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取益州,張任不降,是因為射死了龐統嗎?

Toys-crazy



張任不降於劉備,並不是因為他射死了龐統;而且龐統的死,也不是張任所為,他是因為率眾攻打雒城時,被亂箭射死的;至於張任究竟是怎麼死的,有很多種說法,等下再作分析;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他並沒有降於劉備,也許是他看不起劉備,也許是劉備看不起他,或許是真的戰死了,沒機會被劉備招降;

在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張任的出場很少,彷彿只是一個群眾演員,作者只是略微提過一次他的名字;

陳壽《三國志》璋遣劉跂、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

之後再也沒提到我,所以在《三國志》中,張任的生世以及死亡,都是個迷……

但是!在後來的裴松之所注《三國志》中,張任的戲份就多了不少;裴松之不但記錄了他的生世、死亡,還將他的人物形象,設定成一個“忠義”代表人物;

裴松之注《三國志》張任,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仕州為從事。任勒兵出於雁橋,戰覆敗。擒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侍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息焉。

很多人認為裴松之注《三國志》,使《三國志》的內充實了很多,認為他把那些陳壽不敢寫,或者說不想寫的東西寫了出來;對於他的成就,或者說所注全本的可信程度,我不想去討論;我們單談這裡的張任;張任有沒有可能不降劉備,或者說劉備有沒有可能殺掉張任?我的答案是,如果當時張任還活著,那麼?他一定會投降劉備,劉璋都投降了,他一個小兵有什麼好堅持的,他堅持的意義在哪裡?就好比龐德,寧死不投降關羽,為何偏偏選擇投降曹操,這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你看,劉備有沒有可能殺死張任,這更不可能了,當初劉璋初投的時候,劉備確實想殺一些人,但是!經過法正的勸說之後,他才明白“不殺”的好處,所以他不可能殺張任,最多就只是將他囚禁起來;所以就裴松之所注張任,我認為是有瑕疵的,他的結局不應該這樣;


對於張任的死,我到是比較贊同《資治通鑑》的說法,《資治通鑑》裡面的說法,與陳壽的《三國志》完全不起衝突;在《三國志》中,張任只是出場一次,率軍抵抗劉備大軍,但是一戰失敗,失敗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原因是什麼?張任在此戰中已經戰死了,只不過《三國志》沒有報告戰損而已;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還是這一戰,結果不變,同樣是張任敗了,但他在這戰中戰死了;這樣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在《三國志》裡面,張任打完這一仗後,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愛尚文史1


張任不降,是出於男子漢的尊嚴,做為軍人的骨氣。

烈士豈甘從二主,張君忠勇死猶生。

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張任確實非常可惜,是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如果能收為己用,必是棟樑之材,劉備真應該千方百計把他留下來。

劉備這個人,比較虛偽。他的虛偽害了龐統,害了張任,也最終害了自己。

曹操曾經評價袁紹“辦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放在劉備身上,可以改為“圖功業而偽大義,為虛名而失良機”。

如果當初聽了龐統的建議,在涪城與劉璋相會之時,一舉成擒,拿下劉璋,再挾制其直趨成都,益州可定。但劉備的虛偽,導致浪費了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具體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中的敘述。

回目: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魏延舞劍,意在劉璋,而張任則看穿了劉備的偽善,他立即起身對舞,擋住了魏延。

張任這個人,“少有膽勇,有節義”,對這種敢作不敢當的人非常反感,從此,在心理立場上就和劉備完全對立起來了。

劉備喝令魏延等人退下,這次行動沒有搞成。劉璋安全返回成都,劉備又後悔了,開始挑毛病,找藉口,要攻打益州。這時候,龐統就給他出主意。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中。

回目: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劉備這人無法剋制貪婪,但總還想再裝一下,不取上計,用了中策。

但正是這條中策,就恰好與張任來了個直接交鋒。

張任這個人有帥才,智慮深長,應變能力也很強,具備獨當一面的將略。對抗劉備,蜀軍主要是靠他的謀劃。落鳳坡伏擊戰,幹掉了劉備的智囊龐統。龐統之死,後果很嚴重,後來失荊州就是從這時埋下了禍根。《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回目: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龐統中伏被射死,而張任則趁機發動攻勢,連魏延都被他率兵困住,差點也交待在這裡。幸虧有黃忠趕來得及時,把他救走了。

