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明明可以選擇不死,最後卻選擇了死?

黃基成


三國時期,遼東的公孫家族可謂是作死派的首席代表;有些好事者稱,三國其實還應該算上公孫家,改稱四國。公孫家族,割據遼東,雄霸一方,前後共歷經五十餘載;祖孫四代(公孫延、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憑藉著強大的遺傳基因,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公孫延的本事很一般,但脾氣很不一般,挺有個性。當初,他嫌朝廷給的官太小,索性撂挑子不幹;卻又怕中央找麻煩,便舉家遷徙至玄菟郡(與朝鮮接壤,屬邊塞要地),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避風頭。



公孫度走了狗屎運,他的乳名叫公孫豹,剛好和玄菟郡太守公孫琙的亡兒同名同歲。所以,公孫度在這個便宜爹爹的幫助下,有了入朝為官的資格。他倒是有兩把刷子,但名聲不太好,做冀州刺史時,就因此而被免。

不過,這對公孫度來說,反而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他的同鄉徐榮是董卓的小紅人。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公孫度在徐榮的幫助下,隨即擔任遼東太守。遼東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家向來很是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公孫度,於是,鹹魚翻身的公孫度一上任,就開始了大清算。把該殺的都殺完後,他坐上土皇帝的寶座。

接下來,他又把屠刀揮向兩個鄰居(高句麗、烏丸),作戰接連勝利,名動天下。幹完這一系列事情後,公孫度的自我感覺簡直不要太好,又恰逢中原混亂不堪,因此,他打算稱王。

可是,公孫度的膽氣還差點火候,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感覺還是先低調為好。於是,不甘心的公孫度只好自立為侯,裝備卻與皇帝等同,在無人注意的角落裡,過一把皇帝癮,安慰一下下。

曹操打敗袁紹,趕跑袁家小兒後,開始著手統一北方。對這個跳樑小醜,曹操並未放在眼裡,沒想去滅了他;看到公孫度自娛自樂得挺辛苦的,乾脆順水推舟,封他為寧鄉侯,以示安撫。

公孫度感到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打擊,可又不敢向曹操發飆,只得默默地把曹操授與給他的侯爵印偷偷收進武庫。



建安六年,公孫康即位,又傻又愣,賭氣似地把寧鄉侯的爵位封給弟弟公孫恭。曹操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笑了笑,並沒去鳥他。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丸,血洗柳城,坐等公孫康自覺地把袁尚的頭送過來,看他到底是幾個意思。公孫康一見曹老大如此兇猛,立馬認慫,乖乖地把袁尚的人頭進獻給曹操。如願以償的曹操哈哈大笑,夠意思地給公孫康大賞特賞,並再一次給他封侯。這回,公孫康可是老老實實的接受任命。

公孫康死時,他的兒子公孫晃、公孫淵毛還沒長齊。於是,公孫恭即位。公孫恭是個陽痿加早洩的苦逼男,非常虛,無力於政事。翅膀硬了的公孫淵為了延續家族的偉大使命,把公孫恭趕下了臺。

公孫淵開始唱戲,暗中跟孫權勾結,兩方互相饋贈,以表團結。曖昧一段時間後,孫權打算再加一把火,立公孫淵為燕王,並派使者送去大量金銀珠寶以示鼓勵。公孫淵慌了,擔心魏國前來討伐時,孫權不能及時支援,但又貪圖孫權的好處,於是,他就把東吳的使者騙上岸,搶奪完錢財後,割下東吳使者的首級,送給曹睿。

曹操、曹丕、曹睿對公孫家族的態度還是挺不錯的,都不想跟他們撕破臉皮,且時不時地給其加官進爵,只要求他們保持分寸就好。可這一次,曹睿有點不爽了,便派使者前去一探究竟,以示敲打。公孫淵常年待在海邊,腦子進水不少,對待魏國使者的態度很是傲慢,耀武揚威。

曹睿有點火了,不過,他還是選擇打算給公孫淵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命使者手持詔書去遼東征召他入京。見此,公孫淵嚇破了膽,擔心一去不復回,便驚慌失措地主動攻打使臣。首戰告捷的公孫淵信心十足,正式自立為燕王,徹底與魏國決裂。公孫淵之所以敢狗急跳牆,是認為可以求得孫權和鮮卑的幫助。




