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幾位領袖的黨代會細節

毛澤東脫稿作報告

周恩來、劉少奇徹夜商議文稿

鄧小平曾婉拒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

李穎:幾位領袖的黨代會細節

歷史上多少驚濤駭浪,往往湧起於看似平靜的會議桌旁。尤其作為黨的最高領導機關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一次的召開背景都大不相同,每一次的會前準備都異常複雜。

1940年5月,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長子、時年31歲的李葆華,策馬急奔在通往延安的道路上。作為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李葆華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趕赴盛會的途中,他和戰友遭遇日軍伏擊,一名代表墜入深溝壯烈犧牲。

“為了開黨代會,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在今天看來,簡直無法想象。”62年後,十六大召開前夕,已是滿頭華髮的李葆華深情地說,“為什麼大家這樣冒死也要去開這個會?因為黨的代表大會實在太重要了,它往往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

是的,在中國共產黨90餘年的歷史中,已召開過1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黨代會)。每次黨代會都是在當時形勢發展的重要時刻召開的,多數真正履行了職權,研究了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作出了正確或基本正確的決策,大都在黨的發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黨代會召開的時間間隔,從建黨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17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黨的十二大後固定為每5年一次;黨代會的會址,從上海、廣州、武漢,到莫斯科、延安,最後到北京----這種時空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從小到大、從秘密到公開、從幼稚到成熟、從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的歷程。黨代會是黨的發展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節點。回顧黨代會的歷史,也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回顧黨的歷史。

一提到會議,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的。但事實上,眾多重要會議可謂曲折複雜,驚心動魄。歷史上多少驚濤駭浪,往往湧起於看似平靜的會議桌旁。尤其作為黨的最高領導機關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一次的召開背景都大不相同,每一次的會前準備都異常複雜,每一次的進行過程都各具特色,每一次的歷史影響都非同尋常……

第七次黨代會,毛澤東脫稿作充滿激情的口頭報告

1945年4月23日,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被裝飾一新。七大開幕典禮就在這裡舉行。

第二天,七大舉行全體會議,毛澤東向大會作政治報告。他寫了《論聯合政府》的書面報告,會前發給代表。這個報告,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總結抗戰中兩條路線的鬥爭,闡述黨的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並指出中國人民應當爭取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前途。

會上,毛澤東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就其中的一些問題及其他問題作了口頭報告,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路線問題。毛澤東說,“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就是我們黨的路線,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我們黨歷來的路線、綱領,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他特別強調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告誡說:忘記了農民,“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

第二,政策方面的幾個問題。毛澤東共講了十一個問題,其中特別講到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繼續闡述發展資本主義的問題。他進一步批判了民粹主義的思想,說“所謂民粹主義,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經濟發展到社會主義經濟,中間不經過發展資本主義的階段。俄國的民粹派就是這樣”。他指出,我們的同志對消滅資本主義急得很,是太急了。他強調:我們不要怕發展資本主義。二是戰略轉變的問題,即由游擊戰轉變到運動戰,由鄉村轉變到城市。他滿懷激情地說:“像北平、天津這樣大的三五個中心城市,我們八路軍就要到那裡去。我們一定要在那裡開八大,有人說,這是機會主義;恰恰相反,八大如果還要在延安開,那就近乎機會主義了。”說將來八大一定要在北平這樣的大城市召開,既充滿了對革命一定勝利的無比自信,也表現了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偉大預見。他說:“我們要做好準備,由小麻雀變成大鵬鳥,一個翅膀掃遍全中國,讓日本帝國主義滾蛋。”毛澤東既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又充分估計到可能的困難和曲折。他提醒說:“要轉變,但不能希望一切皆在一個早上改變。”

毛澤東還講了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他說,我們的方針,第一條,就是老子的哲學,叫做“不為天下先”。就是說,我們不打第一槍。第二條,就是《左傳》上講的“退避三舍”。就是你來了,我們讓一下的意思。第三條,是《禮記》上講的“禮尚往來”。就是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第三,黨內的幾個問題,實際上是黨的建設問題。毛澤東首先講了個性與共性問題。因為有人說共產黨要消滅個性,只要黨性。毛澤東從哲學方法的角度批駁了這種觀點,指出:黨員有各種不同的個性,抹殺各種不同的個性是不行的。黨性就是共同性、普遍性,個性就是不同性、差別性。沒有一個普遍性不是建立在差別性的基礎上。毛澤東還談到幹部問題,強調知識分子的作用,指出:一個階級革命要勝利,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整風審幹好像把知識分子壓低了一點,有點不公平,我們這個大會要把他扶正,歡迎知識分子為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最後,毛澤東提出“講真話”問題,就是“不偷、不裝、不吹”,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講懂得一寸,不講多了。

毛澤東的口頭報告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詼諧幽默,不時引起陣陣笑聲和掌聲,使大家加深了對《論聯合政府》報告精神的理解和把握。這個報告給在場的代表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代表回憶說,在七大上,大家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接著說,“我52歲”,很謙虛的。

