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西遊記》作者可能並非吳承恩

大爆炸:《西遊記》作者可能並非吳承恩

如果有人問你:你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嗎?估計你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吳承恩。

那麼,《西遊記》真的是吳承恩寫的嗎?

很多人看了小編提出的這個問題後,肯定都會嗤之以鼻,甚至有些人還會笑我無知。既然如此,小編就先將《西遊記》的各種版本為大家做個介紹。

其實大家不知道,早在南宋就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唐三藏》、《蟠桃會》等西遊故事相關書籍;元朝更有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

直至明朝才成書,以下版本中有些還不是完整版本:

《西遊記平話》;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世德堂本”;

《新鐫全像西遊記傳》,俗稱“清白堂本”或“楊閩齋本”;

《唐僧西遊記》,常被稱為“唐僧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簡稱“李本”;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也稱“朱本”或“劉蓮臺本”;

《西遊記傳》,學姐稱其為“楊本”或“陽本”;

清代有以下版本:

《西遊記證道書》:可簡稱為“證道本”。

《西遊真詮》:可簡稱為“真詮本”。

《新說西遊記》:可簡稱為“新說本”。

《西遊原旨》:可簡稱為“原旨本”。

《通易西遊正旨》:可簡稱為“正旨本”。

《西遊記評註》:因其中有“含晶子評註”等字樣,故簡稱“含評本”。

《西遊記記》:因其中有“懷明手訂”等字樣,故簡稱“懷明評本”。

之所以現在所有人都認為《西遊記》是吳承恩的作品,主要是因為近代的兩位大文豪:胡適和魯迅。他們經過各種考證,研究出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並根據淮安的地方誌中的相關記載,以及《西遊記》中很多詞句是淮安方言得出的結論。

孔丘被稱為“聖人”,聖人也會犯錯,胡、魯自然也會犯錯,小編的觀點恰恰與兩位文豪相反:《西遊記》並不是吳承恩的作品。即使吳承恩有份,《西遊記》也像《紅樓夢》一樣,並非一個人的作品。

小編為什麼會這麼說?請容我一一解析。

中國有句古話“窺一斑而知全豹”,不巧的是,小編從《西遊記》本身找出三塊斑:

第七回結尾處有一首詩:

伏逞豪強大勢興,降龍伏虎弄乖能。偷桃偷酒遊天府,受籙承恩在玉京。

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升。果然脫得如來手,且待唐朝出聖僧。

第九回中作者藉著漁夫張稍的嘴說出了這麼一句:爭名的,因名喪體;奪利的,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

第二十七回的回目: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細心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以上三組原文全部都有“承恩”二字。

第七回和第二十七回中的“承恩”其實意義不大,但是第九回中的“承恩”意思可就大了。這四句排比如果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追求名聲的人,往往為名所累,導致災禍;驅逐利益的人,大多因為錢而亡命;當官的人,可謂是伴君如伴虎;承受恩惠的人,好比是袖子裡揣著毒蛇,不知道哪天就要翹辮子。

總之作者想表達的是:爭名奪利,拜相封侯都不是什麼好事。言下之意就是作者我是個淡泊名利,視功名為糞土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的了低級趣味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承恩的,袖蛇而去”,咱們假設《西遊記》的作者就是吳承恩,那麼這豈不是自己罵自己嗎?

如果小編是吳承恩,肯定會把這句改成“貪祿的,袖蛇而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不服,歡迎來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