司馬懿奉命率大部隊前來討伐時,鮮卑確實是來了,不過不堪一擊;燕軍也不用說,與鮮卑是半斤對八兩;孫權也派兵來了,不過他比較滑頭,命部隊潛伏式地走一下、休息一下,靜觀其變,如果公孫淵打贏了,就火速進軍,如果公孫淵打敗了,那不好意思,溜得越快越好。

就這樣,本該享盡榮華富貴,香火可以延綿不絕的遼東公孫家族,在一心作死的大道上,最終慘遭滅頂之災。


史鑑一說




首先我想談到的一個人物就是張自忠。

張自忠是西北軍的一員悍將,中原大戰後,張自忠的部隊又被改編為成了29軍的一部分。在長城抗戰中,29軍大放異彩,成為中國的抗戰英雄。

隨後29軍迅速擴張到十幾萬人,他們成了華北地區的大軍閥。向南他們防備蔣介石的中央軍來和他們搶地盤兒,向北他們防備日本人的進攻。

後來宋哲元和張自忠之間出現了矛盾,並且在日本人的引誘下,矛盾越來越大。七七事變時,日本人欺騙張自忠,讓他放自己的軍隊從廊坊通過去進攻北平的宋哲元部,然後把平津地區交給他。


傷亡慘重的宋哲元部被迫撤出北京城,被日本人利用的張自忠也被日本人拋棄了。清醒過來的張自忠發誓用自己的行動來洗刷自己的漢奸罪名和恥辱,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重新回到了軍隊中。

在臺兒莊戰役中,張自忠指揮自己的59軍和日軍的王牌第五師團血戰七晝夜。在整個徐州會戰中,他的軍隊從來都是哪兒危險往哪兒衝,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1940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這時的宋哲元已經病死,張自忠聞訊後覺得對不起老戰友,決定以死報國。張自忠部被日軍重兵包圍,本來完全可以突圍,但張自忠已經決定為國殉葬,最終戰死在前線。

日本軍隊用上好的棺木為他下葬,並通過電臺向他祈禱。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把他的屍體搶回來,中國官兵重新清洗了張自忠的遺體,並且換上國軍的軍裝,重新放入棺木。

護送張自忠的小船沿長江而上,日軍也派出飛機為他送行,並沒有展開轟炸和追擊。蔣介石親自為張自忠主持了國葬,他的夫人也絕食而死。張自忠最終贏得了國家和人民,甚至對手的尊重和認可。



第二個我想談到的人物是蔣先雲。

蔣先雲自幼聰慧過人,是湖南的少年天才。20歲的時候就組織了幾次規模宏大的工人大罷工,被稱為優秀的工運領袖。

1924年蔣先雲進入黃埔軍校一期,和陳賡、賀衷寒並稱黃埔三傑。他的學習成績各科都是第一名,但他並不是一個書呆子,還是學校中的學生領袖。

鑑於蔣先雲在黃埔軍校生中的巨大影響,傳聞蔣介石感嘆說:黃埔軍校這些龍虎將士,恐怕除了我之外,也只有蔣先雲能夠領導了。


蔣先雲是一個年輕的愛國青年,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他目睹國共之間的鬥爭時,他的人生開始迷茫了,不知道應該站在哪一邊。

蔣先雲曾經對同學說:內心非常痛苦,寧願戰死疆場,不願陷入黨爭。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後的第七天,蔣先雲在河南臨穎和張學良展開激戰,多次受傷依然騎在戰馬上,奮勇向前,直到戰死。

就這樣黃埔軍校的一顆耀眼新星,少年天才蔣先雲如同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瞬間劃過,過早的隕落了。他用殺身成仁的方式向當時的世界抗爭,以表明自己不願意陷入黨爭的清白。



