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評價趙括,他真的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嗎?

擇城2011


前先闢幾個謠吧

第一:趙括舉薦李牧

史書中完全沒有關於這件事兒的記載。

趙括死於公元前260年,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前後相差31年,後人根據這個時間差為吹捧趙括強行讓趙括舉薦李牧。我們也可以說是廉頗舉薦了李牧,藺相如舉薦了李牧,田單舉薦了李牧,樂乘舉薦了李牧。反正死無對證!

第二:樂毅舉薦趙括

史書上也完全沒有記載這件事兒

樂毅來到趙國後死在趙國卒年不詳,但是長平之戰時參與決策的就是樂毅的兒子樂乘了。

後人因為樂毅卒年不詳的原因,編撰成樂毅舉薦了趙括。又是一個死無對證的事情!我們同樣可以編寫樂毅聽聞趙孝成王要趙括為將,拼死上書不同意趙括為將,趙孝成王拒絕。

第三:秦國有糧

同時秦國糧食也出現供應問題,韓非子明確記載公元前461年“秦大飢”,後來秦昭王還對白起說“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這是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再次伐趙的時候說的,這如果也叫做糧草充足的話,那世界上就沒有缺糧的地方了。

第四:白起用趙括的劍自殺

史記明確記載,秦昭王賜白起劍自殺,如果這劍是趙括的,可能趙括在長平之戰未死,來到秦國,偷天換日做了秦昭王

第五:白起誇獎趙括厲害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白起說這句話,是在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9年秦國再次攻趙的時候,說的是整個三年時間,秦卒死者過半!並且強調“國內空”可見長平之戰對秦國的消耗之大!

最後從秦國方面說一下

秦國長平之戰準備的就是一場決戰,久攻廉頗不下,於是反間說趙括比廉頗厲害,這就說明秦國人認為趙括不如廉頗。如果他們覺得趙括厲害還反間,這不是坑爹嗎!

秦國急於更換趙括出來決戰,就再次反映了秦國根本不想跟廉頗在長平耗下去。趙括一到就主動出擊這不正是秦國夢寐以求的事情嗎!

所以趙括是沒辦法洗的,不行就是不行


目西


趙括留下了一個與自己的名字永遠連在一起的著名成語:紙上談兵。

但是,如果公正客觀地評價趙括,可能不是簡單的一句“紙上談兵”就完了。

應該說,趙括有名將之資,但歷史卻沒有給他逐步鍛鍊成長的機會。

我們從事後評價的角度,趙王以趙括替換廉頗當然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我們從當時的時局來判斷,趙王的決策實屬無奈之舉,也不無以趙括求奇蹟的幻想。一是當時的趙國國力(特別是缺糧)已經無力支撐長時間的防禦戰、持久戰,只能謀求主動作戰,爭取勝利;二是向秦國求和而不得,向其他國家求助而不得;三是趙括“紙上談兵”之策符合趙王的求戰思路,趙括屬於唯一既可得趙王信任又敢於求戰的人。

長平之戰中,趙括既有振作求戰的一面,也有急躁失誤的一面。但是,趙國於長平之戰的失敗,簡單地歸罪於趙括是不公平、不客觀的。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這樣的戰役,真正拚的是國力,是後勤。在這一方面,趙國處於明顯的劣勢,不是一個領軍統帥所能改變的。如果還是廉頗或者其他人領軍,趙國是不是就能贏得這場攸關國運的戰役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山東六國已經無法以一兩個國家的力量抵禦秦國。秦國的幾次戰役失敗,都是由於山東多國聯軍的合縱。長平之戰時,求和不可得,合縱不能行,失敗就是必然結果。

從結果上看,長平之戰的損失對比其實基本反映了雙方國力、軍力的強弱程度。只不過,白起這個戰國時期的戰神、殺神,下了狠手,坑殺戰俘,才最終造成趙國元氣大傷。

與“紙上談兵”這一成語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成語“知人善任”。正是趙王不能象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知人善任”,才造成了趙括“紙上談兵”的結局。

在趙括還沒有培養鍛煉出來的時候,確實不宜以趙括統帥長平之戰這樣的大型戰役。趙王正確的選擇應該是,仍以廉頗主持明面正面防禦,而以趙括另領一軍精兵為奇兵,或能收到意外戰果。

沒有經過實戰鍛鍊,最適合趙括們(趙括、三國時的馬謖甚至明末時的袁崇煥等)的職務可能是軍師、兵部尚書、參謀長等。


作者:花開時節當讀史,特色智庫研究者。堅持原創,獨立思考;反思歷史,啟示未來。喜歡的,請點贊、關注、轉發;有感想、有異議的,請寫下你的評論,參與討論和交流。


花開時節思春秋


趙括背上“紙上談兵”的罵名,成為人們形容只知道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可謂是遺臭萬年了。

