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在魏晋时期有着怎样的发展?

简华义


这一时期人们脚下所穿的有履、屐、靴等,用丝、麻、草、木、皮等材料制成,供各种人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虽然当时还有舃、鞋、粗、不借、仰角等名称,但都可归入以上几类。

履,一般供人们在正式场合穿着,刘熙《释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官员上朝、到官署办公及谒见上司和长辈,都应该穿着履,否则就被视为违反法纪或不敬尊长。

屐,用木制成,上面系带与脚连接,底部有突出的部分,称为足或齿。《释名》称:“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急就篇》颜师古注称:“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其形状与近代的木屐很相似。东汉时期,屐不仅流行于长江流域,在中原地区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广,“延熹(158—167年)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人始嫁,至作漆画屐,五色彩为系”。东晋名相谢安在接到淝水之战的捷报时,正与客人下围棋,当时他故示镇静,但在客人走后,他回到内室,沉浸在喜悦之中,竟然没有觉察在过门槛时将屐齿碰折。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在即位后仍常着连齿木屐在外散步。很多人在外出时亦着屐,南朝宋时名士谢灵运喜欢游览山水,“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人遂将这种便于登山的木屐称为谢公屐。木屐亦有平底的,三国时司马懿曾派2000人着软木做成的平底木屐为前锋,以清除地上的蒺藜,为大军开路。

由上面的记述可以看出,木屐在东汉时期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百姓家中,在魏晋时期逐步被士大夫所接受。

下面分别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谈谈木屐在魏晋时期为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首先,木屐产生于长江流域是因为其湿热的自然环境。而木屐具备了不怕湿,凉爽的特点,所以为居家的老人和妇女钟爱(男人需要出去工作,多数时候需要穿履)。据《义熙起居注》:“兼黄门郎徐应真出为散骑,著屐出省阁,有司奏,乃免官。”说明在自己办公的屋内可以着屐,而到其他部门去,则必须换履。

其次,木屐的制作材料便宜,工艺简单。履需要用丝、皮麻等制成,很多士族人家使用锦等高级丝织品作履,而且还要加以刺绣。这都是平常百姓人家难以达到的。

再者,魏晋时期士族生活方式较两汉时期有所变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趋于休闲(竹林七贤可为代表),礼教逐步松弛,因此木屐逐渐在士族中流行开来。

最后,木屐之所以在魏晋时期盛行,也是因为它自身的便捷性。就像我们现在虽然都有皮鞋、旅游鞋、运动鞋,但谁家还没几双拖鞋啊!





看史书的地理老师


木屐丑且坚,村道泥尔滑。高于泥且劲,且忍痛脚也!

木屐是古代群众为对应破旧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产物,对于生产力没有影响,只能体验当时的生活环境。汉以后,在发达地区都行履(极奢华舒适之能事),是因为石板路,夯实路的出现,木屐打滑,不适应大城市的需求了。

乡之屐,城为履。城乡厦居岂能共焉?

小朋友,同学历史,如果这是你的论文题目,方向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