当然战争局势严峻时当然需要曹操亲自前往,自古皇帝御驾亲征都有很多,这很正常,表示重视,而且事关重大,自然要亲自指挥。

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云集,三国历史多少风云人物,人才济济。


公孙枫翔


俗话说的好啊,千金之子不下垂堂,你说曹老板前期的时候那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为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未来,选择率领军队突袭敌方的后路,或者是戴军远征,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历史上面能够创立一番伟业的人又岂是坐在后方胆小怕事的人呢?你比方说曹老板,或者是织田信长,或者是朱元璋等等之人,都有过自己率领小部队突袭敌方战略要点,最终下活了整个一盘死棋。

到了后来,曹老板一直率领着大军,一会儿又去汉中抵抗刘备,一会儿要去合肥去抵抗孙权,再过一会儿,又觉得荆州那地方比较闹事情,就率领着大军到了荆州,有人就会觉得奇怪,曹操手底下是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曹操要这么不知疲倦的来回奔波?

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将军率领的军队灭掉一个国家,花了三年的时间,然后这个将军觉得我灭掉一个国家了,国军无论如何都得重重的赏赐。我结果跑到国军面前,国军就把一些书信拿了上来。这个将军一看,这些书信,都是在他带领军队征伐敌人的时候。这三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大臣弹劾他的信!

要知道一个主公对于一个将军的信任,那是有底线的,不是说毫不客气的随便挥霍,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掌握在将军手里,并且将军领兵在外,一旦这个将军心里有一心拥兵自重,那你这个主公连哭都来不及。

所以我们去看曹操,真正掌握着大部队的将军全部都是来自于曹操的家族,青州兵是在夏侯惇的手里,《虎豹骑》是在曹洪的手里,关中地区所有的军事指挥也都在曹操的儿子曹彰的手里。

一旦曹操的大部队要行动,这些将军肯定是要跟着一起行动的,一旦到了作战的前线,这个时候是听这些曹操的家里人呢,还是听那些在边关的将军呢?

一旦一个军队形成了主客异位,或者是军队内部产生矛盾,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讲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曹操就是一个平衡器,不是平衡各个将军之间的矛盾,有什么矛盾冲我来,别给我私底下给其他人使绊子。

当然一直跟随军队出征。作为军队的创始人,曹操在军队内部,信仰当然是毫无疑问是第一的,但是信仰也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冲淡的。曹操随着军队一起出征,不断的树立在军队中的威望和信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从石槽姓子孙也更容易的掌控军队,也为接下来曹操的子孙夺取天下可以说铺平了道路。

曹操如果不随军出征,汉献帝完全可以汉室正统的身份,策反军队内部的将军,那曹操连哭都来不及,军权才是权中之权,也是曹操安家立命的根本。


漩涡鸣人yy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而不让属下统兵是大家常见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正是处于四战之地的曹公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曹操总是自己担任主要方向的战场指挥,部下担任次要方向的战场指挥。而我们如果不深读,眼光总是放在主要战场,自然就会产生“曹公总是亲征”的错觉了。

以官渡之战为例。曹操亲自领军在官渡主战场“遏其喉”,曹仁领军在阳翟掩护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牵制,同时徐晃等担任游击截取粮道,另外河内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领军防御刘表,程昱防濮阳。

曹仁:丞相,他们说你总是自己一个人领军辛苦,臣觉得委屈。

而在曹操判断刘备叛乱的严重性时,由曹仁守卫官渡,自己亲自引军攻刘备。

这就是曹公善于用兵之处,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类似的,在征讨马超的战争中,自己在潼关方向牵制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侧击,一举突破潼关天险。

马超:我就是以为曹操就是唯一领军大将,才丢的潼关呀

实际上,任何时代的创业之君,要是没有亲自统军的能力,是无法有效进行决定性战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个统军大将,也是无法生存的。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顿坏,毛主席在后来评价时,谈到“亮宜自临阵”,也是这个意思,统帅应该出现在要害处!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1: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他自身本来就喜欢打仗。打仗虽然有危险,但是打赢了肯定有很大的好处,钱财美人,威望之类。

2:曹操生性多疑,很难完全信任别人,只要自己能打,基本上都会亲力亲为。但是也有让手下打仗的情况,去让张辽去打江东。


星驿哥哥


这说法也不尽然。比如,襄阳保卫战第一次派的于禁,第二次派的徐晃,曹操就未亲征。

但是决定性的战役大多数是曹亲自统兵指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是强者的个性和自信使然。


古镜5


答:曹操就是这样身先士卒!讨董卓、灭袁绍、征袁术、伐吕布、收张绣、吞刘琮、败刘备、拒乌桓、平马超荡气回肠……!每遇艰难险阻,总是乐观、豁达;即使66岁,不辞劳苦,亲力而为,远征赵云!虽败犹荣。

唯一的一次就是樊城解围战,由于年事已高,头疼欲裂,无法亲征。特命赵俨全权代理,参与徐晃的军事行动,取得出人意料地成功!解除了关羽对樊城的威胁,由左将军孙权对关羽等山贼草寇绳之以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