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為什麼沒要求漢人剃髮易服?

鐵豬


題主所說的“剃髮易服”一事實際上是指滿清入關之後對漢民族施行的一種民族壓迫政策。但又有多少人清楚,實際上滿清剛入主中原的時候也沒有想過要對漢人“剃髮易服”。所謂“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對敵人最恨的往往就是自己人。滿清初年這場殺人百萬,血流漂杵的“剃髮易服”運動的倡議者正是中華歷史上罪名堪比秦檜的——孫之獬

一:魏忠賢閹黨餘孽——孫之獬

孫之獬,字龍拂,現在山東淄博人,天啟二年進士,為人善於阿諛逢迎,為了權勢無所不用其極,是個極其沒有道德底線的傢伙。天啟年間,魏忠賢位高權重號稱九千歲,孫之獬為了升官發財,不惜屈身侍奉,鞍前馬後的替閹黨出謀劃策,陷害忠良。崇禎皇帝即位後,以雷霆手段剷除閹黨,孫之獬也隨之被遣返回鄉。

二:滿清王朝的“剃髮易服”運動

1644年,滿清入關,孫之獬剃髮易服迎接清軍,對於這樣的走狗,滿清主子自然是喜歡的,於是將他升任禮部侍郎,驟得大官的孫之獬興奮之餘,於是又向滿清主子獻計“大王你進入中原,卻還保持著漢人的衣冠髮式,這不足以彰顯大王的威儀,不如明令天下臣民一律剃髮易服,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大清朝一統四海的氣概”。孫某人的這番話,說道了野心勃勃的多爾袞心坎裡,於是轟轟烈烈的反“剃髮”運動開始了,大漢民族為了保留僅存的民族尊嚴,紛紛奮起反抗,但是雙拳又怎麼敵得過利刃。“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漢民族在付出慘烈代價之後,為了保留漢人的血脈,也就只能忍辱負重了。

三:做漢奸的下場

1646年,孫之獬榮歸故里,山東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乘機活捉孫家滿門,為了嚴懲這個賣國求榮,出賣同胞的漢奸,人們把他的身體扎的千瘡百孔。插上羽毛,遊街示眾,然後將他滿門誅戮,曝屍荒野,任野狗吞噬。這個禍國殃民的漢奸也終於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只是這個代價太輕太輕,但終究是惡有惡報,足為後人鑑了。

四:元朝不會施行“剃髮易服”運動

和不學無術,野蠻殘暴的多爾袞不同。大元朝的締造者忽必烈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在長兄蒙哥繼承汗位之後,更是受命統領漠南漢民族居住區,他大肆延攬儒家子弟制定“漢人治漢”的政策,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漸漸的身邊聚集了大量志銳深沉的飽學之士為他出謀劃策。

綜觀他一身事業的發展軌跡,每一次都離不開漢人謀臣對他的幫助。當他還在潛邸時期,他人用漢人儒士治理漢地,效果顯著;蒙哥汗去世之後,他又聽從儒家子弟的建議銳意革新,迭出奇謀打敗競爭者阿里不哥,順利登上汗位;而在功滅南宋的戰爭中,他又積極採用劉秉忠、姚樞、郝經等人的建議,在政治上向唐宗宋祖學習,一概蒙古粗豪的為政方式,任用有名望能經學的儒生參政治國;軍事上更是採納儒生的謀略,任命宰相伯顏,以劉整、呂文煥、史天澤等降將為前驅直搗臨安城,之後更命令張弘範率軍追擊殘宋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最終在崖山覆亡殘宋最後的香火,完成全國性統一。

擁有良好漢文化素養的忽必烈在入主中原後更是積極吸納儒家的治國之道,為了成為真正的中原皇帝,他甚至將國號改為“大元”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在全國範圍內廢除漢人儒生為奴的制度;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改革升級建立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然後又大規模興辦學校,發展農業生產,為元朝初年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兄弟鬩於牆,人其笑之矣。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在漢民族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有“苟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的烈士豪傑;但也有“趨利避害求功名,寡廉鮮恥侍夷狄”的奸佞小人。一部中華興衰史,多少兒女辛酸淚?今日讀史,但求能知往而知來今,唯此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蒙元沒有實行“剃髮易服”的民族壓迫,關鍵就在於開國皇帝忽必烈的身上。

忽必烈在成為蒙古帝國的汗王前,是蒙哥汗親授的總理漠南漢地軍政的一把手。他在治理漢地期間,得到了一大批漢族文人的相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不僅如此,忽必烈在蒙哥汗的要求下,不僅出兵滅了大理國,還擔任了蒙古伐宋的東路軍總指揮,這一切都少不了漢人的參與。



公元1259年,蒙古帝國汗王蒙哥死在四川釣魚臺下,繼任者是阿里不哥,這就引起了忽必烈的不滿。

因為阿里不哥能坐上蒙古帝國的汗位,得益於鐵木真制定的汗位繼承製,而不是他本身的功勞。

所以,忽必烈心裡是看不起阿里不哥的,擇決之後,忽必烈於公元1260年在蒙古部分諸王和漢族豪強、儒士的擁戴和支持下,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並依靠其治下的漢地人力、物力打敗了阿里不哥,成為了蒙古汗王。