最後一個我想說的人物是譚嗣同。

譚嗣同出身於湖南的名門世家,他的父親譚繼洵擔任過湖北巡撫。年少的譚嗣同雄強俠氣,和當時的大俠大刀王五是莫逆的忘年交。

譚嗣同象當時的很多湖南讀書人一樣,非常注重經世濟民的治世之用,非常痛恨八股文。他非常喜歡閱讀西方科學政治等書籍,結交各方豪傑。

1896年譚嗣同在北京認識了梁啟超等人,之後又創辦了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到處宣傳維新變法。1898年,他又被光緒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變法事宜。

當維新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時,譚嗣同錯誤的去找了袁世凱,為他的年輕和幼稚付出了慘重代價。當時根本沒有力量反對慈禧太后的袁世凱選擇了向榮祿告密。

隨後光緒皇帝被囚禁,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多方搭救光緒皇帝,都沒有成功。他拒絕向海外出逃,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所以郭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家族和老父親,譚嗣同燒掉了所有的書信,之後英勇就義。他的那首詩千古流傳:投門思之望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新知傳習閣


歷史上明明可以不死,最後卻選擇了死亡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說戊戌變法時候的譚嗣同,被鈍刀殺死,死法極其慘烈,譚嗣同是一個勇士,因為他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他完全可以跟著其他人一起逃跑,可是他卻選擇了以死明志。

譚嗣同在被捕之後,他的妻子告訴他,我們之間還沒有孩子呢,譚嗣同告訴妻子,現如今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就是多一個奴隸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近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留學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戊戌變法之後,梁啟超勸譚嗣同一起到日本使館避難,日本使館也表示願意幫忙安排,譚嗣同卻不聽,就在譚嗣同被捕的前一天,日本人還曾專門去勸說他,他依然是不停,他就告訴眾人自己一定要死,以此來讓中國人醒悟,按理來說譚嗣同本來就是可以跑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看到變法失敗,全部選擇了逃亡。

譚嗣同認為只有自己的血,自己的死,才能夠真正的喚醒國人,實際上當時來觀看的百姓的確是非常多,可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醒悟,他們都是來看熱鬧的,在古時候,每次有人要被砍頭的時候,人們都很樂忠於看熱鬧。

當然並不是說譚嗣同死的不值,他的死也是值得的,喚醒了不少的有識之士。一般來說,歷史上那些明明可以選擇不死,最終卻選擇死亡的人大多都是有識之士,他們有堅定的信念,他們不會去苟且偷生,他們選擇以死明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譚嗣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有感》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舟?

—譚嗣同

在1895年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空前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愛國的譚嗣同感到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危機即將到來,痛心疾首地寫下了這篇絕唱。

此後他更加賣力地奔走呼喊,提倡變法來對腐朽的封建制度進行變革,想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是他沒有想到,大禍已經離他不遠了。

事情經過

1898年9月,即光緒二十四年9月,對“新政”“忍無可忍”的慈禧老佛爺發動兵變,控制了光緒皇帝,想要一舉撲滅維新變法。


不久,慈禧下發上諭,捉拿“維新派”。

大批維新志士被捕入獄,此時康有為、梁啟超都已經得知了這個消息,他們勸譚嗣同先前往日本避難,“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待風聲過後又捲土重來,不料譚嗣同卻答道: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留者,無以酬聖主。各國變法,無以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

譚嗣同堅決不走,想要以身報國來警醒世人!



結局

9月28日,譚嗣同被拖往菜市口處斬,死時年僅33歲,如此愛國志士卻英年早逝,怎不叫人痛惜!

不過他的犧牲也是值得的,他的死喚醒了大批國人,更多的人開始站起來反抗腐敗的清王朝,同時作為“戊戌六君子”的他也被銘記在人們心中,永垂不朽!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便是對他一生的最好寫照!


曉史才能明事


歷史上可以選擇不死,最後卻選擇死的人太多,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一般這樣的歷史人物大多能名垂千古。

董存瑞捨身炸暗堡

董存瑞出身於貧苦家庭,16歲參加八路軍,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所在的部隊向隆化中學發起總攻,然而敵人的火力太過兇猛,戰士們不得不趴著身子,連頭也抬不起來。

原來敵人在橋上建立一個暗堡,直接以火力擋住我軍的前進路線,眼看著傷亡越來越大,董存瑞向連長請示,要求前去炸掉暗堡,但是連長並未同意,董存瑞在經過一番說辭之後,連長只能答應他的要求,董存瑞只留下一句話“不完成任務絕不回來!”

