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在给康熙的奏折上提到: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你怎么看?

凝眸远航的思绪


历史上的姚启圣可不是文弱书生,老炮儿一样的他说出这番话毫不为奇。历史上真实的姚启圣可是个名副其实的暴躁老哥。

在当年热播的《康熙王朝》里,姚启圣一副糟老头子坏得很的模样坑完康熙,坑施琅,着实是个谋定后动的老狐狸。但是这个形象是作者二月河强行赋予姚启圣的脸谱。

按照《清史稿》列传四十七记载: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 郊行, 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 夺其刀杀之, 还女子其家。

短短百余字,一个好任侠,报仇不隔夜,还颇有武力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为报私仇投效清军,为救女子夺刀杀人,种种件件为我们揭示了姚启圣的真正身份——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在文治上姚启圣默默无名,发迹全靠行伍

虽然在康熙二年,姚启圣就在八旗乡试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但后来他因为擅自开了海禁,跟葡萄牙人做生意,被广东总督弹劾,被判死罪。遇上大赦,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等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的时候,耿精忠攻打浙江,连取温州、台州、处州数城。出狱在家做生意的姚启圣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跟自己的儿子组织了数百人的团练,选择了杰书这根大粗腿稳稳地抱住,并把自己做生意攒的数万两白银全部捐做军饷。因此姚启圣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开始在军伍间展露头角。
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启圣协同陈世凯等人,攻打石塘,将木城焚毁,阵斩众多耿军。之后又随杰书征讨耿精忠本部,逼近福建时,耿精忠投降了。可以说姚启圣全凭军功拿下了自己立身的政治资本。
战后,大粗腿康亲王杰书举荐姚启圣做了福建布政使,而姚启圣也非常给力地将吴三桂麾下大奖号称“小淮阴侯”的韩大任及其部卒3000人给劝降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随康亲王收复漳州、泉州。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自掏腰包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

姚启圣人生最大赌局——投笔从戎开始进入收盘阶段

康熙十七年,姚启圣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姚启圣亲率壮士出战,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追击收复长泰,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十月,姚启圣进攻海澄,连战连捷再败刘国轩。
康熙十八年,刘国轩再攻长泰。姚启圣大败之,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康熙十九年,姚启圣与赉塔、赵得寿和黄大来等人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并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因攻克金、厦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姚启圣位极人臣。

纵观姚启圣其人的发迹史,不难看出,他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实打实的暴力因子,信奉的是马上取功名那一套,所以他说出:“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这种话也就毫不为奇了。


誩哥有话说


<strong>姚启圣,在电视剧里,颇有些匪气,还特别的桀骜不驯,恨得康熙皇帝就差点要手刃其人,而在真实历史中的姚总督,生平就颇有些传奇,甚至充满了江湖习气,属于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游侠,能动手绝不动嘴。

顺治初年,姚启圣在通州因被豪强欺负,就投靠了清兵,后来被任命为代理的通州知州,随后他就把欺负他的土豪抓了起来杖毙,然后居然就挂官而去,这种睚眦必报也令人叹绝。

顺治16年,姚启圣在郊外,看到2个清兵抢掠女子,就直接夺了清兵的刀杀了2个清兵,然后把女子送回家,之后他怕惹祸,就逃到了外地自家族人那里隐居起来,直到康熙2年(1663年)中了举人之后,再次担任广东香山知县。

在担任知县的6年时间中,他的胆子也特别大,当时朝廷为了断绝台湾郑氏政权的后援,全面进行海禁,但姚启圣却擅开海禁,对外大做生意,顺便把前任知县任内的财政亏空给弥补了回来,但这事儿毕竟违反朝廷政令,于是他被广东总督卢兴祖弹劾,并被判死罪,要不是遇上大赦天下,就死在牢里了。

虽然此后姚启圣在乡间蛰伏多年,以做生意卫生,但一直紧盯着时局,希望再次复出。

到了1674年,康熙13年,机会终于来了,此时三藩造反,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呼应吴三桂,清廷派出康亲王杰书进讨,姚启圣便带着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参加了康亲王的队伍,并把自己多年积攒的几万两拿出来充做军费,杰书就委任他为诸暨代理县官。