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有漢地的基礎保障,這場蒙古帝國內部的利益、權勢再分配,忽必烈不一定能勝利,因為他違背了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遺願。

事實上,支持忽必烈的蒙古貴族畢竟是少數,而且大都是被冊封在漢地的貴族。而真正坐鎮蒙古草原的傳統貴族,幾乎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他們是蒙古傳統的維護者。

正因為如此,讓忽必烈看到了漢文化的強大,而漢地的財富也讓他有足夠的信心可以收服草原那些頑固分子的心,所以他要相對性地討好漢人,維護自己的統治。


基於這些理由,忽必烈為了讓漢族安心,所以沒有過分地採取民族壓迫政策,比如剃髮易服。

同時為了照顧漢族百姓的情緒,忽必烈接受了儒士的提議,於1271年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義,改國號為大元,以大都為國都,正式以正統王朝的身份統治華夏。

當然,忽必烈儘管沒有采取過激的行為,但畢竟還是有侷限性的,他拒絕科舉取士,也使得很多文人儒士歸隱山林,不願意為元朝效力。

這種情況持續到元仁宗才結束。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堅持漢化的元仁宗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恢復了科舉取士,史稱“延祐復科”。

這一措施,才真正讓那些隱居的宋朝大儒們認為蒙元脫下了野蠻的獸皮,穿上了文明的大衣,才紛紛出山為元政府效力。

以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有很多漢族文人還以大元遺老自居,不願為明朝服務,這種輪迴確實驚奇!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因為蒙元時雖蒙元鐵騎中有許多象張弘範這樣的漢人,但卻未出後來滿清入關時象孫之獬這樣有文化的大漢奸!所以,要回答蒙元時為什麼沒要求漢人削髮易服,那就首先要知道滿清入關後為什麼要強力要求漢人消發易服。說起滿清入關後以血腥手段強行要求漢人削髮易服,許多人至今仍會憤憤不平。殊不知,提出這一以滅除漢人民族心為指歸的惡政的始作俑者並非滿人而實漢人也。滿清剛入關時,是曾頒過一個剃髮令,但由於漢人的激烈反抗,便不了了之,並未強力推行。這時一個名叫孫之獬的漢人,給朝廷上了一個奏摺,略雲:“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啊,多爾袞大喜,自此重提削髮易服,且在全國以留頭不發、留髮不留頭的血腥手段強力推行。請大家記住這個大漢奸:孫之獬,山東淄川縣人,天啟二年進士,後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任職。俗話說,壞人不可怕,就怕壞人有文化。孫之獬就是這樣一個有文化的壞人!他原是魏忠賢一黨,魏倒臺後,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孫之獬曾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為士林所不齒,後被朝廷削職為民。滿清入關後,他又諂媚新朝,但不為所重,特別是當他看到一些降清的漢臣比他風光時,又妒火中燒,於是向清廷上了這麼一個十分歹毒的摺子,害我漢人蒙羞數百年。再回到開頭的話題,說到底,蒙元看重的是軍事佔領和征服,而滿清在漢人大奸的點撥下,看重的則是政治和文化征服。也就是說,同樣作為征服者,蒙元沒有滿清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遠,這恐怕才是蒙元沒有要求漢人改易胡服的根本原因。個人見解,不一定正確。


188512105dt


明朝相比元之前的宋金就是倒退。從軍功制度以人頭做軍功,仗打得好不算數,得人頭砍得多才行。

努爾哈赤首攻撫順,就令被俘男子剃髮,擇其精壯補充自己的軍隊。要是他們陣前倒戈跑回去怎麼辦?頭髮剃了,如果跑回去會被明軍砍了腦袋充軍功。在明軍士兵眼裡,剃髮的腦袋那都是銀子,實在沒有的時候,還會去殺老百姓,再把死人的頭髮剃掉。

共軍俘虜國軍還要做政治宣傳,講講階級壓迫。清軍只有剃髮就可以。全都死心塌地跟著大清混。

這種事日本浪人早就幹過。當年的“倭寇”把抓到的中國人剃成日本髮型,就成了日本人,不敢回家。回去腦袋就沒了,被人砍去換錢。

這種辦法簡單粗暴,但是有效。南明時,老百姓剃了發,就不會往南明那邊跑,去了就砍腦袋。後來被南明隆武帝制止。隆武帝是南明唯一說的過去的皇帝。

薩爾滸首杜松中伏。龍墩領兵衝擊杜松軍,被杜松戰敗,杜松搶攻尚間崖。這時候明軍"爭割首級以充功”,讓龍墩穩住了陣腳。最後,杜松只好死了。


獨行客231425718


蒙古人的一貫作風。

蒙古人自身的社會形態類似於封建制度,大汗有直屬的部族,同時又有一些小一點汗效忠於大汗,小汗有自己的部屬,內部自治,一般僅僅在外交和軍事上服從大汗。

所以蒙古人征服了一個新的地區,按照他們的慣例就是找到被征服地區有統治能力的家族或者組織,這些人只要和他們合作,那這個地區就屬於這些人的了,只要這些統治者完成義務,義務主要包括出兵、出錢。

