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在位時,清朝還有百萬大軍,為什麼他會選擇退位?

靜湖冷月


從洋務運動後特別是甲午戰爭後,清王朝的軍隊改革一直在進行著。最後的規劃是全盤西化無論武器裝備軍裝制式還是操典編制都以德國為範本。從南洋自強軍到小站新軍,全國一面淘汰旗營綠營為巡防營,一面規劃全國十三省大省編練一鎮陸軍(師),小省編練一個混成協(旅)。到武昌起義前基本完成。另外全國新軍中的軍官大部分是留學革命青年,包括載濤統領的禁衛軍。所以別說沒有一百萬,有一百萬也是順應潮流的。到辛亥革命後舊軍隊還有毅軍,鎮嵩軍,淮軍。至於那支留辮子復辟的軍隊只是宣統年江南提督張紹軒統領的兩江巡防營。在說聽命於袁世凱的軍隊,北洋一至六鎮,東北第二十鎮(第六鎮第三鎮各抽一個團組合擴編的),兩個混成協,北洋淮軍夏辛酉部,毅軍薑桂題部!袁世凱最後一次上朝跪在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年前沉痛的說“自古無不亡之國,然亡國之君身受殺戮有史斑斑可考”。隆裕太后大哭,第二天就簽了退位詔書。溥儀當時只是個兒童!


一葉小舟風雨渡


在中國古代清朝的那個時候,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盛大國事,也可以說是萬國來朝了,這只是清朝的前期。到了清朝的後期,這個時候的清朝坐擁百萬大軍,但是那個時候清朝的皇帝溥儀卻選擇了退位呢?到底是奸人所害還是形勢所逼,那麼就跟小編一起走進那個屈辱的時代!


首先,在那個時候大清帝國,因為閉關鎖國的原因,導致了那個時候的中國極為落後,直到西方人用銅牆鐵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個時候的清王朝還都成沉浸在曾經的強大中無法自拔,但是清政府最為強大的軍隊莫非就是滿清的八旗大軍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大軍開始慢慢的變質,最後直接就淪為了所有官僚子弟遊戲的場所,這也導致了坐擁百萬大軍,但卻絲毫沒有戰鬥力,這個時候的溥儀也無能為力,養活這麼多的軍隊對於國家來說已經是極為困難了,不湊巧的是這群士兵還沒有什麼戰鬥力,溥儀這個時候也是灰心了。


導致溥儀退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新軍總指揮袁世凱,當時的袁世凱手握軍中大權,而令我們都所熟知的是但是的溥儀其實手裡並沒有兵權,這個皇帝當的也是十分的憋屈,身為皇帝卻被大將掌管著兵權,最後就連僅存的護衛隊最後也被袁世凱所掌管著,這個時候溥儀若是不願當傀儡皇上,退位是他唯一的選擇了。


江上孤舟


溥儀在位的時候,清政府已經風雨飄搖了。早在慈禧年間,八國聯軍侵華,南方就形成東南互保之勢頭。清朝即使有百萬大軍,他也只有退位,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軍隊無實際控制權。

清末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隨說是朝廷一手財政支持建立起來的,但是同樣避免不了袁世凱這個野心家的“精心培植”,成為只聽命於他一人的“袁家軍”。到後來,袁世凱對北洋的控制完全牢固後,他實際上已經不屬於清朝,他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角逐客出現在歷史的舞臺。清廷實際掌權者攝政王載灃與袁世凱矛盾十分激烈,欲殺之而後快,而他卻沒有這樣的能力。

二、清末軍隊戰鬥力薄弱。

清軍的組成,60萬的八旗軍和蒙古兵,剩下的就是綠營兵,這些人是清朝建國後招的漢人軍隊。八旗軍的地位遠遠高於綠營兵,因為滿清皇室不可能讓漢人軍隊發展壯大起來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很多人都是王公貴族裡的公子哥,沒有吃過苦頭只是繼承了父輩們的軍職在軍隊裡混日子,沒有上過戰場的軍人天長日久哪裡還能提起刀,騎馬都成了業餘愛好,一支有特權的、安逸的軍隊註定會腐化、失去戰鬥力。這種軍隊每天就知道抽大煙,有什麼戰鬥力。

三、清朝四分五裂,各省紛紛獨立。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廷再也無法控制南方諸省,而且帝制也已經失去人心,再也無法成為主導。


老謝談史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光封建歷史就有兩千多年,出現過大大小小几十個王朝,無論這些王朝之前有多麼興盛,但終究有衰敗滅亡的一天,沒有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立國超過三百年,清朝也不例外。但相對於其他朝代滅亡以後國家經歷的腥風血雨來說,清朝滅亡還是比較和平的。因為清朝趕上了新時代,人們追求民主平等,國家政權更替不再像之前那樣需要大規模滅國戰爭。而且如果清帝自願退位還能得到皇室優待條件,大勢已去的清朝自然只得乖乖把政權交給中華民國後,從此清朝就滅亡了。但實際上清朝滅亡時還有近一百萬大軍,為何清帝會那麼容易就退位呢?