這對趙括來說,是一個悲劇。

趙括的悲劇在於他缺乏實戰,剛出場就是肩負趙國國運的關鍵之戰。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對兵書的熟悉程度絕對是一流的,但是也帶有書生好說大話的缺點,認為自己沒有對手。如果他有機會慢慢在戰場上歷練,則可以磨合他書上讀來的理論,也改掉輕視對手的毛病。

但是他沒有從軍經歷,一出場就是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事關兩國國運。對於趙國來說,擊敗秦國,趙國將成為第一強國,威震列國。

結果自然是悲劇了,他只有兵法理論,缺乏實戰經驗,最終戰敗身死。

趙括的悲劇還在於他的第一戰對手就是名震天下的白起。

沒有實戰經驗就上戰場,肩負趙國命運,已經夠悲催的。更悲催的是他遇到的對手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號稱秦國戰神,一生征戰無數,用兵如神。和趙括不同,白起的軍事素養不是讀書讀出來的,而是一點一滴打出來的,他不會死守兵法理論,而善於變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這正是趙括也欠缺的。

遇上了戰國第一名將,對趙括來說是悲劇。

趙括的悲劇還在於他是趙國當時不得不作的選擇。

說他是最佳選擇並不是說他是最佳統帥的人選,而是他的主張是當時趙國唯一的選擇。

長平之戰時持久戰,之前趙軍主帥是廉頗,廉頗善於堅守,他和秦軍在前線相持對壘兩年之久,使得秦國焦躁不已。

但是趙軍堅守不出,消耗了秦國,也消耗了自己。

最終趙國的綜合實力還是差秦國一點,趙國自己率先坐不住了。

就這樣,在加上秦國間諜的有意宣傳,趙孝成王決定換掉主張按兵不動的廉頗,而是換上了主張主動出擊的趙括。

是堅守還是主動出擊,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軍事主張,趙國最終選擇第二種,背後是國力的無奈。

這一點,趙括有替趙國背鍋的意思。

趙括需要的是戰爭的歷練,假期時日,他雖不能說是絕世名將,但也應該是可造之材。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時間,而是讓他在第一戰就面對白起,承擔趙國國運。

結果對他來說只能是悲劇,成為人們的談資笑料。


微史春秋



山中茅店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後,知子莫若父,趙奢就很中肯地評價過自己的兒子:在軍事理論上,趙括是有一套,但帶兵打仗完全是兩碼事,身系軍隊的生死存亡!趙括把帶兵打仗之事,看得太輕,不堪大用。

做為名將的老婆,趙括的母親也深知,帶兵打仗不是兒戲,勸趙孝成王換別人,去指揮長平之戰。

趙王放著趙國名將廉頗不用,去用沒有得戰爭歷練的毛頭小子趙括,也是無奈之舉。廉頗老矣,已無當年之勇。廉頗注重防守,不敢冒進的戰策,已不適合當時的趙國。戰爭消耗的是物資,趙國跟本耗不起持久戰。面對和秦和議不成,趙王只好帶著賭一把的心理,選了趙括。

選他的理由:1將門無犬子。

2有軍事才能。

3本家兄弟。

趙孝成王,也不是傻子,他比我們更明白選帥的重要性!他選擇趙括,也證明了趙括是當時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也證明了趙括,不像我們想得那樣不堪。就是換了廉頗去指揮長平之戰,結果也未必能勝,因為當時的秦王,聽說白起切斷趙軍的糧道時,他下令傾全國之力,支持這場戰爭。長平之戰是國力之戰,弱趙跟本比不了,當時的強秦。

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勝了,也動搖了國本,沒過多久,秦王要求白起進攻邯鄲時,白起都不敢保證能打贏,因為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殘重!白起因為不想打無把握之戰,激怒了秦昭王,被賜死。

趙括指揮的,所謂的紙上談兵的戰爭,真正瞭解當時的情況後,也許我們不再笑得那麼輕鬆。


今古大觀


趙括的名聲其實毀在了長平之戰,我簡單列舉幾個趙括的所為和評價,來總結一下。

1、趙括此人從小熟讀兵法,常常把他爹趙奢辯論的無話可說,這也就催生了他比較驕傲,所以馬服君便說他好誇談,脫離實際,並非真正的兵法。

2、李牧鎮守邊塞抵禦匈奴便是由趙括舉薦的,說明此人絕非庸才。

3、趙軍被斷絕糧道後,趙括帶人發起了數次衝擊,白起形容:此子不死,必成秦國大患。

4、國力對比,長平之戰前秦趙對峙三年,廉頗採用的守,但是為什麼趙王急於換帥,因為趙國國力撐不住廉頗了,所以即使不管帥,也難逃失敗。

5、損失對比,按照記載,趙國50萬趙括死後投降20萬,被活埋。秦國60損失一半。損失對比上並無多大差別,說明趙括其人能力肯定是有,而且他很得軍心,士兵聽說他要來歡呼雀躍。

