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古人賦稅的演變?古人負擔是多少?

商周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種土地制度,因為將土地劃分成“井”字形方塊而得名。“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井田制度,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制度的經營方式,現在並無定論,一種是認為是周代奴隸制度國家的土地制度,土地歸國家所有,名義上屬於周王,周王把土地分封給諸侯,世代沿襲。井田的劃分,大約一塊地是100畝(約合現在31畝左右),是奴隸耕種的一個土地單位,由於技術生產力水平很低,便於監督奴隸幹活,井田上實行奴隸集體勞作。另一種說法是封建國有土地制度,貴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給奴隸去耕種,收穫歸奴隸所有。另一部分好的土地歸自己所有,驅使奴隸給他們耕種。

不倒翁:古人賦稅的演變?古人負擔是多少?

曹魏屯田制

屯田制開始於西漢武帝時,三國時期曹操規模發展鼎盛。東漢末年,曹操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周圍組織屯田,一年就收穫了糧食百萬石。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民屯就是曹操把流離失所的農民組織起來,向他們提供種子、農具、耕牛等,讓他們去種無主的土地和荒地,秋收後上繳一定比例租稅。軍屯是讓軍隊在戰時打仗,閒時種地。曹操的屯田制,穩定了社會秩序,充實自己力量。有積極一面。

西晉佔田制

公元280年,西晉頒佈佔田制,分別規定了官吏和農民佔有土地的額度;規定男子每人可以佔田70畝,女子30畝。規定丁男(16歲至60歲)要交50畝土地的田租,丁女交20畝,次丁男(13歲至15歲,61歲至65歲)交20畝。每畝租金8升,50畝為4斛。

不倒翁:古人賦稅的演變?古人負擔是多少?

北魏均田制

北魏初年,戰爭頻繁,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公元845年頒佈均田令。規定男子15歲以上授予露田(種稻谷的田地)40畝,女子20畝,休耕田加倍授予。奴婢和良人一樣授田,耕牛一頭授田30畝,以4頭牛為限;露田不準買賣,年老的和不能耕種死後都要歸還國家;男子授桑田20畝,種桑樹50株、棗樹5株。榆樹3株。桑田可以傳給後代。耕種露田收租:一夫一婦張年繳納粟二石,帛一匹。

唐朝租庸調和兩稅法

公元619年頒佈:男丁每年交粟2石,叫做“租”;每年服役20天,或每天以絹3尺代役,叫做“庸”。每年交絹2丈、綿3兩,或交布2.4丈、麻3斤,叫做“調”;重點是以丁為單位收租金;公元780年實行兩稅法:規定夏秋兩季徵收,政府根據每年的開支確定賦稅總額,然後攤派徵收;從按丁為單位徵收改為按照 財產徵收。是中國稅制史上的重大改革。

不倒翁:古人賦稅的演變?古人負擔是多少?

明朝一條鞭法

公元1581年,在全國推行名為“一條鞭法”賦稅制度。“鞭”就是“編”;規定:統計一州、縣的田賦、勞役和其他貢納的雜差,都摺合成銀兩徵收;差役從原來的按照人丁徵派改為部分按人丁徵派,部分則按土地徵收,取消力役,由官府出錢僱人完成。這是宰相張居正的主張,又一次重大改革,由實物變為貨幣賦稅;

清朝攤丁入畝

公元1712年,頒佈以上年全國丁銀數額為準,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1723年,正式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攤丁入畝”,把丁銀攤入田賦中一併徵收,實行地丁合一。這是中國幾千年的人頭稅基本廢除的標誌,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進一布緩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