隨後他便托起炸藥包,隊友扔出去一顆煙霧彈,董存瑞拼命衝進橋下,然而他發現橋面裡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又沒有稜角可以安放炸藥包,如果直接放在橋底,這樣自然是炸不了暗堡。

經過幾番思索之後,他決定自己托起炸藥包,頂住橋面,拉掉導火索,只聽一聲巨響,董存瑞炸燬暗堡,戰友們衝進隆化中學,贏得了這場勝利,董存瑞捨身炸暗堡,未滿19歲的他依然選擇為國捐軀。

屈原投江

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就勤奮好學,心懷大志,早年受到楚懷王信任,經常與楚懷王商議國家大事,尤其是法律的制定,同時也為國家舉薦人才,楚國的屈原的努力下,國家實力逐漸增強,但是因為自身性格原因,以及被其他官員排擠,慢慢使得楚懷王疏遠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國與秦國結盟,結果被楚懷王趕出郢都,被流放,後楚懷王又死於秦國,未曾想楚襄王繼位之後,屈原又被流放江南,公元278年,秦國將領白起攻破楚國,屈原對國家、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無比的絕望,可以說有心報國卻無力殺敵,最終選擇以死明志,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末皇帝,雖志向高遠,有心挽救大明,17年間一直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然而生在一個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內有李自成,外有後金),歲多次派兵鎮壓但都無濟於事。

想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崇禎皇帝,最終在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時選擇自縊,本可以選擇不死的他,在自縊前還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其實像這樣的歷史人物還有譚嗣同、文天祥、張自忠等流芳百世之人。


羽評郡主


三國時的龐統龐士元就是一個作死的傢伙,他本來可以有許多不死的辦法,但最後選擇了一條非死不可的路。接下來咱就扒扒他作死的過程。

在三國中有兩個牛逼人物都歸了劉備麾下,一個是號稱臥龍的諸葛亮,一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號稱鳳雛的龐統龐士元。龐統最早效力於東吳,赤壁之戰時向曹操獻連環計的就是他,也就是忽悠曹操用鐵鎖鏈把戰船鎖在了一起,最後一把火燒得曹操大敗。

後來他投奔了劉備,與諸葛亮一同拜為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七年(212年),龐統見益州牧劉璋派人向劉備求援,邀請劉備進川共抗曹操,龐統認為這是個機會,慫恿劉備乘機佔領劉彰的益州。



(劉備)

劉備起初覺得不合適,這不是乘人之危嗎?再說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並不同意,可是龐統立功心切,為劉備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

龐統同時做劉備的思想工作,無非就是“大丈夫做大事不擇手段”等之類的話,劉備架不住龐統忽悠就採納了中計,第二天劉備讓諸葛亮留守荊州,帶上龐統出發了。

劉備依照龐統的“中計”推進的很順利,劉備很佩服龐統,這一天蜀軍駐紮了下來,劉備把這幾天的情況寫成戰報飛馬通報了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接到戰報,夜觀天象發現一顆流星墜於西南,覺得不是好兆,於是回信讓他們不要急於攻城,劉備接到信後,打算讓馬良回荊州問問情況。

假如龐統聽諸葛亮的話先別急於行動,龐統以後不會死。

可是龐統把諸葛亮的好心當驢肝肺了,龐統此時一心立功,功名迷失了本性。他心思想歪了,認為這是諸葛亮嫉妒他立功而故意阻攔。龐統想和諸葛亮一爭高下。於是對劉備說:

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引自《三國演義》

劉備架不住龐統催促,決定次日進攻雒城。



(龐統)

就在當夜晚,劉備做了一個噩夢,夢到一神人用鐵棒打他的右臂,(暗示殺死劉備的左膀右臂)。劉備天明後對龐統講了夢境,龐統不以為然說“主公是被諸葛亮迷惑了,諸葛亮不想讓我獨成大功,故託夢於你,不必理他”。龐統失去了第二次活命的機會。

