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鄧艾能翻越蜀道,並滅掉蜀漢呢?你怎麼看?

李俊宣府


鄧艾能翻越蜀道,並滅掉蜀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鄧艾目光如炬,有著優秀的戰略眼光和膽識。一個是蜀中將領無能!


曹魏滅蜀國之戰,共徵集18萬大軍,兵分三路。鄧艾率西路軍3萬餘人,由狄道進軍,從沓中直接進攻姜維;諸葛緒率中路軍3萬餘人,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鍾會率主力東路軍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直取漢中。

戰爭初期,魏國雖然兵力佔優,但並未能取得較大戰果,鍾會大軍與姜維在在劍門關僵持不下。眼見糧草不濟,魏軍將要無功而返,鄧艾想出了一條計策,即偷渡陰平小路,直取蜀中。


這是一招險棋,陰平道“七百餘裡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部隊行此險地,一旦敵人有所察覺,那將是全軍覆沒。即使敵人沒有察覺,自己能不能從險地中從出來仍然是個問題。

而同時這也是一招妙棋,因為陰平道人跡罕至,看起來根本就沒有可行之路,因此蜀漢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動作。

鄧艾率軍萬餘人自陰平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最終率軍抵達江油。


但是此時的鄧艾大軍,只有幾千人,其實力並不足以滅掉蜀國。

但蜀中將領無能,一個接著一個的給鄧艾送助攻!

首先江由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但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畏戰而降,直接跑路了。江由的失陷,使這座城成為了鄧艾的補給基地。鄧艾部隊從死地中恢復,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

而此時,蜀國仍然有著翻盤的機會,首先諸葛瞻督已經率諸軍在綿竹嚴正以待。同時,南中督霍弋聽說魏軍偷渡陰平,也上書劉禪,請求批准出兵北上支援,劉禪認為諸葛瞻軍超過鄧艾軍,認為擊敗鄧艾是完全可以的,於是不批准霍弋帶領援軍北上的請求。

結果諸葛瞻完全沒有他父親那般才能,加之蜀中軍隊非精銳,最終為鄧艾所敗,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蜀國的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

而此時,其實蜀國還有一戰之力,只要堅守成都,等到勤王之師趕來,鄧艾這數千人馬,絕對難以抵擋,但後主卻不等閻宇的援軍就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最終幫助鄧艾完成了這場奇襲。


鄧艾成了蜀漢最直接的滅亡者,他也因此成為了曹魏滅蜀戰役中的最大功臣。


白話歷史君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不錯,可是難也不代表做不到,只要你付得起代價。

鄧艾能滅掉雄據益州四十年的蜀漢絕不是偶然,而是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

外部原因

公元263年,司馬家已經除掉了曹髦,另立曹奐為帝,外部淮南三叛已定,國內無事。司馬昭也看準了時機,在當年發動了三路大軍,開始了滅蜀之路。三路大軍和姜維進行了數場大戰,漢中全線丟失,姜維退保劍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軍無法發揮機動和兵力優勢,雙方陷入了拉鋸戰。而這時候的徵西將軍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劃:以精兵繞過劍閣,直取涪縣,西制劍閣,南迫成都,逼姜維回軍救援成都,鍾會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可見鄧艾此舉就是玩命,陰平小道七百餘里毫無人煙,山高谷深,兇險至極。鄧艾軍隊經過了高強度的行軍之後,終於抵達了江油,迫降江油守將,和蜀漢最後的生力軍戰於綿竹,斬殺諸葛瞻等人。至此,成都前面就是鄧艾氣勢正盛的奇兵,鄧艾之後是姜維守軍,姜維之後就是鍾會大軍了。

所以蜀漢滅亡的外部原因就是曹魏內部已經達成了一致的目標,加上鄧艾、鍾會等人鐵了心要攻下成都,滅亡蜀漢,而鄧艾更是以命來下注。狹路相逢勇者勝,對方氣勢比你強,就算裝備軍隊不如你,也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內部原因