張任不僅僅是收拾龐統和魏延,他還故意示弱,設下計謀,把劉備身邊的猛將調開,準備來個斬首行動。

如果不是張飛及時趕到,殺退張任,劉備就怕就凶多吉少了。

張任的武藝也不錯,至少,他比紀靈要強。張飛來了,劉備得到臂助,這是個巨大的阻礙,張任又對張飛下了手。
張任十合詐敗


,把張飛誘入了伏擊圈。
如果不是趙雲出現,救下張飛,這次恐怕就真麻煩了。

連川蜀將領吳懿也對張任的智略非常佩服。

這個奇計百出的張任,對劉備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再僵持下去,真難保會出現什麼意外。諸葛亮用計擒住了他。但張任誓死不降,壯烈殉國。


非常惋惜,張任確實是個將才。他的謀略和智計都是一流的,明顯比魏延、李嚴這些人高出一個檔次。但最終因名節而死,是個很大的遺憾。如果劉備能收為已用,必是獨當一面的棟樑之材。

當然,我們不能對張任做什麼“愚忠”的評價,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而敢於犧牲,張任擁有這樣的勇氣。對於達不到的境界,我們不應該妄自批判。

切莫輕議冢中人,冢中嗤爾一鼠輩。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曾經這麼評價張任

老將安能扶二主? 張任忠勇死猶生。

高名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可見張任是一個有骨氣,忠義之人,寧死也不投降第二個主公。

那麼張任不投降劉備可以分析為以下幾點

一:張任不服氣

在最後兵敗被抓之後,張任才知道,劉璝暗中投靠劉備,出賣了張任,導致兵敗。而並非在戰場上真正的打敗了自己,張任心裡不服氣。再者張任認為劉備入川幫自己同姓兄弟變成了侵佔土地,在當時的道義上是站不住的的,所以不得益州人心。

二:張任是忠義之人

張任是一個有骨氣,忠義的人,他只忠於劉璋。寧願身亡也不願意揹負背叛主公,投降求生的名聲。

三:張任其人性格固執

張任家世貧寒,少年時期就頗有膽量,有志節,性格固執。出生貧寒,造就了他在學習上固執拼命摸索的性格,不出人頭地不回家。

當他被俘虜,面對劉備的時候。他回想到自己屬下的背叛,盟友變成侵略者,自己貧寒時,深受主公劉璋的賞識和重用。這樣的貧寒出生的人,最記情。

所以張任寧赴死不投降,詮釋了忠義二字。

這樣的氣節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奮鬥喵趣味歷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關於三國時期的張任,史書上似乎介紹不多,我查了《三國志》,沒找到關於他生平的介紹。在其他史書上找到關於他的介紹:

張任,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仕州為從事。…….劉璋遣張任、劉跂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覆敗。禽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惜焉。

介紹的重點有二:一是他少有膽勇,有志節;二是兵敗不降,被殺之,似乎詮釋了他的“有志節”。

張任(圖片取自網絡)

三國是一個混亂動盪的時期,人才擇明主而輔佐,被俘而降也是常有的事。史書上無有記載他因何寧願引頸受死而不降而生,靜篤也不好妄加評判,畢竟要尊重歷史的。

不過筆者雖然不能確知他為何寧死不降,但我覺得應該不是因為射死了龐統的原因。據《三國演義》所寫,龐統死於落鳳坡,確為張任用計而殺。可是張任被俘後,劉備還是捨不得他的,還勸他:“別不識時務,只要你從今天開始,死心塌地為我做事,就可以饒你活命。”。由此可見,只要張任降,劉備不會記恨他殺了龐統的,劉備正是用人之際,況且張任用計殺龐統也是兩軍交戰之時,龐統計不如人也怪不得別人。

那依筆者看來,新主公願用,降了豈不是更好,有活命之機為何不用?但張任就是不降,看來只能用其本人所謂“不事二主”的來解釋了,倒也不失為忠義之人。

只是在三國這樣動盪,更多人想盡方法建功立業的時期,為昏庸的劉璋盡忠而無法施展一身武藝建立功業倒底值與不值?各位網友,你們的看法呢?


摯守靜篤


不是!張任對劉璋忠心耿耿,更不願賣主求榮,忠臣不恃二主,寧死不降劉備!川中名將,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人間正道陳德立


一是因為張任的愚忠,再就是看透了劉備的假仁假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