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针试毒有科学依据吗?

地理爱好者


古装戏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歹人端来一杯燕窝,满面堆笑,爱妃刚要入口,银钗先嘴一步插进了碗里,小碗打翻在地,刺啦一声,冒起了泡,爱妃正百思不得姐,只听姐妹一声喊:“妹妹,有毒!”

正因在电视剧中反复看到这样的剧情,在我们的印象中,银针是测毒的利器,无论什么有毒的东西,只要让银针变黑了,就是有毒的,没变黑就可以吃喝了。

仔细想想,咦,好像哪里不对?史上毒物千万种,银针咋可能这么万能呢?!

实际上,银针试毒的原理很简单,银与硫发生反应会产生硫化银(Ag2S),这种产物会在银的表面产生,让银变黑。

砒霜是古代常用的毒物,纯正口味的砒霜学名叫三氧化二砷(As2O3),是一种砷化物,我们知道砷化物都是有剧毒的。

你可能会说,砷和银不可能发生反应啊,银针探毒,道理何在?

其实,这是因为古代砒霜生产工艺落后,会掺杂硫化物在里面,难以完全清除,银针探毒实际探的不是毒,而是硫。

所以,如果是现在,金莲兑一碗纯正的砒霜水给大郎喝,大朗就算头上扎了10根银簪,也试不出毒来,还是活脱脱一个死。

电视剧中还有很多伪科学,像之前说过的滴血认亲等。这种看个乐呵就行了,千万别当真,牵着儿子就在家做了亲子鉴定,真要这么做,多半你会自己绿了自己。


科学重口味


在很多的古装电影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用银针插入杯中,食物,或者尸体里面测毒的场景,银针发黑就表示有毒。

关于银针测毒,最早出现在《洗冤集录》中,说《洗冤集录》,很多朋友可能没听过,但是说大宋提刑官宋慈,大家就知道了。《洗冤集录》正是它的作品。这种电影里出现的场景真的有科学依据吗?银针真的可以验毒吗?



其实,银针验毒这种做法在古代还是有那么一点作用的,但是在现代,就不太靠谱了。古代毒用得最多的就是砒霜,砒霜这种东西在古代由于科技的不发达,纯度是不高的。这导致砒霜里有很多硫化物。


而银和硫化物是会发生反应的。硫化物中的硫(S)与银针里的银(Ag)会发生反应生成一硫化二银(Ag2S),而硫化银就是灰黑色的。所以古代用这种方法测毒其实测的不是毒,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总以为是毒导致,不过在古代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虽然理解不正确,但是也可以知道里面有毒。

而现在的科学,毒这种东西不管纯度还是毒性都是古代不可以比拟的,现在的砒霜纯度用银针你是测不出来。

现在还有些朋友喜欢带银首饰,认为有拔毒的功效。其实,这个和毒真没太大关系,人体排汗其实也会产生微量的硫化物,时间短看不出来,时间长了难免手镯不亮甚至发黑,就认为是拔毒了,这是错误的观点。

银虽然不能测毒,但是消毒作用是非常厉害的。


良良引力波


没有。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好几遍了。

银针试毒的对象,主要是对砒霜(三氧化二砷),因为古时提取技术不佳,常含有硫化物杂质。

银和硫化物反应产生黑色的硫化银,是银针试毒传说的来源。

事实上,我们知道含硫的氨基酸有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它们受热同样出解离出含硫的化合物,比如硫化氢(煮鸡蛋的味道由来),这导致闪亮的银针在遇到它们的时候也会变黑。

简单试验: 煮鸡蛋银针试毒也变黑。

面对现代更多种类的毒素,其中很多更是根本不会和银单质有化学反应的。

很明显,银针试毒这事情不靠谱,即便是古代,也不光有砒霜这一种毒药。

所以,银针试毒的传说,就当是看小说时候的桥段,别当真,看看就好。


烟雨六朝梦


当然有了,银是很敏感的,有毒会变黑,但是变黑程度取决于毒的程度。之所以戴银首饰时间长了就没了光泽就是因为银吸收了人体内微弱的毒素。

初中就学了……

银所鉴定的一般是毒物硫,一般的毒内都有硫元素。皇帝用银筷子也是有史记载的。

2Ag+S=Ag2S(黑色)

方程式应该是这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