劉備和龐統上馬帶領部隊前行,沒行多遠,龐統的馬失前蹄把他摔了下來。這是第三次暗示龐統不要進攻雒城。

劉備急忙把自己的閃電白龍駒讓給龐統騎,龐統感激不盡。(龐統換馬死定了)

為了麻痺敵人,劉備和龐統分開行動,劉備說我行軍打仗比你多,我帶領人馬走小路,軍師可走大路。龐統說,白馬要比我那匹馬強壯,我騎白馬走小路吧。劉備一聽有道理也就沒有堅持,帶領著大部人馬走了大路。



(龐統)

龐統走小路是找死,假如他走大路死的是劉備,可惜龐統成了替死鬼。

原來雒城守將張任在小路早就埋伏好了,等龐統走到一片樹木前,問嚮導前面是什麼地方,嚮導說是“落鳳坡”。龐統一聽大驚失色,撥馬想讓隊伍後退,可是一切都晚了,只聽有人喊“騎白馬的是劉備,給我射”,瞬間萬箭齊發,可憐龐統死於亂箭之下,時年36歲。

龐統為了功名利祿,不聽諸葛亮的勸阻,一意孤行,明明可以活命卻自尋死路,他的遭遇令人扼腕嘆息。


秉燭讀春秋


我國曆史上,捨生取義的英雄不少:

陳懷民





陳懷民(1916年~1938年):江蘇省鎮江人,全面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少尉飛行員。

在武漢1938年“4· 29”空戰中,他所駕戰機陷入多架日軍飛機的重圍,機身多處中彈,已經失控。他本來可以選擇跳傘逃生,可是,生死關頭,他毅然做出了另一個選擇——駕機全速衝向一架敵機,與敵軍飛行員(高橋憲一)所駕飛機猛烈相撞,連人帶機同歸於盡。陳懷民的壯舉,可謂義薄雲天!❤❤❤

為紀念陳懷民烈士、弘揚抗戰精神,漢口的一條小路被命名為陳懷民路。



我長期生活在武漢,閒暇之時,我會去陳懷民路走一走。每當看到“陳懷民路”這醒目的路牌,我會情不自禁聯想起這位22歲壯烈犧牲的先烈,敬意油然而生。

苗可秀烈士

東北白山黑水之間,湧現出許多奮勇抗戰的英烈。苗可秀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一位。

苗可秀 (1906~1935) :遼寧本溪人,著名的東北民間武裝抗戰志士。

苗可秀原本是一介書生,在北平讀大學,本來可以一直沿著做學問、講課這樣的平靜軌跡走下去。東北淪陷後,他挺身而出,放棄在北平的安逸的學業,毅然回到東北,不惜身家性命,奮戰在遼寧抗戰的第一線,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抗戰武裝領導人,任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參議(著名的遼寧抗戰英雄鄧鐵梅的高參)、“少年鐵血軍”負責人。

1935年,苗可秀作戰負傷,不幸被俘,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始終不向侵略者屈服。7月25日,在遼寧鳳城被日寇槍殺,年僅29歲。

臨終前,苗可秀給友人留下遺言:

”弟等思想要正確,精神要偉大,不要忘了我們要作新中國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聖手。做事不可以因為一次的失敗便灰心;不可因為一次的危險便退縮。須知犧牲是兌換希望的一種東西,我們既然有希望,務須正大而已。“

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到苗可秀烈士這段遺言時,烈士在其中滿含的對中華民族的深情、對抗戰勝利的期盼、對仁人志士品德修煉的殷切囑咐,令我不禁潸然淚下。烈士雖逝,浩氣千秋!❤❤❤

……

(未完待續)


曉帆輕舟


在中國近代,從北洋軍閥演化出來的西北軍,是很神奇的所在。在抗日戰爭中,投降日軍的西北軍將領有四十多名,還有韓復榘、石友三這樣反覆無常的倒戈、逃跑將軍。

但是有一位西北軍將領,卻是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用生命的代價洗刷了被汙衊的不實罪名,實現了以死報效國家的誓言。



這位將領就是張自忠!犧牲後被追授為陸軍上將,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為什麼會犧牲在戰場?這還要從盧溝橋事變開始。

