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张良与范增的谋略谁更胜一筹?

qfw1987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没法”平心而论的答。

以结果为准的话,张良不止帮助其所属获得最终胜利,本人也是刘邦势力重臣中得以善终的一位。那不光是赢了范增,简直是赢了整个儿时代。

再从其他方面瞧一瞧。

大到战略布局,小到战争策划,张良都属于时代顶尖。同属的陈平同样也是顶尖军事家,但相比张良总是略逊一筹的感觉,一方面是陈平阴谋多于阳谋,形象略差,另一方面则是大局观上,陈平比张良还是要差一点。

再看范增。反秦的时候就六十了,之后跟刘邦势力斗的时候七十上下。别说以前医疗条件,就是现在,七十岁脑力还能跟得上年轻人的有几个?

而这时范增面对的是谁?

张良(战略)、韩信(军政)、萧何(内政)、曹参(后勤)、陈平(战术)。

自家还有个不念书的项羽拖后腿。

老头儿心里苦啊。

很多人受电影影响,以为鸿门宴之后项羽势力就开始走下坡路。

其实不是啊。

一直到范增请辞的时候,项羽势力都是站在绝对上风的。

可惜项羽中了离间计,不信他干爹了。

这才有范增请辞,病逝途中。

真心给范增大佬请安了,老爷子再多活两年,项羽要听听话,就没有汉什么事儿了。

所以能力上看的话,我觉得范增更胜一筹。


满不懂满掌柜的


既生瑜何生亮?范增还是技高一筹!

既生瑜何生亮,这个问题有点纠结了,再纠结也要“平心而论”一下。

在那楚汉争霸的岁月里,刘邦阵营里的张良和项羽团队中的范增,堪称两大对立阵营中的顶尖谋略大师,为了各自的主公,出谋划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王败寇,恐怕更多人认为张良才是那个时代的谋士群体中最耀眼的那颗明星,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影响判断的因素,那就是项羽的用人无方极大地影响了范增谋略的发挥;同时,项羽阵营只有范增一人是顶尖谋士,而刘邦账内谋士如云,团队谋略的智慧理应较一人谋划更全面更高超,也就是说,范增是一个人在与一个顶级的团队在对决。这个情况不得不察。

先来看看张良。

张良的谋略主要体现在“多智”。在刘邦创业团队中,张良除负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外,还在军政两方面都能给予刘邦战略和战术上的关键建议。比如劝刘邦就封汉王、烧毁栈道,迷惑项羽;垓下决战时,建议封韩信等为王,召集天下会剿项羽。同时,张良还发挥着谏臣的作用,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对于刘邦上位之初,从懵懂到坐稳龙椅建立了不朽功勋。尤其是在鸿门宴上相助刘邦化险为夷,逃过一劫。

再来看看范增。

范增的谋略主要体现在“多谋”。范增是项羽阵营中的唯一得力谋士,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范增的功绩有目共睹,是他建议找来楚王后裔立为楚王,树立了起事政权的正当性,壮大了势力;是他帮助项羽训练军队,打造了无敌阵容;是他制定了“破釜沉舟、速战速决”的战略,三天时间内以少胜多,九战九胜,打败了秦朝主力,取得了灭秦的决定性胜利。在灭秦这一事件中,范增的功劳无出其右者。

在鸿门宴这一问题上,范增可谓老谋深算,之后的实践证明,他的设想完全正确。可惜项羽辜负了范增的谋略,导致败局就此暗埋。

可以说,当项羽尊重范增意见的时候,一切顺风顺水,当不听范增建议的时候,祸事就在眼前。从这个角度说是项羽限制了范增谋略的发挥,以一场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反观,刘邦,始终高度重视谋士们的建议,将张良等的谋略水准彻底地发挥出来。两大阵营的对决胜利,早已经十分清楚了。

在下认为,范增的谋略水准至少是与张良为伯仲之间,甚至是略高一筹。只是,项羽辜负了范增。既生瑜何生亮,如若没有张良,鸿门宴上拿下了刘邦,即使项羽日后不重要范增,恐怕刘邦阵营也没有了还手之力了,天下的历史就将重写。

个人管见,敬请指正。


重舟难过千重山


张良和范增是楚汉争霸时期,敌我双方最厉害的谋士,最后的结果是刘邦得天下,项羽自刎乌江!那是不是项羽的失败就说明了范增比张良差呢?