正所謂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蜀漢政權也是如此。雖然在鄧艾攻克綿竹之際,蜀漢還是佔據著很大優勢的:姜維大軍已正在回援;成都西邊守衛力量尚在;都督羅憲據守江州,防衛東吳;猛將霍戈正率領南中六郡大軍前來支援;成都周邊險要的關隘還有很多沒被攻破;蜀漢大軍主力尚在。

可就算外部如此多的優勢擺著,成都方面依舊還是投降了鄧艾,為什麼呢?難道是劉禪在成都呆久了想出去走走?不,因為當時的成都早就喪失了鬥志,唯一的軍事力量諸葛瞻已經死在了綿竹,荊州、東州勢力或死或消,益州士族已經抬頭了。

有一個細節可以說明這個情況: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曾經召開過緊急應對會議。可會議上居然沒有一個支持堅守,而是逃跑。不同的是:一派說逃亡南中,一派支持逃亡東吳而已。當時掌權的益州士族,他們心裡就一個念頭:只要你們劉家不要再呆在成都就行,管你投降還是逃跑。而最後是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提出了第三種建議:投降曹魏。

雖然我們不能知道譙周當時的想法,也不能肯定當時成都裡的實際情況,但劉禪最後也是保全了性命,做了安樂公,成都居民也免了一場屠城。從某個觀點來看,譙周雖有罪於蜀漢,但有恩於蜀民。

蜀漢政權就這樣在外有強敵,內無鬥心的情況下被滅亡了,國祚四十二年,三國局勢也正式開始趨於一統。


狐史首丘


鄧艾翻越陰平,滅掉蜀國的成功,實屬機緣巧合!主要原因有三:



一、蜀國腐朽

司馬昭重要幕僚杜預是這樣評價伐蜀必勝的!“偽漢舉國之庶民皆為軍戶官奴,終身服事苦役而不休,皓首瀝血而不止,供國家無盡之索求,而己身僅留存一毫之纖利,可謂苦不堪言!”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不能重用賢臣,治國更加荒誕!導致蜀國民心流失,文官貪財,武官怕死!鄧艾區區三萬人,遠途跋涉,而且後無糧草供給,屬於“孤軍深入”,實乃兵家大忌!如果不是蜀軍叛變,及百姓離心,即便成功翻越陰平古道,也是死路一條!

鄧艾計策奇險,從軍事戰術上講,屬於“小概率”的賭博!但是,蜀國軍政的腐朽,卻給了這條“自殺式”偷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與生存空間!蜀軍涪城守將馬邈投降,使鄧艾奇蹟般擁有人員糧草的補給基地。就像圍棋中一條孤軍深入的大龍,對方的失誤,意外使這條龍做成雙眼,從死地中成功做活了,直接演變為直搗黃龍的勝負手!

這時的鄧艾牛逼起來,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兵力得到迅速補充,戰力成倍復甦,加之學習當年偷襲荊州的呂蒙,愛民有方,便足足擁有進取成都實力。如果涪城死守,鄧艾的偷襲必成軍事笑料。



二、內奸策應

司馬家族擅長的就是間諜戰!司馬師曾言:“建安初年,司馬防就帶著八千死士進入曹操手下;到建安十三年,司馬家族已有三百死士潛入曹氏各州各郡為官!”英明的曹操,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偉大的大魏,在它誕生的那一天,就混進了司馬家族的DNA!

早在很久之前,司馬師就派一個叫聶勝的間諜,潛伏到屬地經商,花大價錢去收買蜀國文武官員!像黃皓這樣愛財的,直接給錢辦事,將姜維由漢中撤職到後方沓中屯田,魏軍便利用這次機會,輕而易舉得到漢中!就這一招,就勝過千軍萬馬之力!

