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決定戰國走向的秦趙長平大戰?趙括難道只會紙上談兵嗎?

HK4606929447241


長平之戰的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國走向。據考證,戰國時代,人口應該在2000萬左右,趙國在土地面積和人口上基本都屬於中等,所以人口應當在300萬左右,若有六分之一(父母、妻子、兒女)人口能夠成為士兵,那也差不多有50萬軍隊,並且戰國時代六分之一應該算是很小的比例了,所以,趙國軍隊人數應該在50-100萬之間,秦國大體多一些。

據記載,長平之戰趙軍人數不到50萬,秦軍65萬,可見雙方几乎都是全國總動員,電視劇中出現的十幾歲孩子上戰場應該是極有可能的。後世考古發現坑殺的趙軍,數量統計也有幾十萬。另外,從戰爭結果來看也可以大體估算。秦軍傷亡近25萬人,即便按照一比一的戰損比,那趙軍傷亡也應當20多萬,所以,投降後被坑殺的應該在30-40萬之間。古代戰爭一般會誇大數字,所以所謂坑殺四十萬,實際數字應該沒有那麼多,大體應該在三十萬多一些的樣子。所以,長平之戰無疑是一次古代的絞肉機,慘烈程度前所未有。趙國失敗後,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誰能抵擋秦國統一的步伐了。

另外,在經過了三年的對峙後,羸弱的趙軍在戰場上以傷亡不足二十萬的代價致使秦軍傷亡近25萬人,可見,趙括並非一無是處,在那樣的形勢下,換誰都一樣。假如歷史給趙括多幾次統兵經驗,可能趙國的戰果會更大,後世對其誤解應當是很大的。


勤勞的貝貝兔


趙括能擔任四十五萬大軍的統帥,當然不是外行漢,不說別的,就聽聽白起怎麼說的吧!

當時秦王命白起再去打邯鄲,白起卻說不行了,因為長平一戰,"秦軍死過半,國內空",看到了吧?長平之戰中,秦軍先後出動的人力有多少呢?秦王曾下令徵發黃河兩岸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悉數開赴長平前線,加上先前白起統率的三十萬人,總數當在六七十萬之間,"死過半",那大約要死了三四十萬人,因此才"國內空"。能造成秦軍如此巨大傷亡的人,怎會是無能之輩?

長平之戰的勝敗有幾個重要原因:

一、白起確實比趙括強,要不是白起掛帥,秦國派其他將領來,說不定就要敗給趙括了;

二、秦王盡全力支持白起,徵發全國壯丁上前線;趙括卻得不到這樣的支持。要是趙王也下令由李牧或廉頗統率後方全部兵力開赴前線,全力支援趙括呢?那結局肯定不一樣了。但趙王象個患得患失的賭徒,不敢投注全部血本,當然註定了趙括的敗局。

三、秦的國力強於趙,後勤供應充足。

所以,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當然要負很大責任,換了廉頗或李牧指揮,不會輸得這樣慘!但趙王的責任一點不比他小:對方大量增兵,趙括已陷入重圍,你幹嗎坐視不救?

長平之戰也象兩個象棋高手的對弈,這一局白起贏了,但再來一局未必會這樣!問題在於戰爭畢竟不是下棋,全軍覆沒,命也丟了,就不能翻盤了。


阿斌270202161


一位沒有經過戰火歷練的將軍,難道不是紙上談兵嗎?顯然,趙括就是其中之一。

長平之戰的發起是有緣由的,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韓地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的上黨郡(今河北山西各一部)與本土隔斷。韓王在危急中,令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停戰。馮亭不願降秦,欲將上黨十七城轉送趙國,以聯趙抗秦。



消息傳到趙國,趙孝成王喜憂參半,喜的是不費一兵一卒即可得到大好處,憂的是拿這個大好處,好比火中取栗,必會招致秦國報復。糾結之下,誘惑戰勝了理智,決定收取上黨之地。

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攻打併佔領上黨,於長平與趙軍對峙。當時趙國帶兵將領是老將廉頗,初時進攻秦軍戰敗,便依託有利地形堅守,以疲弊秦軍。照理說,秦強趙弱,固守憊敵是正確戰略。但是趙王非常不滿,幾次催促廉頗出戰。



為何長平在趙國家門口,急的不是秦而是趙?實在因為趙國有饑荒,剛鬧了旱災,糧食儲備又不豐足。本來想速戰速決,被打成了持久戰。農事在即,再這麼僵持,趙國將陷入無糧可食的絕境。而秦國不同,發動百萬人力疏通水路,糧食到的比趙國還快。

而秦國對於廉頗的堅守也是無可奈何,秦相范雎又出了一條毒計,令人前往趙國散佈:“廉頗容易對付,秦軍就怕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本就對廉頗滿腹牢騷的趙王中了離間計,決定以趙括替換廉頗,儘快結束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趙括之母苦勸趙王,萬萬不可以趙括為將。趙孝成王不解,趙母答道:“從前趙奢帶兵時,有什麼賞賜都分給眾將士,士兵們都很愛戴。而趙括當上將軍後,每天打聽哪的地便宜,哪能撈到錢,冷落將士,兵士們都懼怕他。父子兩人心地不同啊!”趙王不聽,允了趙母兵敗不株連的請求。