6、趙括第一次上戰場對陣的便是白起,其實是他的很不幸。

7、他被釘在恥辱柱上其實更多的是用來警示後人,莫要誇誇其談驕傲自滿,多跟長輩學習,積累經驗,腳踏實地,切不可好高騖遠。


歷史小迷哥


總整體上面來說,這件事情真的可能未必見得。趙括當時不僅僅被賦予了太多的任務了,特別是當時的趙王一定要要求他去攻打。

當時任命的將軍是廉頗,廉頗這樣老的將軍都認為此次戰役不能打。於是採取躲貓貓一樣的戰鬥方式。

讓秦國非常惱火,應該他們已經把陷阱佈置完畢了。但是廉頗這個老油條就是不跳,搞得攻也攻不上去。

如果長期打持久戰又不是辦法,畢竟路途遙遠很多裝備運過來需要時間。而廉頗早就看出這樣的計謀了,所以就跟你慢慢耗反正也耗得起。

可是趙王不這麼想,他就覺得這樣很窩囊。其實打戰這種東西哪有什麼窩囊的,最後勝利才是真正的王道。

再加上秦國的間諜在趙王那裡說了一些刺激的話,就是為了讓趙國上當。而趙王一怒之下換掉廉頗改為趙括,說來趙括也是比較可憐的。

皇帝給了下了死命令就是要你攻打,而廉頗等人知道一旦去了就是送死,需要和秦國玩防守戰。但是趙王不給啊!當時趙括身邊的人都勸阻他不要去,可是他還是去了。

秦國精心佈置好了陷阱終於有獵物上鉤了,而採取進攻的趙國軍隊在秦國已經埋伏好的地點遇到了十面埋伏。即便如此趙括也沒有發起叛變,而是堅持到了最後知道犧牲。

通過這樣的事情我認為趙括也不全然是什麼紙上談兵,只是很多情況下面不是能夠控制的。特別是對於上頭的命令作為將軍,只能服從。而且不管什麼人去都會失敗,畢竟那麼大的陷阱在那裡廉頗都不敢去的,趙括自然也不會有把握。


歷史愛好者畫影


趙括其實還是一個不錯的軍事家,參謀軍事動態和分析戰場局勢方面應該是有潛力的不過在統御兵馬方面還是太年輕沒有經驗!

秦趙兩過在長平前期兵力6:4.5!秦軍的統帥是王翦,趙軍是廉頗!當時秦國最大限度動員了國內兵力遠征趙國和給遠征軍隊做後勤補給的軍隊。這對秦國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開戰其他五國聯合來襲擊秦國,秦國將無力抵抗。這一點趙國以外的五國也看出來了但開戰前期趙國卻不聯合其他五國卻和秦國和談,使其他五國誤以為趙國不想做前驅,於是其他五國也按兵不動更沒有物資支援趙國!與此同時秦國倒是積極的做了些外交反間計!廉頗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戰術據守險隘避其鋒芒,秦軍大兵遠征補給困難時期越久必然疲憊,消耗秦軍!廉頗確實老矣,沒有算到趙國國力不濟,消耗敵人的同事自己也有45萬多大軍負但。值守不功,正面消耗的同時沒有對對方的補給造成任何威脅,沒有做到正兵以對奇兵智勝。戰和不定,沒有積極斡旋爭取其他五國的兵力戰術配合攻擊秦國也沒有物資外援,反而和秦國和談外交失敗。低估了秦軍的國力和後勤保障力量。

廉頗因為保守誤國罪名被免職以後趙軍由趙括接任。趙國其實除廉頗以外還有李牧 樂毅 田完 平原君四位名將,然而他們並沒有接任,是已經看出對戰局無力迴天不願意接任還是趙國決策層沒有考慮或是外界干擾(秦國在趙國搞離間計)沒能讓他們接任,哪怕是輔助趙括。

在廉頗的前車之鑑和貫徹高層的儘快進軍戰略意圖下,更換指揮系統緊急動員,主動出擊。在一系列的戰役中對秦軍的機動力量也構成極大的殺傷性。出擊被包圍後,斷糧46天軍隊秩序井然沒有投降沒有譁變,集中精銳兵力四次輪番攻擊還能組織戰鬥突圍的同時造成秦軍大量傷亡,可見趙括的軍事才能!