在战争中,姚启圣和儿子多次立下战功,并且还自费添置军马、盔甲和刀剑,这让杰书对他非常赏识,也反复向朝廷举荐姚启圣,姚启圣的官职在战争中也越做越大。

一次台湾的郑经呼应三藩,派兵占据了漳州、泉州,清兵前去征讨,眼看清军重兵压境,吴三桂就派遣猛将韩大任从江西入福建,前去搭救,试图和郑经的军队会师,姚启圣主动率军前往,劝降了韩大任,并将其手下3000人马编入自己的军队。

1678年,此时已经是福建总督的姚启圣接连收复平和、漳平、长泰,把郑经的军队赶进了海里。

眼看姚启圣越战越勇,康熙也是非常高兴,将姚启圣晋级为正一品,这在清朝的封疆大吏里是非常罕见的。

此后,姚启圣再次攻下金门、厦门,康熙则进封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三藩平定之后,收复台湾逐渐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此时姚启圣上奏康熙,建议武力收复台湾,也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和多年的经验,硬碰硬打下来的东西最实在,姚启圣作为福建主官,他向清廷举荐了施琅作为军事主官,他在福建负责沿海居民的内迁后的安顿,帮助老百姓把日子过好,在施琅进军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工作,他还利用反间计使得郑克爽和刘国轩互相猜疑,在政治和经济上为施琅保驾护航,最后台湾被收复,姚启圣功劳还是很大的。


云中史记


先不说姚启圣这个绝世猛男,坏的很的糟老头子。

就说假如当时统治台湾的是荷兰人而不是郑氏,康熙大帝还能有勇气和动力去“收复台湾”吗?

要知道,假如不是当年国姓爷郑成功力排众议、固执己见,做出前往台湾寻求发展的决策并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台湾被荷兰人已经收入囊中。再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待到姚启圣、施琅、康熙们反应过来,怕不是黄花菜都已经凉凉了。

在这个前提之上,还会有姚启圣的奏折吗?面对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还敢于提“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这种说法吗?

想想几乎同期的雅克萨之战后的《尼布楚条约》,康熙帝在领土方面那种宽容忍让的觉悟。

再想想一以贯之的清朝中后期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对国土的漠然置之和乐天知命的心态。

再想想康熙收回台湾后差一点把台湾弃之不理甚至租给荷兰人搞特区经营的未成功执行的思路。



想完后就会得出结论,谈判也好,打仗也好,台湾这块土地是否“回归祖国怀抱”,对清朝统治者实在是一个伪命题。

人家关心的只是那座岛屿上有没有反抗皇清的“中国人”,他们会不会以这座岛屿作为反攻的跳板,即使没有力量反攻,那么他们会不会施加给距离比较近的大陆东南海岸带来一些不服王化的坏影响。

郑经死后,面对金、厦陷落的既成事实,即位的小王爷郑克塽也曾主动递来橄榄枝,恳请对清王朝纳贡称臣,做一个小藩属国。但康熙帝坚决不答应,原因只有一个,你是汉人,三藩削平之前,或许还有的商量,但正因为闹三藩,我才发现你们汉人靠不住。这才是你们郑氏家族的原罪。

至于对姚启圣来说,“谈判不如打仗来的实在”更加是伪命题了。

身为福建总督,假如姚启圣领衔并主导谈判,最终以谈判的方式收回台湾,那将是他独揽的盖世功勋,对此时已经是正一品大员、官拜兵部尚书的姚启圣来说,康熙帝该怎么给他加封还真是一件令康熙头疼的事情,别看你入了旗籍,你不照样也是汉人嘛!