1、张良,河南新郑人,字子房,秦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做过五代韩王国相,有相当的管理国家的水平,也有足够管理经验。范增,安徽巢湖西南人,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呼他‘’亚父‘’!史料上没有记录过他除了给项羽当谋士,还有其它的从政经历。所以说范增是个山野村夫。

2、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范增出生于公元前277年。范增比张良大27岁。范增七十岁出来投靠项梁,那时张良才43岁。

3、鸿门宴是范增设计的,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但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被项伯泄密给了张良。以至于张良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应对,宴会上项庄想刺杀沛公,也被张良安排的樊哙搅了局,教刘邦在宴会上多说好话,麻痹项羽。而且还让刘邦借机跑了!这说明范增保密及管理能力有欠缺,再加上项伯的吃里扒外。反之张良遇到此事以后冷静应对,做好周密的布局,安排刘邦脱身之策!

4、刘邦大军进入关中,张良就献计立足关中,稳定民心,做好长远准备同项羽大战。范增却在项羽放弃刘邦不打,却去攻齐时不发表任何建议。说明范增没有长远规划!

5、张良能很好的引导刘邦朝正确的方向走,虽然刘邦的基础比项羽差很多,但刘邦比较虚心,学习也认真,用人比较合理。范增贵为项羽亚父,项羽也非常尊敬他,但他教育项羽的方式基本是言辞理解的骂,或者干脆就赌气,这样项羽对他也比较反感,以至于最后逼他辞职!

6、张良运筹帷幄,有远见!范增有奇谋之术,没有足够的大局观。综合这些比较我个人认为张良更胜一筹!



一本夏


我来回答。

楚汉争霸实际作战中分析,范增比张良眼光独到多了。

1、范增在陈胜失败后分析是因为陈胜称楚王失了人心,建议项梁寻找楚国后代做为旗帜,所以找到熊心做楚怀王,此一战略非常高明,果然所有的义军、旧诸侯都陆续归属于项梁的属下,结成了反秦的“统一战线”!而张良则没有向刘邦提出这样的建设性战略构想,他只是想着如何复国,战略眼光与范增差一大截。

2、范增从刘邦的行为,就能分析刘邦不是一般的诸侯,因为刘邦没架子会用人又会收拢人心,以后肯定是项王的对手,鸿门宴几次让项羽杀刘邦,结果霸王沽名钓誉,心慈手软放刘邦跑了,鸿门宴张良就应该阻止刘邦赴宴。这是预见性差,多凶险啊,刘邦如果被杀了历史就改写了。

3、张良的计谋也都非常阴险奸诈,刘邦与项羽签订了以鸿沟为界的“和约”后,趁着项羽退兵时立马背信弃义撕毁和约,背后攻打项羽,所以说张良为达目的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方面范增没有张良的人品坏,所以又差一截。

张良胜在刘邦善于釆纳他们的意见,而范增是选错了主公,才会失败的!如果项羽关键时刻听范增的,刘邦早灭了,我认为实战中范增的战略眼光比张良强太多,形象也光辉,张良显得有点畏琐。






枫桥寒山寺


我来回答一下。

先说结论:张良与范增在谋略上,二人未分胜负。

下面主要从三方面说说:

一、谋略水平,二人未分胜负

题主问的是二人的谋略谁更胜一筹。那么,答案显然是:未分胜负。

未分胜负不是“不分胜负”,而是楚汉战争,二人都未用尽手段,范增半路就被陈平的离间计搞挂了。但有一点,范增的谋略水平不在张良之下。

我们看到,从鸿门宴,一直到公元前204年,楚军将刘邦困在荥阳以西(范增在此期间被陈平离间计赶出项羽集团),在此之前的多次交锋中,楚军并未落下风。

楚军之败,在于人才的流失,比如陈平、韩信,一个善使“阴谋”“巧计”,一个是历史上少有的兵仙。在楚汉之争中,陈平最大的功劳就是赶走范增;而韩信最大功劳,开辟第二战场,实现战略合围,最终1+1 > 2,战胜项羽。



二、对于主公的因应能力,张良完胜

项羽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冲锋比较猛,善于奇袭。但仅限于战场上的兵法。而且,凭借勇猛的作战能力与灵活的袭击战法,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未逢敌手。

因此,项羽本人非常排斥所谓的权谋之术,像鸿门宴、拿刘邦的家人作要挟等卑劣手段。他要的是能够面对面,光明正大,打败对手。

不是范增能力不行,是项羽这块顽固的石头,谁也捂不热。比如韩信、陈平等当世豪杰,不都努力过多次吗?

所以,项羽不是不听范增的“教诲”和奇谋,而是谁的也不听!

