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說“敗北”而不說“敗南”?

條頭熱量


西楚霸王項羽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這裡的“敗北”是敗仗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起兵到現在八年了,打了七十多場戰爭,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從未打過敗仗。

那麼為什麼打敗仗是“敗北”,而不是“敗南”呢?

一、這要從“北”的字面意義來解釋。“北”被賦予打敗仗的意思。

我國的文字是象形字。例如:日,原來就是一個圓形的太陽;月,就是一個彎彎的月亮。“北”通“背”最初的字是兩個人背道而馳。

打仗時,本部人馬應該一致向前衝向敵人。如果被對方打敗了,那麼本部人馬就會潰不成軍,原來一致向前的陣型就會散亂不堪,士卒們背道而馳,各自逃命。這就是“北”的來歷。因此先秦時期,人們把打敗仗叫“北”。

據說當初部落之間、諸侯國之間打仗,一方戰敗,傳給首領或國君的雞毛信上就寫“北”字,報告戰爭失敗。

二、中原人民的最大敵人是北方的少數民族。

從秦朝開始中原人民的敵人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因此秦朝建長城抵禦遊牧民族的侵襲。以後各朝代都在加固長城,抵禦侵略。中原人的戰爭主要集中在和北方的戰爭。

遊牧民族,輕騎烈馬呼嘯而來,劫掠財物之後就返回草原腹地,中原人經常吃北方遊牧民族的敗仗,因此稱“敗北”。

三、中國文化中有方位尊卑的說法。

中國人是以南方為尊的,北方為卑。中國古代民居、衙門、皇宮的大門都是坐北朝南。周易講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就是這樣一個意思。例如瀋陽故宮,皇后是一宮之主,她住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妃子的屋子的房門要麼朝東,要麼朝西。

南面是君,北面是臣。戰爭的勝利者坐南朝北接受失敗者納降。因此戰爭失敗者只能叫“敗北”,不能叫“敗南”。

後來“敗北”還引申為比賽失敗。

柳宗元的《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秉翰執簡,敗北而歸,不可以言乎文。”


潤楊的紅樓筆記


這個問題算是源遠流長卻通俗易懂。我們為什麼說“敗北”?

因為古時候作戰失敗即為“北”。也就是說先秦各種大戰的時候,如果兩夥(部落、小國)人鬥毆,一方人打輸了,那麼傳回首領的雞毛信上面必然寫的是“北”字,而不是“敗”。

《孫子兵法》有這樣一句話:“佯北勿從。”意思是“假裝戰敗逃跑的敵人,不要追趕”。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這樣的說法,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

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文中,只有“北”,並沒有“失敗”、“戰敗”、甚至也沒有“敗北”。

“北”是“背”的古文。《說文解字》中說:“北。背也,二人相背。”其實看字型也知道,這不就是兩人背靠背麼?所以“北”字就引申為“背”。而在征戰中,兩軍相對,打不過的一方轉背逃跑,總是把背部袒露給勝利的一方,所以戰敗稱為“北”。

而“敗”字,原意是摧毀,毀壞。秦漢時期,戰爭規模逐漸擴大,不但消滅敵軍,還要進行摧毀,加上字詞的發展,就出現了“敗北”一詞。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北”字單獨使用作為方位則深入人心,在失敗、失利方面的意思漸漸被越來越豐富的其他詞語代替,只是還保留在“敗北”一詞裡面,讓題主產生了困惑。

我們再來看方位詞的本源。

繁體字中“東”為日上之木,代表日出東方;“西”本意為“棲”,代表倦鳥歸巢;“南”外形草木茂密向陽,代表光線充足;“北”還是背靠背,咱們處於北半球,為了找到更多的陽光,房子都是坐北朝南,那麼南方的背面自然是“北(背)”了。

“北”字引申到戰敗的意思和“東、南、西、北”四方位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我們平時只稱“敗北”。

當然,你如果什麼事情沒辦好,發個“北”字給你老闆的話,應該也能懂,只不過可能會被開除。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嗯!很有意思的話題。“北”之原義,已經高人說清楚了,老朽尚有些附在這個字兒上的一己之見,不吐不快。欲藉此寶地聊幾句,就教於眾師友:

傳統文化中,是南為上,北為下,南為陽,北為陰。因為陽光其實是在南、在上的。這個我以為是沒爭議的。

可近代以來卻成了“上北下南”,中國地圖如此軍事理論也基於此,一切有關方向的東西皆依此說。並且把隨身之指南針都改做指北針,箭頭掉個過容易,可這思路真就反了個兒嘍!豈不令人彆扭,彆扭出水來了啊!

還大呼小叫的弘揚傳統文化,嗨嗨!已經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了啊!

杞人憂天是神經,扯的多嘍討人嫌,

再三戒己別多嘴,嘮叨起來卻沒完,

眾位寬恕望諒解,後悔西藥害了俺。

糟老頭子犯了病,趕緊打住祈安全!


西山逸隱


我不是個專門研究史料的人,所給的意見只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有不當,還望海涵。

敗北我們都明白,就是爭鬥失敗了,打仗打輸了。在百科中,對於敗北這兩個字的來源,解釋的是,北字,也通背字。敗北,是指在戰場上打輸的一方,背對著對手逃跑,敗北就是敗背。

還有一種解釋是,自古我國在方位上以南為尊,南為君為尊,北為臣為卑。敗北就意味著在爭鬥中失利,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上面這兩種解釋,是在網絡上找到的,有史料可以查證。

我個人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敗北就是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原漢人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敗北是漢字中的詞語,可能含有對北方敵人的仇視,和打敗北方敵人的期望,所以敗北也應該有打敗北方敵人的意思。


驛城異客憶鄉人


古代兩軍打仗的時候,被打敗的一方總是背對著敵人逃跑。這個“背”諧音就是”北”。這個“北”就是失敗的意思。我們以前讀的古文當中常形容戰勝方“追奔逐北”,意思是追殺背向自己逃命的敵人。

後來,“敗北”除了指軍事失敗或者失利之外,還被引申為在各種體育賽事當中失敗。

失敗了叫做“敗北”,那麼打了勝仗是否可以叫做“勝南”呢?這是不可以的,因為這裡邊的“北”和方位沒關係。



趙寒翔


敗北,就是打仗失敗了,無論朝那個方向潰逃都一樣。打不贏了,轉背而逃。


棲哈丶


約定俗成的說法,比如“吃飯“吃麵條饅頭也叫吃飯,喝酒也叫請你吃飯,賠禮也叫我請你吃飯。揍你一頓也叫“請你吃黃鱔魚下面”。


興海亭


世界地勢大體北高南低,中國尤其是,向南就跳海死翹翹了,向北是高山密林,還可以捲土重來。敗北詞語意音相近,當然是北了。


林間行者864


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