1930年蔣馮閻錫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失敗,殘部重組為二十九軍。軍長為宋哲元,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當時二十九軍駐紮在華北平津地區,盧溝橋事變西北軍撤離了北平,被日軍輕易佔領,張自忠背了黑鍋。

於是漢奸的罪名鋪天蓋地而來,輿論諷刺張自忠是“自以為忠”,實際上是不忠,是漢奸。張將軍有口難辯,被撤職查辦。將軍是血性之人,發誓要用生命來洗刷自己的恥辱。

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時,張自忠任五十九軍軍長,他奉命增援臨沂守將龐炳勳。龐炳勳曾經是反水將軍,在內戰中有過倒戈行為,和張自忠積怨很深。當時的龐炳勳面對日本第五師團的進攻,損失較大,臨沂防守壓力極大,面臨失守的危險。而張自忠會不會及時增援龐炳勳,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張自忠神兵天降,只用了一天一夜就趕到臨沂外圍,對敵軍發起猛烈攻擊。而日軍以為五十九軍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趕到臨沂。

日軍第五師團是日軍的王牌坂垣師團,有“鋼軍”之稱。日軍沒料到五十九軍能以這樣的速度趕到,而守軍龐炳勳部也全力發起反擊,日軍大敗,損失慘重,退到莒縣方才穩住待援。

如果當時國軍有重武器,攻克莒縣,全殲日軍,也是非常可能的事。但是張自忠和龐炳勳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沒能攻克莒縣全殲日軍,也是一個遺憾。

臨沂之戰,張自忠和龐炳勳捐棄前嫌,合力擊敗日第五師團,為臺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自忠的漢奸帽子被摘掉了,但是他內心的痛苦依然沒有減輕。漢奸的罪名對將軍的傷害太深了,只有為國犧牲在戰場,才能讓將軍徹底擺脫痛苦和絕望。

張將軍在武漢會戰後,升任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日軍瘋狂發動棗宜會戰。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放棄留守指揮部,把指揮部交給副手馮治安,親自率三個團渡過襄河,截擊日軍,掩護三十三集團軍。

張自忠在給馮治安和部隊的信中寫到: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由於日軍破獲了國軍的電報密碼,針對性的對張自忠部發起包圍進攻。張自忠部以1500人抗擊日軍6000人的進攻。

戰鬥異常慘烈,將軍負傷依然指揮作戰,最後壯烈殉國。將軍先是被日軍擊中頭部,然後一個日軍士兵用刺刀刺中將軍身體,將軍倒地。

日軍稱將軍為絕代勇將,極為敬重。得知將軍犧牲,三十三集團軍將士悲憤不已,38師師長黃維綱親自率敢死隊搶回了將軍的屍體。





重慶政府為張自忠將軍發佈國葬令,蔣介石親自為張將軍扶靈,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將軍的犧牲激發了全國抗日軍民的決心和勇氣,將軍不是“自以為忠”,而是真正的忠於中華民族。


龍濤的海闊天空


1942年5月,日軍派上萬精銳部隊將八路軍總部包圍在了山西遼縣一帶,此時八路軍決定馬上突圍。突圍計劃中定的是讓彭老總和左權兩位總指揮先行突圍,但是左權不同意,堅持讓彭老總先走,自己留下來組織總部機關人員轉移,然而總部機關係統繁雜,有好幾千號人,撤退時還得帶上一些輜重,突圍很不容易,當時總部機關就一個不到1000人的警衛團,可以說此時的形勢是非常危急。

當彭老總安全撤離之後,左權本來也是可以安全轉移的,但他覺得不能丟下同志們,所以他選擇了和大部隊一起轉移,而且他連一個警衛員都沒有帶,在撤退的過程中,他還時刻指揮著人員如何撤退,結果他率最後一批同志快登到一個叫十字嶺的頂峰時,日軍的炮火一炮就打到了他的身邊,如果一炮打在身邊,那麼下一炮可能就會正對著你打,左權的軍事素養極高,他知道怎麼應對炮火,他只需要先臥倒然後再側翻滾就可以避開第二發炮彈,可是他為了繼續指揮同志們撤退,並沒有臥倒,就這樣,一代名將壯烈犧牲。

