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聯手大眾 虧損中出海尋盈利點

【摘要】:在裁員、“瘦身”之後,滴滴正在加速出海的步伐。

文 | 時代財經 陳遠枝

滴滴聯手大眾 虧損中出海尋盈利點

在2018年下半年剎住了車的滴滴,在2019年重新打著了擴張的“點火器”。

2月25日,有媒體報道,滴滴與大眾汽車在中國建立的合資公司已經落戶上海嘉定。虧損百億、裁員……2019年伊始,滴滴的開局走得並不太好。如今,這家出行巨頭選擇了“瘦身”並重啟國際化戰略,然而,出海之路也並非一片坦途。

合作落子

時代財經查閱啟信寶發現,滴滴與大眾的合資公司名為“上海桔眾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12月,企業地址為上海市嘉定區。

資料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為6400萬,分別由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0%,而另一方則為惠迪(天津)商務服務有限公司60%。據股權透析,上海大黃蜂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惠迪(天津)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控股股東,該公司法定代表為滴滴出行高級副總裁兼兼車主服務公司總經理陳汀。

滴滴與大眾合作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10月。彼時,滴滴與大眾合作,推出大眾汽車新能源車滴滴專車服務。為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滴滴出行在去年4月與31家汽車製造商共同發起“洪流聯盟”,其中就有大眾參與。

2018年5月,滴滴與大眾達成合作,宣佈成立合資公司。但下半年的順風車事故,滴滴在風口浪尖中趨於低調,除了集中於業務安全整改外,其他擴張的業務都暫停了下來,截至去年底才正式註冊與大眾的合資公司——“上海桔眾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雖然滴滴是合資公司的大股東,但按照雙方合資公司協議,如果合資公司需要,大眾汽車將會考慮收購10%的股份,總持股不超過50%。

儘管滴滴方面對於成立合資公司的具體目的和合作範圍,未予透露,但在2018年雙方達成合作時,滴滴出行就曾表示:“雙方仍在探討合作的細節。潛在的可能是雙方共同建立一項車隊運營業務,並研究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例如為網約車專門設計新的汽車產品。”

據《中國企業家》此前報道,新的合資公司中,大眾的目標是提供約10萬輛電動化或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產品與滴滴共同組建一個運營車隊,並且為車隊提供其管理經驗。

虧損裁員

滴滴此前的發展都是以擴張為主,依託強大的融資能力,滴滴的業務版圖,擁有快車、出租車、專車等十多種出行業務、外賣、金融服務以及人工智能等等。

然而,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滴滴多線進擊,直接推高了公司的運營成本。剛進入2019年,媒體曝光了滴滴一份內部資料,2018年,滴滴虧損109億,其中在司機補貼方面共計投入113億元。

近日,滴滴宣佈準備過冬。2月15日,在滴滴出行月度全員會上,滴滴CEO程維宣佈整體裁員15%,涉及2000人左右,並表示2019年會聚焦當前最重要的出行主業,繼續加大安全和合規投入、提升效率,將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

其中,被視為是防禦的“外賣”業務,最先被拿來“開刀”。2月19日,有報道稱,滴滴國內的外賣業務在與代理商合約到期後應該不會續簽,將陸續下架。

未來,滴滴的目標將更加聚焦於主營業務,即網約車。在“瘦身”的同時,滴滴開始擴張網約車業務。2月21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對外投資,成立杭州快駕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互聯網公司,滴滴最大的優勢是輕資產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在行業發展初期通過C2C模式迅速搶奪市場份額,卻又因司機管理、監管制度等問題而長期受到詬病。

與大眾合作,被視為滴滴佈局B2C進行定製化服務,從以往的輕資產模式延伸至線下重資產模式。艾媒諮詢CEO張毅對時代財經表示:“一方面,滴滴找車企、找大眾合作其實是必然。網約出行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B2C模式,因為這是可管可控、安全的模式。另一方面,與大眾成立合資廠,滴滴可以根據市場的適配需求,定製它的車型和改進的車,提高舒適度,這也是為主業服務。”

出海的挑戰

2018年,出海成為了滴滴出行最重要的戰略。但由於下半年順風車安全事故的發生,滴滴這艘高速前進的油輪停了下來,外賣、酒旅、出海等業務都暫停了。

直到2019年年初,經過“瘦身”計劃,滴滴又重提了國際化戰略。滴滴出行對時代財經表示:“國際化、安全產品技術,線下司機運營等是(滴滴)今年投入重點,海外業務積極推進。”

滴滴網約車此前已在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國開始運營,這次重啟出海的目標瞄準了南美市場。根據路透社報道,滴滴出行目前已經調動了多名原中國高層主管前往智利、秘魯等市場,負責進行司機運營、危機管理、營銷和業務發展人員等工作。不過,滴滴目前在上述市場還處於規劃與招募階段,尚未開展出行服務。

此時,滴滴與大眾成立的合資公司正式在上海落子。據《中國企業家》此前報道,新合資公司不會涉及目前滴滴的現有業務,但會參與滴滴的全球化佈局和服務 。

對滴滴而言,大眾的參與或為它的合規化和本地化減少阻力。互聯網分析師葛甲對時代財經分析稱:“滴滴在國內的C2C模式,在國外不一定好使。那滴滴海外擴張,就可能會涉及到批量的採購,而大眾的標準化程度高,容易符合進入當地國家的標準,適合大眾化的運營。”

在此前國內監管監督、市場輿論的雙重壓力下 ,滴滴選擇了偃旗息鼓,這就給如哈囉、曹操專車等競爭對手步步逼近的機會。滴滴佔據了國內出行市場的主要份額,但也意味著距離天花板越來越近。在張毅看來,滴滴目前在國內並不是高調發展的好時機,所以選擇了出海,尋找新的盈利點。

然而,滴滴的出海,也意味著開拓一個面向國際的新戰場,這個戰場將比國內更加猛烈和複雜。除了直接跟Uber、Lyft等國際對手交鋒外,滴滴還面臨著海外各國發展情況差異的阻力。張毅表示:“與中國不同,海外國家的人口相對稀少,而且很多國家的法律法規的約束也是不同的,這樣就提高了滴滴的邊際成本,包括運營成本以及與當地政府的磨合成本,反而可能會加劇公司的虧損。”

滴滴的海外落地還要面對來自當地政府法律政策的考驗。例如,滴滴這次進軍的智利,目前還未通過一項監管打車應用的法律,導致Uber、Cabify以及Beat等打車平臺處於法律灰色地帶,司機經常因為無公共交通牌照運營被警察罰款。據悉,目前這項法律正處於委員會審議階段,需要同時獲得智利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批准,這一過程可能要花費一年時間。如此一來,滴滴的出海無形中增加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