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冬天,最可恼的事情之一便是手容易冻着。现在,人们有手套,后来又发明了暖手宝,连鼠标垫都做成暖手宝,为的是人们使用鼠标的时候不再冻手。古人怎么办呢?不过请放心,古人也不会让手白白冻着,他们发明了一种暖手神器,叫“手炉”。

手炉,其实是由“火炉”演化而来,火炉便是往铜制的炉子里放些炭,让火烧得旺旺的,这样大家围着火炉坐下,边取暖,边聊天侃大山,其乐融融。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人家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清代文学家王永彬写过一部小品文书籍,就叫《围炉夜话》, 中唐时期,手炉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给刘禹锡,让他没事儿可以过来聊聊天。渐渐地,古人有感于手冷,便把火炉做得更精致,盖上罩子,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里,或者笼在袖内,便演化成“手炉”,所以,手炉也叫“捧炉”。北宋年间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等。器型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珑,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盈盈可握,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称“袖炉”,还有“捧炉”“手熏”“火笼”等雅称。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关于手炉的起源,没有准确的书面记录,但关于其发明却有一些传说。其中一个民间故事是隋朝(581 – 618年)的隋炀帝在冬天出访江苏。由于天气严寒,当地官员要求民间匠人为皇帝准备一个小暖炉,可以放在手中,于是手炉就诞生了。宋朝时期(960-1279年),手炉广泛应用。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明兰获救后,两人寒暄也让观众看得舒心,明兰也一扫在盛府的阴霾难得露出灿烂的笑容!而顾二叔也调皮的像个孩子。这时,二叔递给明兰一个小包裹,声称:“给你一个好东西”!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还特意强调了“热乎着呢”!不过随后两人就开始聊其他人的安危及顾廷烨的经历了。然而细心的观众则颇为好奇,这个特意给明兰的小包裹里装的究竟是什么呢?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其实这分明就是个土豆啊!再结合当时的情景,顾廷烨也交代了他和漕帮在一起,一行人在荒郊野外,不可能会专门带着富贵人家的暖手炉,所以给个土豆用布包着充当暖手炉也可以理解!

古代手炉一般都是由炉身、炉底、炉盖和提梁(提柄)组成。炉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提梁常常设计成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手炉型制各式各样,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等。手炉炉盖和炉身亦多刻有 “喜上眉梢”“竹报平安”“福禄寿”等吉祥喜气的图案。

宋朝时冬天是如何暖手的?《知否》里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

古代手炉由火盆逐渐演变而来,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更加精湛,涌现出大批名家巧匠,清末开始衰落。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手炉格调高雅,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形、艺、韵、意俱佳,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

今冬天气较往年冷,如果有一把小手炉作为随身用品。一小块木炭放在其中,能带来一上午的温暖。把玩着它,我仿佛看到古人冬日取暖的样子,更添一分古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