左權早年南下廣州,投身黃埔軍校,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蘇聯學習,他回國後放棄了國府給的高官厚祿,直接就投奔到了工農紅軍的懷抱中,抗戰爆發後,他多次協助八路軍粉碎了日偽軍的圍剿,甚至還破壞了岡村寧次的“囚籠政策”,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同志就這麼犧牲了著實令人感到可惜。

左權同志犧牲後,遼縣也更名為左權縣,左權同志的名字就以這樣的方式被所有中國人銘記。


兵說


先從陳宮說起吧!



如果陳宮放下包袱,在曹操帳下任職,完全可以看到魏國的興起,可惜,他認定曹賊必敗。

呂布:只求曹操,不求劉備就不會死。



韓信:消滅項羽後,就該卸下兵權,穩穩當當在劉邦手下當個聽話的小官啥事沒有,可非得去當什麼齊王。而被改封楚王后,又自恃功高向劉邦撈取政資本,蕭何曾有過暗示,可他還是居功自傲。第一次呂后召他入室,不是劉邦及時趕到,早已人頭落地。但他沒明白劉邦救他背後的含義,最後還是被呂后殺了。

項羽:過烏江圖東山再起,卻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最終選擇了死。

岳飛:明知趙構不想迎回行將枯木的二帝,卻非要打到黃龍府。深知秦丞相要議和是為了大宋子民安居樂業,可他還是一昧地打。皇帝的話不聽,群臣的話不進,看似水清,其實已無魚可養。韓世忠曾與其有過提示,改掉岳家軍稱號,少拆趙主的臺,可他振振有詞。



趙構十二道金牌催召回京,如果全軍班師,啥事兒沒有,那麼多岳家軍原地未動,趙構說:“你要幹嗎”

唉!遵從聖意,哪有風波亭?可嘆,父子倆一到京師,另路大軍已圍住了岳家軍。岳雲,張憲稀裡糊塗被砍了腦袋。如果想反都無力迴天。

文天祥:忽必烈都把陸秀夫逼的拉著小孩兒跳海了,卻留了你三年,難道看不出來?選擇死的氣節後,又提出了想活的條件,最後是被自己磨嘰上了斷頭臺。

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通知他以後都跑了,可是他要以自己的喚來民眾的覺醒,大刀王五通過關係進了獄中救他都不走。可惜,慘死後屍身上換來的是“民眾”的罵聲私丟來的爛菜葉子、臭雞蛋。



近代史上一些英雄也是可以生,但毅然選擇了死。

方誌敏:自白書寫上一個字就活,但寫了一首詩:

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 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 乃是宇宙的真理!

楊開慧:何健說過,只要親筆寫上和毛澤東脫離關係就釋放,但楊開慧堅定的斥回。


陳樹湘:紅軍後衛師師長,為了保證中央機關順利渡過湘江,拼死斷後,不後撤半步。受傷破俘後,自己扯斷腸子犧性。

周文雍,陳鐵軍:,一對革命的組合,陳鐵軍家是華僑商人家庭,斷然放棄家裡的營救,選擇了與周文雍一同走上了刑場。



楊靖宇:投降可以做南滿主席,他不理滿天飛舞的傳單,率東北抗聯毅然打擊侵略者,直至壯烈犧牲。



趙一曼:一紙悔過書就獲得生的權力,然而為了民族主義,為了信仰,她無動於衷。



劉胡蘭:說出區委撤退的的地點就可以回家,可小小年紀毅然赴死。



董存瑞:完全可以扔掉炸藥包,但為了勝利,他捨身站定,高喊“為了新中國,前進”!

黃繼光:為了勝利,用身體堵住了敵人機槍的火舌。

邱少雲:翻滾一下,身上的火就可以滅,可為了戰友,為了大局,一動沒動壯烈犧性。



等等……等等很多革命先烈,毅然選擇了死,這裡不一一敘述

還有一個反面人物。

張靈甫:投我人民解放軍應該死不了,卻以死相拼,最後陳、粟兩位將軍讓他如願以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