聶勝花錢讓新近發展的間諜文立當上蜀國五兵尚書,偷得絕密的諸葛亮繪製的《西蜀全境軍事地圖》!鄧艾能夠想到且成功“偷越陰平”,皆是有這份地圖所賜!身為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的譙周,直接變成奸細,策動劉禪投降,讓鄧艾兵不血刃滅了蜀國!

聶勝還大量收買很多郡縣文武官員,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涪城守將馬邈的投降,是不是早就被策反為內應,屬於臨陣“起義”!或許,所謂鄧艾冒險翻越陰平,也不過是鄧艾與聶勝事先籌劃好的“有驚無險”!沒有這些大量蜀國內奸,鄧艾本事再大,也不免一番血戰,孰勝孰負,還真難料!



三是,鄧艾有謀

鄧艾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對翻山越嶺有著天然的偏好!所以他看到《西蜀全境軍事地圖》,所以不顧年近七十,頓生親率三萬大軍“偷渡陰平”!他不似鍾會,正宗科班出身,瞧不上那種“雞鳴狗盜”的戰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與鄧艾出身相似的魏延,也提出相似的戰術,奇襲子午谷,但是遭到學院派諸葛亮的嚴斥!假使諸葛亮心眼活一點,或許歷史也會在此掉個頭!

鄧艾除了敢想,而且乾的也不錯!七十歲高齡,還身先士卒,帶頭裹革跳崖;為了穩定軍心,直接要斬主張撤軍的兒子與學生!緊密配合聶勝的諜戰,抓住戰機,勇往直前!

他充分利用蜀國軍民對劉禪黃皓等當政不滿,採取愛民與撫民多種手段,迅速建立敵後根據地,成功做到使根據地資源,迅速轉化為戰鬥力,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緊密配合諜戰,“自作主張”對降將“因地制宜”封官加爵,迅速穩定歸降後的蜀國,達到進攻與治理同步效應!



至於成功後,三個月內被殺,實是草民出身的武將的固有悲劇!靠戰功迅速提升的草根武官,官職升到一定位置,不講政治的弱點,暴露無遺,終究被那個官場所扼殺所拋棄!另外,偶爾的一次成功,不能自我膨脹,或許,這一次成功的經驗,會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人有時候真的要有自知之明,錢不是越多越好,官也不是越大越妙,一旦超越你的自身的駕馭能力,就會帶來殺身之禍!


雲子落


為啥鄧艾能翻越蜀道,滅掉蜀國呢?



這主要是以下原因:第一,鄧艾的決心和出奇制勝的智慧。伐蜀大軍出發前,由於鄧艾對政治的無知,沒有揣摩透司馬昭心思,把本來的最高職位,生生讓年輕氣盛的鐘會奪走,鑑於蜀道之難,鄧艾還是忍下一口氣,拜會新領導鍾會時,建議自己帶一路從陰平小道進兵,可鍾會志得意滿,根本看不起鄧艾,表面上卻故意把鄧艾這建議,大大讚賞一番,但鄧艾何許人也,豈能被鍾會小兒糊弄?



看出鍾會輕蔑意思,鄧艾憋足了勁,非要從這個看起來不可能路徑,踏出自己的勝利之途。回營後拼湊自己所部三萬多人,帶上兒子鄧忠,以必死的決心,充分的物資心理準備,排除萬難的堅韌毅力,翻山越嶺跋涉七百餘里,在摩天嶺絕望之地,鄧艾帶頭裹上軍毯,捨生忘死滾下絕地,眾士兵跟進,可能立功升遷受獎,後退無路可能找死被罰,只能冒險相隨,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僥倖成功取勝。



第二,劉禪昏庸無能,奸臣黃皓一手遮天。前線十萬火急,姜維得到急報,上表建議:趕快派張翼帶兵守護陽安關,令廖化領兵把住陰平橋,還建議派出使者,向東吳求救。但劉禪聽信黃皓之言,照舊玩樂飲宴,不理政事。接到姜維急報,竟然請神婆作法,聽信鬼話,根本不理軍情。貽誤了軍機。在諸葛瞻失敗後,就直接聽譙周之言,立馬獻上降表,還把姜維置於尷尬,令姜維像他一樣投降。