第八次黨代會,周恩來和劉少奇徹夜商議八大文稿

1956年,八大的整個籌備工作緊張繁忙,但是中央很注意發揚民主,堅持集體領導,走群眾路線。

黨章修改工作是很費力的,大家反覆進行認真的討論,字斟句酌。同志們思想上沒有顧慮,暢所欲言,可以提出任何意見,氣氛很活躍。

當時,劉少奇負責起草《政治報告》,周恩來負責起草《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鄧小平負責起草《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他們經常互相提供材料、交流思想。有時碰頭開個小會,有時通電話談個問題,通報點情況。

周恩來的作息時間和劉少奇比較一致,所以經常午夜兩三點鐘以後還打來電話。有一次午夜兩點多鐘,總理打電話問:“少奇同志還在辦公室嗎?”秘書回答說:“他剛進臥室。”總理知道劉少奇進臥室後有坐在床上繼續看東西的習慣,便對秘書說:“我和富春同志馬上去一下。”秘書立即報告劉少奇,他說:“就請總理他們到這裡(指臥室)來吧。”

周恩來下車後,一邊疾步走著,一邊還藉著燈光拿著材料看。上樓梯時,跟在後面的李富春看見總理還那樣專心看手中的材料,便提醒說:“你要看樓梯,不要看文件了。”周恩來回頭朝李富春一笑,說:“沒關係,我的眼睛比你的眼睛還好。”

秘書把周恩來和李富春直接領到劉少奇的臥室。這時,劉少奇正坐在床上看材料。他們沒說半句客套話,周恩來就近坐在劉少奇午休用的躺椅上,李富春坐在放衣服的凳子上,開門見山談問題。

工夫不大,他們談話結束了,先後下到一樓。走在前面的李富春迷了路,這時,周恩來也下來了。李富春回頭一本正經地說:“糟糕,我迷失方向了。”周恩來哈哈大笑,並風趣地說:“今天打破你的常規了,通常這時正是你做夢的時候,來,我做你的嚮導。”

鄧小平曾婉拒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

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鄧小平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彭真、王稼祥、譚震林、譚政、黃克誠、李雪峰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劉瀾濤、楊尚昆、胡喬木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鄧小平一向做事謹慎。對於這個總書記,開始醞釀的時候,他是婉拒的。

劉少奇的秘書劉振德曾回憶說,八大會議期間,有一次政治局常委開碰頭會。他怕劉少奇找他要文件,就坐在會議室門口準備著。常委們裡面說話,他都聽得清楚,內容是動員鄧小平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當時鄧小平的聲音比較大,一再推辭:“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難以勝任,還是讓別人當吧!”鄧小平的態度誠懇而堅決。“我們是醫生,書記處是護士,你是護士長,還是我們的助手嘛!”毛澤東那濃重的湖南口音傳到門外。接著是周恩來的聲音:“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澤東又補充說:“其實,還是你那個秘書長的差事!”其他幾位常委也幫著動員鄧小平。這時,劉少奇說話了:“主席,我看就這樣定了吧!”“好,定了!”毛澤東一錘定音,其他常委也異口同聲地說:“定了!”鄧小平沒有再推辭。

在中央決定鄧小平做總書記時,他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的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呈送。毛澤東不同意,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麼事都要管,中央的事都由書記處做,發文用中央名義。這實際上是賦予書記處重要責任,也是對鄧小平的信任。在以後書記處的工作中,對承辦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一般都按照鄧小平的意見轉出去。

書記處成立後第一次開會時,周恩來參加了,鄧小平提出讓周恩來主持會議,周恩來一再說他不宜主持中央書記處的會議。由於書記處要管黨政軍各方面的工作,面很寬,以後又增補了國務院和軍隊的同志,有李先念和羅瑞卿等。

第十三次黨代會,鄧小平說,十三大政治報告,“一個字都不能動”

十三大政治報告實際起草工作從1987年3月下旬開始,5月、6月、7月分別寫出三次草稿。第一、二稿寫成後,邀集中央部分主要負責同志進行討論,同時徵求中央國家機關和理論界部分同志意見。7月底,在北戴河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對第三稿討論了三個半天。

第三稿經過進一步修改形成第四稿後,中央書記處決定發到黨內約5000人的範圍內徵求意見。與此同時,專門約請了中央和地方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人物約100人,集中討論了一個多星期。在黨內討論的同時,還請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共數百人進行討論。經過這樣廣泛的討論,集中起來的修改意見數以千計,各方面送來的集體修改稿有數百本。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原則批准了經過認真修改後的第五稿。第五稿根據政治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做了兩次修改,提交十二屆七中全會討論的是第六稿。

經中央全會認真討論,又修改了150多處,形成了全會一致通過並向大會正式報告的第七稿。

經代表大會認真討論,又做了數十處修改,公開發表的是第八稿。

這個過程充分說明,十三大的政治報告是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對這篇政治報告,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非常重視。鄧小平在1989年後曾有針對性地不止一次反覆強調這樣一個重要觀點:“要繼續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連語言都不變。十三大政治報告是經過黨的代表大會通過的,一個字都不能動。這個我徵求了李先念、陳雲的意見,他們贊成。”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