结果呢,人家施琅大将军利用姚启圣教他的方式和所有前期的铺垫,成功攻下澎湖并迫使郑氏投降,而且第一时间向上奏报军功,反被封侯。


你靠着战争发家的战争贩子姚启圣(姚启圣的一部发家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呢?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倒“实实在在”的落了个一无所获,郁闷而死的结局。

施琅的所作所为,倒是验证了打仗的实在,既报了与郑氏的私仇,还私人占据了台湾大片田产,老施家的田租一直美美的收到日本人来了。

除了能给老姚家或老施家的未来带来光明的钱途,给康熙皇帝脑袋上扣着的千古一帝的帽子擦的更闪亮,他们给两岸生活着的人们究竟带来过什么精心准备的政策大礼包?强令迁往内陆的拆迁惊喜是否也能算一个?

那些言必称“打仗实在”的仁人们,一定是忘记了甲午战争失败的耻辱,忘记了丘逢甲们的血性。


想用战争方式解决一切纷争、置同胞或异族生命于死地的勇者们,真该去亲身体验一下一战二战那种人命收割的真实战场,而不是在家里跟随神剧的嗨点零星分泌肾上腺素。


历来现实


说的非常中肯

我们看看姚启圣为什么给康熙的奏折上说“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

康熙时期,是清朝的全盛时期,因为清朝初期,清朝对台湾采取的政策一直是谈判,但是谈了好多年,一直没有结果,主要是因为清朝政府没有坚实的军事实力进攻台湾,到了康熙时期,对台的策略改为招抚,也是进行议和谈判,但是也是没有结果。


终于事情迎来了曙光,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郑经病亡,台湾小朝廷发生政变,姚启圣看准机会,认为此时正是进攻台湾的好机会,于是他给康熙上奏折提到“谈判来的元不如打仗来的实在”。因为经过几十年的谈判,一直没有谈出结果,只能让战争在解决。这样的话,虽然会发生一些后遗症,但是对于统一来说却是好的。

对于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的理解

终于在康熙接受了姚启圣的建议,决定在台湾小朝廷出现内讧之际,发兵台湾,为中国统一写上浓墨的一笔,也就是这次统一战争,直接将孤悬海外的台湾正式纳入了清政府的版图。也就是这一次战争,让台湾不在孤独。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在康熙时代,也是同样的道理,经过长年累月的谈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最终却没有任何结果,说以只有拿起枪杆子才能彻底的让台湾小朝廷放弃幻想。


史家之不绝唱


比如东南大海岛的收复

如果谈判,需要安置官员,需要给地方优惠政策,需要物力财力支援,还需要收买民心,调整意识。所花费的不比军费战费少。香港就是个例子。

如果开打,雷霆万钧,牛刀剁鸡,铺天盖地的轰炸,大浪汹涌的登陆,漫山遍野的装甲。外国敌对势力绝对看的惊心动魄,我军在攻打海岛的同时,还和境外干涉势力在海,空,天,金融,情报,资本,能源,国贸等领域反复交手。我军锻炼了队伍,实验了装备,消耗了旧库存,研发了新战法新装备,顺手和外国高级雇佣军,高级顾问切磋武艺。对岛内军政势力以及官员,可以不进行安置,不起义,不投诚的就坚决消灭(数字化远程打击下,几乎没有机会投降)。战前既做好战后重建的准备,战争一结束,民生和基建物资登陆,安定民心,打击破坏分子,军队转入治安任务,保护民众恢复生活,生产。重建海岛,投资基建,刺激经济,创造新增长点。

总体来说,谈判会留下残余反动势力。战争是革命性的洗礼,利远远大于弊。


维克多崔


的确,有时候武力解决非常简单明了。干净利落。

但代价呢,有计算过吗。有没有想过,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古人曾有言,攻城掠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人类智慧最大的作用应该是造福生灵,不使生灵涂炭。

如果遇到麻烦或者头疼的事,就只会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问题。那只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能把复杂的事情以和平的方式去解决,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动力。


晴佛


农村学堂认为:这个奏折是是收复台湾过程中,姚启圣给康熙帝上的奏折。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在福建禁海。延平王郑经递来和谈文书,要求谈判。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觉得延平王郑经没有诚意。所以上奏康熙,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当然也是有几个原因考虑的。