第三,姜維疏忽大意,撤掉關鍵軍營。本來,諸葛亮死前,已經預料到陰平這條路遲早會出事,在摩天嶺下設有一座軍營,常年駐紮二千士兵。但後來可能姜維兵權受到限制吧?兵員捉襟見肘,把這座兵營撤除了。如果此兵營還在,鄧艾摩天嶺上滾下來的兵,一個一個都將被殺死,不可能奪取江油,打敗諸葛瞻,那就更不會出現劉禪投降,倒逼姜維投敵事件了。



第四,諸葛瞻有負父親名望,能力差強人意,危及蜀國根本。諸葛瞻作為皇親國戚,位高權重,在最危急時刻,沒有展現應有的本領,在兵力優於對方情況下,竟然一敗塗地,把兒子諸葛尚也搭上了,實在辱沒諸葛亮兒子身份,愧疚遺憾,一切都成過往雲煙!(630)


流譽後


鄧艾翻越蜀道,是不是和魏延奇襲子午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當然有!

但是,鄧艾的條件比魏延優越的太多太多了,首先,鄧艾偷渡陰平,是在鍾會牽扯住姜維大軍為前提下的,假如沒有鍾會的牽扯,鄧艾想要偷渡陰平無疑是送命!陰平古道極為兇險,姜維隨便排一支部隊過去,就可以將鄧艾全軍覆滅,但是,有了鍾會的牽扯,姜維手底下為數不多的部隊絕不會輕舉妄動,反觀魏延,雖然看似長安唾手可得,但是要建立在魏軍支援速度慢,守城之將無能,長安不採取堅壁清野等政策之上的。

其次,蜀漢後期,民眾的壓力極大,對蜀漢已經不滿,在《三國演義》裡,鄧艾大軍攻下蜀漢城池後,蜀漢民眾夾道歡迎,由此可見民眾已經對戰爭極為不滿了,蜀漢可謂是已經失去了民心。

最後,蜀漢後期實在是拿不出有謀略的將軍以及內部的愚昧了,姜維預料到鄧艾的偷渡陰平,提出防守建議後,黃皓找了個跳大神的跳了一跳,告訴劉禪不用擔心,鄧艾軍不會來的,劉禪居然信了!在鄧艾偷渡陰平後發現,蜀漢居然沒有一支部隊防守這個險處,簡直是為鄧艾的奇襲創造了一個天大的優勢,在這之後,劉禪的禁衛軍沒有選擇死守成都,而是與鄧艾在城外決一死戰,這又是將領謀略不足的體現。禁衛軍失去後,成都再也拿不出任何一支部隊了,姜維又在千里之外,救援不及,於是劉禪不得不投降。

說到底,鄧艾偷渡陰平並且成功滅蜀只是客觀條件,蜀漢內部問題重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想要知道更多的歷史不為人知的趣事以及爭議事件,煩請各位看管們多多關注,謝謝!)


尚德未央


我的文章裡有一篇是《摩天嶺奇襲鄧艾破蜀,劍門關對峙姜維兩難》,講的就是鍾會鄧艾罰蜀,鄧艾奇襲入蜀的事。

當時的情況是鍾會、諸葛緒、鄧艾三路進軍,鄧艾襲擊姜維,諸葛緒負責截斷姜維,而鍾會作為罰蜀主力進攻劍閣。這一戰體現了姜維軍事才能。在與鄧艾交戰之時,知道鍾會已經進軍漢中,擺脫掉鄧艾,接著聲東擊西,甩掉諸葛緒的圍堵,據守劍閣。擋住了鍾會大軍的前進路線。