趙括得到將位後,果然領兵猛攻秦軍,而秦軍為保確勝,已將主將換成武安君白起。白起什麼人,將趙括軍穿插截斷圍困。趙軍斷糧,因無糧互殺為食,44天后全軍投降,而趙括帶人突圍時被射殺。

白起認為趙軍反覆無常,是個大隱患,下令全體坑殺,有考是屠殺完畢再埋葬的。此戰,連殺帶埋,趙國損失四十五萬精銳,白起準備乘勝一舉攻滅趙國。趙國舉國震驚,派人攜帶重金遊說范雎:“如趙國此次被白起所滅,必列三公,地位將高於您啊!”



於是范雎以秦軍久戰疲弊,急需補充休養為由,勸說秦昭襄王,秦王便允許韓趙兩國割地停戰,趙國方才得以逃過大劫。此戰是六國抗秦的轉折點,最能打的趙國元氣大傷,再無能力對抗秦國,而秦一統天下也成了大勢所趨。


百味乾坤


長平之戰是秦滅六國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六國無力與秦國抗衡。趙括是一個軍事理論豐富的青年將領,可昔生不逢時。趙國國力無法支持其實現夢想,名將白起也是他至命剋星。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佔領野王(沁陽),把韓國本來就不大的領土攔腰斬為兩斷。韓惠王害怕了,他讓上黨地區郡守馮亭投降秦國,只要求秦國儘快退兵。上黨郡守馮亭和當地百姓商量後決定把上黨地區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笑納了,秦國認為趙國摘桃子行為太不丈義,舉兵攻上黨,秦趙兩軍戰於長平。趙國派老將廉頗統一趙國軍隊。廉頗認為秦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會非常困難,決定採取守勢成功脫住了秦軍,雙方亦損失慘重。可趙國軍事力量雖然強大,士兵訓練有素可以和秦國虎狼之師抗衡,但國力不行屬於“地薄人眾"型,沒有足夠產糧區供應四五十萬人消耗,向齊國借糧,齊國又不給,只能派年輕的將領趙括取代老將廉頗,希望改變戰法主動出擊,儘快結速戰爭。這個時侯,秦國也損失慘重快挺不住了,秦昭王的相國範X實反間計,用重金賄賂趙國權臣郭開,造謠說秦國不怕老將廉頗,只怕趙括。這也是趙國決定換將的原因。秦國得知趙國換將,悄悄地把名將白起派到前線,把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發。趙括主動出擊,白起佯裝敗退,誘敵深入。趙括求功心切又沒有經驗,四十萬大軍被秦軍重重包圍。結果,趙括在突圍中戰死,四十萬趙軍投降後被活埋。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對抗秦國。這次大戰是古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交戰雙方超過百萬人,最徹底的一次殲滅戰,其戰略戰術作戰思想對後世軍事戰爭提供了很好的戰爭典範。趙括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戰策,軍事理論豐富就是久經戰陣的老父也辯論不過他,一代青年才俊。後人都譏笑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可那時候,書寫工具還是竹簡和木簡,說紙上談兵根本不太實際。他失敗的原因是趙國國力不濟,只能速戰速決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




關東俠客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長王齕攻克上黨,趙廉頗軍於長平,堅壁不出。後應侯范雎使用反間計,導致趙孝成以趙括為將,主動進攻秦國,而秦暗中以白起為帥,王齕為副,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一是在於秦趙兩國實力相差太多;二是秦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秦知括為趙將,而趙不知武安君為秦將(秦王令: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三是齊、楚君主目光短淺,不願救趙,且不願提供糧草,導致趙國糧淨彈絕,導致趙括戰死,四十萬人被坑殺。

長平之戰的發生,造就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可事實趙括真無能嗎?趙王令趙括為將,就能說明其軍事能力毋庸置疑,;且對手武安君白起,且敵暗我明,;在這種情況下,都重創秦軍(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只可以趙括失敗,背鍋。

