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孫子兵法》七——軍爭篇

本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應變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懂得將迂曲視為徑直,以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之地,先於敵人取得制勝的有利條件。想要先於敵人取得制勝的條件,必須避免輕率早進,要緊跟各國動向,瞭解道路、地形,重視嚮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根據軍隊的士氣、軍心和軍力,因敵而變,從而奪取勝利。

詳解《孫子兵法》七——軍爭篇

但凡用兵的方法不外乎此:將帥從國君那裡接受命令,之後徵集民眾、組織軍隊,然後整裝出發,同敵人對陣。在這些環節中,最難的要算如何爭得制勝的先機。要想爭得制勝的先機,最困難的莫過於把迂迴曲拍的彎路轉變為筆直的捷徑,把對於我們不利的條件轉變為對我們極為有利的條件。所以,嫻熟運用迂迴繞道的方法,再用小利去引誘敵人,這樣就能做到雖然比敵人後出發,卻可以先到達從而搶先佔領陣地,這就是懂得了“以迂為直”的道理的人了。

戰爭自然存在有利的一面,但同時,戰爭也有危險的一面。比如,如果率領全部軍隊,帶著所有輜重去跟別人打仗,那麼很可能因為負重太多,不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從而失去先機;可是,如果丟棄輜重或拋棄一小部分行軍速度慢的部隊,輕裝去打仗,那麼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從而導致戰爭失敗。所以,命令手下士兵們捲起鎧甲快速前進,日夜不休地加速行軍的將軍就可能被俘獲。如果太過著急,從而導致強壯的士兵先到達,疲弱的士兵掉了隊,遠遠落在後面,那麼結果就是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趕到戰場,同樣無益於作戰;急速奔走五十里去爭利的部隊,其將領很可能會受挫折,其結果則多半是隻有半數的兵力及時趕到戰場;若是急速奔走三十里去爭利,其結果最多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及時趕到。由以上可見,部隊沒有輜重就會失敗,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足夠的物資儲備就無法堅持作戰。

詳解《孫子兵法》七——軍爭篇

因此,要想取勝第一步是熟悉。就比如,不瞭解諸侯列國的戰略企圖,就無法取得他們的認同,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就無法很好地行軍;不使用嚮導,就無法有效地利用有利地形。

用兵作戰最重要的就是用“詐”,實際操作中,要根據是否有利來採取行動,要根據雙方情勢進行對比分析,然後決定是分散還是集中。所以,軍隊需要行動時,就要迅猛得像狂風,呼嘯而至;不需要動時,就要似樹林那般,來帶安靜;攻擊敵人時要像燎原的烈火;按兵不動時要像巋然屹立的山嶽;隱蔽時得像陰天看不清日月星辰那般,不露痕跡;行動時就像雷霆,以萬鈞之勢讓敵人不及掩耳。要掠取敵人的作戰物資並將其民眾分散,然後使之為我所用;要擴張地域,之後分兵把守以確保不被搶走;要權衡利害得失後相機而動。總之,誰先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就是戰爭的法則。

詳解《孫子兵法》七——軍爭篇

《軍政》裡說:“部隊作戰時,指揮官用話語傳遞指揮信息士兵們是難以聽到的,所以給部隊設置了金鼓,並賦予各種擊鼓節奏以特定信息,從而用來指揮作戰、傳遞信號;作戰時用動作來指揮,士兵們會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部隊都是用旌旗來指揮作戰。”因此,金鼓和旌旗都是用來傳遞信息,統一士兵視聽及作戰行動的。有了它們,全軍士兵都能服從於統一的指揮,這樣,勇敢的士兵就不會單獨冒進,膽怯的士兵也不會獨自退卻了。這就是指揮大規模部隊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多用金鼓指揮因為夜晚看不清旌旗,而白天打仗多用旌旗指揮。這些變化都是用來適應士卒們的視聽條件的。

三軍士卒的銳氣是可以挫傷的,三軍士卒的決心也是可以動搖的。一般來講,軍隊初戰時,大都士氣飽滿,個個銳不可擋;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士氣就會變得低落,不再那麼勇猛了;等到了戰爭後期,士氣就會衰竭,所剩無幾。因此,善於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氣,而趁基士氣低落衰竭時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掌握士兵士氣的方法。懂得用來帶來就能對敵人的混亂,用沉著鎮定來應對敵人的躁動與喧譁,這就是正確掌握軍心的方法。自己先行靠近戰場,之後等待遠道跋涉而來、已經變得疲憊的敵人;用自己的從容來應對疲憊不堪的敵人,自然能掌握主動;用己方已經酒足飯飽的士兵來等待糧盡人飢的敵人,這就是正確指揮軍隊士氣的方法。一定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隊伍統一的軍隊,也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就是正確掌握隨機應變的方法。

詳解《孫子兵法》七——軍爭篇

孫子大傳劇照

正確的用兵方法是:當敵軍佔領山地中的高地時不要迎面仰攻,因為他們佔據地理優勢;敵軍北靠高地時不要正面迎擊,因為他們無路可退必然奮勇反抗;對於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跟蹤追擊,因為對方多半會設置陷阱;面對敵人的精銳部隊時,不要強攻,要懂得避其鋒芒;發現敵人的誘兵部隊不要去阻截,否則會招來反抗;包圍敵軍時,一定要留出一個缺口,否則會激起敵人最激烈的反抗;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否則會增強他們士氣。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