本來,鄧艾想與諸葛緒合兵一處,繼續進軍。但是諸葛緒沒有從命,而是與鍾會匯合。但此時鐘會已有篡逆之意,誣告了諸葛緒,解掉了他的兵權據為己有。到了劍閣,與姜維形成對峙之勢。

劍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鄧艾知道,如果從劍閣正面進攻,很難攻進蜀地。想滅蜀就必須出其不意,只有從陰平偷進蜀國腹地,與鍾會形成裡應外合之勢,另姜維裡外不能相顧,才能破蜀。但此舉依然十分冒險,因為鄧艾軍隊人數不多,而且糧草即將用盡。摩天嶺下面雖然只有幾座小城,但是隻要蜀軍守而不戰,拖延一段時間,鄧艾沒有糧草供應,進退兩難,必然不戰而敗。

這就是一場豪賭,但是鄧艾敢賭。於是命軍隊從陰平郡直接進山,從摩天嶺山谷開路而下。摩天嶺山勢陡峭,崎嶇難行,鄧艾帶著士兵裹著毛毯順山滾下,直達江油。江油江油距成都不過兩座小城,一日即可到達。

此時,姜維更是進退兩難,如果回防,則劍閣失守,鍾會大軍便長驅直入,蜀國必亡。據守劍閣,只能寄希望與國內守軍能拖延到鄧艾糧草用盡。對於姜維,這也是一場賭博,不得不做的賭博。

成都方面這時候非常害怕,派出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前去據敵。可惜諸葛亮天縱奇才,兒子卻空有一腔熱血。

當時有個尚書郎叫黃崇,他爹是當年荊州投降魏國的黃權,所以不太受待見。但是他的建議非常中肯。他勸諸葛瞻將鄧艾軍堵在山地裡,據險而殲,不讓他進到平原,但諸葛瞻不聽,結果被打的大敗。應該說即便如此,蜀國還有希望,只要堅守不出,再拖上幾日,鄧艾糧草用盡,沒有後援,沒有退路,只是孤軍一支,依然必敗無疑。但是諸葛瞻再次犯下大錯,被鄧艾一句話就給激怒,跑出去決戰,結果兵敗被殺。

這下整個蜀國已是一馬平川,再無逆轉可能。

這場豪賭,鄧艾賭贏了,但是姜維賭輸了。



暮雲齋主


感謝曉燕柳和中冀張宣李俊的誠摯邀請。

其一,劉禪間接提供便利。劉禪年少登帝,又沒有正統的學習過作為一名帝王應該怎麼做。劉備早逝,諸葛亮又是大忙人,其他文武百官有無多大的資格教導,所以導致了劉禪相對於其他兩國皇帝來說,較為平庸。

在諸葛亮還在世的時候,陰平蜀道,及其他要隘都是有重兵把守的。可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便以撤銷了陰平的軍事把守。這也就是鄧艾為何能穿越陰平而蜀國未能及時發現的原因之一。

其二,蜀國擅守而不攻。諸葛亮的逝世,導致了蜀國在一定時間內的不穩定,而且他的繼任者雖然有一定的才學,但是卻沒有過多的影響力,這也導致他的計謀只會進劉禪耳,卻改變不了劉禪的命令。

另外,後期的蜀國,除了姜維等一些武將是主戰派,其餘的都是保守派。他們一致認為守護蜀國,不去招惹其他兩國,比主動挑釁兩國來的更實在。

雖然,當鄧艾穿過陰平時,蜀國的還在防守佈置。

其三,鍾會的作用。鄧艾鍾會是魏國的後起之秀,兩人的軍事才能都是無可置疑的。在鄧艾穿越陰平時,鍾會就已經攻打蜀國了。並且因為鍾會是正面迎敵,且蜀國也沒有料到會有人穿越兇險的蜀道來從後方偷襲,因此,蜀國的大部分軍力都被派去迎戰鍾會。

這給鄧艾留下了很好的機會。

其四,鄧艾的膽心細。做大事者,要有一顆無畏的心。鄧艾能做別人之所不能,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膽大且運氣好的人。無論是料敵先機,還是裹衣裳下坡,都顯示著鄧艾的不凡。


韶華傾夢


答:“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鄧艾從小就喜歡地形地貌學與軍事學相聯繫,這就是偷渡陰平的基礎。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正式實施了偷渡,獲得巨大成功!