再看刘邦,不是只听张良的高论与支招,即使杀狗的樊哙,说的有道理,他也会乐不呵地乖乖照做,是从善如流的典范。

归根结底,范增之才,无用武之地而已。


三、后世功业,张良完胜

所谓成王败寇。何况,范增还是中了离间计,中途离开项羽集团。论功业,当然无法与张良相提并论。


或许负气而走的范增还心有不甘,然而,历史没有假如。所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伟光正的张良。


壹棵稻草


《容斋随笔》里有一章《范增非人杰》,我觉得拿出来讲述这个问题非常合适。

先看一下原文(不一定要仔细看原文,下面我会详细的写):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军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鸣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前面一大段其实都没什么,毕竟范增和项羽的的关系在那里,也不可能阻挡项羽的掌权之路,甚至有可能主意还是范增出的。

但是最后一句就比较有意思了,说项羽在秦地的所作所为,范增居然一句都劝谏过。而且中了反间计之后,发怒而去。

项羽在攻灭秦国后有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在秦地大肆毁掠。手底下的有识之士都出来劝谏,让他扎根在关中。为此项羽还处死了手下人,沐猴而冠这个典故也出自于此。但是范增这个时候,却一言不发。让项羽彻底得罪死了关中之民,又放弃了基业之始,这难道是一个合格的谋士么?

中了反间计,不想着如何缓和关系,为自己辩护,反而一怒就走人了,这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应该有的表现么?

范增说完了,也该说张良了

张良真的是太厉害了,刘邦争夺天下的全过程,张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刘邦的谋主。

刘邦的实力比项羽弱多了,凭什么能先入关中?当然是张良一路取巧,花式套路,一路打到了咸阳。

进入天下最富裕的咸阳的时候,在张良的劝谏下,刘邦收住了贪心,管住了军纪。约法三章,尽收关中之民心。

随后,在楚汉战争的时候,出谋划策,智略百出,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说实话,张良的表现,比范增强多了。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范增年过七十而毛遂自荐,作为楚霸王项羽帐下的第一谋士,项羽还尊其为亚父,他为项楚反秦和打天下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为项羽的霸业出谋划策,鞠躬尽瘁;张良则是刘邦帐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得力谋士,张良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深邃的才智和神妙的权谋为汉高祖刘邦的大汉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项楚除了范增,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得力的帮手,那么范增要操心的事就太多,根本顾不过来,而张良在汉营就大不同了,有着众多的谋士,像陈平、萧何等等得力助手,那么张良是不是就一心谋划。自然要比范增强上一筹了。





泛蚁历史


范增,是一流。

张良是超一流。

范增主要是建议立楚怀王熊心,好主意。后世有轻薄儒生说,该项梁自立,项羽就称王称帝了,胡说八道。没能为项羽谋到主将伐秦,使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落下骂名,破釜沉舟也没他啥事。没能阻止坑杀二十万秦卒,也没有阻止项羽火烧阿房宫。至于鸿门宴建议杀刘邦,纯属演义传奇。无故杀盟友,能收天下人心?杀了刘邦还有李帮王帮张帮,是个馊主意。鸿沟对峙,也没有多少好主意,被刘邦牵住鼻子👃走,。

范增也有脾气,有傲气,不会换位思考,倚老卖老,结果被气走了,自己结果也不好,背疮而死。

张良,亮点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六出奇计的陈平都服气。

因人成事,也是主要原因,是好主意,刘邦知道,会采纳,坏主意,就不采纳。项羽是,合意就采纳,不合意就不采纳,不论好坏。

高祖对俩人有说过,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尽管夸耀,也基本符合事实。说到范增,有一谋士,口气是轻蔑地。


惠水济善


苏轼:"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后世对于范增的评价绝对是客观的,让张良来项羽这边,然后范增过去那边,到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人会提问到,是不是张良比范增谋略更胜一筹,因为历史都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刘邦跟项羽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知人善用,一个刚愎自用,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姜子牙在世,也无能为力,若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也就没刘邦什么事,也就没有所谓的汉人了,比拼谁的谋略强的,实在不好比较


逸枫烟雨


张良更胜一筹。张良的智谋得自于道家,以曲求全,不求赫赫之功,善于顺应时势,因地制宜,因人而用,顺时而动,善于借力。所以,刘邦虽弱,却能反败为胜。

范增的智谋更像纵横家,只求成功而不择手段,不讲道义,不讲个人修养,因此,他的智谋不能为人主所用,只能郁郁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