長平的失敗根源在決策層,一在國力不濟兵力懸殊時沒有在外交上積極尋求他國協助。二對現場局勢不瞭解的情況下盲目更換軍事指揮系統,操縱指揮系統。三趙括被圍後趙國沒有及時組織兵力救援和物資救援。四趙括對趙國決策層抱希望等待救援,沒有及時突圍,等到斷糧後才開始突圍!

長平之戰後期秦軍傷亡近半數,而趙軍近40萬(這肯定有些誇張趙軍在長平初期總兵力45萬,整場下來才消耗5萬左右殺傷近30萬秦軍,那趙軍戰鬥力驚人。白起坑殺的在20-30萬)是被白起坑殺不是戰場傷亡!這場戰爭後秦軍就再也沒有組織過如此龐大的戰爭,可見對秦國的創傷是很大的!可惜只有才能沒有經驗的趙括碰到了戰術經驗豐富的戰神白起!


站不穩啊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分析,趙括確實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青年才俊,誇誇其談而又牛氣沖天,也是依仗著他父親趙奢的功績,或者說他爸是趙奢!仰仗著這樣的家庭背景有聞於繼位不久的趙孝成王。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他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難不倒他,可是趙奢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趙括把這樣的大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讓趙括為將,趙軍失敗的一定是趙括。



然而趙孝成王還是任用趙括做了將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趙括的母親,她堅決反對,說如果趙括不稱職,我能不受株連?第二人是藺相如,他向趙孝成王諫言: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替代老將廉頗。結果,趙括傾起全軍一味的進攻拼殺,沒有突起的奇兵佈陣,秦國戰將白起從趙軍中間攔腰截斷,分割包圍,使其趙軍前後接應阻斷,困守突圍不能,在斷糧斷水之後秦軍白起坑殺而長平之戰結束。反觀趙括的用兵如飛蛾撲火,直面戰場,秦軍白起就等著這樣的戰術,來而包抄,收緊網眼,即起勇力聚殲爾。你看,紙上談兵就是為趙括準備的冠名而已。


楊柳青青春之聲


現代社會,人們對歷史的解讀更深入透徹,角度也更多了,不唯成敗。趙括在古代是已經蓋棺定論的人,現代社會有人為他翻案。

對趙括的記載太少,除了長平之戰就是他父母的幾句評語。

秦國贏了長平之戰後,基本掃平了統一的障礙。由此可知長平之戰有趙括難以承受之重,因為趙括之前沒有打過大仗,而打仗,尤其是打大仗決定因素很多,除了主將指揮能力,還有後勤保障,軍心士氣,君王支持信任程度。可以說換了誰任趙將,這仗都難打,因為秦國想通過贏下此仗消滅六國最後的抵抗力量,幾乎傾全國之力啃這塊硬骨頭。而秦趙之間無論是軍隊還是綜合國力,甚至動員戰爭能力,秦國都倍於甚至數倍於趙國。

基於以上認識,趙括主動出擊寄希望於擊敗秦國是趙國慘敗的重要原因。拋開秦國設伏圍殲趙軍的因素,只要趙軍和秦軍硬拼就註定了滅亡的命運。而這一點,作為主將的趙括卻從一開始就沒有正確的認識。說明他是失敗的。

當然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只一個因素,趙王對時局的判斷也是一個死結,秦王把長平之戰看成定鼎之戰,趙王卻為了減少成本,派了趙括,趙王儘快結束戰爭的預期寄託在將領身上。

回到趙括之父趙奢對他的評價,趙奢曾在閼與之戰擊敗秦軍。他深知秦軍的厲害,戰勝秦軍沒有必然性,但趙括把軍事說的這麼簡單輕巧,顯然不是為將之道。

很多人認為趙括在長平之戰給了秦軍慘重的打擊,從而認為趙括很厲害。這其實站不住腳。一個攻一個守;一個主動出擊,一個被動防禦;一個突圍,一個反突圍,秦軍肯定傷亡較大。但很明顯用廉頗固守,秦軍傷亡只會更大,秦軍找不到決戰的時機,陷入不斷消耗之中,對趙國就是勝利。固守才能為趙國贏得時間,趙國搞後勤保障也好,聯合他國抗秦也罷才有時間。

趙括也許有才能,但不足指揮意義如此重大的戰役,說他"紙上談兵"沒有冤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