首先來說說清末的軍隊。清朝的軍隊在洋務運動時期主要是由海軍和陸軍組成,海軍就是北洋水師,陸軍主要就是清朝的立國之本八旗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也讓清朝統治者對海軍的戰鬥力大大失望,從而清朝把軍隊建設核心轉移到陸軍上,清政府先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德國和日本的軍隊制度對定武軍進行了改編,並改名為“新式陸軍”,也就是北洋新軍。北洋新軍戰鬥力較強,是清朝軍隊的中堅力量,到了辛亥革命時期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規模已經達到七萬多人,是當時第一強軍。

辛亥革命後清朝的軍隊還有二十三萬八旗軍,四十萬綠營軍,一萬多禁衛軍,十四萬新軍。而這二十三萬八旗軍幾乎沒有戰鬥力,大多數都在混亂中逃跑改姓了;四十萬綠營軍也有一半支持革命黨,且綠營軍戰鬥力不強;一萬多禁衛軍在紫禁城保護皇帝,不能外出作戰;十四萬新軍除了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外全部佔到了革命派一頭。所以此時袁世凱的選擇就極其重要了,袁世凱想要保護清朝維護帝制,清朝就不會滅亡。袁世凱想要擁護革命黨反對帝制,那麼清朝必亡無疑。然而袁世凱是個有野心的人,在清朝只能做一個大臣,在民國卻能做國家元首——大總統,該選哪一方一目瞭然。也正是因為袁世凱步步緊逼,隆裕太后才答應讓清帝溥儀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就結束了。

所以不是清朝不抵抗,而是它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了袁世凱的手中,奈何袁世凱不支持清朝,溥儀一個區區六歲的小孩加上一個四十多歲的婦人隆裕太后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不過袁世凱野心雖大,但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缺少的一個人,沒有袁世凱支持革命黨,清朝不知還能存在多少年,如果清朝在辛亥革命後能繼續苟延殘喘,那麼如今的中國是什麼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風塵講歷史


第一當時的清國已經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的態勢,南方各省紛紛揭竿起義呈現星火燎原態勢,人民恨透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喪權辱國,消滅滿族封建王朝實現共和民國是當時的主流意識

第二雖然清朝末年清朝還有200萬軍隊,但這200萬軍隊絕對多數為漢人,他們對清朝滿洲貴族的腐敗統治也已經憎恨透頂了,對戰起義軍的時候往往會一邊倒的態勢,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當時最強烈的口號。

第三溥儀年幼,清王室氣息已盡,軍政大權掌握在漢人袁世凱手上,袁世凱用清王室的人身安全逼迫溥儀退位。


關注大天下


首先,大清已經名存實亡,雖然還沒有正式退位,但已經無力再指揮軍隊了,所謂一個國家,想要繼續發展,就得有一隻能夠保護你的軍隊。沒有軍隊,來個土匪,就能把你滅了。所以當時溥儀失去了軍權。不退位,難道等死嗎。

第二個在於民心,天天喊著起義,不學習,不讀書,整天想著怎麼推翻你,你既沒有軍隊,又沒辦法解決他們,要你何用,和沒用的木樁有什麼區別,所以,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沒有人民的支持,你都管不了,不退位當的也沒啥意思。

第三就是錢,年年割地賠款,動不動幾億兩,老慈禧還動不動修院子,買汽車,買古玩,等到溥儀這,就剩下債了,你不退位,你就得還債,欠了那麼多。你又不能分期,又沒人幫你還,也沒人聽你的,你就是把紫荊城賣了,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只有退位,你才能從負債累累,變成沒人管你的人,你把國家交出來了,還有你啥事呢,所以識時務者為俊傑,無官一身輕,所以雖然有那麼多軍隊,但沒有支撐軍隊,和國家的東西,退位是在所難免的。說的不好,望包含,有錯謝謝指正。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趙文烈說,清得於機巧,其實也是亡於一系列機巧堆積出的抽心一擊。

《文明雙軸線:德教哲和文史法》是條陳化,直觀性強。

《文明:共鳴和爭鳴的概述》就是塊壘化,層疊性強。

觀問而知來,提這問,說明有很強的評書特高壓情節。




無恥當道苦難無


能用者大都是北洋新軍,袁世凱託病在家,無老袁號令,雖一兵一卒溥儀亦無能調動。八旗子弟軍,紈絝之徒毫無戰力!加上老袁勢力威逼利誘、革命軍兵臨城下,隆裕太后婦人淺陋,皇親貴族自顧不暇,溥儀能不退位?!


新會梁思


請問幾歲的小孩,能做什麼🤔。我告訴你吧,假如光緒不早死,還是有希望的。我覺得光緒,慈禧的死,是一個陰謀。兩個人不太可能同一天病死……如果光緒不過早爆露野心,忍辱負重,還是可以續命


liyongxing543


那是名義上的百萬大軍,事實上就連辮子的滿人軍隊,他也不掌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