一是姚启圣对台湾是非常了解,知道台湾经济不如大陆经济。迀界禁海只是收复台湾的第一步。

二是姚启圣知道主张打仗来解决台湾一定能得到康熙帝的同意,并且要延平王郑经来大陆称臣,只有通过打仗来才能让延平王郑经称臣,进而收复台湾。

三是姚启圣明白,谈判与打仗取得的结果不一样。谈判是站在同一平等地位取得的结果,而打仗是通过武力取得的结果。结果也不一样。前者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将来可以不遵守朝庭政令。后者已经灭亡,而且名正言顺朝庭管辖。性质不一样。

四是姚启圣明白,要想台湾长治久安,必将通过打仗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才能去掉康熙帝一块心病。让台湾永无后患之忧。

喜欢我的观点,就关注农村学堂。







农村学堂


真实的历史教训就是宋朝。以后历代不会不吸取宋灭亡的教训。

​宋朝给人的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文化繁荣,军事不行的王朝。从一开就被辽吊打,然后是西夏,以后又是金,南宋是和蒙古死磕了五十多年。感觉就没赢过,除了纳币就是称儿皇帝,就这也没逃脱了靖康耻以及以后的崖山之后。连带着一提宋朝就是耻辱,只能拿清明上河图和经济文化发达聊以自慰。

关于这点大家都归结于宋朝对武将的猜忌,以及由此形成的重文轻武政策,这点大家讨论的都比较多了。这些优缺点,大宋一个朝代不会不清楚吧!但为什么不去想办法弥补。

如果从皇帝个人的出发点考虑这些,会发现宋朝是一个很自卑的王朝。从一开始的陈桥兵变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就意味着宋朝不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是偷来的,是谈来的。所以中国鸦片战争前就宋朝谈了一堆合约,对比明朝崇祯吊死煤山都不敢轻启谈判一事。由此带来终宋一朝从未有倾国一力死战的雄心,总是以为可以谈,但不知没有战场上东西做后盾,谈判得到的只是虚幻,就这样一步一步丢,丢到后来就到了崖山,就啥也不剩了。

再从陈桥兵变讨论发现,这一系列的事情不是发生过去了就没事了,闲言碎语中带来宋朝以后几代皇帝的疑神疑鬼,带来皇帝的极端不自信。

​这一系列论点背后就是证据就是,北宋一朝赋税十之六七用于养兵,剩下还有十之一二居然不时用于神问卦。可以看看宋朝的皇帝,居然有皇帝自称神仙,如果一个皇帝这样也罢,但终宋一朝多个皇帝均这样,就不免有些显得心虚之至。本来中国信鬼神就是实用主义,但做为治国大道,堂而皇之用于庙堂也就宋朝。而且,说来不免报应之说的警示,宋朝多个皇帝无儿子,不像其他朝代出现此类状况,均是权臣、外戚、宦官的废立皇帝引起的皇帝年龄太小引起的。最有名的就是八哥赵构,还有北宋第四个皇帝仁宗在位四十多年居然也是没子嗣,这其中不免更让疑神疑鬼。一些事情积累下来,赵宋一朝只有不问苍生问鬼神。也就可以理解靖康耻时,军国大事居然能相信撒豆成兵的神棍,就可以理解。

​说宋朝重文轻武,只是从结果说,其实宋朝是太重武了,对武将的猜忌太重。真是泛泛而谈容易得出看似正确的理论,但离历史真实差多了。

从本质上讲,宋朝还是得国不正,造成立国之本不扎实。不是经过血雨腥风的铁血战场上得到的东西,终究是心虚。对掌控王朝之力不免不自信,带来结果就是终宋一朝的憋屈。


沙中土大溪水


有实力的时候都主张打仗,没实力的时候就主张谈判了。


李二牙医


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但没人愿意背武力统一,同胞相残的罪过啊,有机会让我来吧!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大业,我愿意遗臭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