蒙古人征服北方後,在中國北方封了不少世侯,如張柔家族,在他們看來,張柔家族就是漢人的汗。

對於這些漢人的侯,他們一樣按照蒙古人的慣例,不管他們內部的事。你愛讀孔孟的書你就讀,你愛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型隨便你,只要你能完成你的義務就行。

還有一些漢人被分到了蒙古領主的下面。蒙古領主一般也和漢人世侯一樣處理,你交錢出兵就行,其他的我不管你。

所以蒙元的司法在習慣了大一統的人看來很難理解,因為蒙元的司法非常複雜。蒙古人有蒙古人的司法,色目人有色目人的司法,藏人有藏人的司法,甚至還有一些行業協會性質的組織也有自己的司法權。

在蒙古統治者看來,這太正常不過了,你們習慣怎麼司法就怎麼司法唄,只要你們自己滿意,只要你們能完成你們對於我統治者的義務。

這樣的蒙古統治者,怎麼可能要求“剃髮易服”?

蒙古人這麼做也有現實考量。因為如果想改變別人的習俗,面對的阻力會非常大,叛亂幾率會大大提高。這樣一來,統治成本急劇上升。為了這麼個莫名其妙的事,付出巨大成本,顯然不划算。

滿洲人敢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明末清初的漢人被皇權馴化的太弱了,並沒有給滿洲人帶來多大抵抗力,不然滿洲人也很可能放棄強制推行。

當年明朝在越南也搞過類似的,讓越南人梳漢人髮式,穿漢式衣服,用漢人禮儀,還燒燬了他們的典籍。結果越南人激烈反抗,最後明朝撤回去了。


白完家


蒙元和滿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是“異族”入侵者,但是,他們之間的情況又有很大的不同。換句話說,滿族起事造反,是帶著“七大恨“入關的,而蒙古人似乎沒有那麼多的仇恨。

有什麼證據嗎?當然有。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漠南開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宣佈即位。為了更好的管理他的王朝,忽必烈大膽採用“漢法”,對以遊牧為主的蒙古帝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在他以前的蒙古各個皇帝繼位以後都沒有一個“年號”,只用一個簡單的12生肖來表示,比如“狗兒年”“鼠兒年等等”,而忽必烈不一樣,他參照前朝“定製”來紀年,於是,忽必烈將他即位那一年定為“中統元年”。

向漢人學習,向漢文化學習,成了忽必烈當時的頭等大事。中統四年(1263),忽必烈即開平城為上都;第二年,又定燕京為中都(1272年升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從漠北轉移到中原漢地。

到了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問計語劉秉忠等漢人文臣,然後商定蒙元統治的國號為“大元”。

那麼,這個劉秉忠又是什麼人呢?

劉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規劃專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曾為僧,法名子聰。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

劉秉忠為忽必烈起草了一份詔書。這就是《建國號詔》,這份詔書說: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表明了蒙元建過號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進一步確定本朝的正統地位。詔書中還說來,本朝“輿圖之廣,歷古所無”,像漢唐那樣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為名,都不足以顯示其盛大。

於是,於是蒙元舊在《易經》,這部中原最古老的“經書“挑了一個“乾元”,以“元為國號。“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元,就是“大”,元朝,就是“大蒙古”的意思。

元朝建號以後,大蒙古國的國名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但並沒有廢除,蒙文文書中仍用此號,通常是與漢名國號並稱,寫作Dai’on yeke Mongghol ulus(大元大蒙古國),或Dai’onKemeku Yeke Mongghol Ulus(稱為大元的大蒙古國。

換言之,在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醉心於在中原文化中尋找“正統”的根據,“討好”漢文化,怎麼會“剃髮易服”呢?要統治中原王朝,必須學習借鑑中原文化,這就是忽必烈的高明之處,也是他與努爾哈赤滿懷仇恨是不一樣的。

當然,忽必烈後來以及他的子孫們對漢族老百姓的鎮壓和殘酷剝削是歷代皇帝的通病,這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即使是漢族皇帝也不例外的。


閒看秋風999


蒙古的服裝也是學漢服,沒有易的必要。他們也留長髮,不剃頭


中原工學院李長林


蒙元實行的是種族劃分,分為四等人,漢人地位最低,蒙古狗屠殺了幾千萬漢人比日本人還要兇殘,統治中國不到百年,後來朱元璋驅逐元虜,恢復中華!也算是報了血海深仇!


汽車買賣買


因為蒙古有文化自信


截留逝一


滿清要求漢人男子必須剃髮是為了同化,讓漢人歸順滿清,並逐步相互接納融合。而蒙元不要求漢人剃髮易服是為了便於區別和奴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