看見了吧,蜀守將投降了……兵不血刃佔領江由。能滅蜀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劉備、諸葛不得人心!竊取劉璋的江山,四川人民不服,早日迎王師消滅劉備!才是四川人民的共同心願。因此,鄧艾所向披靡,至綿竹時短短几天已經發展到了幾萬人的部隊,劉禪還是相當不錯的!他深知他爸爸對蜀人做的孽,不能再不要臉了……於是投降,避免了刀兵之災。


中行偃1


諸葛亮四出祁山、蔣琬伐中原、姜維九伐中原耗盡蜀漢財力,姜維不得不棄守陰平山三屯,他提醒後主增援陰平關,卻忘記了陽關、陰平關、劍閣之後的陰平山三屯,後主雖按姜維所提放出了增援,仍為鄧艾所乘。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不聽黃崇建議搶先佔領涪關,坐看鄧艾輕取涪關,獲得補給、休整,再不聽黃崇建議結營固守綿竹,冒然出擊,中鄧艾伏兵而死,徹底斷送了蜀漢政權。若諸葛瞻搶先佔領涪關,鄧艾只有死路一條。失陰平小道不是重點,諸葛瞻率後主最後可用之精兵到綿竹猶豫不前,坐失涪關才是關鍵。後主並沒有因為黃皓問卜,而只顧花天酒地,不派兵,而是兩次派兵,皆為姜維、諸葛瞻所誤。最後的成都之兵,實不是後主還可信賴的軍隊,後主所依靠的荊州後代們,敗光了他所以可信賴的軍事力量,當身邊再無荊州勢力後,面對東、益二州滿朝文武一片請降之聲,後主不降,只有全家身死,百姓受難罷了。

愛民者,反遭民怨。假愛民者,反叫愚民們受孔儒鼓惑,敬若神明,真正是叫人賣了,還在一邊高興的數錢。


沉140769451


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鄧艾得知成都空虛,姜維主力均在劍閣,於是採取奇襲的戰略,繞開戰略要地劍閣,率軍翻越崇山險境陰平,直取成都,來個中心開花的戰木。這一招還非常揍效,找到了蜀軍戰略上的弱點。

陰平險地,在諸葛亮在時,諸葛很小心,仍派兵把守,守軍多時也達千餘人。諸葛去世候,因地勢險惡,沒引起後人的注意,沒有了守軍。這對採取奇襲的功艾來說,確實是天賜良機,處於險地而無險,只要克服惡劣的自然險境,就能達到戰略目的。這種走險境而達到取勝的戰術,古今戰史上均有。長征中的紅軍過草地,順利到達吳起鎮。《林海雪原》中小分隊跳越鷹嘴石奇襲了匪巢奶頭山,翻越攀蹬絕壁厓攻下了威虎山。都是從對手萬沒想到的地方作為突破口,取得戰鬥勝利的。

鄧艾能滅掉蜀國的原因還有:後主劉基夲上是一個心無大志,更無鬥志、貪圖享樂聽信chanh言的人,諸葛在時還尚可勸諫,諸葛去世後便無所忌彈了。諸葛、姜維的幾次北伐都是他聽信奸言而無功而歸。

鄧艾攻取成都的戰爭中,還得於蜀國的主力遠在劍閣和其它地方,城內只有兩三萬人,沒什麼猛將。即便姜維等回師參戰救援也是遠水解不了近火。鄧艾這個中心開花的戰法湊效了,取得了成功勝利。

有關鄧艾走陰平,取成都的情況,可看《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

劉基應為:劉禪。厓應為崖。致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