長平之戰的失敗,導致秦國統一六國再無障礙,只是時間問題了。





我是一個存在483


長平之戰 是中國歷史上最思想開放 百花齊放的年代 戰國時代 各國變法 國力軍力 人心 發展到巔峰後的一次最終考驗 勝利者獲得統一中國的資格 所謂戰國時代 真正激烈起來基本就在秦惠文王到昭襄王的近八十多年時間內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 趙國 武靈王胡服騎射 齊國齊威王變法 楚國吳起變法 燕國樂毅新政 魏國李悝變法 等 國力均盛極一時 楚國 吳起慘死 慢慢沉淪 二陵之戰 魏國衰落 樂毅破齊 田單復國後 齊燕黯淡 剩餘的 就是秦趙了 就事件發生的原因來說 是秦國東出搶奪戰略要地後 韓國割地引發 實際上 上黨之地 是三晉與秦之間一塊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佔據者可以威懾其餘三國 當然 要實力允許 趙國接受上黨後 立刻出兵 秦軍統帥部也立刻做出回應 起兵進入上黨對峙 之後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然而 雙方都不準備打 深溝高壘 等著對方進攻 趙國補給線短 秦軍補給線長 然而 秦軍採取河道運輸 消耗少 經過三年 雙方增兵後 兵力對比達到五十比五十五左右 極其恐怖 最終 趙國被拖垮 採取主動進攻 求決一死戰 這一戰的過程和結果就不說了 說影響吧 秦趙兩衰 戰國時代再次進入到低谷 各國開始無為而治 積蓄國力 秦趙兩國也進入了君王暮年 昭襄王晚年清醒 連續安排三代秦王后 薨 而趙孝成王就差多了 兒子一個比一個差 最後 趙國也就沉淪了


騎著馬的步兵


關於長平之戰。一、從現有的歷史資料看,戰前秦國和趙國的確是當時兩個實力最強的國家。秦國不用說,實力絕對第一。趙國整體實力不如秦國,但在齊國楚國魏國相繼衰落之後,趙國在東方抵抗秦國的陣營中也事實上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從當時形勢發展的走向上看,秦國整體上處於攻勢擴張階段。而東方諸侯國整體戰略處於守勢。只是在這守勢的一方,趙國依然有攻城略地的擴張慾望和行動。長平之戰的誘因是上黨郡的歸屬——秦國本以為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卻被趙國接收。這個事兒在韓國是一女兩嫁,在秦國是戰爭結果目標,在趙國是白撿便宜,拿了一個燙手山芋。秦國不甘心口邊之食物被人這麼拿走。於是就派兵來奪取。長平之戰於是就拉開序幕。

三、力量對比。1、長平之戰趙國基本上是傾國之力對抗。前後總投入兵力四十萬。秦國也是舉國之力,總投入兵力六十萬。戰爭期間,趙國是全國總動員,秦國也是全國總動員。特別是秦國,命令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都要上前線,婦女老弱也要為前線供給出動服務。

2、兩家對比起來,秦國整體國力強大,投入力量明顯強於趙國。缺點是距離戰場遠,後勤供應任務太大,戰線過長。而趙國則是整體實力不如秦國,但有地利之便,後勤供應壓力相對較小。

3、兩個國家都打不起消耗戰。但也都沒有退路。因為這應該已經演變成一次大決戰。都想要一戰定勝負。戰爭實際持續已經一年多,兩家實際已經完全是在拼國力。

四、趙國首先頂不住。從趙國決策者的選擇看,趙國 首先頂不住了。趙國一開始因實力上處於下風而採用固守的戰略,之後換將,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國家支持不了這麼大的相持消耗。史記上說是秦國的反間計。但以我看,主要還是決策者感到這麼耗下去耗不起。把廉頗換為趙括,其實就是想速戰速決。而秦國的韌性比趙國更強。

五、兩國對峙一年多的時間裡,有過談判的經歷。在此之前也有過幾次何談。這些都給趙國留下後患——秦國達到了孤立趙國的目的,讓趙國在危機之中得不到外援。

結論——綜合來看,趙國失敗的結局是綜合因素導致的,是註定的。趙括的速戰戰略只是加速了失敗的步伐而已。

下邊回答第二個問題——趙括怎麼樣?

以阿岔看這幾點很重要——

一、趙括的軍事知識水平應該是一流的。證據是包括其父趙奢在內的名將對此沒有疑義。

二、趙括的見識判斷不錯。趙國大將李牧就是趙括推薦給他的好朋友趙王的,是是可以證明趙括識人能力一流。

三、在趙括前後,趙國明星級將軍很多,趙王在這種環境中不大可能只是聽讒言,中人家離間計的主兒。他與趙括是君臣,也是好朋友。最重要的還是——速戰速決是唯一可能致勝的機會。

四、長平之戰,趙括在面對秦國宿將白起的包圍的情況下以不足40萬的疲憊將士,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對陣六十萬秦國軍隊,堅持四十多天。戰場戰死二十多萬,自己戰死。連他的對手白起

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要知道,這場戰爭,秦國軍隊損失也超過二十萬。這是實力較量,趙括戰敗——

怎麼能是紙上談兵?

一場戰爭總得有人負責,趙括不幸被選中做這個負責人。說說可以,但不能當真。


阿岔視角


當時趙國的國力其實已經離不行了,向齊國借糧,齊國沒答應,而當時的秦國國力與趙國對比的話,強大很多。

而後來趙國臨陣換將,讓趙括取代老將廉頗,希望可以速戰速決。雖然趙括不是很行,但也不能啥屎盆子都扣他頭上,畢竟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比拼的不只是一個將領


永說歷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場戰役,趙國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實力,加速了秦統一的步伐。趙括不是多無能,只是不如白起厲害,非黑即白的文化,既然把白起說成戰神,趙括自然就遺臭萬年了。


貝貝127554956


他的父親對他的評價非常精確,持懷疑態度的,可以去看史料記載,豎子不可用,用必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